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特認為,“能源應該被視為和平與繁榮的推動者,而不應該是外交政策的工具。”他強調,徹底脫離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也會讓歐洲和美國的戰略意圖適得其反,因為這會鼓勵俄羅斯努力將能源供應轉向亞太地區。美國和歐洲領導人應該意識到,歐洲可以能源供給多元化,俄羅斯同樣可以做到,比如,俄羅斯可以通過鋪設管道鎖定亞太市場,可以通過中國、朝鮮、韓國、印度和日本方面重新制定游戲規則。俄羅斯“向東”發展可以直接削弱美國在亞洲的競爭力,同時還會減少在歐洲市場的天然氣供應和基礎設施投資
烏克蘭局勢依然錯綜復雜,美、歐、亞、非地區的能源安全局勢也日漸陷入迷局。
“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后,全球能源版圖將重新洗牌,歐盟國家陷入極大恐慌,美國則會抓住機遇推銷自己的頁巖氣,企圖取代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地位。然而,美國的算盤也未必會如意,因為它贏了歐洲、恐失去亞洲的戰略也存在諸多矛盾之處。”這是現任美國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所長蓋爾·拉夫特(Gal Luft)博士的最新觀點。
未來20年,全球能源領域面臨兩大挑戰,這是國際能源署6月初發布的警告。首先,全球能源投資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政策的影響;第二大挑戰是會出現大規模融資困難。然而,在蓋爾·拉夫特看來,上述兩大挑戰還只是長遠的難題。他認為,歐洲當前面臨的能源輸送難題才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蓋爾·拉夫特是美國能源安全理事會高級顧問和“讓美國自由聯合會”(致力于減輕美國對石油依賴的跨領域組織)的共同發起人。他被媒體稱為“現代能源和安全問題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研究領域主要集中于戰略、地緣政治、恐怖主義、能源安全、自然資源和經濟福利。
歐洲騎虎難下
“歐洲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在自找傷害。”蓋爾·拉夫特表示,歐洲要想加強自身能源安全,就必須出臺三項多元化戰略。首先,電力部門必須走向多元化,應逐步增加來自北美、非洲、中東和里海的天然氣供給線,從而取代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的依賴性。其次,吃一塹長一智,歐盟應該讓能源供給過境路線和過境國多元化,減少對烏克蘭的單一依賴性。最后,讓電力部門和交通部門的能源商品多元化,這樣有利于氣候政策和能源安全戰略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歐洲的氣候政策是以能源安全為代價的,歐洲拒絕使用煤炭、核能和頁巖氣的做法是個嚴重的錯誤,導致他們對俄羅斯天然氣嚴重的依賴,這一錯誤政策必須加以糾正。”這就是拉夫特的主張。
但記者問及,“您這不是在重新鼓勵世界再次啟用化石燃料嗎?這不是與當下的環境保護政策相悖了嗎?”拉夫特回答道,“其實在G7能源部長會議上,各方都承認了,化石燃料在歐洲能源領域依然是重要元素。并不能天真地說放棄就放棄。”
在拉夫特看來,相比于歐盟1/4的天然氣供給來自俄羅斯,隨時面臨斷供的危險,歐盟意識到也許減排并不是那么迫不及待。
在歐盟28個成員國中,對俄羅斯天然氣供應100%依賴的有5個國家,超過50%依賴的有11個國家。此外,歐盟早前通過的“20-20-20”政策,在烏克蘭事件后頗有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意味。根據“20-20-20”政策規定,在2020年前,歐盟所有成員國需要實現以下目標:第一,將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至少減少20%;第二,確保歐盟20%的能源消耗來自可再生能源;第三,將初級能源的使用與預計的水平相比,減少20%。
拉夫特指出,限制傳統能源的做法顯然不能急于求成,在如此復雜的能源供給局勢下,整個歐盟都必須重新定位化石燃料在能源安全領域的角色,為了防止與俄羅斯徹底“撕破臉”,歐盟只能做好各種能源都加以利用的準備。
烏克蘭事態升級之后,歐洲議會主席巴羅佐表示,歐盟正在考慮堅決降低其能源對外的依賴程度。目前來看,擴大可再生能源,進口液化天然氣的成本太過高昂,難以支撐歐洲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歐洲政策制定者更加偏向發展自己的頁巖氣生產。
但這樣的決定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過去6年間,歐盟和烏克蘭也在努力尋找擺脫俄羅斯的替代能源方法,這其中包括了一度被熱議的頁巖氣開采和取道土耳其的Nabucco管線設計方案。但最終由于歐盟成員國內部的分歧以及中亞國家之間難以解決的摩擦因素,歐盟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并沒有根本好轉。更甚的是,核心國家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不減反增。德國資源相對匱乏,雖然號稱核電強國,但受日本福島核電站危機影響,公眾呼吁在能源改革中必須“棄核”,并把此作為新政府上臺的主要議題,迫使默克爾政府為了獲得足夠選票而作出逐步關閉核電站的決定。這種民眾倒逼的做法使得德國難以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頁巖氣的開發和輸送看似是歐盟能源短缺國的救星。這里所指的是歐盟可以一方面通過自采區域內的頁巖氣來緩解危機。因為已經勘探的結果顯示,歐盟頁巖氣總體儲量極其豐富,約有470萬億立方英尺。當前除波蘭因為地質條件限制開采并不理想,包括德國、英國在內的一些歐洲大國的頁巖氣開采條件良好。但要想自給自足必須要過的一關是重新調整環境政策。另一方面,歐盟可以依賴北美市場,因為美國很樂意替代俄羅斯。
歐盟的新能源發展也不能挑起大梁。德國的法定目標是至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要達到18%,其中可再生能源電力占電力需求總量的比重為35%。雖然德國一直重視新能源研究,投入400億歐元用于發展包括生物柴油、甲醇汽油及生物乙醇等替代能源的研究,技術也創世界領先水平。但作為主要的工業國家,可再生能源所占的發電比重可謂是杯水車薪。以占比最高,發展最為迅猛的風電為例,2013年德國風電裝機總量為3425萬千瓦時,位列全球裝機量第三位,但其風能發電量僅占德國用電總量的7.5%。由此可見,德國以發展新能源彌補棄核后的能源缺口更多是一種“政治需求”而非有效手段。隨著烏克蘭事件的升級,陷入騎虎難下的德國將不得不對其能源政策做出重大改變,而這種改變勢必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可能對歐洲乃至全球的能源格局走勢產生影響。
美重塑能源政治版圖
當能源豐富的國家俄羅斯、沙特阿拉伯或委內瑞拉遇到的麻煩越來越多時,技術正在將美國變成一個能源出口國。過去幾年,美國從石油輸出國組織產油國進口的石油數量減少了20%以上;天然氣的儲量和產量均顯著增加,且價格也在大幅下降。國際能源署由此預測,美國可能在2020年前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產油國,并可能在2035年前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這將改變全球的能源格局。
有兩點可以表明,美國正在重新塑造自身的能源版圖。第一,逐漸從中東抽離。第二,注重頁巖氣的開發和出口。當美國看到可以進入能源自給自足的新時代后,政府不愿頂著輿論的壓力在中東戰場上損失更多生命,也不愿在財政赤字“滾雪球”的局面下再向中東砸錢。《紐約時報》指出,美國并不打算完全放棄這個地區,起碼在世界經濟仍然嚴重依賴經由霍爾木茲海峽的貿易往來,而且以色列仍存在安全風險的情況下不會這樣做。但是,隨著美國對中東能源依賴的降低,華盛頓在當地承擔風險和責任的意愿自然也會降低。
變革即將到來,美國作為烏克蘭背后的支持者,隨著時局的變化,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除了大力支持烏克蘭,更是向歐洲拋出了“能源支持”的橄欖枝。美國總統奧巴馬充滿誘惑的語言的確讓歐洲為難:美國準備向歐洲直接供應天然氣,以降低歐盟國家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此外,作為放棄俄羅斯的附加條件,美國打算繼續對歐洲國家經濟實施大規模的直接投資。奧巴馬的這一明確表態被視為是新一輪冷戰開打的前兆。但吃過虧的歐洲人并未積極響應奧巴馬的能源新戰略。究其原因,一是歐洲國家天然氣輸入大部分依靠管線。管線建設前期投入高,歷時長,而且歐洲國家的天然氣管線建設相對已經成熟。從這點來看,美國如果打算向歐洲大量輸送天然氣,搭建新的管線的投入將是花費高昂且長期的。而且,從烏克蘭危機中歐盟國家也開始謹慎起來,再也不敢盲目地依賴某一個國家的能源出口,更不敢在其他國家的能源供給上做出燒錢的前期投入。這樣一來,單憑美國方面的投資,管線建設的方案基本難以通過。其二,美國的天然氣出口碼頭最快也要一年多的時間才可修好,從運輸成本等因素來看,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在價格上并沒有顯著的優勢。
相對于輸往亞洲所獲得的利潤來說,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更多的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眼下所使用的一種政治宣傳策略而非切實可行的方案。而這點,早已在俄羅斯總統的意料之中,俄在糾結了十年后,與中國達成了長遠能源協議。
事實證明,“能源武器”已經成為美俄之間使用頻繁的策略。對于擅長打冷戰的美國來說,強大的頁巖氣生產能力勢必將使得“能源武器”成為其制定國際策略的核心內容之一。而俄羅斯則在普京制定的能源戰略指導下,與美國在國際事務等方面產生更加頻繁的摩擦和沖突。
對此,拉夫特認為,“能源應該被視為和平與繁榮的推動者,而不應該是外交政策的工具。”他強調,徹底脫離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也會讓歐洲和美國的戰略意圖適得其反,因為這會鼓勵俄羅斯努力將能源供應轉向亞太地區。美國和歐洲領導人應該意識到,歐洲可以能源供給多元化,俄羅斯同樣可以做到,比如,俄羅斯可以通過鋪設管道鎖定亞太市場,可以通過中國、朝鮮、韓國、印度和日本方面重新制定游戲規則。俄羅斯“向東”發展可以直接削弱美國在亞洲的競爭力,同時還會減少在歐洲市場的天然氣供應和基礎設施投資。
中俄攜手還擊
中俄兩國達成4000億美元、由俄羅斯在30年內每年向中國提供38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協議,讓美國的能源出口和外交政策也要相應作出調整。拉夫特認為,中俄之間的協議的確讓地緣政治版圖發生了變化,俄羅斯牢牢抓住中國市場,完美地替代了搖擺的歐洲市場,中國因為環境壓力,也在急于尋找煤炭的替代品,二者的合作協議不僅改變的是能源版圖,其實還對美國的亞太戰略給予了回擊。
據國際能源署推測,到2030年,中國近80%的石油都將依賴進口,而且這些原油中的大部分都將來自北非和中東。也有一些估計數據顯示,中國的頁巖氣儲備甚至比美國的還要多,但中國目前還沒有開采它們的技術和知識。
拉夫特表示,能夠取得俄羅斯的天然氣資源,中國將大大提高其能源安全。首先,這項協議會刺激中國經濟,避免受到國際經濟大背景不景氣的影響。對中國東北工業城市而言,充足的天然氣意味著冬天不再為煤炭發愁,也不會因顧及環境污染在冬季大規模停產。第二,中俄簽署協議實質上是提前占據了東亞能源市場。中俄液態氣管道預計到2018年才能到達中國市場,那時美國的液態氣開發也正要進入國際市場,中俄搶占東亞市場可能對沖北美的液態氣價格。從戰略角度考慮,如果中美出現沖突,海上封鎖可能是美國能向中國施加的最強大武器,中俄能源協議達成后,即使出現海上封鎖,對中國造成的沖擊也會較小。
附:拉夫特:美國國內對頁巖氣開發存在很大爭議
《國際金融報》:您給G7里的歐洲成員國解決能源困境提出了哪些建議?
拉夫特:第一,優先部署天然氣運輸管道多元化。電力部門必須逐步脫離俄羅斯天然氣輸送通道,應該著手從北美、非洲、中東和里海建立多樣化的能源運輸路線。作為俄羅斯設法繞過烏克蘭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重要項目,“南溪”(South Stream)輸氣管線已變成歐美在烏克蘭危機中可以牽制俄經濟的重要棋子。南溪輸氣管線是新通道,可以將俄羅斯的天然氣經過黑海送往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奧地利、意大利等。
第二,要與土耳其進行討價還價式的談判。G7國家應該主動與土耳其談判,使其成為里海和地中海東部能源輸送的橋梁國家,并鼓勵運輸液化天然氣(LNG)。
第三,歐盟必須平衡好環境保護和能源安全戰略。傳統的能源安全定義只重視能源供給充足和價格實惠,徹底放棄煤炭的決策必須重新評估。然而,新能源格局下,歐盟在電力供應原料方面必須重新部署。
第四,做好能源儲備工作。為了對沖能源供應中斷或燃料價格上漲等壓力,歐洲電企應該鼓勵建立緊急儲存能源的機制。比如,儲備醇燃料以及儲存液態天然氣等。
第五,不要僅局限于頁巖氣開發,應該提高氣體開采技術,加強對非常規氣體的開采力度,盡可能投入資金在偏遠地區鋪設輸氣管道。歐盟和東歐國家盡可能改變原來對頁巖氣勘探開發的保守態度,試圖從本土開發出更多的天然氣資源。
第六,開放車輛燃料競爭格局。全球汽車銷售應該鼓勵使用除氣候和柴油以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比如,醇燃料、電力、天然氣和其他混合燃料等要在汽車行業廣泛推廣。
第七,要學習亞洲,建立一個區域性天然氣貿易樞紐。
第八,在北極石油開采技術上要加快速度,破冰船的能力一定要強,必要時用核能參與極地破冰,提前部署在極地從事商業和軍事活動的能力。
第九,在網絡化時代,一定要多國合作建立一套預防能源系統遭襲擊的體系。
《國際金融報》:在當前烏克蘭危機的大背景下,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者地位將大大削弱。如果美國今后能夠繼續保持頁巖氣的開采勢頭,會徹底削弱俄羅斯的地位嗎?中國會如何在二者之間作出選擇?
拉夫特:我認為短期內美國不會大量出口天然氣,因為液態氣體開發要投入高額資金。俄羅斯仍將有很強的能力出口石油和天然氣,且美國目前還無法取代俄羅斯成為亞洲能源市場的主要供給者,俄羅斯的這一地位很難在短期內被美國替代。不過,我的確看到美國有意在烏克蘭危機中打入歐洲能源市場,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相信美國會從俄羅斯手中奪來一部分“歐洲市場蛋糕”。
美國確定將在2017年向日本出口天然氣,這將對亞太地區的天然氣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美國的頁巖氣革命將有能力打破目前世界天然氣市場的區域性特征,美國可能在未來建立美國主導的天然氣價格體系,這對作為天然氣進口大國的中國來說非常不利。地緣政治上來講,中國更接近俄羅斯,所以在俄羅斯和美國之間選擇,中國寧愿選擇俄羅斯。
《國際金融報》:在能源安全問題上,美國也存在很多矛盾,您是如何解決這一現象的?
拉夫特:表面看,美國傳統能源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好時期。但仔細研究頁巖氣開發就會發現,到底可持續性有多久并不清楚。到底是好是壞我們很難作出一個判斷,現在美國國內對頁巖氣開發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比如,有人說,頁巖氣革命改變了美國對于能源的依賴,可以遏制美國全球地位衰退的勢頭。懷疑論者認為,對能源進口依賴的降低將令美國從中東脫離。也有人說,頁巖氣革命還給美國外交政策帶來其他好處,比如,如果美國政府批準增加液化天然氣的出口,最終可以削弱俄羅斯通過威脅切斷天然氣供應而對其鄰國施加壓力的能力。但無論美國是否迎來能源出口好時機,可以確定的是,中東地區的局勢并不會隨之好轉,“阿拉伯之春”運動還在繼續,教派之間的斗爭甚至有越演愈烈的趨勢。
近年來,石油市場的確出現了一些矛盾之處。自2005年美國迎來石油繁榮期后,每天向全球石油池增加300萬桶的原油供應量,幾乎是現在伊拉克和委內瑞拉的產量。有人說,這會影響原油短期價格,然而,價格不但沒跌卻反而漲了起來。歸結原因,都認為是亞洲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和歐佩克的政策消化了這部分增長。奇怪的是,與40年前相比,如今歐佩克每天生產量在減少,全球經濟減速以及中東社會不穩定,都使得沙特油價跌至每桶95美元。委內瑞拉的情況又不盡相同,通脹6%,食品短缺以及水電供應不足,該國的原油價格每桶110美元,阿爾及利亞需要定價115美元以維持正常運營,被國際鼓勵的伊朗需要140美元每桶。這些現象說明,失敗的能源供給調整政策只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不穩定因素。不管有多少北美市場的石油進入世界市場,只要石油在交通運輸方面仍占據重要地位,那么那些操控油價的組織就會一直盼著油價升至3位數的高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