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10天的停火之后,烏克蘭東部硝煙再起。無論是政府軍還是親俄勢力都損失慘重。如今,親俄武裝節節敗退,烏克蘭政府軍已經包圍了反政府軍僅存的兩大重鎮頓涅茨克(Donetsk)與盧甘斯克(Luhansk)。
《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普京正面臨重大抉擇,是否回應烏克蘭反政府武裝的求援。但近日來,莫斯科罕見的保持了 “異常平靜”。那么,普京葫蘆里到底賣得什么藥呢?
至少從現在看來,普京全面入侵烏克蘭的可能性不大。6月24日,普京戲劇性的讓俄羅斯議會取消了三月份頒發的對烏克蘭采取軍事行動的授權。這一舉動相當于給波羅申科開了一張空頭支票,同時還可以緩解西方的制裁。不過,即便“坦克加大炮”式的入侵已經不太可能,俄羅斯其實早就開始了另一場入侵。按照普京的長期意識形態顧問Vladislav Surkov的話來講,這是一場狡猾的后現代戰爭。
普京真正想要的,是一場恰到好處的沖突:規模大到足以讓波羅申科做出讓步,但卻無需俄羅斯直接介入或對東部親俄勢力進行過多的資金援助。正如智庫CAN公司的專家Dmitry Gorenburg所說,普京會不斷地向東部叛軍提供武器、資金等援助,以確保他們不被擊垮,不過援助必須盡可能少。
普京的意圖很明顯,他很樂意看到烏克蘭東部周而復始的在停火和談判之間不斷循環,這樣他既可以擺出一副希望結束沖突的姿態,又可以同時以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共和國的名義培植一批聽命于莫斯科的反政府領導人。
這中介于戰爭和政治對話之間,但就是不完全將沖突解決的狀態,有點類似于前蘇聯及其周邊的沖突。比如阿布哈茲、南奧塞梯和德涅斯特河沿岸,這些地區長期以來都處于流血沖突狀態,但就是沒能完全解決,既妨礙了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共和國的穩定,又為俄羅斯隨時介入留下了口實。
這正是普京希望在烏克蘭東部看到的情況。不過,以上地區和烏克蘭存在一個重大的不同:他們的沖突都是基于真正的,根深蒂固的民族和宗教分歧。雖然頓涅茲克和盧甘斯克的親俄武裝一直致力于成立獨立的共和國,但它們在歷史上并不真正存在。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Kimberly Marten表示,東烏克蘭更有可能的結局是進入軍閥時代:每個政府并不是建立在共同的意識形態上,而是依靠“武力和后臺”。那些能夠獲得外部后臺支持的政府就能有更大的影響力。克里姆林宮很樂于培植代理人,比如頓涅茲克“人民共和國”總理Alexander Borodai,曾經不過是一名俄羅斯的公關經理和政治顧問。
如今,留給普京的唯一問題是,當烏克蘭政府軍開始占上風時,他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對親俄勢力提供支持。只要時間充足,烏克蘭政府軍遲早會占據上風。紐約大學教授Mark Galeotti表示:“即便維持現有的均勢,俄羅斯也不得不投入更多資源。”這是普京躲不了的。與俄羅斯國防部關系密切的軍事分析師Igor Korotchenko認為,俄羅斯應該向美國支持敘利亞反政府武裝那樣,支持烏克蘭的親俄武裝。
同時,西方也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他們的制裁到底能有多強硬?至少從目前的兩輪制裁來看,效果并不好。
原文載于《經濟學人》,華爾街見聞網站略有增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