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國教育問題突然引起關注,本人前后在德、奧生活了整整45年,愿就個人的觀察與體會提供大家分享。
首先,所謂“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完全是誤解。德國憲法禁止的是貴族小學,而非學前教育。學前孩童發展不一,所處條件因人而異,國家不可能對個別的教育活動進行干預。憲法禁止貴族小學的存在,不外是為了維護社會平等與正義,防止優勢族群永遠保持優勢。
就我了解,德國人之能夠在學術領域表現優異,關鍵原因在于體質好,從小戶外活動頻繁,而且飲食重營養,守規律(重早、午餐,輕晚餐)。我想,無論什么事業,沒有體力不可能產生毅力,專注與持久,而德國人超乎尋常的耐力,的確是令人感到詫異,這只要多看幾場足球賽就知道究竟。
一般而論,幼齡階段太過注重學前教育,對其一生并無幫助。根據美國發表的調查結果,小時天才型人物,成年時表現竟是一般。相反,倒是較遲上學的孩童,具有腦細胞較成熟的優勢,其學習進展順利,且較有自信,發展前途也較提前上學的孩童要更好。
另據觀察,德國中小學的人文科學教育(文史哲等)也較發達,一般中學畢業生思辨能力很強,也很成熟(盡管近二十年有退步現象)。此外,德國人具有“任何言行舉止代表個人人格”的自覺意識。尤其是對待社會、政治問題,非常嚴肅,決不嬉皮笑臉。該現象尤其在酒館極為常見,即每當進入社會、政治話題,大家即刻收起笑臉,一本正經地議論起來。這點,比照華人社會的語不驚人不休的習慣,說明德意志民族(泛指德、奧、瑞)深刻了解社會問題與政治問題涉及整個社會的利益與安危,因此必須負責任地對待之。該文化特點如何形成,值得仔細研究。
六、七十年代之交,美國醞釀給少數民族提供大學保障名額。不過十多年,東亞學子充斥一流學府,于是又出現建議,要求限制此族群學生名額,甚至還以東亞學生為依據,認為黑人先天不足,因此最好節省國家資源,取消對他們的經濟資助。
其實,當時東亞子弟表現優異,不過是因為父母親的知識分子比重大。2000年代后期,美國又做過調查,發現華人學生成績一般,原因自然是中國新移民的知識分子比重明顯減少。從這點,可以看出一個社會優異學者的產生,以至于在學術界出人頭地,所需具備的條件非僅限于學前教育,而是每一個成長階段的細心培養。每個孩童的發展有如個人的腦細胞,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成熟度。家庭與社會的責任在于始終不渝地給予適當關注,必要時提供協助與鼓勵。然而不論如何,健康的身體是起碼基礎,這點不容置疑,也更不容許以提前教育為借口,阻礙孩童身心的健康成長。
以上對德國人的描述,嚴格說來只是勾畫其文化特色,或稱刻板印象。描述的是異于其他社會的典型,卻不意味該族群盡皆如此,或大多如此。其實,每個民族的民族性往往從其駕車行為可見一斑。這在一方面,德意志人的蠻橫與得理不讓人就很不可取。然而,德國人又同時是比較愿意對半路上車子拋錨受困人士挺身協助的紳士,于是就構成了個性上的矛盾。其實,就像形容日本人為“菊花與劍”的雙重人格一樣,每個民族都有復雜的個性,一如每個人的腦細胞都有靈光與不靈光的領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