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慫恿下,烏克蘭和平政變,親俄的民選總統亞努科維奇逃亡俄國,普京為了挽救烏克蘭危機而進軍克里米亞,克里米亞議會決議加入俄羅斯聯邦并將于3月16日進行公民投票,這一切都是普京對烏克蘭形成的高壓勢態。
烏克蘭是十月革命的前哨,蘇維埃聯盟的核心,蘇聯解體后仍在俄國勢力范圍內。2004年西方煽動的“橘色革命”使它分裂為親俄與親西方兩大陣營,普京一直利用亞努科維奇與親西方的季莫申科惡斗。西方卻想把它變成“北約”成員,像一把尖刀直指俄國心腹。
普京認為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地理災難”、有志振興俄羅斯。美國退休外交官克里斯托弗·希爾(Christopher Hill)說:“有了烏克蘭俄國就是蘇聯,沒了烏克蘭俄國就只是俄國。”普京的短期目的是阻止烏克蘭對俄國離異,長期目的是成為中興英雄。
普京不自覺地客觀上挑戰美國對世界的主宰。他現在擺出的架勢使得奧巴馬也不得不擺出架勢。奧巴馬傾向綏靖,卻不能讓政敵、共和黨參議院元老麥凱恩嘲笑他的“MIA”(在行動中失蹤/missing in action)蓋棺論定。輿論形容“這次是奧巴馬遭遇的最嚴峻外交危機”。
3月7日《華盛頓郵報》發表“西方必須抵制普京對烏克蘭的策劃”(The West must resist Mr. Putin’s gambits in Ukraine)的社論,批評奧巴馬暫停美俄貿易談判與軍事交往以及拒絕向某些俄國人士發給入境簽證等都是“過輕的處罰”,建議美國聯合歐盟對俄國銀行進行制裁(凍結俄國在西方銀行的億萬資產),迫使普京退卻。
奧巴馬應對普京的架勢剛柔兼施。他于3月6日宣布暫停向某些俄國政界及企業界人士發給入境簽證。與此同時,美國華盛頓號航空母艦與三艘核潛艇與16艘護航軍艦編隊駛入黑海威脅俄國黑海艦隊的安全。
奧巴馬3月1日和普京通話,談了90分鐘。急切希望普京到此止步,不再使局勢惡化。3月6日奧巴馬又和普京通話60分鐘,希望俄軍從克里米亞撤退,消除緊張。
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在參議院作證時說美國的戰略是“大事化小”。人們看到奧巴馬在“世界戰爭退潮”的形勢下把美國備戰狀況回復到2001年前(有人說回復到二戰前)。這邊國防部長冷靜觀望,那邊國務卿克里在歐洲和俄國外長會談。
普京和奧巴馬擺出的架勢都是以攻為守,普京希望維持自己“中興英雄”的形象就夠了,奧巴馬希望維持的是美國“世界領袖”的形象。兩者實質上沒有沖突,但現在不能雙全了。如果普京的形象不受損,美國就不再是“世界領袖”了。麥凱恩說的“世上誰也不認為美國強大”就成為鐵的事實,今后奧巴馬在國內國際上都叫不響了。
當前對奧巴馬綏靖政策不滿的不僅有共和黨右派,而且包括自由主義人士。行家評論認為現在奧巴馬陷入窘境是自作自受,他一貫在結束阿富汗戰爭、干涉利比亞與對待敘利亞內戰等問題上不考慮、不采取有效利用美國軍事力量來保護美國自身利益的果斷戰略。
3月1日在白宮西側的戰略會議室中舉行最高決策會議而沒達成共識,與會者透露在這樣的會上總是籠罩著美國厭戰以及九一一事件以來為期最長的沖突狀況應該終止的氣氛,因此談不出維護美國世界領袖形象的戰略措施來。
德國總理默克爾積極從中斡旋。她先與普京通電話,然后與奧巴馬通電話。奧巴馬傾向于在事態進一步惡化后對俄國采取制裁,取消俄國八國集團(G8)資格,默克爾堅決反對。她認為仍然可以通過外交途徑使形勢緩和。
奧巴馬對付普京有很多軟肋。軍事懲罰的牌是沒有的。經濟懲罰只能是制裁。俄國和美國的經貿往來不多,卻向美國及歐洲銀行投入億萬資金,美國要是凍結俄國財產會有一定殺傷力。但歐洲國家三分之一的天然氣與原油以及近30%的煤來自俄國,如果歐盟國家不參加對俄制裁效果是不大的。美國雖然是天然氣最大生產國,但只夠本國受用。
如果對抗形勢進一步惡化,美國與西方國家可能拒絕參加今年6月在剛舉行過冬奧運會的索契舉行的G8峰會,甚至進一步取消俄國的G8會員資格(它實際上是七個核心國以外的成員),但G8峰會的國際影響越來越小,俄國也不靠這塊招牌。
烏克蘭本身的經濟脆弱就是奧巴馬對付普京的軟肋。國務卿克里在基輔宣布的10億美元的“貸款保證”(loan guarantee)沒有吸引力。行家認為:烏克蘭要勉強維持經濟局面就需要50億美元援助,現在美國國會和歐盟都在為籌備這筆錢而努力。
《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弗里德曼分析普京也有軟肋。他想做“中興英雄”但歷史不會成全他。普京當今的實力是俄國有豐富的能源,但是如果普京不能徹底把俄國變成國富民強而只是讓它繼續被能源既得利益小集團把持的話,普京的俄國中興只能是空想。
無獨有偶,3月7日《環球時報》發表“普京,西方又恨又無奈的對手”的社評,也婉轉地暗示這個方面。它認為普京一方面得巧妙地應付美國“新冷戰”挑戰,更得注意增進國內團結,不致使經濟不振、反對派及“各個軟肋”大暴露。
曾經訪華發表贊賞報道的著名《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尤金·魯濱遜(Eugene Robinson)說,那些認為俄國找借口出兵,以強凌弱應該引起美國“震驚”的人,也不想想美國進軍巴格達的往事。美國經濟行家說華爾街一心向往正在蘇醒的美國“牛”而不愿受俄國北極“熊”的干擾。厭戰的美國民意也不愿奧巴馬對普京搞大動作。
作者是從印度退休的華人學者
現居芝加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