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伊拉克反政府武裝“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英文簡稱ISIS)對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發起閃電式進攻,在兩天時間內迅速攻下摩蘇爾及另一城市提克里特,令世界震驚。ISIS的突然襲擊讓伊拉克猝不及防,當地的伊拉克駐軍沒有抵抗就放棄了摩蘇爾這一有豐富石油儲量省份的首府。ISIS的武裝分子隨后攻打了薩邁拉和其他遜尼派城鎮,試圖沿著公路從摩蘇爾南下,直取巴格達。伊拉克軍方消息人士21日說,伊安全部隊和反政府武裝當天繼續在多個省份激烈交火,反政府武裝完全占領了西部邊境重要城市加伊姆。
頭號恐怖組織
ISIS是遜尼派極端武裝,黎凡特則是中東地區歷史上一個較模糊的地理范圍,大致包括敘利亞、巴勒斯坦、黎巴嫩、約旦一帶。ISIS的目標旨在消除一戰后形成的現代中東國家邊界,建立地跨伊拉克、敘利亞等國的政教合一的極端主義國家。
2003年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的統治,新政權由什葉派主導。一部分遜尼派激進分子同基地組織三號人物扎卡維領導的軍事組織合流,形成反對美英和伊拉克新政府的所謂“圣戰”組織,以“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的名義活動,2006年這一組織定名為“伊拉克伊斯蘭國”(ISI)。“基地”伊拉克分支曾被美英重創,但并未被根除。2011年敘利亞爆發內戰后,ISI趁勢進入敘利亞,組成敘利亞“救國陣線”,吞并部分敘利亞反對派組織。2013年4月,ISI和“救國陣線”宣布合并,并定名為ISIS。
敘利亞內戰可謂是ISIS成長的溫床。長久的內戰使得敘利亞很多地方出現權力真空,這給了極端組織壯大的機會。經過敘利亞內戰后,ISIS已經能嫻熟實施地面協同作戰,這是缺乏訓練的伊拉克政府軍所不及的。伊拉克現政府推行的強硬統治,被認為是ISIS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華盛頓郵報》分析稱,現政府長期邊緣化少數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腐敗、低效、世俗化、對少數派占領地區的軍事鎮壓,令伊拉克社會一直處于分裂的狀態。強硬統治為ISIS提供了政治機會,將原本偏溫和的遜尼派人也推向反政府軍一方。
據BBC報道,ISIS目前的頭目是被很多極端分子尊稱為“戰略高手”的阿布·巴克爾·巴格達迪。美國《時代》雜志將巴格達迪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人”,美國2009年懸賞1000萬美元取巴格達迪首級。人們對巴格達迪知之甚少,他行事低調且神秘,目前為止僅流傳出2張他的照片。他在發表講話時從來都戴著面具,他的許多手下也都未曾目睹他的真容。他因此被稱為“隱形圣戰者”。
巴格達迪手段狠辣,他抓到俘虜后會一律槍斃或砍頭,并拍下行刑過程發布到網上。14日,ISIS在他們的官網上爆出多張血腥的照片:他們處決了1700名在提克里特基地俘虜的政府軍。伊拉克軍方15日證實照片屬實,但“人數可能有夸大”。ISIS挺進巴格達之路也是他們的瘋狂屠殺之路。他們聲稱處決大批戰犯是為了震懾政府軍,同時為ISIS一名指揮官之死報仇。
巴格達迪的強悍風格曾引起“基地”組織頭目扎瓦希里的不滿。但正是這種血腥屠殺,使得巴格達迪在伊斯蘭武裝分子中的地位甚至超過了扎瓦希里。有基地組織成員更叫囂巴格達迪才是本·拉登的繼承者。英國媒體報道稱,扎瓦希里曾以“基地”頭目名義“出面”干涉,下令解散ISIS,要求巴格達迪退回伊拉克。但巴格達迪明確表示拒絕服從扎瓦希里的命令。“基地”組織于2月發布聲明指ISIS與自己無關。
ISIS還是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恐怖組織。BBC報道稱,ISIS建立初期,來源于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富裕海灣國家有錢人的資金是他們反抗巴沙爾政權的主要支撐。伊拉克總理馬利基就曾公開指責沙特和卡塔爾支持ISIS。巴格達迪接手領導ISIS后,該組織通過占領敘利亞境內油田及勒索、綁架等手段斂財。本月10日,ISIS在摩蘇爾銀行截獲4.29億美元巨款和大量金塊,一舉成為最富有的恐怖組織。一名伊拉克官員表示:“在摩蘇爾淪陷前,他們(ISIS)的現金和資產總共為8.75億美元。
伊拉克安全官員稱,ISIS于13日占領了兩個武器庫,內有40萬件武器,包括AK-47步槍、迫擊炮等。如今,ISIS戰斗裝備絲毫不遜色于伊拉克政府軍。而其戰術戰略也頗有特色。ISIS善于利用宗教沖突,進攻時首選與馬利基政府存在矛盾的地區,借此遭遇較小抵抗甚至是倒戈。《紐約時報》駐提克里特的一名工作人員說,戰斗中被俘者若是遜尼派會被給予平民服裝讓他們回家,什葉派俘虜則被處決后棄尸。此舉顯示該組織正進行教派滅絕屠殺。而其武裝分子在伊拉克境內橫行之時,他們在網絡上的心理戰也從未停止。他們善于利用推特等社交媒體進行宣傳、招募新人。ISIS自2012年起每年還在網上發布年度報告,其中用詳細數字和地理細節記錄組織的行動,包括炸彈襲擊、暗殺、自殺式襲擊、接管的城市甚至“投誠者”數目,其精細程度足可以與上市公司的年報相比。
重病誰來治?
BBC報道稱,目前ISIS具體人員數量尚不清楚。但據調查顯示,ISIS武裝分子在敘利亞境內可能有6000到7000人,在伊拉克境內則有5000至6000人。這些武裝分子來自伊拉克、利比亞、沙特和突尼斯乃至美歐地區的多個國家。ISIS武裝力量總數不過1.3萬,還要同時應對敘利亞和伊拉克兩大戰場。除去預備隊、城鎮守軍和后勤單位,其一線作戰部隊可能只有數千人。
伊拉克總理努里·馬利基在摩蘇爾遭遇襲擊后請求議會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并號召成立一支義軍抗擊步步進逼的叛亂分子。目前,已有逾50萬民眾由于害怕受到極端分子的迫害,逃離了伊拉克的摩蘇爾市。由美國訓練的伊拉克軍隊在恐怖分子的大屠殺面前也丟下武器紛紛跑路。伊拉克議會的發言人嚴肅地指出:“伊拉克軍隊放棄了自己的武器,甚至連軍隊的指揮者也逃跑了。他們丟棄了槍和裝甲車,現在很容易成為恐怖分子的捕獲對象。”
叛軍在遜尼派地區幾乎沒有遭遇多少抵抗,與在伊拉克北部的閃電攻勢不同,ISIS在向巴格達推進的過程中遭遇了什葉派民兵日益強烈的抵抗。數萬名伊拉克志愿者和什葉派民兵開始從巴格達向北移動,爭取奪回被遜尼派叛軍占據的城鎮。武裝沖突愈演愈烈也加大了這個國家陷入全面教派沖突的可能性。
年輕人響應伊拉克最高宗教領袖“大阿雅圖拉席斯塔尼”(Grand Ayatollah Ali al-Sistani)參加政府軍、但保持克制避免加劇教派分裂的號召,大量涌入巴格達和卡巴拉等其他以什葉派人口為主的城市的征兵中心。
遜尼派叛軍在伊拉克北部地區攻城掠地,美國稱正研究對叛軍發起空襲和其他形式的直接軍事行動。不過,白宮很不愿意再度卷入伊拉克戰爭。伊拉克再次陷入動蕩后,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美英兩國成了被指責對象。一些英國國會議員指出正是當年的軍事行動埋下了伊拉克“動蕩的種子”。在長達9年的駐軍期間,美國人并未解決薩達姆時期遺留的教派矛盾等問題,反而進一步削弱了伊拉克本國政府的權威。2003年的薩達姆在英美眼中是導致伊拉克病入膏肓的惡性腫瘤,英美軍隊的“化療”在清除這一“毒瘤”的同時也破壞了伊拉克的其他健康細胞。美國也許給伊拉克人帶來了所謂的民主、自由和憲政,但也造成族裔對立、地域分裂和國家認同缺失;它輕率地將伊拉克安全機器打碎,自己一手訓練出的軍隊卻在剛剛聞到火藥味時便潰不成軍。在據稱攻陷摩蘇爾時的武裝分子數量僅為800人,但就是這么一場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感冒”引爆了伊拉克戰爭遺留的重重問題,讓這個身心孱弱、早已失去自身抵抗力的國家“數病并發”、難以招架。英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依據是,西方能在轉瞬之間讓伊拉克實現民主。但病根不除,僅靠民主的創可貼遮住伊拉克渾身的傷疤,任由它們潰爛,動亂難以避免。
在收到伊拉克政府的軍事支援請求后,美國派遣戰艦前往海灣地區,它們可作為發起空襲的平臺。奧巴馬6月19日表示,他將派遣300名“軍事顧問”前往伊拉克,協助陷入困境的伊拉克政府。奧巴馬表示,這些官兵將協助收集關于武裝分子的情報,潛在幫助協調“針對性的”空襲。奧巴馬當初正是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大做文章才贏得首次總統選舉的。他兩次競選總統,均以承諾結束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為核心。奧巴馬如今已兌現了自己在競選造勢時的承諾,結束了“愚蠢的”伊拉克戰爭。2011年,奧巴馬撤出了最后一批駐扎在伊拉克的美軍士兵,并表示伊拉克可以靠自己。因而決定派遣哪怕是一支小部隊重返伊拉克,也代表著奧巴馬態度的重大轉變。
此前,中東大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危機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博弈,并陷入僵局。擁戴什葉派的伊朗表示如果巴格達求援,將毫不猶豫地保護什葉派的神圣領土。美國和伊朗作為四十余載的敵人,在遏制伊拉克遜尼派反政府軍的立場上有共同的利益。美伊甚至有可能就空襲ISIS方面展開合作。然而兩國之間開展的任何可能的合作都極其敏感,遭遇各方勢力阻攔難以避免。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曾暗示伊朗愿與美國就伊拉克問題開展合作。他說:“我們還未看到美國做出任何決定。只要我們看到美國對伊拉克的恐怖主義集團采取任何行動,我們就會考慮這么做(指與美國合作)。”屬于遜尼派的沙特阿拉伯則警告伊朗,不要插手伊拉克的事務。
也許在美國和伊朗的之后可能的援助下,伊拉克軍隊能夠重振信心和力量,擊潰ISIS,收復失地。奧巴馬同時說,美國軍事力量無益于解決伊拉克問題,要靠伊拉克政府的宗教寬松。話雖如此,對話與和談又談何容易?或許此次的伊拉克動亂能讓美國明白,時刻扮演救世主角色且不問病癥就把民主當作萬靈藥方的做法很可能是自找苦吃。以目前局勢看來,伊拉克想要實現長治久安,幾乎是癡人說夢了。
美國的十次重大軍事干預
1.格林納達:1983年1 0月25日,為了應對格林納達副總理伯納德·科爾德發起的政變,美國和幾個加勒比國家發起代號為“暴怒”的軍事行動,入侵格林納達島。時任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聲稱這次行動的目的是保護生活在格林納達島上的大約1000位美國公民,結束政變后的混亂局勢。
2.巴拿馬:1989年12月20日凌晨,大約2 .15萬名美軍突襲巴拿馬,迅速占領該國幾處重要陣地,僅在幾小時內就俘虜了當時巴拿馬的最高領導人曼努埃爾·諾列加,同時指控他勾結販毒團伙。美軍將這次行動的代號稱為“正義事業行動”。
3.海灣戰爭:1990年伊拉克入侵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伊拉克在幾個小時內就控制了科威特,由此導致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在聯合國的授權下,美國領導多國部隊向薩達姆·侯賽因領導的伊拉克軍隊發起進攻,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轟炸巴格達,將伊拉克軍隊趕出了科威特。這是國際社會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行為的制裁。
4.索馬里:1993年6月,聯合國通過決議,宣布對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及其領導的武裝部隊開戰,因為艾迪德下令襲擊巴基斯坦在聯合國的一個組織。聯合國在索馬里的行動是為了方便向陷入索馬里內戰、飽受饑荒折磨的平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希望能夠制止索馬里沖突,重建基本制度,同時也是考慮到索馬里在非洲之角非常重要的地緣政治地位。美國在8月開始行動,1 0月結束戰爭,其間經歷了一場艱苦的戰斗,艾迪德的人擊落了美軍兩架“黑鷹”直升機,打死了18名美軍士兵。
5.阿富汗和蘇丹:在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使館遭到轟炸后,美國在1998年8月向阿富汗境內4個恐怖分子訓練營發射了—系列導彈,試圖殺死“基地”組織成員,其中包括烏薩馬·本·拉登。美國也襲擊了蘇丹的—個制藥廠,聲稱該藥廠幫助本·拉登制造化學武器。
6.南斯拉夫:1999年3月,在拒絕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總統在科索沃部署軍隊的要求后,北約對塞爾維亞發起空中襲擊,因為米洛舍維奇仍在繼續迫害阿爾巴尼亞族人民。同年5月,國際刑事法庭指控米洛舍維奇在科索沃犯下戰爭罪行。經過幾個星期的轟炸,南斯拉夫軍隊同意撤出科索沃,米洛舍維奇接受了結束戰斗的和平計劃。1999年6月,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發布的1244號決議,塞爾維亞軍隊撤出科索沃,科索沃由聯合國托管直到它對自己的地位作出最終決定。
7.阿富汗:9·11恐怖襲擊后,為了殺死本·拉登,推翻庇護這名“基地”組織領導人的塔利班政權,美國在2001年10月7日開始轟炸阿富汗。12月初,塔利班政權垮臺。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在質問,這場戰爭是否真正值得。持續多年的戰亂使大批阿富汗人流離失所,有1000多萬阿富汗人在戰爭中淪為難民。塔利班更是有東山再起之勢。
阿富汗猶如一個黑洞,多年來不僅吞噬了近2000名美國大兵的性命,而且耗費了1萬多億美元。有人認為,阿富汗戰爭是越戰的翻版,美軍深陷泥潭,沒有獲勝希望。目前,阿富汗安全局勢堪憂。美軍計劃2016年底前將駐阿美軍全面撤回,但目前伊拉克局勢使美國國會產生猶豫,擔心此前成果可能會被卷土重來的塔利班毀于一旦。一旦爆發內戰,阿富汗將成為恐怖主義的避風港,屆時不僅對中東、中亞,甚至對整個世界的安全形勢都會造成毀滅性影響。
8.伊拉克: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自由”行動開始,美英盟軍駐守波斯灣水域的艦艇和潛艇用“戰斧”導彈轟炸了巴格達。不到20天,伊拉克人和美軍就推倒了位于巴格達市中心的薩達姆雕像,薩達姆政權垮臺。不過,一部分人堅持美英聯軍的入侵給伊拉克人民帶來巨大傷亡和深重災難,認為這是個“既損人又不利己的雙輸戰爭”。
美國打伊拉克的另一借口是,鏟除薩達姆獨裁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民主自治政府。在被稱為“刺刀下的民主”的現任伊拉克政府效率低下,貪污腐敗盛行,在全球174個國家的腐敗排名中,伊拉克位居第169位。高壓的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后,換來的是政治割據,教派爭奪,基礎設施崩潰,民生凋敝,暴力叢生,安全難保。這次ISIS開戰就是這些矛盾的一次致命爆發。
9.巴基斯坦、也門和索馬里:從2002年開始,美國就經常使用被稱為“捕食者”的無人機轟炸藏身于巴基斯坦、也門和索馬里的恐怖分子。這種作戰方式在奧巴馬政府期間得到加強,他擴大了使用無人機打擊中東和非洲武裝分子的范圍和頻率。聯合國對這種行動方式提出了批評,認為美國的這種做法很有可能會讓平民死于非命。
10.利比亞和禁飛區:法國、英國、美國及其阿拉伯盟國2011年3月通過轟炸利比亞卡扎菲部隊,設立禁飛區的決議。聯合國安理會以10票贊成、5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一項決議,同意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保護利比亞平民,這為盟軍轟炸卡扎菲部隊的行動提供了合法保障。隨著卡扎菲的被捕死亡,這次行動在同年10月結束。(根據新華網等相關資料整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