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者:白龍 受訪者:房寧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自今年11月底以來,泰國因總理英拉向國會提呈“特赦法令”而引起新的混亂。12月9日,英拉在各方巨大壓力下宣布解散國會下議院、提前大選。日前,英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會迫于壓力辭職,而會認真履行看守政府的職責。
亂局背后是未完成的社會轉型
青評論:對中國人來說,泰國很近,但又很遠。近是地理上的,遠是心理上的,尤其是最近這些年的泰國政局,各派斗法,似乎讓人看不清楚。拿這一輪泰國局勢來說,總理英拉最近在各方壓力下宣布解散國會下議院、提前大選,混亂可能仍將持續。怎么看目前的局勢?
房寧:大家印象中的泰國是一個佛國,是“微笑的國度”;在制度上,泰國給人的感覺比較偏西方。這是一個浮光掠影的印象,大家對泰國的社會發展情況實際上并不太了解。
泰國實際上仍然處于工業化的階段之中,并沒有完成這個進程。我們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實現了工業化和現代化,是以它的城鎮化率為標準的。如果城鎮化率達到60%甚至70%,現代化就差不多完成了。從社會學角度講,也就是所謂的社會轉型基本完成了,人們的身份從農民變成了城里人,社會結構變化了;從政治學的角度講,新的社會結構形成之后,政治結構、權力關系也會有變化。問題的根子在于,泰國的城市化率并不高。從這個意義上說,泰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盡管它的人均GDP挺高。根據我們關于亞洲國家政治發展歷史的研究,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如果采取一種合適的制度安排,即開放社會權利、擴大經濟自由,同時關閉權力通道,不采取或較少采取競爭性的制度安排,即在政治制度體系中形成所謂權利與權力的“對沖”機制,國家的發展就會比較順利和穩定,否則就可能出現問題。
青評論:就是說,泰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還沒有完成,整個社會還處于轉型的時候,采取了一種并不適合他們的體制?
房寧:是這樣。因為工業化沒有完成,社會處于轉型期,這意味著社會流動、身份轉變、財富增加、重新分配。如果在這個時候實行競爭性的選舉,人們就會傾向于通過政治手段和集體行動,而非經濟手段,來獲取社會流動和身份轉變的機會,謀求財富,這樣就很容易帶來社會混亂。工業化階段,開放權力,實行以競爭性選舉為核心制度安排的國家,必然造成經濟、社會、政治利益的“重新洗牌”,必然造成社會“以階級斗爭為綱”,國家當然會陷入經常性的動蕩。這也可以說是世界性的現象,是世界范圍內政治發展的規律性現象。
青評論:泰國的體制也折騰過很多次,從1932年暹羅革命誕生君主立憲制以來,泰國發生過12次政變,制定過18部憲法,但似乎都不太靈?
房寧:泰國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有過3次開放或封閉的政治選擇循環,現在又站在了十字路口。簡單地說,泰國的政治斗爭,是一方要開放,一方要保守:保守派這邊的精英集團是王室和軍隊,背后還有一個傳統的工業集團;開放的一邊則是以他信為代表的現代工業集團和城市中產階級。所謂傳統工業集團和現代工業集團的區別,就像有線電話和無線電話的區別。
問題在于,泰國沒有完成工業化的進程。那些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比如韓國、臺灣,雖然有時候也亂,但問題不大。
泰國的特殊性緣于“政經分離術”
青評論:就泰國政治本身而言,它有哪些獨特性呢?
房寧:泰國政治也有它的獨特性,我們稱為“政治家的政治”與“企業家的政治”。這種結構下的精英集團有兩撥人,政治精英是一批人,而企業家是另一批人,這和一般國家二者合一的精英集團不太一樣。
這種現象和東南亞政治發展史有很大關系。東南亞許多國家的統治集團一直以來采取類似中國歷史上那種重用“客卿”的統治術。統治者集團往往把經濟利益放給勤奮、善于經營、也比較抱團的華人,導致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命脈很多掌握在華人資本手里。這些國家的上層階級要控制國家,寧愿財富掌握在外人手里,而讓本國人去當兵、當警察,這樣好控制,也使得本土精英與外來精英相互牽制。
久而久之,東南亞國家出現一種本土精英掌握政治權力和外來精英更多控制經濟權力的“政經分離”現象。但在工業化進程中新興的經濟集團不可能總是滿足于沒有政治權力的狀況。當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如當下,新興集團就會通過“企業家的政治”來向“政治家的政治”提出權力訴求。這就是現在泰國形勢的真正背景和深層原因。
青評論:泰國目前的政治舞臺上,各派別的具體構成是怎樣的?
房寧:就像前面講的,分為保守派和開放派兩大派。保守派黃衫軍的組成主要是公務員、教師、城市中產階級,背后的凝聚者是國王和王室,代表了泰國社會保守的一面。他信則是新興資本集團的代表,同時代表了一部分不滿的、被邊緣化的社會群體。他們主張全球化和開放、自由。
在整個政治格局中,拉瑪九世,也就是普密蓬國王的作用很重要,他能維護軍隊的統一。泰國國王代表著農民利益。他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不出國,致力于泰國農業,搞所謂“光輝經濟”。泰王有著“瓦爾登湖式”的理想,倡導老百姓種菜、養魚、種稻,業余時間念念佛經。泰王有崇高的社會理想和令萬眾敬仰的高尚品格,是泰國社會團結穩定的最重要的保障。但是說來也怪了,按說國王是代表農民的,但紅衫軍大部分卻是100泰銖一天雇來的農民,現在廣大農民似乎站到新興資本集團一邊——泰國問題的復雜性就在這兒。
青評論:他信好像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利用政治上的寬松搞民粹主義,包括在他執政的時期,推行了全民醫療保健體制,以及協助農村農民的政策,贏得了不少農民的支持。
房寧:泰國的城鄉差異特別大,雖然這個國家給人的印象很美好,但農村的狀況極其糟糕,農業根本不行。新興資本集團在“忽悠”農民,搞小恩小惠,說什么“30泰銖(約合人民幣5.6元)治百病”,其實來個感冒也不夠治的。總的來說,泰國的問題雖然表面看上去是一場民主運動,但本質上是工業化未完成就實行政治開放的后果。“企業家的政治”和“政治家的政治”之間的矛盾,導致了一輪接一輪的斗爭。
未來發展有賴于各方走向成熟
青評論:這么說起來,泰國未來的政治發展,還要看普密蓬國王的態度和立場。
房寧:對,國王在泰國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他是道德楷模的化身,威信極高,現代社會里幾乎沒有過這么廣泛受到人民擁護的國王。國王最重要的作用是他對軍隊的控制。2006年的時候,他信稍微流露出點挑戰國王的意思,軍隊一下就把他掀翻了。
所以泰國未來的政治走向還是要看國王。雖然我們說泰國是君主立憲制,普密蓬國王只是虛位國王,是國家象征和民族象征,但他在政治上起到的是一個平衡器的作用。他的砝碼隨便往哪里一擺,政治平衡就發生了變化。
青評論:目前而言,泰國的局勢有沒有可能走向失控?草根政治興起之后,會不會對現有的政治結構形成沖擊?
房寧:現在英拉他們掌握著局面,時間對她有利。這次國王和軍方都比較克制。兩個政黨鬧、群眾鬧,都沒事。因為權力博弈背后是實力博弈,不是政治領袖瞎喊就能有用的,要有很強的政治力量才行。
泰國的草根政治、民粹主義不會有前途,從歷史上看,這些都是在革命時期的特定角色。所有的革命都會有一個“熱月”。革命高潮過后,都會有“回潮”和“反動”。群眾,各式各樣的“群眾”是革命和運動中的“運動員”,革命和運動之后就自然會銷聲匿跡了。黃衫軍也好,紅衫軍也好,所有的社會運動都不是自發的,都是被組織的。
青評論:普密蓬國王很偉大,但他畢竟年事已高,泰國的政局走勢會怎么變化?
房寧:國王可謂“一身系天下之安危”,但畢竟年事已高。現在掌握政府的這一派并不著急,不和對方硬斗。泰國未來如何,最終還是要看軍隊,要看他們最終是站在傳統集團一方還是新興產業集團一方。
我們研究東亞的民主化會發現,民主化的果實往往落入軍人集團手中。這種現象在菲律賓十分典型,表現在軍政強人拉莫斯將軍身上,我們稱其為“拉莫斯現象”。泰國也一樣,未來政局走勢,取決于軍隊是否統一。
總的來說,工業化完成后,社會轉型隨之完成,新的社會結構出現并穩定了,政治才能穩定,民主才能穩固,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各方妥協的產物。泰國現在走在半道上,各階層都還沒有成熟,所以誰的主張極端就跟誰走,法國大革命也是這樣。
泰國政治發展年表
1932年發生不流血的暹羅革命,君主立憲制誕生
1950年代學生運動開始萌芽
1973年 “全泰學生中心”(NSCT)發動10·14運動,他儂—巴博政治集團倒臺,結束了1932年以來的泰國軍政府歷史,也開啟了泰國公民社會之門
1976年泰國軍方發動政變,于當年10月鎮壓了法政大學左翼學生的抗爭運動
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泛濫,民主運動勢微
1992年“黑色5月”兵變發生,政治改革被重新提上公眾議程
1992年至2000年政治氣氛寬松,他信倡導的民粹主義主張獲得廣泛支持
1997年通過最有政治改革意義的《1997年憲法》
2001年他信領導的泰愛泰黨擊敗民主黨獲勝
2006年時任總理的他信解散國會,隨后發生軍事政變,他信流亡
20089月年他信代理人沙馬被憲法法院通過“法庭政變”剝奪總理職務,阿披實當選總理
2009年2月泰國法院以腐敗罪剝奪他信一半的私人財產,約14億美元
2009年4月紅衫軍遭到泰國軍隊鎮壓
2010年4月至5月紅衫軍發起規模最大的一次民主動員,遭到民主黨所領導政府的鎮壓
2011年7月英拉領導的為泰黨在全國大選中擊敗民主黨勝出,隨后與保守派精英集團進行政治妥協
2013年12月原阿披實政府副首相素貼·特素班組織反政府示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