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您給G7里的歐洲成員國解決能源困境提出了哪些建議?
拉夫特:第一,優先部署天然氣運輸管道多元化。電力部門必須逐步脫離俄羅斯天然氣輸送通道,應該著手從北美、非洲、中東和里海建立多樣化的能源運輸路線。作為俄羅斯設法繞過烏克蘭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重要項目,“南溪”(South Stream)輸氣管線已變成歐美在烏克蘭危機中可以牽制俄經濟的重要棋子。南溪輸氣管線是新通道,可以將俄羅斯的天然氣經過黑海送往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奧地利、意大利等。
第二,要與土耳其進行討價還價式的談判。G7國家應該主動與土耳其談判,使其成為里海和地中海東部能源輸送的橋梁國家,并鼓勵運輸液化天然氣(LNG)。
第三,歐盟必須平衡好環境保護和能源安全戰略。傳統的能源安全定義只重視能源供給充足和價格實惠,徹底放棄煤炭的決策必須重新評估。然而,新能源格局下,歐盟在電力供應原料方面必須重新部署。
第四,做好能源儲備工作。為了對沖能源供應中斷或燃料價格上漲等壓力,歐洲電企應該鼓勵建立緊急儲存能源的機制。比如,儲備醇燃料以及儲存液態天然氣等。
第五,不要僅局限于頁巖氣開發,應該提高氣體開采技術,加強對非常規氣體的開采力度,盡可能投入資金在偏遠地區鋪設輸氣管道。歐盟和東歐國家盡可能改變原來對頁巖氣勘探開發的保守態度,試圖從本土開發出更多的天然氣資源。
第六,開放車輛燃料競爭格局。全球汽車銷售應該鼓勵使用除氣候和柴油以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比如,醇燃料、電力、天然氣和其他混合燃料等要在汽車行業廣泛推廣。
第七,要學習亞洲,建立一個區域性天然氣貿易樞紐。
第八,在北極石油開采技術上要加快速度,破冰船的能力一定要強,必要時用核能參與極地破冰,提前部署在極地從事商業和軍事活動的能力。
第九,在網絡化時代,一定要多國合作建立一套預防能源系統遭襲擊的體系。
《國際金融報》:在當前烏克蘭危機的大背景下,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者地位將大大削弱。如果美國今后能夠繼續保持頁巖氣的開采勢頭,會徹底削弱俄羅斯的地位嗎?中國會如何在二者之間作出選擇?
拉夫特:我認為短期內美國不會大量出口天然氣,因為液態氣體開發要投入高額資金。俄羅斯仍將有很強的能力出口石油和天然氣,且美國目前還無法取代俄羅斯成為亞洲能源市場的主要供給者,俄羅斯的這一地位很難在短期內被美國替代。不過,我的確看到美國有意在烏克蘭危機中打入歐洲能源市場,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相信美國會從俄羅斯手中奪來一部分“歐洲市場蛋糕”。
美國確定將在2017年向日本出口天然氣,這將對亞太地區的天然氣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美國的頁巖氣革命將有能力打破目前世界天然氣市場的區域性特征,美國可能在未來建立美國主導的天然氣價格體系,這對作為天然氣進口大國的中國來說非常不利。地緣政治上來講,中國更接近俄羅斯,所以在俄羅斯和美國之間選擇,中國寧愿選擇俄羅斯。
《國際金融報》:在能源安全問題上,美國也存在很多矛盾,您是如何解決這一現象的?
拉夫特:表面看,美國傳統能源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好時期。但仔細研究頁巖氣開發就會發現,到底可持續性有多久并不清楚。到底是好是壞我們很難作出一個判斷,現在美國國內對頁巖氣開發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比如,有人說,頁巖氣革命改變了美國對于能源的依賴,可以遏制美國全球地位衰退的勢頭。懷疑論者認為,對能源進口依賴的降低將令美國從中東脫離。也有人說,頁巖氣革命還給美國外交政策帶來其他好處,比如,如果美國政府批準增加液化天然氣的出口,最終可以削弱俄羅斯通過威脅切斷天然氣供應而對其鄰國施加壓力的能力。但無論美國是否迎來能源出口好時機,可以確定的是,中東地區的局勢并不會隨之好轉,“阿拉伯之春”運動還在繼續,教派之間的斗爭甚至有越演愈烈的趨勢。
近年來,石油市場的確出現了一些矛盾之處。自2005年美國迎來石油繁榮期后,每天向全球石油池增加300萬桶的原油供應量,幾乎是現在伊拉克和委內瑞拉的產量。有人說,這會影響原油短期價格,然而,價格不但沒跌卻反而漲了起來。歸結原因,都認為是亞洲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和歐佩克的政策消化了這部分增長。奇怪的是,與40年前相比,如今歐佩克每天生產量在減少,全球經濟減速以及中東社會不穩定,都使得沙特油價跌至每桶95美元。委內瑞拉的情況又不盡相同,通脹6%,食品短缺以及水電供應不足,該國的原油價格每桶110美元,阿爾及利亞需要定價115美元以維持正常運營,被國際鼓勵的伊朗需要140美元每桶。這些現象說明,失敗的能源供給調整政策只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不穩定因素。不管有多少北美市場的石油進入世界市場,只要石油在交通運輸方面仍占據重要地位,那么那些操控油價的組織就會一直盼著油價升至3位數的高度。
原標題:特別的拉夫特(印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