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會戰
冷戰結束后,美國一家獨大,一方面趁勢瓦解前蘇聯國際勢力范圍,一方面直接打壓中俄。首先倒霉的就是當初左右逢源的國家。這些雖然跟前蘇聯關系密切,但同時也接受西方援助的國家是最先受到攻擊的,因為它們本來就是前蘇聯勢力范圍的邊緣或外圍,俄羅斯人并不是很受刺激。因此,自作聰明、桀驁不馴的薩達姆成了最先受打擊的對象。南斯拉夫雖然跟莫斯科鬧翻,但它畢竟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是斯拉夫國家,所以在西方眼中是標準的前蘇聯遠親,蘇聯表哥還在,南斯拉夫表弟就可以左右逢源;蘇維埃聯盟不在了,南斯拉夫聯盟也就難以存在了。由于前蘇聯的崩潰,這種攻勢銳不可當,一直打到俄羅斯本土上--美國公然插手車臣戰爭。這一攻勢直到普京上臺后才被阻止。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甚至可以被俄國人看做威脅自己的行動。雖然美國一度重點打壓中國,但美國人始終沒有停止在俄羅斯周邊國家挖墻腳。善于暗戰的普京一直在明里暗里跟美國較量。隨著俄羅斯經濟的恢復,這種斗爭越來越激烈,最終在烏克蘭攤牌。
烏克蘭會戰,美國和歐盟必敗,俄羅斯必勝,這個毋庸置疑。美國雖然在整個世界占優勢,但在俄羅斯家門口,還是天時不如地利。
講武力,美國并不能直接跟俄國開戰,畢竟兩個核大國之間是難以爆發戰爭的,況且在俄羅斯周邊,美國軍力也無法壓倒俄國。講經濟,美國雖然開始制裁,但俄羅斯并非小國,對美歐的經濟依賴并不強,特別是有中國做后盾,俄羅斯并不畏懼北約的任何制裁。相反,俄羅斯卻可以用切斷天然氣供應、凍結乃至沒收歐洲國家在俄投資相要挾。講斗爭意志,美國控制烏克蘭不過是讓俄國難受,對自己并沒有太大好處。而對俄國來說,失去烏克蘭后,自己可能會失去黑海艦隊的基地和大批軍工企業。基輔是俄國的發祥地,基輔之于俄國,如同西安之于中國。俄國人可以容忍烏克蘭獨立,但絕對無法容忍敵對勢力控制著自己的"龍興之地"。拿中國的話來說,烏克蘭是俄國的核心利益,而不是美國的。況且美國目前財政捉襟見肘,根本無法給烏克蘭像樣的支持。對兩國領導人來說,奧巴馬被國內經濟危機搞得焦頭爛額,他最關心的是本國的就業,而不是與俄國人拼命。但對普京來說,確實是生死攸關的大事。他是高舉俄羅斯復興的大旗上臺的,他知道俄羅斯人對自己的期望,完全明白這是自己的執政基礎,所以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沒有一點退路。把最近美俄雙方的動作放在一起來看,就知道普京像所有擅長下西洋象棋的俄國人一樣,早就設計好棋路。俄國先是對基輔街頭的暴亂袖手旁觀,然后爆出美國助理國務卿大罵歐盟的錄音。美國發現不好,于是在中日爭端上突然壓日本服軟,穩住中國。而在索契冬奧會上,普京一反以前的反對態度,向習主席表示完全支持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基輔變天后,普京才毅然出手,一舉搞定克里米亞。
新冷戰正式開始
雖然烏克蘭會戰俄國已經贏定了,但在全球大戰略上,俄國的處境將會比較艱難。本來美國政壇上,視中國為最大對手的聲音占了上風,但克里米亞公投后,西方將重新認定俄國才是最危險的。俄國會在周邊地區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羞辱美國。更令人震驚的是,不但克里米亞要加入俄聯邦,整個烏克蘭東部都要加入,甚至在前南斯拉夫地區,都有不少人希望加入俄羅斯。蘇聯帝國已經崩潰近23年,但仍然在歐洲有如此巨大的影響,這顯然會讓美國和歐盟不安。普京早已讓俄軍重新使用前蘇聯軍徽,他會不會計劃使用類似克里米亞公投和格魯吉亞戰爭這樣的手段來建立一個"小蘇聯"呢?盡管普京反復強調俄羅斯希望保持除克里米亞之外的烏克蘭的完整,但西方顯然不信,俄羅斯不會忘記自己的"祖龍之地",不會扔下東烏克蘭的孩子,也不可能放棄在烏克蘭的巨大利益。俄羅斯是與烏克蘭合并后才成為大國的,失去了烏克蘭的俄羅斯只是一只傷殘的北極熊。烏克蘭會戰不會止于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而將會是個長期的過程。俄羅斯與西方已經撕破臉,斗爭也不會止于烏克蘭。西方媒體已經普遍在談論"新冷戰",而俄國公開聲明不希望開始新冷戰。雖然奧巴馬認識到在烏克蘭問題上無法取勝,也希望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烏克蘭問題,讓美國有臺階下,但畢竟雙方就差兵戎相見了,關系短時期無法回到從前。雖然烈度遠不能跟美蘇爭霸時代相比,但新冷戰已經正式開始了。
新冷戰帶來國際秩序變化
政治方面
美國陣營和非美力量進入相持階段 舊冷戰結束后,一直都是美國陣營進攻,中俄等非美國力量基本被動防御。但在克里米亞公投后,雙方進入相持階段。美國陣營無力再全面進攻,可能會轉而采取小規模的"重點進攻",而非美力量雖然基本穩住陣腳,但也只能是小規模"定點反攻",雙方進入相持階段。美國力量無遠弗屆的神話被打破。就像世界其他地方的反對派一樣,烏克蘭"自由派"本來也認為有了美國的支持就可以為所欲為,但俄國大兵槍口一指,也只能踢完足球后灰溜溜地逃走,再高喊"美國人支持我們",也只能淪為笑柄。敘利亞叛軍也已經節節敗退,日本右翼政府更是在美國壓力下向中國服軟,美國支持的力量開始認識到美國在很多地方力不從心,美國軍隊不能轟炸的地方還很多,而在這些地方,美國的支持不過是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而已。這基本上是雙方經濟實力的對比發生變化的原因,美國經過金融危機,財政困難,而中俄經濟近年有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實力的增長帶動了軍事力量的增長,兩邊力量已經開始接近。
國際格局。 隨著美國威望的下降,歐洲進一步分化。烏克蘭事件中德國對俄羅斯能源供應有依賴性,不愿制裁俄國。英國在俄國有大量投資,對制裁也不積極。反倒是法國,由于控制了利比亞的部分油氣資源,對俄國比較強硬。
敘利亞政府士氣大振,加緊打擊反政府武裝,而美國現在有放棄敘利亞爭奪的跡象。對伊朗的打擊現在只有以色列在積極準備,美國和歐洲國家已經沒有以往的興趣了。中國周邊某些國家雖然還在美國支持下挑釁,但調子已經低了不少。可以想象,這些國家也在考慮如果跟中國徹底鬧翻,會不會成為第二個烏克蘭?為了提振士氣,美國會向東歐增兵,給波蘭等國打氣。這一方面加劇了新冷戰,另一方面也會減輕中國的東亞的壓力,有利于我們"有所作為"。
國際組織。國際政治變化直接導致國際組織的變化。G8已經在事實上又變成了G7。由于G8在世界經濟的份額逐漸降低,其大部分功能已經被G20取代,以后不論G8還是G7是否還會存在都成問題,即使G7還存在,也會被邊緣化。俄羅斯人很可能會被驅趕出更多的國際組織,但他們根本不在乎。
此消彼長,上合組織、金磚五國等"非美"組織分量會加大,而普京已經明確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主導的區域組織會人氣大增。如果運作得好,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行,特別是一些較小的非政府主導的國際組織如國際商會等,會獲得更高的地位。
經濟方面
國際貿易。俄羅斯遭到西方經濟制裁后,會更多轉向中國。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可能會提速,一個以中國鐵路技術為運輸基礎的陸上貿易區域的崛起,會大大改變目前以海上運輸為主的貿易體系。美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地位會被大大削弱。
金融。由于擔心俄羅斯拋售黃金,避險資金轉向美元和日元。由于日本政府奉行弱勢貨幣政策,中日關系又比較緊張,美元成為避險資金的首選。這會導致美元升值步伐加快,一方面沖擊新興市場,另一方面,又會提前結束美股的牛市。為了防止美元流出的危險,中國等新興市場采取主動貶值等手段,會增加貨幣供應量,加強出口。出于對美國制裁的擔心,俄國專家已經公開討論人民幣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暗示會由美元結算轉為人民幣結算。第二大貨幣歐元顯然受到烏克蘭事件的打擊,這即使不會導致歐盟新一輪量化寬松,保持目前政策不變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大宗商品。俄羅斯針對西方制裁,威脅說要切斷對西歐的天然氣供應,而有意思的是,烏克蘭新納粹組織也在恐嚇要炸毀通往西歐的天然氣管道。這會導致天然氣價格上漲嗎?未必,美國已經表示愿意用自己價格低廉的天然氣來填補這個空缺。
無論俄羅斯還是歐盟,軍費開支都會增加。而俄羅斯的經濟將會受到很大影響。超出歐洲范圍,俄羅斯也許會更加支持敘利亞和伊朗等國與美國對抗,一方面給美國添麻煩,一方面也會拉抬能源價格,而俄羅斯的財政很大程度上依靠能源出口。反過來,能源已經大大增產的美國,會不會壓低能源價格來打擊俄羅斯呢?畢竟美國掌握國際能源價格定價權。
由于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計價,美元的升值加快,會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而能源價格的下降,也會降低運輸費用,利空商品價格。這樣對中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無疑是個好消息。同樣地,第三世界的亂象與糧食價格上漲有很大關系,如果糧食價格跟隨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一起下跌,會對第三世界國家經濟恢復政治穩定,有相當的好處。
新冷戰的開始看似突然,實則歷史發展的必然。美國不顧自己力量衰落的現實,硬是在財政困難的時候,打壓中俄,大搞顏色革命。就像歷史上大部分不可一世的帝國一樣,最終因為擴張過度而衰落。新冷戰很可能是美帝國衰敗的開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