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馬耀邦著 林賢劍、林小芳譯
2008年10月23日,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現身于美國眾議院監管和政府改革委員會,首次承認其任期內的監管失敗:“我們對此感到非常震驚。一直以來,我們那些人注重的是信貸機構的自身利益,以保護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股東權益。”1雖然格林斯潘拒絕為當前的美國經濟危機承擔責任,但他承認,“他關于解除管制的理念已經動搖。”這是格林斯潘在立場上的一次徹底轉變。作為米爾頓·弗里德曼經濟政策的鼓吹者,格林斯潘擁護全球化、自由貿易和金融自由化,并“成功地阻止對衍生品的嚴格管制”。在其最近一次出席國會委員會時,格林斯潘先生現在謙恭地承認,解除管制的“整個理性大廈”在2007年夏天就已經崩潰。
而正是米爾頓·弗里德曼積極促成了衍生品交易和解除管制的整個理性大廈。當20世紀60年代末期英國陷于貨幣危機時,弗里德曼試圖通過賣空英鎊,從中獲取個人利益。他的計劃落空了。芝加哥的銀行業主拒絕了他關于做空英鎊的提議,他們認為,這種做法對個人來說太過投機。弗里德曼寫信給《華爾街日報》,表達了他的抱怨。該文引起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席利奧·梅拉梅德(Leo Melamed)的注意,他希望擴大期貨交易的范圍,當時的期貨交易品種主要是農產品項目。
1971年,在弗里德曼的建議下,尼克松總統放棄了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布雷頓森林協議,同時,梅拉梅德以總價7500美元的酬勞,請弗里德曼撰寫一篇關于貨幣期貨市場必要性的文章。弗里德曼關于貨幣期貨交易的研究論文成為“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圣杯”。梅拉梅德為此得意洋洋,因為弗里德曼的11頁研究論文為該交易所提供了“理論根據,在此基礎上,可以構建其金融期貨上層建筑。”2
到1972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開創了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新時代。憑借其與美國財政部長喬治·舒爾茨(GeorgeShultz)的關系,米爾頓·弗里德曼很快獲準,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進行貨幣期權交易。弗里德曼是1962年出版的《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的作者,是芝加哥經濟學派的領軍人物,他在西方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美國,他的經濟理論得到金融利益集團的狂熱擁護。1976年,弗里德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即便在當時,事實上有很多經濟學家反對他的自由放任經濟理論。2
梅拉梅德手持弗里德曼的論文,拜訪了全世界的許多國家,努力說服政府官員和金融界的關鍵人物接受衍生品交易的優點。梅拉梅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全球的經濟學精英接受了芝加哥經濟學派的理論,并將弗里德曼的思想視為福音。2
到1975年,在米爾頓·弗里德曼的一個電話之后,艾倫·格林斯潘和財政部長威廉·西蒙(WilliamSimon)分別贊同和批準了新的短期國庫券期貨合約交易。從而,弗里德曼為衍生品市場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衍生品市場的交易量急劇增長,在2005年第四季度,總交易量達344萬億美元。結果,美國經濟變為賭場經濟,金融衍生品成為金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由于杠桿的使用,衍生品圍繞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使投資者獲得了巨額回報,同時也造成了大量的損失。在衍生品交易中,全球的金融機構遭受了巨額損失,以至于破產。英國巴林銀行、日本住友商社、中國中信泰富公司、法國興業銀行、美國不落之花咨詢公司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等眾多信譽良好的公司,在衍生品市場中都損失了數以十億計的美元。
實際上,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破產幾乎拖跨了整個美國金融體系,在該公司解體十年后,美國如今面臨美國國際集團的瀕臨破產。美國國際集團是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是衍生品市場的積極參與者,至2007年11月25日,它發行了5000多億美元的信用違約掉期。美國國際集團在60萬億美元的信用違約掉期衍生品市場上扮演核心角色,隨著該集團的走向崩潰,美國金融體系將面臨極度的危難。于是,華盛頓的主要經濟決策者——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和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放棄了弗里德曼倡導自由市場原則的新自由主義哲學,抵制政府干預的“道德風險”,提出將一個工商企業國有化的一攬子救援計劃。
對保爾森和伯南克來說不幸的是,救援美國國際集團未能恢復美國金融市場的信心,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則進一步加深了華爾街的恐慌和混亂。由于雷曼公司是一個具有巨大杠桿作用的重要機構,最大的擔心就是衍生品信用違約掉期的交易對手風險。在法國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Lagarde)看來,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啟動了世界金融體系的瓦解,迫使北美、英國、歐洲、澳大利亞和現在的亞洲部分地區采取措施,救助其銀行。”4
雷曼信用違約掉期的清算揭露了美國金融體系的陰暗面,債權人每1美元僅能回收9美分。從而,所有財務報表的信譽受到了質疑,信用違約發行人將不得不償付4000億美元合約的91%。4不幸的是,因投資雷曼而遭受損失的投資者清單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金融機構,它們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銀行,中國的中信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以及日本的三菱銀行。4
據報道,由于雷曼公司的破產,“一個由10家全球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組成的國際財團宣布了一系列計劃,提供700億美元,以有助于消除信貸緊縮”。雷曼兄弟公司信用違約掉期的曝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2008年9月17日的流動性凍結,當時,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向銀行系統注入數千億美元的資金。因此,人們可以得出結論,當前的美國金融危機是衍生品交易的產物。而衍生品交易是米爾頓·弗里德曼及其支持者促成的,其支持者包括艾倫·格林斯潘先生、現任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和現任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等主要經濟決策者,保爾森在擔任高盛公司首席執行官期間,曾積極參與衍生品交易。6
衍生品是一個具有高度投機性的行業,其價值達數萬億美元,它的崩潰足以摧毀整個美國金融體系。一旦發行者無法履行其義務,就如美國國際集團的例子,衍生品就無法消除交易對手的風險。由于存在無法預期的巨額損失,衍生品肯定不適合小型投資者和缺乏經驗的投資者。另一個可怕的后果是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一場經濟危機。而且,“衍生品對經濟體中的債務具有巨大的杠桿作用,使基礎的實體經濟更加難以清償債務負擔,使實體經濟喪失活力,從而會導致經濟衰退,甚至大蕭條。”5
不幸的是,弗里德曼關于新自由主義和衍生品交易的經濟理論不僅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破壞,而且導致了全球金融瓦解,在冰島這個小島國最為嚴重。
1984年,弗里德曼去了冰島,參與了電視辯論,為其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聲辯:有限的政府干預、解除管制、私有化、自由市場、低稅收、自由貿易和靈活匯率。在超過17年的時間里,冰島的右翼政府一直受到弗里德曼的經濟政策的激勵。結果,在冰島,銀行私有化并被解除管制,中央銀行獨立,公司稅由50%削減為18%。冰島成為新自由主義經濟秩序的典范,并因金融部門的改革而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共同稱贊。2007年,冰島獲得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的最高分。6
令人震驚的是,2008年10月,冰島成為全球金融瓦解的第一個犧牲品,該國當時瀕臨破產。冰島的人均外債達20萬美元,已經不具備償還能力,該國的貨幣貶值一半,對外國投資者來說變得沒有價值可言。貨幣和銀行系統的崩潰也危及糧食和其它必需品的進口。冰島政府的應對是,將三大主要銀行收歸國有,關閉該國的證券交易所。冰島成為了一個無人信任的國家。7
“冰島的經濟崩潰不是由次貸危機,也不是由世界上最大經濟體的華爾街陰謀所造成的。相反,其根源在于弗里德曼所倡導的同樣經濟政策被獨立地應用于世界上最小的一個國家。”7
諷刺性的是,正是弗里德曼倡導的私有化和解除管制的經濟政策,導致了這個國家的金融崩潰。2000年,冰島完成了其銀行業的私有化。為了追求高利潤和擴大營業額,冰島銀行家依靠大規模的外國借款為其運作融資。至2006年,三大主要銀行的總資產增至1500億美元,相當于冰島國內生產總值的8倍。不出所料,當國際資金耗光時,冰島的銀行崩潰了。8
從而,冰島的經歷完全暴露了弗里德曼所倡導的經濟政策的謬誤。2008年10月24日,收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21億美元貸款之后,冰島的中央銀行將其利率提高至18%。冰島人民將為此付出巨大代價,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如既往地以各種苛刻的條件,強行要求這個處于絕境的國家實施經濟緊縮計劃。10
在美國,2008年的金融和經濟危機是二戰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它首先以次貸危機的形式出現,進而轉變為華盛頓的流動性危機,當時美聯儲注入數千億美元資金,試圖拯救美國銀行業和保險公司。不幸的是,令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和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之流的華盛頓主要經濟決策者大失所望的是,降低貼現率和增加流動性都未能解決問題。在貝爾斯登公司瓦解、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國政府接管、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和美國國際集團國有化之后,形勢變得越發嚴峻。很顯然,這場危機并不僅僅是流動性危機,甚至不是清償力不足危機,歸根結底來說,是一場衍生品危機。
從根本上說,這場危機是米爾頓·弗里德曼主張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危機,弗里德曼被譽為20世紀下半葉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正是根據弗里德曼的建議,尼克松總統放棄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布雷頓森林協議。隨之而來的是史無前例的美國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這是因為歷屆美國政府,從尼克松到小布什,既對保持預算平衡不感興趣,又不關心貿易赤字。美國人以世界其他國家的損失為代價揮霍性地消費,這已經成為當今的秩序。當里根總統實施了不利于勞動者、卻有利于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部門的新自由主義稅收政策之后,美國的債務形勢和預算赤字進一步惡化。結果,美國經濟變為賭場經濟,債務呈爆發式增長,衍生品市場快速發展,這一切歸因于米爾頓·弗里德曼的經濟理論。
由于弗里德曼是20世紀下半葉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他的影響遍布全球各地——從冰島這個小島國到中國這個人口最大國,這并不令人奇怪。悲哀的是,在經濟危機爆發一年多之后,不論是華盛頓的經濟決策者,還是全球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都不承認這種政策已經破產。
注釋:
1. Andrews, E. L.: “Greenspan Concedes Error on Regulation”,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3, 2008.
2. Melamed, Leo: “If It’s Good Enough for Milton”, leomelamed.com, January 29, 2007.
3. Wikipedia: “Derivative (Finance)” .
4. Evans-Pritchard, Ambrose: “Fears of Lehman’s CDS derivatives haunt markets”, The Telegraph, October 17.
5. Opera.Com: “President Bush’s Derivative Bailout Plan Enslaves America and the World unto Debt”, Opera.com, September 28, 2008
6. Prins, Nomi: Other People’s Money, The New Press, 2004, P. 8.
7. Sanger, T.: “Iceland’s Economic Meltdown Is a Big Flashing Warning Sign”, AlterNet.Com, October 21, 2008.
8. Mandel, M: “Iceland goes bankrupt”, Businessweek.com, October 10, 2008.
9. Pfanner, Eric: “Iceland, in Financial Collapse, Is Likely to Need IMF Help”, New York Times, October 9, 2008.
10. Associated Press: “IMF Loan to Iceland Moves Ahead”,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4, 200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