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有關“美國夢”已經破碎的話題,經常被人說起。尤其是“占領華爾街運動”,更是把關于“美國夢”破滅的討論推向了高潮。不過隨著近一年多來,美國經濟走向好轉,這個話題開始沉寂了。
但是,最近在美國對于“美國夢”問題的討論卻非常熱烈,《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連篇累牘地有大牌評論員發表文章,認為在美國已經沒有什么“美國夢”了,像《紐約時報》著名的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所寫的文章題目就是:《“美國夢”移民加拿大!》
那么,為什么“美國夢”這個美國人曾經引以自豪,全世界的人都羨慕的夢想,很多美國人認為已經隨風飄去了呢?因為,近來一位法國巴黎名叫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的經濟學教授所寫的一本經濟學暢銷書《21世紀的資本》,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關注。
雖然別的經濟學書也曾經暢銷過,但皮凱蒂的著作被認為是一部能夠改變輿論走向的嚴肅學術作品,美國報紙雜志、電視節目紛紛圍繞這本書發表文章、做節目討論。皮凱蒂在美國人氣高漲,有人為他取了個綽號——搖滾明星般的經濟學家,可見這本書在美國掀起的熱潮之大。
這本書道出了什么秘密,讓美國人為之興奮和不安呢?實際上,書中的觀點并不特別新奇:財富繼承和社會不公等現象在西方已急劇增加,只有提高稅率才能控制這種狀況。那為什么這本書還這樣熱呢?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對這本書的評價:《21世紀資本論》一書真正的新穎之處在于,他摧毀了保守派美國人最為珍視的一些錯誤信條,即“我們生活在一個靠才能成功的時代,富人的巨額財富都是賺來的,也都是應得的。”
克魯格曼認為,皮凱蒂是世界上頂尖的研究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公的專家,他不單告訴世人美國有越來越多的財富被一小群經濟精英賺得,而且他還有力地證明,美國正在倒退回“承襲制資本主義”的年代。在這樣的制度下,出身的重要性要高過后天的努力和才能,能否取得經濟上的成功不僅由財富決定,還由承襲的財富決定。
克魯格曼寫了篇文章題目就叫“美國走向拼爹時代”,他在文章中舉例說美國富人榜前十名中有六位是財富繼承人(四名是沃爾瑪的繼承人),而不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并且如今那些經濟精英的子女一開始就擁有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他特別同意皮凱蒂的觀點,認為美國“逐步走向寡頭”。美國經濟由少數寡頭控制、造成巨大的不平等,白手起家、通過個人努力奮斗,永遠無法同那些“富二代”或“富三代”競爭。這樣的情境還怎么去實現“美國夢”呢?
認為美國最強大年輕人不足三成
國內巨大的貧富不均、機會不等是造成“美國夢”破滅的重要因素,但是另一方面,美國在世界上走向衰落,讓美國人覺得實力不濟、大不如前,是“美國夢”變得黯淡的另一誘因。世界銀行預測中國經濟可能在今年底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把美國戴了一個多世紀的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桂冠摘下。
《紐約時報》的另一位專欄作家弗蘭克·布魯尼(Frank Bruni)感嘆:“我們的成功多長久啊!這么長時間保持下來,感覺真不錯。”但是布魯尼也認為:美國衰落不可避免。他說目前大多數美國人都以為美國已經落后了。他引用蓋洛普民意調查(Gallup Poll),在過去六年,對美國人的調查哪個國家是世界“最大經濟體”數據顯示,很多美國人早就認為是中國,而不是美國。2014年,這個比例更是驚人的52%對31%。
由于總體國力衰落,美國在國際事務上已經明顯力不從心,在利比亞、敘利亞以及最近的烏克蘭問題上,美國已經沒有能力像過去那樣很有力地干涉,這更讓很多美國人覺得美國在走下坡路。在一個不斷下滑的國家,實現個人的夢想有些緣木求魚了!
美國人認為“美國夢”破滅的更深層次原因是很多美國人對美國這個國家、對美國的制度沒有信心了!非常有影響力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David Brooks),最近寫了兩篇文章,文章的題目分別是:“美國人的自信心在下降”和“美國人對政府喪失了信心”。布魯克斯引用數據表明:有50%超過65歲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在18歲到29歲的美國人中,只有27%的人持這種觀點。30年前,大多數美國人都被認為是中產階層。但是自1988年以來,認為自己是“貧民”的人比例翻了一翻。
認為美國人信心喪失不僅僅是戴維·布魯克斯的觀點,弗蘭克·布魯尼也在文章中表達了同樣的感受:“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我們失去了一些東西,比如樂觀主義、雄心壯志,以及曾經的奕奕神采”,“在美國這場光榮的社會實驗中,樂觀主義一直是維系它的生命線,雄心壯志則是它的根基”,“我們的進取心經過拐點,開始了向下的弧線”。我引用了這么多布魯尼的話,只是想用美國人的原話說明美國人沒有自信心了!一個社會的人民沒有了自信心,還怎么去實現夢想呢?
或許很多人不認同美國人對于“美國夢”破碎的看法,認為美國人向來有很強的危機意識。不過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尤其是正在努力去實現“中國夢”的中國人,從美國人對于“美國夢”的反思中應該可以獲得很多啟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