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臨時政府總理亞采紐克5月4日飛抵此前發生大規模沖突的烏南部城市敖德薩。他表示,要對此次沖突事件進行徹底、毫不袒護的調查,并已責成烏總檢察院牽頭組成多部門聯合調查組開展工作。此間分析認為,在烏克蘭亂局背后牽動著西方和俄羅斯等多國利益,目前在任何一方未取得明顯優勢情況下,對抗狀況將持續。
4日,約1000名反政府示威者包圍敖德薩市內務部門大樓,要求當局釋放兩天前沖突中被捕的反政府武裝人員。敖德薩是烏最大港口和第三大城市,擁有300公里長海岸線、8個商業港口以及非常發達的鐵路與陸路交通。在丟掉克里米亞的海軍基地后,烏克蘭決定將海軍司令部搬遷到這里。烏克蘭若失去這樣一個天然良港,在地緣政治上將遭受巨大打擊。
在比利時訪學的烏克蘭學者雅娜·胡茲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美歐對俄羅斯的制裁雖然嗓門很大,但都是表面文章,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時候都相當謹慎。”她認為,烏克蘭只有自強自立,才能從根本上擺脫被強權左右的命運。
歐洲知名智庫歐洲外交關系委員會在其網站載文稱,一方面,歐洲與俄羅斯的經濟聯系非常緊密,特別是在能源安全上嚴重依賴俄羅斯,制裁俄羅斯將會招致反制裁,這是很多國家難以承受的代價,因此歐洲打心底里并不打算與俄羅斯對抗;另一方面,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舉動沖擊到歐洲一體化進程,對歐洲在地區和全球的政治影響力都是一種削弱,因此歐盟從自己的長遠利益出發就必須反對俄羅斯。
《華爾街日報》德國版指出,德國大型企業巴斯夫、西門子、大眾、阿迪達斯、德意志銀行都強烈反對制裁俄羅斯。很多德國大企業和俄羅斯有著密切合作。經濟制裁會將它們從一個關鍵的增長市場中踢出,而且是在歐洲本土市場低迷的情況下。
德國大約有超過6300家企業在俄羅斯有投資和合作,其數量要超過所有其他歐盟國家在俄羅斯企業的總和。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于爾根·克勞斯表示,“毫無疑問,避免制裁最符合德國的利益。”經濟制裁俄羅斯將給德國經濟增長造成2%的下滑,致使德國經濟陷入衰退。
俄羅斯專家認為,目前烏政府的行動背后有美國的存在。俄外交部4日發布聲明,指責西方國家對烏東部當前局勢進行信息封鎖,并要求歐安組織和歐洲理事會對局勢進行客觀評估。
美國近來一系列舉動都意在拉攏包括德國、意大利和法國在內的北約盟國,以期其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但考慮到歐盟與俄羅斯的能源貿易規模,美國的努力效果有限。
與此同時,美國在亞洲和中東的部分軍事同盟國已經提醒美國,不要讓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關系走向破裂。《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日本、埃及、以色列三國出于自身安全和經濟利益考量,不愿意支持美國對俄羅斯的嚴厲制裁,更不愿意看到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關系徹底破裂的局面。正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寧所指出的,“西方國家升級對俄羅斯的制裁,最應考慮的問題不是俄羅斯的經濟將受到什么樣的傷害,而是西方國家自身的投資者、公司和工作人員將受到多大的影響。”
(本報莫斯科、布魯塞爾、柏林、華盛頓5月4日電 記者謝亞宏、張曉東、任彥、黃發紅、李博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