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耳熟能詳的利率操縱、匯市操縱,到黃金、白銀、鋅等金屬市場操縱,再到高頻交易、黑池交易等針對美股的操縱,投資者似乎無時無刻受到“無形大手”的操控。另一方面,高盛、摩根大通等國際大行一直是操控市場的“主力軍”,而近期的消息稱過去十年來美聯儲一直提前泄露關鍵信息,成為市場操縱的“幫兇”。華爾街(Wall Street)更是“戰爭街”(War Street),可惜的是,中小投資者只能淪為國際大行、央行們的“犧牲品”。
百年金價指標受矚目
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5月23日指出,對巴克萊(Barclays)處以2600萬英鎊(約合4400萬美元)的罰款,因為該銀行一名交易員2年前企圖影響黃金定盤價。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巴克萊主動向監管單位報告這個問題。
目前負責黃金定盤價的銀行剩下四家,分別是法國興業銀行[-0.20% 資金 研報](Societe Generale)、加拿大豐業銀行(Bank of Nova Scotia)、匯豐控股(HSBC Holdings Plc)、巴克萊(Barclays);本月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已經退出黃金定價機制。
礦業公司、各國央行、美國鑄幣局所采用的倫敦黃金定盤價目前已經列入FCA的檢討。
巴克萊銀行因操縱黃金定價而遭到罰款后,18萬億美元黃金市場所采用的百年指標現在備受關注。
Trinity College Dublin教授、同時一直擔任愛爾蘭央行經濟學家的Brian Lucey說道:“假如這套制度才剛開始,我想我們肯定不會把黃金定盤機制設計成像現在這樣,這引出顯而易見的問題:我們還需要這套機制嗎?”
從銀行間借貸利率到匯率,都發現有遭到操縱的情況,因此監管單位加強對金融基準的關注。
經濟學家和學者此前就表示,黃金定盤價可能遭操縱,缺乏有效的監管;而交易員則聲稱,定價過程有效率,是黃金市場的重要參考指標。
很久以來,黃金市場一直受到操縱指控,從美聯儲(FED)到投資銀行,也包括大型商業銀行成為指控的對象。
近期黃金市場異常表現頻頻,這其中似乎有明顯受到操縱的跡象。
北京時間5月12日早晨6:50,黃金期貨在關鍵價位1277上方瞬間被拋售超2億美元,金價瞬間下挫10美元,隨后收復全部跌幅。
北京時間5月20日,日內經濟數據清淡,加之烏克蘭局勢沒有重大突變,但紐約時段,投資者在黃金期貨市場拋售5.2億美元,金價急挫7美元,隨后收復跌幅。
事情并沒有結束,北京時間5月23日20:00后,市場出現一筆4.5億美元黃金期貨拋單,白銀期貨也有大量賣盤出現。黃金從1290附近下跌至1287.30,刷新日內新低,隨后收復失地反彈至1291附近。
市場似乎在重演去年底的情形。在2013年末,Comex黃金期貨位于1180關鍵支撐上方數次遭遇巨量賣單,金價出現斷崖式跳水,隨后收復跌幅,市場啟動熔斷機制。
有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是市場處于關鍵價位時,大資金試圖操縱市場以漁利。
高盛小摩被控串謀操縱鋅價
華爾街知名投行、大金屬交易商及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因涉嫌人為推高鋅價,成為最新一起訴訟的主角。此前在金屬領域影響頗大的訴訟基本都涉及金屬鋁市場。
在上周五公布的案件中,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電鍍加工商之一--Duncan Galvanizing指控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 &Co)、倫敦金屬交易所及倉儲運營商自2010年以來串謀操縱美國鋅價。這是對鋅市場涉嫌操縱的首起訴訟,該市場規模相對較小。
訴訟的被告還包括礦業及大宗商品交易集團--嘉能可-斯特拉塔(Glencore Xstrata)及旗下的Pacorini Metals USA LLC、還有高盛的金屬倉儲企業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
該案件要求被認定為集體訴訟。此前美國針對鋁價格操縱共有26起訴訟,被認定為一起集體訴訟。
摩根大通和嘉能可拒絕對該案件置評。高盛的發言人稱,該公司準備“積極抗訴。”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周一稱,公司及其附屬的LME接獲新一宗關于鋅的集體訴訟,相信與此前的原鋁集體訴訟很大機會各自發展。
港交所及LME此前在26宗美國集體訴訟中被指控倉庫業界涉及鋁價的反競爭及壟斷行為,被列為共同被告人。
港交所的公告稱,于上周五,該等訴訟中代表第一層原鋁采購商推定集體訴訟人的同一批律師中部分律師提呈了新一宗集體訴訟,指倉庫市場中涉及鋅價也出現類似的反競爭及壟斷行為,而港交所及LME被列名為共同被告人,主要原告人為Duncan Galvanizing Corporation。
美股是場詐賭?高頻交易員為刀俎小散戶是魚肉
根據知名作家Michael Lewis,美國股市是一場詐賭,配備尖端電腦的高頻交易員比一般散戶更早得到消息,賺進數以百億美元。
他過去一年都在埋首研究這個主題,新書名稱是《快閃小子》(Flash Boys),書中談到華爾街銀行和高頻交易員現在干的勾當就是操控23萬億美元的美國股市。他先前的著作《老千騙局》(Liar’s Poker)及《大賣空》(The Big Short)描繪了華爾街的沈迷耽溺。
在《快閃小子》一書中,Lewis指出,大型華爾街證券商讓高頻交易商付錢使用暗池交易平臺的交易權利,使得經紀商的客戶容易淪為利用超高速電腦運算公司的犧牲品。他寫道,當前的市場結構也助長不必要的交易。
Lewis今年3月底接受訪問時表示,這些交易員的策略是在交易所的協助下在過去十年逐漸發展出來,雖然合法,但當局允許這種行徑“令人匪夷所思”。他表示,這種交易技巧太復雜,一般散戶不可能了解。
他說道:“美國股市是全球資本主義最有象征意義的市場,卻是一場人為操縱的賭局。有人能早一步拿到有關股價以及投資者正在做什么的新聞,這種作為竟然合法,真是不可思議。”
Lewis表示,只要存在這種手法,所有擁有股票的人都成了受害者,因為這些手腳最快的交易員可以看出其他投資人想買的股票是什么,然后搶先進場,再以更高價格賣出。他也是彭博視角的作者之一。
他特別舉例說明這種作法的暴利,他表示,有一家科技公司花了三億美元,搭了一條線路,讓新澤西和芝加哥之間的通訊時間可以減少百萬分之三秒,然后把這些線路租給證券公司,每家收取1000萬美元。
提供經紀和交易相關服務的ConvergEx Group LLC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0%的金融業受訪者表示,美國股市不見得公平。有51%的人士也說,高頻交易對股市有害或非常有害。
ConvergEx的研究共有357人回應,其中233人來自共同基金或對沖基金,73人是在經紀自營商或銀行工作。調查時間是從4月16日到21日期間,誤差范圍正負10個百分點。
美聯儲泄露關鍵信息?
常駐新加坡的研究人員發現,1997-2013年期間,一些投資者可能提前獲知美聯儲(FED)政策調整,在美聯儲對外宣布這些調整前進行交易從而獲利。
新加坡管理大學的Gennaro Bernile、Jianfeng Hu和Yuehua Tang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交易記錄顯示了異常大的價格波動和買入和賣出指令的不平衡,這些數據從統計角度來看很重要,而且交易方向與隨后政
策意外一致。這些舉動往往出現在所謂的媒體封閉期(media lockup)之前和當中,即記者獲得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后聲明后暫不能發稿的時間。
這篇題為《信息能否被封閉?宏觀消息公布前的知情交易》(Can information be locked up? Informed trading before macro-news announcements)研究報告的作者表示,在FOMC政策決定與市場預期不一致
的日子,粗略計算顯示,提前獲知公告內容進行交易的獲利總額在1400萬美元至2.56億美元。
從去年10月30日公布FOMC公告開始,美聯儲收緊了對媒體封閉期的管理。美聯儲發言人Joe Pavel昨天表示,實施更嚴格的規定是為了更好保護信息,防止提前公布。他說:“我們不斷審視這個流程和控制措施,并進行必要的調整以應對所出現的問題。”
根據新程序,包括彭博新聞社在內的媒體機構的記者前往美聯儲設在華盛頓的總部。他們被禁止攜帶手機進入封閉室,與電腦相連的網線也被暫時屏蔽。
匯市操縱
據英國《金融時報》上周報道,德國金融監管機構披露稱,它握有切實證據,能證明多家銀行曾企圖操縱日交易額5.3萬億歐元的外匯市場。
幾名資深銀行家表示,他們擔心外匯操縱調查會催生另一輪數十億美元的罰款,讓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操縱丑聞中那種懲罰陣勢重演。Libor操縱丑聞迄今已導致銀行業付出58億美元的罰款。
德意志銀行本周警告稱,該行將不得不調高應對法律挑戰的撥備。德銀首席財務官Stefan Krause表示:“我們看到訴訟環境持續惡化,特別是在美國。”
去年6月份彭博率先報導了不同銀行的交易員串通一氣操縱基準匯率的做法后,三大洲的至少十幾個監管機構正在調查這種行為。受到調查的影響,20多名交易員被停職或解雇。
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已展開自家的調查。全球最大金融監管機構檢視匯市指標,為全球調查外匯市場價格操縱的最近動作。
英美等全球各地的監管機構正在調查外匯市場可能存在的操縱行為,之前有少數資深交易員被控交換市場敏感資訊,并共謀操縱指標匯率。
美國司法部和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已參與調查。熟知調查的消息人士表示,美聯儲也有參與調查,不過參與的程度有多深則不清楚。
FSB在一份聲明稿中表示: “近來外匯匯率指標的公正性引發不少疑慮,因此,FSB決定在其進行中的金融指標分析計劃中納入對匯市指標的評估。”
利率操縱
摩根大通、匯豐控股和法國農業信貸銀行近日遭到歐盟反壟斷機構的指控,稱他們共謀操縱銀行間拆借利率。
三家銀行接到了反壟斷訴訟,即所謂的異議聲明,聲稱他們參與了操控Euribor的一個聯盟。這些銀行去年拒絕與歐盟當局就利率操縱達成和解。
歐盟在電子郵件公告中稱,歐盟“擔心這三家銀行可能參與了一項共謀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要扭曲歐元區利率衍生品的正常定價構成。”
香港金管局在進行了長達一年多時間的調查后表示,瑞銀交易員在2006年至2009年期間曾經試圖操縱香港銀行同業拆借利率(Hibor)。
香港金管局在調查中發現,在瑞銀幾位負責提交Hibor基礎數據的交易員的大約100條內部聊天訊息中含有“更改請求”的內容。
香港金管局對可能存在的操縱Hibor行為的調查是從2012年12月開始的,最初的調查對象就是瑞銀。大約六個月后,隨著美國、英國、日本和新加坡相繼采取類似行動,金管局將包括匯豐控股在內的其
他銀行也納入了調查范圍。去年12月,全球范圍內針對基準利率操縱行為的罰款達到了60億美元。
英國當局今年4月底也首次針對從事倫敦銀行間拆放款利率(Libor)相關交易的美國交易員提起刑事訴訟。在這場全球性的指標利率操縱案調查中,英國當局將范圍擴大至大西洋[-0.67% 資金 研報]彼岸。
英國嚴重詐騙調查局(SFO)起訴巴克萊三名前交易員合謀進行與LIBOR調查有關的詐騙行為。這三人分別是美元固定收益互換主管Jay Merchant,美元利率衍生品交易員Alex Pabon和Ryan Reich。
因涉嫌互相串通操縱Libor利率,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已對全球16家銀行巨頭提起訴訟。FDIC的訴訟案顯示,從2007年8月到至少2011年期間,16家大銀行為了自身優勢和利潤操縱了LIBOR。這些銀行通過相互串通(而非競爭)決定銀行間拆借利率,然后提交并公布這些利率。這些銀行為獲得利潤擾亂市場競爭過程,人為提高了收費和利潤率。
巴克萊和瑞銀此前已受到美國和歐洲監管部門調查,且支付了60億美元的罰金。
Libor,即倫敦同業拆借利率,反映了英國銀行同業之間短期無抵押貸款的平均成本。作為全球性基準利率,LIBOR影響著全球550萬億美元資產的價格,從房貸到金融衍生品等金融產品均受其影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