加沙局勢的持續緊張,不僅僅是數十年來阿-以矛盾的延續,也是作為巴勒斯坦勢力與以色列各自內部矛盾的結果。
中東亂局的成因可追溯至19世紀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其格局在不同歷史時期存在不同特征。具體說,在日不落帝國英國衰落與兩次世界大戰、美蘇冷戰、冷戰后的美國霸權、當代的美國衰退等歷史時期,分別體現為倫敦操縱、列強瓜分平衡、歐洲后撤與美蘇抗衡、蘇聯勢力解體與美國干預、當代美國戰略后撤導致的摩擦升級等不同地緣環境。
冷戰時期以色列周邊環境的變化有三個重要時間節點。
一、歐洲勢力走向終結。1956年英軍撤出蘇伊士運河。埃及隨即將運河收歸國有,并導致英法配合以色列出兵在埃及控制下的加沙與西奈地區;事件以美蘇代表聯合國調停,蘇聯控制埃及為結果。
歐洲后撤帶來的真空,致使民族獨立運動頻發,到處燃燒著推翻舊王權政治建立民族國家的戰火。以埃及為地緣支撐點的蘇聯,策動社會主義勢力與民族主義武裝聯合,對抗扶持舊王權國家的美國體系。阿拉伯合眾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以及后續的伊拉克共產黨合法化、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阿富汗喀布爾政權等這些曇花一現的歷史事件,是對20世紀下半頁蘇聯一系列輸出努力的紀錄。
二、美國大力介入以色列對抗蘇聯體系。1967年阿以戰爭爆發,以色列控制了西奈半島。埃及拒絕打撈運河沉船致運河停運,使蘇聯成功隔絕衰落歐洲與大片舊殖民世界的地理聯系。在尖銳的對抗下,美國高調介入以色列,售賣先進武器,給予經濟扶持。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的矛盾被冷戰推向高峰。
三、蘇聯戰略后撤與美國的擴張。1973年薩達特政府斷絕與蘇關系,并聯同敘利亞發動對以戰爭。在對以戰爭失敗后,薩達特只能轉向西方陣營尋求援助。開羅加入西方陣線以1976年埃美核技術協定為起點,以1978年戴維營協議為標志,并由次年埃以達成和平為結果。薩達特遇刺后,埃美關系更加穩固,埃及為海灣戰爭中美國的有力支點。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美蘇爭霸的終結。蘇聯解體及俄羅斯的衰退,在東西兩個方向對21世紀的歷史造成深重影響。在東方,衰退俄羅斯正在制造從西伯利亞至遠東,跨越9個時區的廢墟;在西方,蘇聯最終的崩解使得中東成為美國的一言堂。受制于美國干預政策,阿以沖突進入新環節,阿拉伯世界不再挑戰以色列的存續,而是尋求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劃分圣地。90年代兩次奧斯陸協議的成效有限,協議內容距巴勒斯坦成為獨立國家尚存距離。
阿拉法特與巴拉克談崩后的2000年,爆發了巴勒斯坦人起義,同時沙龍被選舉為以總理。在歷經數年的對抗關系后,2004年阿拉法特去世,次年沙龍轉變立場撤出加沙的以軍,并因中風結束了阿拉法特-沙龍的歷史。
迎接新上任的以色列奧爾默特政權的,是2006年黎巴嫩南部的戰火。奧爾默特糟糕的表現讓以色列右翼化趨勢加速。布什政府在伊拉克的戰略錯誤,使美國深陷泥潭,并且激發整個中東世界的怒火。作為應對策略,布什政府介入調停巴以沖突,試圖換取與阿拉伯世界關系的緩和。但這一介入并沒有切實的成效。阿以矛盾的積累已經造成了空前復雜的巴勒斯坦局面。從人口-地理空間矛盾,到圣城、圣殿山的劃分,以及短缺淡水的歸屬、星羅棋布的混亂聚居地,割裂的巴勒斯坦區位,都使得和解方案的實施難度空前。
巴以地區的人口密度已是世界名列前茅的地區。而其中加沙地帶的人口壓力最為巨大。回顧歷史,阿以在創造和解的歷史階段的同時,也分別在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內部造成了與舊極端派別的分歧。加沙巨大的自然壓力毫無疑問成為這一內部矛盾的放大器。這正是極端哈馬斯能夠在2006年登臺,并且踢走巴解一路吃激進飯到現在的基礎(相應的是以色列的右翼上臺)。通過制造爭端可以有效緩解加沙矛盾,以色列報復行動造成的平民死傷既有助于進一步轉移怒火,也可以塑造國際弱勢地位博取同情。
“鑄鉛行動”與“防務之柱”是2005年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后,以色列規模較大的兩次對加沙行動。兩次行動均與本次“護刃行動”相似,因而兩次歷史事件的通過國際調停收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本次事件提供參照。但不同的是,美國已無心插手中東亂局,這一點從ISIS的猖獗、美伊關系走向破裂就可以看出。因而難以斷定此次加沙沖突的平衡點在何處。
不過顯而易見的是,加沙沖突不會因以色列的有限行動終結,哈馬斯利用極端路線制造的沖突,只會讓巴解顯得無力,這對于拉攏民意一貫有效。內塔尼亞胡面對以右翼日漸響亮的聲音,也要硬著頭皮強硬下去。因此造成的巴解邊緣化只會帶來地區和平愈發遙不可及。
目前看,內塔尼亞胡面臨著脆弱的輿情。為輿情穩定撐起保護傘的,是成效甚大的鐵穹系統。一旦哈馬斯火箭彈對鐵穹造成重大破防事件,加沙的戰火將迅速升溫。
中東地區持續了幾代人的風雨飄搖,至今尚無終結的跡象。恰恰相反,戰略后撤的美國造成新的真空,已是瘦死駱駝的歐洲、玩末日布景的俄羅斯、剛跨出家門的中國都無力接管。血腥與混亂,這將是21世紀整整5億人的噩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