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巴克萊銀行因為金價操縱而被處罰2600萬美元。據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的說法,該案件只是個例,且僅有一名交易員參與。不過,市場專業人士可不這么看:事實上,操縱金價已經成了行業的普遍現象。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資深市場人士評論稱,通過操縱黃金基準價格來保護“數字”衍生品合同,在行業中早已經司空見慣。該人士稱:“如果我是FCA,我就會對所有進行數字衍生品交易的銀行進行調查。巴克萊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衍生品市場有著大量的貓膩。”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對巴克萊交易員Plunket操縱金價的方式做過詳細介紹:
具體而言,Plunket負責為數字期權(也叫二元期權)定價并控制其風險。顧名思義,二元期權在到期時只有兩種可能結果:如果下午(3點)黃金定盤價超過規定時間(2012年6月28日)的(期權合約)規定價格($ 1,558.96),那么客戶將會行權,而作為交易對手方的巴克萊則需要付款給該客戶。反之,Barclays就不需要付款。
Plunket還參與了倫敦黃金定盤價的敲定。2012年6月28日下午3點,Plunkett在倫敦黃金價格定盤時下了一些單,并如愿以償地將黃金價格壓下。巴克萊因此避免了向客戶支付款項的義務。
這就是交易員們操縱金價的目的和方法。《金融時報》援引一名大投行前貴金屬交易經理的話稱,一直以來,參與數字期權銀行交易員都會在合約快要到期時通過操縱價格來保護自己的倉位。
這也是為什么FCA指責“巴克萊銀行未能妥善處理自身和客戶之間的利益沖突”。當投行與客戶成為對手方的時候,客戶往往就成了被玩弄的對象。
雖然FCA沒有透露巴克萊的客戶是誰,但一名資深的知情黃金交易員表示,巴克萊的對手方并不是投行或對沖基金。“這不是一場專業人士的對決。”
一名對沖基金經理表示:“如果交易的一方是高盛,另一方是摩根大通,那么游戲就玩不轉了。但并非所有市場參與者都這么老辣和黑心。”
附:美聯儲與國際投行涉嫌操縱金價 維持美元堅挺
原標題:美聯儲也須受制衡(財富論)
5月份,巴克萊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德意志銀行和匯豐銀行因被指控操縱金價而站在了紐約聯邦法院的被告席上。顯然,對于近年來時常遭遇各種指控的上述幾家銀行而言,又一次成為被告并不足以為奇,外界對此也早已見多而不怪。接下來,面對很可能蜂擁而至的訴訟案件,各大銀行要準備的也僅僅是更多的罰金而已。
隨著調查深入,各種蛛絲馬跡不斷顯露,金價被操控一說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定及證實。只是,此次被口誅筆伐的很可能不僅僅是這些國際大行,擁有全球大部分黃金儲備的美聯儲正在此案中逐漸浮出水面。這個在金融危機之后頻頻對國際大行各種違規違法行為施以重拳的監管者,如今卻似乎成為銀行的“同流合污者”。
從Libor(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到匯率,從大宗商品到黃金,可以說凡是存在操縱空間的領域無一不被國際大行所染指。但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在與國際大行的較量中往往“胳膊擰不過大腿”,而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各國金融監管機構“秋后算賬”的舉動,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為投資者提供了申訴并索償的通道。然而,一旦當美聯儲成為操縱金價的“主謀者”,那么后續的故事又會如何呢?
5月7日,往常只能見于美劇中的一幕在紐約聯邦法院的一間法庭內現實上演了。當日正是20多位原告控告巴克萊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德意志銀行和匯豐銀行操作黃金價格的一場庭審。整個法庭內充滿了律師,因此庭審一開始這些律師光介紹自己就用掉了15分鐘的時間。律師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盡管該案主審法官Alerie Caproni向律師們表示“我會記住(你們)”,但是他還是試圖為這種顯得有些混亂的狀況設立規則,她表示:“我希望能用有組織的方式識別出誰是誰。”
上述原告們指控上述五大銀行有能力操縱黃金價格,因為黃金定盤價不受監督,而這些銀行在每日兩次定盤價期間也能夠交易黃金及其衍生品,而且這些銀行串通一氣操縱黃金及黃金衍生品價格。
對這五大銀行首先提出控訴的是美國黃金期貨和期權交易員凱文·馬厄(Kevin Maher),他在3月3日向紐約聯邦地區法院遞交訴狀,聲稱自2004年以來巴克萊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德意志銀行和匯豐銀行便串通起來操縱黃金及黃金衍生品合約的價格。凱文·馬厄援引近期一些公開和未公開的研究及分析報告,指出黃金價格曾遭到這些銀行的操縱。凱文·馬厄說,他和其他在紐約商品交易所進行黃金合約交易的人,受到了五大銀行操縱金價的影響。其他人也可加入這起案件的原告行列。
凱文·馬厄還聲稱,一些監管機構以及銀行自身已經對黃金定價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欺詐問題展開調查。其實,從去年金價從高位出現一次次暴跌開始,關于國際大型銀行操縱金價的傳言就開始在市場上甚囂塵上。繼凱文·馬厄之后,美國一家對沖基金公司AIS Capital也向巴克萊、匯豐控股、法國興業、德意志和加拿大豐業銀行提出集體訴訟,指5家銀行透過聯手操縱黃金價格及黃金衍生工具合約,來抑制相關交易以獲取利潤,導致投資者承受龐大經濟損失。訴訟要求向自2004年投資于貴金屬市場或黃金期貨及衍生產品的所有團體賠償最少500萬美元。
雖然,德意志銀行表示有關指控并無事實根據,該行將積極抗辯。但是該行在1月份決定不再參與倫敦黃金基準價格的制定。法國興業銀行在一份聲明中向法新社表示,它將對上述指控提出異議。豐業銀行亦否認有關指控。然而,所謂回顧金融業近幾年來發生的丑聞,一開始幾乎都是從傳言開始,而最終卻基本都是被證實的結果,甚少有被證偽的。
不過,更令人震驚的是,此次操縱金價的很可能不僅僅只是銀行,作為監管者的美聯儲則很可能才是真正的“主謀”。4月,美國財政部前助理部長Paul Craig Roberts發文揭露稱,美聯儲和其“銀行聯盟”合力操縱了2-3月份黃金價格的走勢。“80關口是美元的關鍵支撐,如果跌破該水平,美元將進一步下跌,美聯儲也將擔心美債持有大戶(大國)進行拋售。因此,當美元指數跌至80下方,美聯儲和銀行聯盟就會出手干預黃金,為美元營造走高環境的動機。”
目前并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美聯儲聯手銀行操縱金價,但是市場對此的認同度卻越來越高。按照“無風不起浪”的金融業爆出丑聞的規定,美聯儲操作金價的可能性的確很高。當銀行、保險(放心保)公司、對沖基金等一切資本運作機構犯下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與違法行為之時,它們可以被調查、被指控、被懲罰甚至于最后到“壽終正寢”的結局。然而,作為這些金融機構的監管者、懲戒者,他們的失職甚至于故意犯錯,卻往往被忽視或掩蓋,錯誤的代價則最終由投資者埋單。只是,長此以往的惡性循環最終對整個金融系統意味著什么呢?或許,對美聯儲這樣的監管者、懲戒者、規則制定者的權力制衡,是全球金融監管改革下一步不得不涉及的領域。
(作者系本報記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