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3日電 美國各州初選相繼結束,輿論普遍被共和黨的初選所吸引,關注共和黨內保守派與溫和派的內斗,尤其是聯邦眾院多數黨領袖康特(Eric Cantor)意外被茶黨對手擊敗,引起共和黨領導層大地震。不過,美國《世界日報》22日社論則稱,民主黨在這次初選中也出現戲劇性變化:不少民主黨左派擊敗黨內溫和派對手,這種新形勢如繼續發酵,不但會改寫民主黨歷史,還將改變華府的政治生態。
自1899年以來,眾院多數黨領袖從來沒有在黨內初選中失敗過,這是第一次。不過,輿論較未留意的是,民主黨在這次初選中也出現戲劇性變化:不少民主黨左派擊敗黨內溫和派對手,這種新形勢如繼續發酵,不但會改寫民主黨歷史,還將改變華府的政治生態。
民主黨左派贏得黨內初選的例子很多。在新澤西州,自稱進步派(Progressive)的柯爾曼(Bonnie Coleman),意外擊敗溫和派的格林史丹(Linda Greenstein),且得票超過對手十個百分點。柯爾曼主張向富人加稅(稅款用作教育經費),與其他新左派的主張相同;她還說,民主黨人大多立場不明,進步派卻敢于公開自己的改革立場,為窮人打抱不平,不怕公開表態會帶來政治壓力。
在愛阿華州,自稱“自由派中的自由派”(a liberal's liberal)的墨菲(Pat Murphy),輕易擊敗四名黨內對手,得票率比第二名多了13個百分點;競選期間,他的電視廣告明白地說,他主張大膽改革,提高最低工資,給女性同酬,推行全民學前教育,這些都是其他新左派的主張。
柯爾曼和墨菲獲得“進步改革競選委員會”(Progressive Change Campaign Committee)的資助,這個委員會希望,進步派越多人勝選,就越能逼使民主黨靠左,亦即敢于向共和黨說不,積極支持改革。委員會創辦人格林(Adam Green)說,進步派支持提高最低工資,選民為此而興奮,得到受壓中產階層選民支持,民主黨如果不采用這個策略,將是重大錯誤。
新左派的精神泉源是前哈佛法學院教授、現任麻州聯邦參議員伊麗莎白 華倫(Elizabeth Warren)。她出身于中西部俄克拉荷馬市一個中產家庭,高中成績平平,大學讀到二年級,就與男友結婚;婚后,她不滿足于平凡的工作,到Rutgers法學院讀法律,從此改變了人生方向。2008年之前,她沒有什么知名度,金融危機爆發后,她批評華爾街和華府,因而聲名大噪。她指責華爾街不負責任地借出次貸,導致危機,又指責華府為大銀行紓困,卻不追究導致危機的華爾街CEO大肥貓。
華倫的信念,來自她的研究。1980年代時,她研究美國的破產個案,發現大部分破產者,不是走私漏稅的人,而是一般中產家庭,這些家庭往往因失業和生病而還不起房貸和信用卡債務,只好宣告破產。因此,她指責銀行利用低利率,誘使屋主大借房貸,卻不管利率會大漲,屋主日后還不起房貸,以致房子被查封和法拍。華倫主張改革金融制度和保護消費者,又主張縮小貧富間的收入差距,一方面提高最低工資,另一方面則提高富人稅和堵塞企業逃稅、漏稅。
這些主張和她絕不妥協的態度,使她成為進步派精神泉源,也扣動中產階層心弦。雖然奧巴馬是民主黨領袖,又推行健保改革,但進步派認為,奧巴馬過于愿意與保守派妥協,所以轉而以華倫為師,從她向華爾街和華府的挑戰中找尋勇氣和慰藉。
這次進步派在初選中展現實力,其實是進步派近年逐漸崛起的最新跡象。早在2009年的經濟大衰退,和2011年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中,要求縮小貧富差距和改革華爾街的聲音已陸續出現,直至華倫高舉改革大旗,進步派才找到精神泉源,形成新的進步派運動。
這個運動于去年底白思豪(Bill de Blasio)贏得紐約市長選舉時明白顯現,又于今年初奧巴馬以“經濟不平等”為主題的國情咨文演說中再次出現。最近兩三個月,全美多州議會風起云涌立法提高最低工資。進步派的運動正不斷向前推進。
進步派運動下一步將有什么發展?首先是今年11月期中選舉,如果進步派候選人能爭取到更多勝利,影響力就會擴大,可能逼使民主黨路線靠左,更有力地為中下階層爭取利益。其次,是華倫自己,如果進步派在11月勝選和取得更大聲勢,她有可能于明年初宣布參加2016年的總統選舉,成為希拉里的黨內對手。只是兩黨路線分別向左右擠壓,意識形態兩極化現象更明顯,對選民是福是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待下回分解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