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聯共(毛)的建黨歷程
尼聯共(毛)的前身是1949年4月22日成立的尼泊爾共產黨。在長達63年的時間里,它由一個建立時僅有五人的松散的小黨發展成為尼泊爾第一大黨和主要執政黨。在這期間,尼聯共(毛)先后經歷了尼泊爾共產黨、尼共(四大)、尼共(新火炬)、尼共(團結中心)、尼聯共(毛)五個階段。
1、尼泊爾共產黨。1949年4月22日,尼泊爾的共產主義者普什帕·拉爾·施瑞斯塔與奈雷·巴哈杜爾·卡瑪查亞、納拉楊·比拉斯·喬希、哥文達·維迪亞、莫提·代維在印度加爾各答組建了尼泊爾共產黨。之所以選擇4月22日,是因為這一天為列寧的誕辰日。由于尼共是在普什帕·拉爾·施瑞斯塔倡導下成立的,他也因此被稱為“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之父”。同年9月15日,尼共發布了建黨宣言,宣言詳細地闡述了尼泊爾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形勢,強調要將國家和人民從封建專制統治和外國控制下解放出來。[1]1954年1月30日,尼共在加德滿都附近的帕坦秘密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黨在組織上的正式創立。阿迪卡里當選為總書記,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綱領。
2、尼共(四大)。1974年9月,尼共黨內一部分堅持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暴力革命奪取政權作為斗爭策略的黨員在莫漢·比克拉姆·辛格、耐瑪爾·拉瑪的領導下,在印度的瓦納西召開了尼共第四次代表大會,辛格當選為總書記,這次大會所成立的黨被稱為尼共(四大)。這標志著尼泊爾“毛派”政黨的正式誕生。20世紀70年代中期,尼共(四大)也成為尼泊爾最大的和組織得最好的共產黨組織。
3、尼共(新火炬)。1976年,毛澤東的逝世以及“四人幫”的倒臺,在尼共(四大)內引起了激烈的爭論。耐瑪爾·拉瑪對中國新的領導人表示認同,而辛格則指責中國在走修正主義道路,將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共領導層斥為“反革命”,并表示忠于正統的毛主義和支持文化大革命。[2]11月,尼共(四大)發生分裂,以辛格為首的多數“左派”分裂出去,成立尼共(火炬),尼聯共(毛)的現任領導人普拉昌達、基蘭和巴特拉伊當時都是尼共(火炬)領導層的主要成員;而尼共(四大)余部則由拉瑪繼續領導并沿用原名。1985年11月,辛格因其反黨行為被開除出黨。同月,辛格以尼共(火炬)的名義組建了新的五人中央委員會。為了與辛格領導的尼共(火炬)區別開來,原來的尼共(火炬)則改名為尼共(新火炬),由基蘭擔任總書記。1989年,尼共(新火炬)在加德滿都舉行武裝暴動,但暴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尼共(新火炬)領導層將暴動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基蘭,撤銷了基蘭的總書記職務,并選舉普拉昌達為總書記。
4、尼共(團結中心)。1990年11月9日,比蘭德拉國王頒布了新憲法,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制。普拉昌達領導的尼共(新火炬)、耐瑪爾·拉瑪領導的尼共(四大)、魯普拉·比斯瓦卡瑪領導的尼共(農民組織)對新憲法持反對態度,并決定聯合起來共同抵制1991年舉行的大選。1990年11月23日,三黨合并組建了尼共(團結中心),普拉昌達當選為總書記。尼共(團結中心)成立不久,跟隨辛格的巴布拉姆·巴特拉伊博士也帶領著尼共(火炬)的部分黨員加入尼共(團結中心)。尼共(團結中心)成立后,黨內出現了采取何種方式來實現革命性變革的爭論。普拉昌達為首的一派認為武裝斗爭時機已成熟,主張進行中國式的持久的“人民戰爭”來奪取政權;而以拉瑪為首的一派則主張走蘇聯式的城市暴動的道路。1994年5月,尼共(團結中心)一分為二成兩個同名黨,即尼共(團結中心)拉瑪派、尼共(團結中心)普拉昌達派。
5、尼聯共(毛)。1995年3月,普拉昌達領導的團結中心召開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擴大會議,將黨名改為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2006年11月尼共(毛)與七黨聯盟政府簽訂了全面和平協議。2007年4月,尼共(毛)加入過渡政府。2008年4月,尼共(毛)參加尼泊爾首屆制憲議會選舉,在總共601個席位中獲得220個議席,成為制憲議會第一大黨。2008年8月,尼共(毛)組建聯合政府,普拉昌達任總理。2009年1月11日,尼共(毛)與尼共(團結中心—火炬)合并,成立了尼聯共(毛)。2009年5月4日,普拉昌達由于不滿總統否決其解除陸軍參謀長卡特瓦爾職務的決定而宣布辭職,尼聯共(毛)聯合政府在執政短短9個月后宣告垮臺。在2011年8月28日下午舉行的尼泊爾制憲會議總理選舉中,尼聯共(毛)副主席巴布拉姆·巴特拉伊獲得594席中的340票,成為尼泊爾第三十五任總理。尼聯共(毛)也因此得以在2年3個月之后再次執政。
二、尼聯共(毛)的建黨理論
1、黨的指導思想。尼聯共(毛)指出,黨是用最先進和最科學的思想武裝起來的,由社會中最進步的階級組成的,最有覺悟和最有組織性的無產階級先鋒隊。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列毛主義和普拉昌達路線。尼聯共(毛)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在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和發展之中總結出來的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科學,作為一門科學,馬克思主義的持續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毛澤東主義在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形成過程中,是繼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之后世界革命進入第三階段的產物。尼聯共反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主張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本國的實際結合起來,以靈活的方式發展自己的理論。根據這一思想,尼聯共(毛)在領導尼泊爾革命的過程中總結出了自己特有的思想體系“普拉昌達路線”。“普拉昌達路線”從靈活、獨創的角度來看待共產主義運動,主要思想為: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人民戰爭”取得對敵人的優勢和平等的發言權,然后通過和平協商和談判走上議會道路參政,進而通過推進必要的社會改革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
2、黨的奮斗目標。尼聯共(毛)指出,尼泊爾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情決定了黨的近期目標是領導并聯合國內的民主力量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尼泊爾建立一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新民主主義國家。此后,再通過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3、黨的組織原則。尼聯共(毛)指出,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黨需要集中制來指導革命,但是,如果這個集中制不能創造廣泛的民主基礎,那就是不可接受的。否則,民主集中制就可能退化為官僚集中制。尼聯共(毛)認為,黨內對任何問題都有著不同的觀點是正常的,集中制將動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去討論這些問題,然后再作出決定。一旦作出決定,就必須得到執行。但在作出決定之前,任何觀點都可以拿來討論,這樣,首先是實行廣泛的民主,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實行集中。只有這種集中制,才是真正的民主集中制。
4、黨的干部路線。尼聯共(毛)一向重視干部問題,始終把干部隊伍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指出,如果沒有一大批久經考驗的、優秀的領導干部,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而衡量領導干部是否優秀的標準,是看他能否把馬列毛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黨的干部路線是根據上述標準培養和選拔“又紅又專”干部隊伍。[3]尼聯共(毛)還強調無產階級政黨要高度重視培養和造就革命接班人。普拉昌達提出要提名更多的年輕干部進入黨的各級委員會,并使之制度化,以保持各級領導班子之老中青干部比例的平衡,從而使黨的領導層更具生機和活力。他還提議主要領導人和核心領導層應一天天地離開管理工作,集中精力于理論工作,為把新一代革命者培養成接班人創造環境。他認為培養接班人可以防止主要領導人去世后發生反革命的危險,保證革命繼續進行。
5、黨的作風建設。尼聯共(毛)十分重視黨風建設問題,把黨的優良作風概括為:“又紅又專、艱苦樸素、努力工作”[4],并指出,廣大黨員只有發揚黨的優良作風,才能保證黨不蛻化變質。在“人民戰爭”期間,尼聯共(毛)在縣以上干部中實行財產“共有制”,所有領導人的個人財產均自愿捐獻給黨統一調配。按照尼聯共(毛)的規定,士兵除了吃、住、穿之外,每人每月可以得到500尼泊爾盧比(約合55元人民幣)的生活補貼。但領袖們沒有工資,其本人及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開銷向黨的相關部門報銷。[5]執政后,普拉昌達在就任總理職務后接受的首次采訪時指出,我們并不認為私有財產應當廢除,但領導層一定要遠離賺錢、發財,并以此保證人民的財產得到保護和增加。[6]尼聯共(毛)為此還制定了《15點行為準則》,對領導干部的私有財產、經濟活動、生活作風等作出了明確規定。[7]
三、尼聯共(毛)的組織結構
1、尼聯共(毛)的組織體系。同所有共產主義政黨一樣,尼聯共(毛)也建立了比較完善、嚴密的組織體系。它設有常委會(7名常委),政治局(15名委員),中央委員會(40—50名委員)。在中央委員會下還設有三個地區局,即東部局、西部局、中部局,每個局都由一名政治局常委負責。在地區局下面還有地方分局、縣委、地委和基層委員會。黨的中央機構還包括:組織部、思想與政治部、媒體部、立法部和國際部。在山區農村、賓館飯店、各大公司、政府機構、銀行商店,尼聯共(毛)都有自己的組織。尼聯共(毛)成立以來實行的是黨主席的集中領導制。2009年7月30日,尼聯共(毛)中央委員會在首都加德滿都召開會議,決定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實行集體領導制。除了黨主席普拉昌達外,還包括3名新任副主席——基蘭、巴特拉伊、普拉卡什、新任總書記巴德爾以及2名書記處書記——高達夫、迪瓦卡,共7人。[8]2011年7月,尼聯共(毛)又對黨的主要領導人的具體職責進行了分工:普拉昌達作為黨的總負責人;巴特拉伊負責黨的議會黨團的工作,并在將來組建共識政府時作為黨的總理候選人;基蘭負責組織部和紀檢部的工作;巴德爾負責軍事部門和中央辦公廳的工作、普拉卡什將在政府中任副總理和內務部長;高吉爾負責統一戰線工作,并與迪瓦卡一起負責和平進程的談判工作。[9]
2、尼聯共(毛)的黨員隊伍。在“人民戰爭”期間,尼共(毛)主要是從工人、農民、學生以及被壓迫民眾中發展黨員。在執政后,為了擴大黨的執政基礎,他們又吸收一些知識分子和各界領袖進入黨內。目前尼聯共(毛)擁有黨員約30萬名,是尼泊爾最大的共產黨組織。尼聯共(毛)一貫重視男女平等,因而,在黨員隊伍中,女性占有較大的比重。據統計,在黨員中,約30%的黨員是女性。[10]為了培養黨的后備力量,尼聯共(毛)于2007年2月1日成立了黨的青年組織——共產主義青年團。共青團的任務是“組織青年、參加黨的活動、宣傳政治思想、在黨的開拓性工作中充當志愿者”。[11]共青團目前共有約30萬名成員,他們在全尼泊爾75個縣展開活動。
3、尼聯共(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同盟者,以實現革命的奮斗目標,是尼聯共(毛)一貫堅持和強調的基本思想。在“人民戰爭”時期,尼聯共(毛)建立了一系列的民族和地區陣線。為了擴大黨的社會基礎,尼聯共(毛)還建立了比較廣泛的群眾組織。比較有影響的有:全尼泊爾婦女聯合會、全尼泊爾民族獨立學生聯盟(革命)、全尼泊爾工會聯盟(革命)、全尼泊爾農民協會(革命)、全尼泊爾教師聯盟(革命)、全尼泊爾人民文化聯合會以及尼泊爾全國知識分子組織等。在建立國內統一戰線的同時,尼聯共(毛)還強調,革命力量的聯合和團結必須以國際組織為載體。為此,尼聯共(毛)主張積極發展同國外相關政黨的關系,并與這些黨聯合成立了一個國際組織——革命國際主義運動。目前該組織的政黨和組織有14個。尼聯共(毛)還成立了南亞毛主義政黨和組織協調委員會,其主要職能是協調南亞毛主義政黨、組織的行動。執政后,為了實現人民至上、建立民族聯合政府的目標,尼聯共(毛)又建立了由黨領導的兩個層面的統一戰線。第一個層面是在黨的領導下,由各種群眾組織和全國的、地方的知名人士組成的統一戰線。第二個層面是由全體左翼的、進步的、愛國的人士以及支持人民至上的其他黨派、組織和個人組成的統一戰線。
4、尼聯共(毛)的軍事組織。1996年,“人民戰爭”剛開始時,尼聯共(毛)只有不到100名黨員、大約200人的武裝人員,兩支來福槍,以及一些自制的武器、廓爾克彎刀以及一些炸藥。2001年9月,尼聯共(毛)建立了以“人民解放軍”為主體的武裝力量,人民解放軍有1.7萬人左右。“人民解放軍”的建制為師、旅、營、連、排、班和民兵組織。為了保證人民軍隊的性質和完成黨的任務,尼聯共(毛)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12]在“人民解放軍”中,從連到師的各級軍事單位,既有軍事指揮官,又有政治委員,政治委員負責各軍事單位內部的黨委會工作,其級別高于軍事指揮官。“人民解放軍”的最高軍事決策和指揮機關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由黨主席普拉昌達領導。尼聯共(毛)還規定了“人民解放軍”的五大任務,即政治工作(群眾政治教育);組織工作(發展群眾組織);生產和建設(種莊稼,解決人民的生活問題);宣傳(貼標語,海報,游行);戰斗、軍事行動。[13]在堅持人民軍隊的性質、任務的基礎上,尼聯共(毛)還將毛主席為紅軍制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作為全軍的統一紀律。[14]
四、尼聯共(毛)的發展前景展望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仍處于低潮的背景下,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和戰斗性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執政后,尼聯共(毛)基本上延續了其在“人民戰爭”期間實行的親民、惠民政策,正在獲得更多社會階層的支持,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十分嚴峻。
1、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帶來的挑戰。革命黨變成執政黨,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性轉變。執政后,尼聯共(毛)的地位和面臨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給黨創造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新條件,同時,也使黨內滋生了官僚主義、驕傲自滿、貪圖享樂等不良作風。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性比以前大大增加了,由此產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正如普拉昌達所指出的:“黨的無產階級行為方式和工作作風正在急劇退化,關心集體,為黨和革命事業奉獻的積極主動性和犧牲精神正在逐步被對個人利益的關心所取代”,黨正“面臨著逐步蛻化為一群烏合之眾的危險”[15],這無疑將對尼聯共(毛)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2、尼聯共(毛)黨內兩條戰線斗爭激化帶來的挑戰。尼聯共(毛)自成立以來內部一直存在著強硬派和溫和派之間的斗爭。強硬派的代表人物分別是副主席基蘭、總書記巴德爾和政治局委員巴桑塔。溫和派的代表是副主席、現任尼泊爾總理的巴特拉伊。強硬派認為,武裝起義是奪取政權的唯一方式,其武裝力量——人民解放軍是尼泊爾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而溫和派者認為,在堅持武裝起義的同時,也不要放棄和平人民運動和議會斗爭,軍隊合并是將革命成果制度化的新途徑。2011年11月1日,在尼聯共(毛)與其他主要政黨簽訂有關軍隊合并的《七點協議》后,強硬派表示了強烈的反對,認為這是背叛革命,他們還公開要求普拉昌達和巴特拉伊辭職。這次事件也使尼聯共(毛)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2012年6月16日,基蘭帶領原尼聯共(毛)約1/3的中央委員脫離尼聯共(毛),另行組建新黨——尼共(毛),這一分裂活動勢必對尼聯共(毛)進一步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
3、外部環境的挑戰。一方面,尼泊爾國內的封建勢力、資產階級勢力、民族分離勢力依然十分強大,而共產主義勢力仍處于分裂狀態。另一方面,蘇東劇變以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仍處于低潮的局面并沒有改變。并且,為了達到控制尼泊爾的目的,一些外國勢力從未停止干涉尼泊爾事務。2009年5月,尼聯共(毛)政權更迭,印度就施加了直接的影響。為了維護自己在尼泊爾的利益,美國和尼泊爾一直對尼聯共(毛)施壓,要求其按照西方政黨制度對黨進行改造。在國內外的壓力下,2011年12月3日,尼聯共(毛)的武裝力量——“人民解放軍”與尼泊爾軍隊進行了合并。尼聯共(毛)的青年組織——“共產主義青年團”也面臨著解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保持無產階級政黨性質的前提下進一步推動黨的事業發展,將是尼聯共(毛)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注釋:
[1]Yuba Nath Lamsal, Retrospection of Communist Movement in Nepal, The Rising Nepal, Sep 9, 2009.
[2]Arjun Karki and David Seddon, The People's War in Nepal: Left Perspectives, Adroit Publishers, 2003, p. 12.
[3]Pracanda, Problems & prospects of revolution in Nepal: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by Com. Prachanda and other leaders of the CPN(Maoist), Nepal: Janadisha Publications, 2004.
[4]Pracanda, Problems & prospects of revolution in Nepal: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by Com. Prachanda and other leaders of the CPN(Maoist), Nepal: Janadisha Publications, 2004.
[5]張松:《普拉昌達進城三年間》,《環球時報》,2010年1月8日。
[6]Prachanda's first interview as Nepal PM, http://www.pragoti.in/node/2008.
[7]Com. Biplab, Central Committee Decisions with its Special Importance, The Red Star, December 5, 2009.
[8]章建華:《尼泊爾聯合共產黨決定改組即將實行集體領導制》,新華網,2009年7月31日。
[9]UCPN-M lays to rest intra-party feud, The Himalayan Times, July 24, 2011.
[10]Nepal's Maoists: Their Aims, Structure and Strategy, Crisis Group Asia Report N°104, 27 October 2005, P. 16.
[11]Young Communist League, http://www.satp.org/satporgtp/countries/nepal/terroristoutfits/YCL.html
[12]Ten Years That Shook the World, The worker, No. 10, May 2006.
[13]Li Onesto, Dispatches from the People's War in Nepal, Pluto Press and Insight Press, 2005, P. 199.
[14]Li Onesto, Preparing for War in Rukum, Revolutionary Worker, No. 1035, December 19, 1999.
[15]Prchanda, "Present Situation and Historical Task of the Proletariat(2009)".
(作者單位:袁群,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教授、博士,中共中央編譯局在站博士后;郭澄澄,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