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S頭目巴格達迪4日首次公開現身,當天在伊北部城市摩蘇爾的清真寺呼吁穆斯林聽從他的領導。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張寧 發自北京
伊拉克境內聲勢喧天的“圣戰”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6月29日宣布建立“哈里發國”(caliphate),即“阿拉伯帝國”。
該組織在齋月首日借助一份音頻聲明宣布,新國家領土囊括從敘利亞北部延至伊拉克中部的迪亞拉省,“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首領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為國家領導人,即“哈里發”。
聲明號召全世界穆斯林支持并效忠巴格達迪。聲明還宣布,該組織將再度更名,改叫“伊斯蘭國”,刪去“伊拉克和黎凡特”前綴。
“哈里發夢”的發布,引來國際社會一片嗤笑之聲,有分析人士認定,此乃癡人說夢,必將招致各方聯手打壓,最終煙消云散,好夢成空。
其實,癡人說夢亦自有緣起和邏輯。
ISIS組織多次更名的背后
在當代伊拉克的古代版圖里,曾有長達6個世紀確實為哈里發帝國所統治。了解歷史,是直面和解決現實困惑的基礎。
“伊拉克”一詞,在歷史長河中,大致可以區劃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在此兩河流域,自蘇美爾人建立最早的人類文明起,先后經歷多個族群的統治。歷史學家普遍認同的是,公元636年發生的阿拉伯人征服,是現代伊拉克歷史的起點,賦予當代伊拉克社會兩個決定性的文化特征——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
此后600多年里,伊拉克并非僅僅伊拉克人的伊拉克,其首都巴格達曾經是整個阿拉伯帝國中心。這一帝國橫跨歐亞非,是當時世界的統治力量。
1258年,旭烈兀率蒙古大軍攻占巴格達,終結阿巴斯王朝,自此,哈里發帝國退出伊拉克這片土地。
此后近千年里,重現阿拉伯帝國榮光的夢想,是很多阿拉伯人的共同心愿。現今的阿拉伯版圖,切割為數十個大小強弱不同的國家,這些國家的形成,很多是英國等殖民國家人為的產物。其中,就包括伊拉克。因此,某一日發生版圖的重劃,并非憑空想象。
本·拉丹就是夢想重建阿拉伯帝國者之一。他認識到,在現實條件下,借助常規手段,無法實現夢想。這是他走向恐怖主義道路的根本原因。
巴格達迪,這位神秘面紗尚未揭開的“哈里發”,據稱認為自己是拉丹的真正傳人。巴格達迪認為,“基地”組織現任領導人扎瓦希里性格柔弱,眼光短淺,已然背離拉丹的道路。
巴格達迪組織和“基地”決裂的導火線是扎瓦希里強令巴格達迪局限于伊拉克范圍活動,而巴格達迪堅持要卷入敘利亞危機。這一沖突的背后,并非單純對勢力范圍的爭奪,更起作用的是根本訴求的分歧——巴格達迪組織要建立哈里發帝國。這就是該組織多次更名的邏輯脈絡,從伊拉克“伊斯蘭國”到“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最終實現阿拉伯帝國。這,是巴格達迪的終極理想。
借助槍炮而推行的迷夢
厘清夢的邏輯后,應當了解夢的現實性。“磚家”們的看法是對的,這個夢,距離現實太遙遠。
首先,僅在伊拉克,“哈里發夢”能得到的支持并不穩定。目前,巴格達迪組織的骨干成員其實是懷揣夢想的外國人,配合其行動的所謂伊拉克“遜尼派叛軍”成分復雜,包括部落武裝和前薩達姆政權軍事人員。
凝聚這些人的共同點是反對伊拉克總理馬利基的施政方針。身為什葉派的馬利基,打壓和排斥遜尼派政治勢力,這是伊拉克“后美軍時代”的亂源。因此,美國才堅持馬利基必須實現權力分享,然后才能加大援助力度。權力分享,是美國希望的釜底抽薪之策,能否實現,尚待時間檢驗,但確實抓住了事情的要害。
更重要的是,這些暫時同巴格達迪聯合的力量,歷史上就曾反對巴格達迪組織以平民為襲擊目標的手段,并曾與其發生激烈沖突。是敘利亞危機爆發和馬利基高壓政策加劇,才暫時使這些勢力倒向巴格達迪,伴隨矛盾的變化,產生分化和離心,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次,從國際上看,巴格達迪組織必將逐漸陷入孤立。地區大國伊朗和敘利亞已經出手;原本的“金主”沙特阿拉伯與卡塔爾,初意不過是希望借助巴格達迪打擊親伊朗的馬利基政權,卻斷不會支持一個阿拉伯大帝國的建立。
看起來,“哈里發夢”的未來并不美好。然而,這一夢想,卻由其核心的數千成員借助槍炮而推行,造成流血和災難,禍害不知何時方能停息。這,已成飽受戰亂之苦的伊拉克人民身上的毒刺,需要國際社會各方付出巨大努力,方能拔除。
庫爾德國的烏托邦
據美國有線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CNN)6月23日報道,伊拉克北部庫爾德自治區領導人、庫爾德民主黨主席馬蘇德·巴爾扎尼在專訪中說,庫爾德人聚居區將尋求“正式獨立”。
西方媒體認為,這是庫爾德人迄今發表過的“最強烈”獨立言論。
庫爾德人是久歷苦難的民族,從來沒建立過屬于自己的民族國家。
現階段,全世界庫爾德人口大約3000萬,分布國家包括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黎巴嫩、亞美尼亞、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俄羅斯。其中,主要人群分布在西亞。
在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自治區,庫爾德人享受較大自治權力,形成“國中之國”的格局,由他們發出建國的最強音,不足為奇。
庫爾德人在西亞這片土地的生活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000多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手中接管伊拉克,庫爾德人一度看到獨立希望,但終究未能實現夢想。
伊拉克建國后,庫爾德人在伊境內尋求獨立的努力從未停止,但均遭到伊拉克政府鎮壓。其中,最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慘案發生在1988年,薩達姆政權對庫爾德人使用毒氣,導致大量人員傷亡。
1991年的海灣戰爭,為庫爾德自治區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992年,在多國部隊保護下,庫爾德自治議會舉行選舉,是邁向自治的重要一步。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改變該國政治格局。2005年,修改后的伊國憲法規定,庫爾德自治區作為聯邦制的一部分存在,使用阿拉伯語和庫爾德語兩種官方語言。
現階段,庫爾德自治區所轄面積大約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50萬,巴爾扎尼擔任自治區領導人。
伊戰后,伊拉克中央政府對庫爾德地區的控制逐漸弱化,庫爾德地區實現經濟自主和軍事力量獨立,處于事實上的獨立地位。
2012年記者到訪該區首府艾爾比勒時,竟然在全城沒有見到一面伊拉克國旗,僅見區旗四處飄揚。
曾經的制約因素
庫爾德獨立的聲浪在最近10年不斷上漲,但制約因素也一直存在。
首先,目前庫爾德人在中東的主要分布地分屬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和黎巴嫩五國。
五國都面臨庫爾德人分離問題,各國政府均持強烈反對立場。其中,土耳其境內的庫爾德工人黨多年采取武裝斗爭的形式謀求獨立,和土政府軍警力量沖突不斷,造成雙方重大傷亡。土軍還經常越境對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工人黨目標實施空襲等軍事打擊行動,引發土伊兩國爭端。
因此,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的獨立運動,令周邊國家十分敏感,擔心產生連鎖反應,這使伊拉克中央政府對庫爾德人獨立運動的抵制能夠獲得地區支持。
其次,庫爾德人的主要支持者和保護者美國一直不愿卷入其獨立事業。在美國看來,庫爾德人畢竟勢力有限,為他們得罪地區重要盟國伊拉克和土耳其,加重宿敵伊朗和敘利亞的不安,不是筆劃算的買賣。
戰亂中的桃源
伊拉克亂局的加重,使庫爾德人的烏托邦看到曙光。
遜尼派阿拉伯人、什葉派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三個人群的日益離心,是伊拉克的現實狀況。這一現實,已經越來越被伊拉克內外各種力量所接受。將伊拉克一分為三的呼聲早已有之,目前則更加強烈。這是巴格達迪組織的“功勞”,也是“庫爾德人是巴格達迪之亂受益者”一說的由來。
同時,庫爾德自治區民眾多年的努力使建國夢日益貼近現實。伊戰后,庫爾德自治區是伊拉克全境最安全的地方。自治區依靠獨立武裝“自由斗士”(Peshmerga)有效抵御恐怖勢力的滲透。自治區經濟繁榮,民生得到保障,成為伊拉克的樣板地區。
記者到訪該區,見到山清水秀,街道清潔,屋舍雅致。伊拉克其他地區民眾,甚以入庫區度假為樂事。在其他地區恐怖襲擊頻發的背景下,庫區給人世外桃源之感。
庫區的獨立性也處處可見。例如,外國人僅持有伊拉克簽證無法赴庫區,必須獲得自治區政府許可,方能前往。
近期,伴隨局勢變化,庫區獨立呼聲日高。在通往庫區的道路上,竟可見到“庫爾德共和國”這樣的路標。
國家統一認同的困難
不管如何,在曾經的地區大國伊拉克,分裂的陰影總是令人唏噓感嘆。或許,在歷史的煙云中,早就埋下分裂的種子。
以記者2011年至2013年在這個國家所接觸的人群看,人們均不懷疑眾多族群間對于國家統一認同的困難。
曾經的伊拉克國王費薩爾1933年說過以下的話:“我要滿懷悲傷地說,伊拉克至今仍不存在伊拉克人,那里只有你不能想象到的烏合大眾。他們缺乏任何愛國思想,深深沉浸在各種宗教傳統和荒誕不經之中。沒有共同的紐帶將他們聯系在一起,他們聽到的只是邪惡,心向混亂,時刻準備起而反抗任何形式的政府。我們希望在這些群氓之外塑造一個民族,讓我們能夠培養它、教育它和改進它。”
歷史輪回,用這段話結束此文,似乎并非不合時宜。(151)■(作者系《國際先驅導報》前駐巴格達分社首席記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