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帝國主義的概念因其曾經引起的世界動蕩與戰爭已反復被證明與和平發展的主題格格不入,但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帝國主義近年來又有抬頭的趨勢。“9•11事件”之后,新帝國主義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群,資本的擴張被文化、政治等不同形態的擴張與滲透所掩蓋。但是這種國際范圍內新帝國主義的發展依然不斷地造成世界政治經濟新的不平衡,也嚴重威脅到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帝國主義概念為何在沉寂了幾十年之后再次成為焦點,它的實質是什么?它自身的內涵又得到了哪些不同的闡釋?這些都是本文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新帝國主義”的概念
“帝國主義”最早被用來作為批評反對拿破侖一世的擴張政策,在不久之后又將其用做
反抗英國的擴張政策。〔1〕
二戰以后,帝國主義的推行因為民眾的普遍抵抗而變得代價極高,同時資本主義制度開始了以另一種模式進行擴張。然而隨著后殖民時代的到來,一些非傳統安全事件的爆發也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新帝國主義進行資本擴張提供了借口。“9•11事件”發生之后,“新帝國主義”以自由主義的新帝國主義出現,是由時任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外交政策顧問的羅伯特•庫珀(Robert Cooper)在2002年提出的。庫珀在文章中提出了由“失敗國家”組成的前現代世界對國際秩序構成的新挑戰,因此需要一種新型帝國主義,一種符合人權和全球價值觀的帝國主義,一種依靠自愿原則,旨在帶來秩序和組織的新帝國主義。〔2〕
庫珀所闡述新帝國主義的目的實質是通過宣揚新帝國主義發展的必然性以及發達國家對外政策的雙重標準來解開發達國家的束縛,使其可以開始新一輪的資本擴張與全球政治控制。戴維•哈維(David Harvey)也于2003年出版了《新帝國主義》一書,他認為新帝國主義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他所關注的是經過時空變革后的資本積累如何推動著帝國主義的實踐。此外,他在《“新帝國主義”新在何處》一文中指出當前物質條件較傳統帝國主義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以至于曾經的理論體系有的已經變得不合時宜,即便是它一直用以解釋一些新的政治概念系統。〔3〕
如今“新帝國主義”的發展與其說以資本的壟斷和國土的侵略為核心,不如說它是一套集軍事體系、政治格局、經濟結構、文化戰略、價值壟斷為一體的更加完備的新霸權理論體系。而唯一不變的是帝國主義一直沿襲下來的對于被征服國家的社會結構、經濟制度,文化傳統和價值體系的摧毀。
二、“新帝國主義”的本質
帝國主義進入21世紀,依然需要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與投資之外為剩余資本找到出路,以使資本主義經濟避免陷入長期停滯的危險。“新帝國主義”雖然強調在全世界形成一種統一的文化體系,但是其背后依然保留著早期帝國主義的種種內涵,并且將階級分化以及民族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延伸到文化領域。總的來說,“新帝國主義”在形式上是文化一體化的概念,但其實質依然是服務于資本的擴張、實施武力以及宣揚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而掀起的新一輪的文化擴張。
1.為資本積累鋪路
出于資本積累的需要,當今世界資本不斷由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轉移,最終通過數學公式來換取信任的虛擬經濟不斷向外擴張。現代金融業開啟了發達國家在資本缺乏的狀況下繼續指揮世界生產的能力。然而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依然存在:“一方面把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用剝削別人勞動的辦法來發財致富——發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并且使剝削社會財富的少數人的人數越來越減少。另一方面造成轉到一種新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正是這種二重性質,使信用的主要宣揚者,都具有這樣一種有趣的混合性質:既是騙子又是預言家。”〔4〕
霍布森在描述帝國主義最為顯著的特征時也提到“在帝國主義重要的幾個因素中超過一切的是關于投資的影響。日益增長的資本的世界主義,是近代最大的經濟變化。每一個發達的工業國,都企圖把它的大部分資本投向其本國的政治區域之外,即投向外國或殖民地,由此吸取日益增加的收入。”〔5〕
壟斷導致一國國內經濟增長的極限,然后通過將資金投入落后國家來實現資本對剩余價值的剝削。在這個剝削過程中,造就了一個適合于帝國主義侵略性復活的條件,并刺激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創立全球霸權的欲望。
2.為實施武力尋找合法性
新帝國主義時代,資本具有更加強大的對外擴張性,而這種擴張性則依然是以強大的武力作為后盾的。在后殖民時代,新帝國主義尋找的同樣也是資本輸出地,領土邏輯盡管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讓步于資本邏輯,但這是建立在強大的武力震懾的基礎之上的。而可以執行制約戰爭作用的國際組織也早已被西方發達國家控制,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依舊不公正。在“9•11事件”之后,“新帝國主義”成為美英等國家對落后國家進行大規模軍事干涉的主要理論支持。美國認為當今世界的混亂需要帝國主義政策予以平息,否則破產的國家會大大增加,人口增長將失去控制,暴力行為將長期存在,而國際社會則會因此走向衰敗。美國在先發制人的軍事政策指導下,連續發動了多場戰爭。如今“新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范圍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而這在“新帝國主義”的倡導者看來是十分正當的,他們認為西方發達國家完全有資格對有可能產生恐怖主義和犯罪的非民主國家率先發動武力和軍事行動。羅伯特•庫珀曾說過:“要使落后國家的文明和統治獲得新生需要新的殖民政策”,并且“新帝國主義的機會和必要性同19世紀相比沒有任何改變。”〔6〕
3.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翻版
當今的“新帝國主義論”在西方的學術論述中成為了清除傳統帝國主義貶義色彩的概念,但是在意識形態宣傳上依然透露出傳統帝國主義的本質。美國《每月評論》2002年11月號的約•貝拉米•福斯特的文章中指出:“重新發現帝國主義,就是用新帝國主義概念對傳統帝國主義貶義的顛覆和修正進行了分析。”事實上他們所強調的“新”,就是對舊帝國主義剝削與壓迫的方式進行包裝,在理論上通過強調“自由民主價值觀”從而為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服務。與新帝國主義相對應的意識形態工具就是紛繁復雜的各種自由主義。實際上,在西方,即使是經濟學理論也仍然“被看做是當代社會科學中最具歧義和存在復雜爭論的學科,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而不純粹是客觀的科學”。〔7〕
新時代的剝削是在更大范圍、以更加隱蔽的方式進行著。以實施貿易保護政策為例,在西方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各個資本主義強國都實行過對于本國民族工業的保護。當全球化來臨之時發達國家一方面自己適時進行貿易保護,另一方面又根據自己的利益借“自由”的名義不斷強調以及擴大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的消極作用。西方自由主義經濟學無法取消它自身生而有之的意識形態色彩,即經濟上的自利與對他國的不公平對待,并將這種不公平進行美化。
三、“新帝國主義”所掀起的文化擴張戰略
新帝國主義概念一經提出就引發爭論,支持新帝國主義的,如羅伯特•庫珀(Robert Cooper,認為新帝國主義是維持當今世界秩序的必然,是一種可以消滅非文明世界的必要手段;而反對新帝國主義的,如郎咸平則站在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上強烈抨擊新帝國主義名義下的新一輪的剝削與壓迫。無論立場是怎樣的,學者們對這個概念的闡釋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即文化帝國主義的普遍化、為霸權穩定論尋找文化借口和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新階段。
1.文化帝國主義的普遍化
由普世價值展開的對于文化帝國主義的闡釋,主要指的是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將西方的民主、人權、平等、自由等文化價值推向全球,并形成世界性文化霸權的過程。“新帝國主義”是以西方自由民主價值觀的普遍認同為基礎的,借“軟實力”來實現控制全球的價值秩序的目的。該理論受到了西方右翼和中左翼等主流社會的贊同。“西方主流思想界的‘新帝國主義論’掩蓋價值帝國主義與傳統帝國主義所具有的本質的聯系。‘帝國’以抽象的權力要求取代實質的反抗,以存在的歡樂來反抗權力下的苦難。”〔8〕
庫珀認為,蘇聯解體后,對外政策不再以戰爭為主要內容,價值觀變得愈加重要,手段開始變得與結果一樣重要。文化帝國主義為新帝國主義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為新帝國主義的擴張政策爭取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共識。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理查德•塔克(RichardTuck)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一種讓你“自愿當奴隸”的“新型帝國主義。”〔9〕
在后殖民主義時代,文化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尋求擴張的另一種方式。如今文化帝國主義自身也已經形成了一套綜合體系,通過這個體系,將各國社會引入現代的國際體系,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通過文化侵略不斷消解后起國家的民族認同。這種體系迫使所有國家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從而不斷強化世界體系的階級分化。
西方發達國家一直重視對文化的國際戰略意義的研究。1942年,歷史學家拉爾夫•特納(RalphTurne)r在給美國政府遞交的備忘錄中不僅提到了“文化外交”的新概念,而且認為“戰后世界將要求美國在文化上,如同在政治和經濟上一樣,在全世界擔負起領導的責任”〔10〕雖然媒體應該是中立的,應保持其在傳播過程中的去意識形態性,但也正是因為媒體在公眾心中的中立性,導致了一些強勢國家對于世界各國媒體的利用。文化帝國主義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已經被多數國家接受。一些國家雖然發現了這個過程所造成的更大的不平等與剝削,但也是無力扭轉。
2.反映了霸權穩定論的實質
“新帝國主義論”的核心就是建立一套資本主義國際秩序,并保持各霸權國相應的霸權地位。“新帝國主義”的分析視角如今更多地把國家理論引入帝國主義的范疇。新帝國主義實質就是換了形式的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羅伯特•庫珀認為當代西方發達國家組成的后現代國家應該以雙重標準對待前現代國家,一方面在自身內部通過法律和合作來幫助國家安全,而對于前現代國家則采取19世紀帝國主義的政策,通過使用新殖民化的手段,向其輸出穩定和自由。〔11〕
從新帝國主義所要達到的維持超級大國的霸權穩定這個角度看,“先發制人論”、“單極穩定論”以及“主權有限論”等理論實質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出于霸權國家控制國際格局唯我獨尊的目的。在這些理論的刺激下,美英等發達國家找到了服務于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新殖民主義擴張的動力。然而,這種動力是極其危險的,“單邊主義不是美國權利發展的正常模式,它是狂妄、意識形態狂熱或者魯莽行動的產物,它反映了對美國權力的一種錯誤認識。在當代世界,帝國統治是無效而危險的實踐。”〔12〕
而控制這種危險實踐的則是一種更為復雜的霸權統治理論系統自我發展,這種危險的疊加無疑為未來的世界安全造成了更大的威脅。美國在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中所處的霸權地位,應該被理解為兩層系統,即若干帝國主義國家對其他國家的主導權以及一部分帝國主義國家對另一部分帝國主義國家的主導權。〔13〕
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競爭依然存在甚至加劇,它所導致的將是更大范圍、更具危害的剝削與壓迫。這種剝削和壓迫必然會不斷地從帝國主義國家內部傳遞到其他國家,最終造成了不斷深刻的國際矛盾和民族仇恨。
3.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服務
“新帝國主義”的理論發展離不開資本擴張的內在動因,也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的擴張提供理論根據。21世紀初,世界在見證一種新型全球性中央計劃的形成。該計劃并非如“二戰”結束時所預想的那樣通過有代表性的國家來實現,而是主要通過美國政府做出的,其目標主要著眼于金融領域。這種新帝國主義通過美國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得以存在,其根本特征就是美國通過美元本位制,抽取世界各地所有的經濟盈余。在美國金融資本著手獨自主宰二戰后的世界經濟時,它不希望任何其他國家成為緊隨其后的第二大國。如果有國家表現出不愿意加入美國所主導的世界范圍的生產系統,那么就必然被美國孤立,這樣它們便無法威脅到美國的戰后世界經濟計劃所立足的國際關系。當代帝國主義通過金融資本強大的擴張力,利用各種手段強行打開發展中國家公共產品領域,通過對這些領域的私有化、市場化來解決資本過度積累的危機。“從國際層面來看,金融資本越來越具有易變性和掠奪性。一次次的資本貶值和資本損失作為一劑良藥(通常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結構調整計劃的好意下),被用來應對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無法保持資本積累平穩進行的情況。”〔14〕
美國資產階級重新發現了老帝國主義向其他國家掠奪背后所要達到的保持資本積累機制的最終目的。正如漢娜•阿倫特(HannahArend)t所認為的那樣,“資本的無限積累進程需要以權力無限積累進程的政治結構相配合,從而通過持續增長的權力來保護持續增長的財產”。〔15〕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得不將這種國際剝削轉為國內剝削從而實現對當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適應。國內社會矛盾通過外國所稱為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而被掩蓋。
早期歐洲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即高級資本主義)的發展被人們作為一種制度參照用于觀察農業國家現代化的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1867年德文版序言中寫道:“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16〕
全球化的今天,貨幣代替槍炮成為戰爭的主角,其造成的后果比真正的戰爭更加血腥和殘忍,許多人被洗劫后還渾然不知。新自由主義如今已經被事實證明是失敗的了,但是倡導新自由主義的美國與新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確實緊密相關。在全球化的今天新帝國的發展占有各種生產力資源,它搜索全世界,從地球上每個角落覓取生產資料,必要時會用武力從一切社會形態那里奪取資源。發展中國家必須警惕以新帝國主義為代表的新型的文化侵略、政治侵略以及武力侵略,提高民族文化的免疫力,從而有效遏制新帝國主義的膨脹,維持世界的文化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Joel Krieger.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olitics of The World [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410.
[2]Robert Cooper. The New Liberal Imperialism. Observer World View Extra,Sunday,April 17,2002,http:/www.Wmdzj.xiloo.com/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relations-html
[3]David Harvey,In What Ways Is “The New Imperialism” Really New[J].Historical Materialism 2007(15):57.
[4][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C].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5][英]約•阿•霍布森著.帝國主義[M].紀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43.
[6]劉斌.“失敗國家論”和“新帝國主義論”:新世紀的霸權理論[J].國際觀察,2002(5):47.
[7]何新.我國經濟改革指導理論的失誤:新自由主義批判[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459.
[8]Alan Shandro,2003,Empire,in Science& Society,Fall.轉引自周穗民.“新帝國主義論”及其批判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04(4):37.
[9]呂海茹.西方“文化帝國主義”及其負面影響[J].新聞世界,2011(6):236.
[10]肖華鋒,鄧曉偉.從“文化帝國主義”看美國的文化擴張[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1):108.
[11]李玉峰.新帝國主義論研究綜述[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5):79.
[12]Michael Walzer,Is Therean American Empire?[J].In Dissent,Volum.50,Issue.4:27.
[13]Gerard Dumenil,Dominique Levy,The Economics of US Imperialism at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J]. Rew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4,11(4):661.
[14][英]大衛.哈維著.新帝國主義[M].初立忠,沈曉雷,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55.
[15]Hanna Arendt,Imperialism[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68:23、28.
[16][德]馬克思.資本論第一版序言[A].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