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3月31日訪問克里米亞地區,宣布當地將建立經濟特區,承諾改善民生和基礎設施。面對俄方的行動,美歐目前沒有什么好辦法應對。筆者認為,當前,國際體系正處在新舊交替的轉換過程之中。美國霸權體系漸趨瓦解,新的國際體系開始萌芽,克里米亞危機對此具有催化劑作用和里程碑意義。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是美國霸權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時期。美國不僅通過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樹立了絕對的力量權威,還通過經濟、政治和文化等綜合手段將以美國為代表并由其主導的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向全球輸出。這導致許多國家以現行國際體系為目標,采取融入、轉型、接軌的基本政策取向,以為融入現行體系并與居主導地位的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大國建立相互依存關系就能消除矛盾,避免沖突,確保和平,實現發展。
但客觀現實是,轉型大國在努力融入和接軌的過程中無論是淡化自己旗幟上原來的紅色還是干脆讓它變白,無論在投資、貿易和金融等方面的相互依存達到類同一個國家還是夫妻水平,矛盾最終都沒有消除,反而日漸尖銳。這一點從亞太、烏克蘭、敘利亞、伊朗、朝鮮等大國爭奪的地緣政治焦點以及政治滲透、民族分裂、經濟摩擦等方面都能感受得到。顯然,現行國際體系是一個充滿尖銳矛盾的體系,而所有矛盾的核心實際是霸權主義與獨立自主的矛盾。
進入21世紀以后,以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為契機,霸權主義與獨立自主這一矛盾的斗爭態勢出現轉折性變化,美國霸權開始走下坡路。克里米亞危機進一步加強了這個趨勢。這一次俄羅斯不是被動地防御和抵抗,而是后發制人地進攻,是對美國長期蠶食、擠壓俄羅斯安全空間的反蠶食。從國際戰略整體態勢上看,這是反霸力量在總體僵持中的局部反攻。在這個過程中,俄羅斯被開除出八國集團,但其意義不是俄的孤立而是現行國際體系進一步、更公開的分裂和瓦解。國際上站在俄羅斯這一邊的大有人在,與此同時,美歐在這個問題上不是加強了團結而是凸顯了差異。
美國霸權體系目前已經陷入嚴重危機。現在的國際形勢非常類似于春秋時期,周室將傾,群雄并起。不管我們挑戰不挑戰、留戀不留戀這個體系,它的瓦解和消亡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所有國家都在為美國霸權之后做準備。▲(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