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種族歧視說“不”
——海外網專題報道:“ABC辱華事件惡劣影響”
王棟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3年11月15日 第 05 版)
圖為專題截圖
美國“仇華情緒”告訴我們
●賴賬念頭在美受到鼓勵
●“美國夢”出了問題
●華人群體在美不夠強大
11月13日,美國南加州華人社團宣布,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和主持人吉米·基梅爾的正式道歉。同一天,美國白宮對美國廣播公司節目辱華事件做出回應稱,ABC播出的辱華言論不代表大部分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美國一向重視同中國的合作伙伴關系。至此,歷時近一個月的華人抗議浪潮終于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值此時機,海外網(www.haiwainet.cn)華人頻道推出專題《對種族歧視說不》,力圖梳理事態發展脈絡、探尋“殺光中國人”言論出現的根源、解讀這次“美國立國以來最大規模華人抗議”的意義。
在專題中,我們以ABC的態度變化為基礎,梳理出事件的發展脈絡。
從最開始肆無忌憚地傳播種族歧視言論,到后來在壓力下試圖敷衍了事。直到最后,美國華人掀起的抗議浪潮讓ABC認識到,“這次華人是來真的”,而不得不在其網站上發布道歉聲明,并承諾加強審查,今后杜絕類似事件。
促成這種態度變化的是華人一浪高過一浪的抗議示威行動。
10月16日,辱華電視節目一經播出,就有華人陸續表達不滿。加州華裔眾議員致函ABC,指責該節目“嚴重辱華”。
10月18日,白宮請愿網站上出現要求刪除辱華節目,并要求來自節目組和主持人吉米·基梅爾道歉的請愿,簽名人數迅速超過10萬。
11月9日,華人發起“美國立國200多年來,參與城市最多、響應范圍最廣的一次華人抗議行動,”全美超過20個城市,過萬人參與。
11月13日,華人社團代表宣布接受ABC道歉。
在專題的最后,海外網通過綜合媒體觀點總結出該事件折射出“3個反映,1個標志”。
首先,這一事件反映出美國人對欠債的潛在看法:賴賬,甚至消滅債主,這樣的念頭已經出現在6歲小孩子的腦袋里,而且這種念頭還受到大人的鼓勵。一旦這種“賴賬、殺光債主”成為流行意見,國際間的財務糾紛以及為賴賬而爆發的戰爭將會層出不窮。
其次,這一事件反映出“美國夢”出了問題。加州洛杉磯縣警察局指揮官莊佩源表示,ABC節目中的孩子年齡很小,卻想到把別人毀滅,這反映美國社會出了問題。按照“美國夢”的邏輯,孩子應該好好讀書,未來要幫父母和國家解決困難,而絕非想到恐怖主義。
第三,這一事件還反映出,華人群體仍然不夠強大,美國人只尊重力量。有觀點認為,基梅爾如果針對猶太人或者黑人發表相同言論,所造成的后果一定非常嚴重。但是,他們卻敢對華人這樣做,因為,他們覺得拿中國人開涮“沒事兒。”至于原因,幾乎不言而喻:華人影響力太小。
最后,我們的專題參考了11月12日發表的海外網評。文章認為,ABC辱華事件將成為美國甚至全球華人主動保護和爭取自身權益的標志性事件。只是,在消除歧視、尋求平等的道路上,華人還需繼續吶喊、繼續努力。
(瀏覽更多內容,登錄huaren.haiwainet.cn)
(作者系海外網華人頻道編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