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賽車、騎哈雷、秀馬術、駕飛機、獵老虎……長期以來,克格勃特工出身的普京一直努力將自己塑造成一個辦事果斷、無所不能的硬漢形象。而面對著執政中的諸多危機,比如當前的烏克蘭困局、早年的車臣戰爭等,普京無不展現出“鐵腕”姿態。那么,“硬漢”的背后是怎樣的個人“信仰”?普京信奉著怎樣的價值觀呢?
2013年9月3日,普京在接受美聯社和俄羅斯國家電視臺聯合采訪時,明確表示自己信奉“保守主義”。他說,“自己是帶有保守主義傾向的實用主義者”。此后,他在當年底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的演講、2013年發表的國情咨文、年度記者招待會等一系列談話數次強調了自己的保守主義價值觀傾向(最早提出這個問題是在2008年)。
普京“保守主義傾向”的提出背景
其一,蘇聯解體后國家信仰的缺失。蘇聯解體后,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意識形態被拋棄,多元化的意識形態粉墨登場,各個階層和集團從自身利益出發,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思想理論。意識形態的混亂導致了國家認同缺失,思想道德退化,社會停滯不前。普京提出“保守主義”,目的就是為了“填補俄羅斯意識形態領域的真空,保持俄羅斯的精神民族認同”。普京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的提出,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國家信仰的缺失,同時更有利于加快俄羅斯尋找民族思想的進程。
其二,對意識形態領域全盤倒向西方的反思。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蘇共領導人,從戈爾巴喬夫到葉利欽,在否定和拋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后,全盤接受以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為核心的西方價值觀。當時的俄羅斯精英承認了西方文明的主導地位,唯西方馬首是瞻。然而片面追求西方價值觀對俄羅斯文化形成強大的沖擊。俄羅斯民眾對西方式的民主已經厭倦,他們越來越深刻感受到照搬西方式自由民主的惡果。現在普京明確說道:西方的極端自由主義不適合俄國國情。
其三,維護社會穩定秩序的需要。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激進經濟政治民主化改革未給俄羅斯人帶來預期收益,反而造成國內政治持續動蕩、經濟形勢急劇惡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兩極分化日益加劇。社會發展在經歷了自由主義的挫敗之后,俄羅斯人渴望穩定和安全的生活,希望加強國家權威,使俄羅斯走出困境,走上大國之路。
早在2000年《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普京就指出“俄羅斯在政治動蕩和經濟改革中已經精疲力竭,俄羅斯再也不能經受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動蕩與災難以及激進改革了”,因此,他認為“經濟和民主改革應該采取漸進的、審慎的方法進行,保證政治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不下降”。2012年國情咨文中,普京強調“穩定是發展和改善生活的主要條件”,當年12月20日在記者招待會上他再次坦言,“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穩定”。俄羅斯“戰略通訊中心”的迪米特里·阿布扎羅夫對此評論道,在經濟環境比較困難的背景下,人們更趨于謹慎,“對很多人來說,保持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傳統習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他們會傾向于保守,這是正常的,是全球性的趨勢”。
普京的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緣起于西方,又獨具俄羅斯的特點:
強調穩定發展為精髓
2013年9月3日,在20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前夕接受美聯社和俄羅斯國家電視臺聯合采訪時,普京強調,“保守主義并不意味著停滯不前”,“保守主義意味著立足于傳統價值觀,意在發展是其必要元素,這是絕對原則性的東西”。在同年發表的國情咨文中,他引用了俄羅斯著名哲學家別爾嘉耶夫的一句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保守主義的含義不是阻礙向前和向上(發展),而是阻礙向后和向下(發展),阻止混亂局面的產生”。這句話包含了保守主義的本質:不是反對進步,而是實現多元化和選擇的多樣性。與自由主義不同,它是在精神目標指引下的發展。
一般說來,保守主義都重視社會秩序,而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關鍵是存在一個強大的政治權威,這個權威只能是國家。與西方保守主義者相比,普京更加強調國家在改革中的作用:在政治層面,加強在國家權威的基礎上發展民主,強調有序和控制;在經濟層面,發揮國家在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改變了葉利欽時期寡頭綁架國家的局面,理順了市場經濟秩序,增強了俄羅斯的國際經濟競爭力;普京還重視對國家媒體的控制,收回了公共電視臺、獨立電視臺的控股權,重組國有媒體。
強調尊重本民族歷史傳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等人奉行歷史虛無主義,全盤否定近代歷史特別是蘇聯時代的歷史,從而搞亂了人們的思想,進一步導致了社會的混亂。所以普京當政后多次要求澄清歷史領域的亂象,并為此專門成立由國家杜馬主席拉雷什金領銜的國家歷史教科書修改工作委員會。2014年1月普京在接見這個委員會時指出:人們時常有意無意輕視我們的先輩在過去的年代所做的一切,或者輕視近百年來俄羅斯國家的存在,我實在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普京主張尊重歷史傳統,強調家庭觀念,更重視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他認為在尊重歷史傳統的同時,對自己的歷史進行批評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人們只有歷史的恥辱感,蔑視甚至仇恨自己國家的歷史,否認國家的歷史經驗,任何民族認同都不可能形成。“如果沒有尊嚴感、沒有對祖國的熱愛,這種批評是對自己的貶低,毫無成果可言。”普京強調對祖國歷史的認知和尊重應該建立在真正的愛國主義基礎之上,缺乏愛國主義思想而妄談民族認同是無益的。
普京認為,爭奪價值觀的斗爭,是不同于軍事戰爭的另一種戰爭形式,意識形態領域的爭斗同樣能夠導致國家崩潰和分裂。2012年9月,普京邀請俄羅斯各界代表在克里姆林宮進行座談,主要討論愛國主義問題。他認為,愛國主義是決定青年人精神狀態的道德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建設自己的生活、培養孩子、發展社會,最終鞏固我們的國家。普京保守主義的重要內涵是正面評價歷史傳統,把國家和民族的政治社會史看作仿效的榜樣,尊重和繼承民族文化傳統。
反對盲目照搬外國模式、強調國家發展道路的獨特性、維護世界多樣性
普京奉行的保守主義價值觀在本質上是反自由主義和反西方主義的。他主張世界多樣化,指出“一些國家企圖用某種方法恢復單極世界的統一模型、侵犯國際法和國家主權。這種單極世界的統一模型需要的不是主權國家,而是附庸。在歷史層面,這是在拒絕自己、拒絕神賜、否定世界多樣性的本質”。
他強調俄羅斯文明國家屬性,重視國家發展道路的獨特性。2012年1月,在為競選總統而發表的有關民族問題文章中,普京首次把俄羅斯稱作獨一無二的文明(國家)。普京的這一思想得到多數俄羅斯人贊同。正如莫斯科與全俄東正教大牧首基里爾所說:“俄羅斯是一個文明國家,它有著自己的一套價值觀、自己的社會發展規律、自己的社會和國家模式、自己的歷史和精神淵源體系。”
普京反對盲目照搬外國模式。他指出,那些企圖迫使俄羅斯借用外來文明的粗魯行為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民所不能接受的,因為對獨立自由的追求,對思想、意識形態及外交主權的向往是我們民族性格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的文明國家模式決定了我們制度的特點,它靈活地照顧到不同地域的民族和宗教傳統,保障了多樣性的統一。
反對霸權主義、堅決維護國家主權
戈爾巴喬夫、葉利欽時期奉行“一邊倒”的親西方外交政策,避免與西方產生對抗。1995年5月31日科濟列夫宣布俄羅斯正式加入北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并簽署了北約與俄羅斯的《雙邊軍事合作計劃》等條約。俄羅斯以為這樣就能得到西方的援助。但西方僅僅口惠而實不至,還不斷蠶食俄羅斯的戰略空間,昔日的超級大國淪落為“西方國家的小伙伴”,俄羅斯的民族尊嚴受到極大傷害。在2014年3月18日講話中,普京深刻總結了自己思想的這個變化。他說:“我曾經真心希望能與西方的盟友展開對話,一直希望能就重要議題與西方國家展開合作,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希望我們之間的關系是平等、開放且誠實的。但我們沒有看到回應。相反,我們一次次地受騙。”
因此,在國際關系中普京堅決主張反對單一霸權主義。普京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否定主權過時論、支持走不同的民主發展道路。普京上臺前后,俄羅斯以及西方的媒體紛紛對普京及其思想進行猜測,一些分析家試圖給普京貼上這樣或那樣的顏色標簽。有人斷言普京是“反共分子”;有人認為他是“保守克格勃”,是“地地道道的民族主義者”;有人說普京是“民主派”,反對意見則稱普京是“鐵腕專制主義者”;有人認為普京既不屬于右派,也不屬于左派;也有人認為他政治上非白,也非紅……
普京自己多次強調:要搞清楚“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他提出信奉保守主義,一定程度上確立了普京的思想定位,使普京的思想成為可以捉摸的,使俄羅斯國家發展有一定思想軌跡可循,這就是其現實意義。
原標題《普京威權統治與保守主義意識形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