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就是挑戰美國
——二論敘利亞危機
美國統治當局對這樣的問題了然于心。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大西洋月刊》專門列出一份“給下屆總統的備忘錄”,宣稱凡是旨在“獲得更大政策獨立性”的國家——比如中國,比如國家立場有時候可能與美國一致卻“并沒有從根本上認識自己依賴或受到美國外交政策的束縛”的印度和巴西,一概是“對手”,一概是在“試圖挑戰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
現在可以看出,美國越是走向和維護霸權主義,在第三世界甚至它的盟友中間,擺脫這種霸權的意向也越是強烈。毀滅蘇聯之后,對美國當局而言,這也算得上一種發現:最大的、根本的、致命的威脅,不在“基地”組織或者拉登這樣的“恐怖分子”,而在俄羅斯和中國。俄羅斯“仍未徹底完成轉型”和“新版蘇聯再現”,幽靈一樣糾纏著華爾街和白宮的歷屆主人。總統候選人羅姆尼一個選舉口號很露骨,就叫做“俄羅斯是我們的頭號地緣政治敵人”。
屬于第三世界又堅持社會主義的中國,集中著當代世界的兩個主要矛盾——第三世界和帝國主義的矛盾、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成為西方策動的、鄧小平所說的兩個冷戰的焦點。
1995年在日本舉辦過一個“構想與行動——向新的世界秩序挑戰”國際形勢研討會。布熱津斯基發言提出,“中國是一個獨立意識形態非常強的國家。德國的憲法、日本的憲法,其實都是美國給制定的。中國的憲法不是美國制定的。”他對此耿耿于懷。然后是2000年,儼然一副美國和中國兩國——似乎就是所謂“中美國”國師——的面孔:“現在美國對華政策應該集中在一個壓倒一切的目標上:讓中國融入全球體系。”這種“融入”,和在俄羅斯實行的“接軌”,是一回事。
隨著經濟力量的增長和國際影響力的擴大,國際壟斷資本集團特別把矛頭直接指向中國的自主創新政策和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經濟基礎的國有企業。中國自主創新問題被列為美國眾議院的辯論題目,理由是中國的自主創新政策有很多變異和偽裝,“對我們的經濟競爭力是一種威脅”。接著有《華爾街日報》如此教導中國人:“自主創新政策扼殺中國創新”、“自主創新政策對中國自身起到了反作用”。 2012年開春,更有世界銀行削弱中國國有企業、進一步私有化的專門報告。
恰恰在中國共產黨籌備和迎接自己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日子里,巴西《圣保羅報》兩天的頭條文章坦率地使用這樣的標題:《北京代表著美國最大的挑戰》、《美國總統候選人爭相表示對中國強硬》。[v]奧巴馬再任總統,第一個重大的外交舉動,即在“重返亞洲”的名義下加緊軍事包圍中國。“僅僅因為中國在全世界的經濟和地緣政治中變成一個獨立發聲體”,[vi]五角大樓就殺聲震天、磨刀霍霍。空軍戰略思維轉向“轟炸北京”的“大型戰爭”,空軍司令赫伯特·卡萊爾上將干脆跳到前臺,揚言“像包圍蘇聯一樣包圍中國”。[vii]
把民族獨立、國家主權簡單地說成就是“保守”、“僵化”、“閉關自守”,是一種完全沒有歷史和現實依據的、服從于某種鼠目寸光的政治偏見的編造。
所有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其發展的初期,無疑不是首先取得獨立和主權。英國、法國、德國、美國,莫不如此。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世界各國、各民族的聯系和使交流越來越密切,使絕對的孤立成為不可能和不必要。然而在資本主義時代,對于任何一個大國而言,不僅政治的而且經濟的、文化的獨立和主權都必不可少。在世界經濟聯為一體的情況下,小國在同外部的經濟聯系中生存和發展。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新加坡。
然而獨立、主權和由此產生的自力更生的方針,仍然具有根本的意義。朝鮮是一個小國,曾經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依靠蘇聯和中國的幫助,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取得韓國望塵莫及的成就。90年代蘇聯解體,經濟幾乎陷入絕境。相比之下,中國作為已經建成獨立的經濟體系的大國,蘇聯解體導致的經濟沖擊小得多,而且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得到巨大發展。按照流行的經濟學公式,朝鮮只能要么改換門庭,依附于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回到二戰以前,乖乖做殖民地,要么跟隨蘇聯的腳步亡黨亡國。曾經的社會主義國家,凡是走上這條道路,結果是被歷史拋棄在被人遺忘的角落。南斯拉夫不能算小國,一旦失去獨立和主權,連“國”也沒有了。朝鮮在世界的蔑視、詛咒、孤立和國際制裁中,深知獨立和主權高于一時的經濟數字,雖然困難重重,已經生存20多年,而且還將繼續生存下去,越來越得到世界人民的理解、同情和支持。這是歷史的奇跡,也反映出歷史的規律。
討論敘利亞的“獨立罪”,扯到第三世界、社會主義、蘇聯和中國,似乎遠了點。實際上是一個問題,即美國對第三世界國家包括進入社會主義的第三世界國家,從20世紀就已經推行,目前又以新自由主義形態強化的全部政策的核心,在于把任何獨立的愿望、獨立的要求,毀滅在萌芽狀態。這個第三世界踏上解放和發展之路的起點,正是美國和整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噩運的開始。
解體蘇聯、演變東歐之后,無論作為前一回合的延續還是作為新的回合的起點,美國的第一個成功的遠征,是巴爾干。那里的成績單上,排在前面的是毀滅南斯拉夫。這個因為有個共產黨,用自己人民的力量戰勝法西斯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取得長足發展的國家,成為美國乃至西歐資本主義世界的眼中釘。他們終于替希特勒復仇了。其后用新自由主義征服拉美,同時在非洲不停地制造事端,然而關注的重點從來沒有離開中東。
首先收拾阿富汗。把“9·11”的飛機撞擊記在塔利班的名下,本來就是“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后來的審判對象頗有沙特阿拉伯國籍的人,美國并未對沙特阿拉伯發射一槍一炮,倒是勞師遠征,把阿富汗糟蹋得山河破碎。問題就是當初美國扶植對付蘇聯軍隊的那個塔利班,一旦當政,就對美國鬧獨立性。這如何了得,干脆用為“9·11”復仇的借口,大炮打蚊子。然后搞掉桀驁不馴的薩達姆。在伊拉克的沙漠上坦克挺進,所向無敵,足可以殺一儆百,以為可以震懾阿拉伯世界乃至整個第三世界的任何獨立意向。但是還有利比亞。前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轉身一變為世界銀行行長的保羅·沃爾福威茨,還有專文論述,何以卡扎菲下臺有利于美國。[viii]
現在敘利亞成為美國和西方的眼中釘。它目前是阿拉伯地區唯一推行獨立自主外交內政的國家,公開反對美國侵略和以色列占領阿拉伯領土,向巴勒斯坦抵抗運動提供幫助,支持黎巴嫩反抗以色列侵略,接受伊拉克難民,和同樣是西方眼中釘的伊朗保持友好關系,在頑強地對抗美國干涉的同時結合使用和平解決所有沖突的方針。總統阿薩德的政治戰略、對國防和國家安全的極大重視以及社會的政治團結,為推行獨立的方針提供了保證。
等不及推翻和消滅卡扎菲,美國和西方就對敘利亞采取慣用伎倆下手了。
美國和西方特別懼怕阿拉伯世界的團結,百年來在制造阿拉伯世界的分裂疏離方面、在促進其互相敵對并永遠貧窮落后方面,使盡了陰損招數。它在這里耿耿于懷,除開辟市場、控制資源、尋找廉價勞動力之外,還有兩個特殊的理由。一個是,這里連接歐、亞、非,具有控制這三個大洲的戰略地位。另一個是,向北可以抑制俄羅斯,向東可以抑制中國,正好和“重返亞洲”構成東西夾擊的態勢。美國號稱世界第一強國,卻也欺軟怕硬、色厲內荏,目標清晰而堅定,策略倒有遠近軟硬的搭配。相比之下,俄羅斯和中國是硬骨頭,辦法是軟磨功夫,放長線釣大魚。放長線,包括在其內部培養、派進、扶持親西方的改革派和推行這些國家自我顛覆的改革,也包括在這個國家的周邊挖墻角、設陷阱。在它的路線圖上,中東就屬于這樣的墻角或陷阱。
《給下屆總統的備忘錄:美國的對手會如何削弱你的實力》,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2012年11月5日。
布熱津斯基《華盛頓應該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中國香港《亞洲華爾街日報》2000年7月28日。
《中國的自主創新貿易和投資政策:威脅有多大?》,美國傳統基金會網站2011年3月9日。
《“自主創新”政策扼殺中國創新》,《華爾街日報》中文網2011年9月1日。
[v] 巴西《圣保羅報》2012年10月22日、24日。
[vi] 《奧巴馬的地緣政治轉移——五角大樓虎視眈眈下的中國》,阿根廷南南網站2012年9月3日。
[vii] 《轟炸北京》,《美國戰略之頁》網站2013年3月22日;《美國在亞洲周圍部署噴氣飛機包圍中國》,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2013年7月29日。
[viii] 保羅·沃爾福威茨《為什么卡扎菲下臺符合美國利益》,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2011年6月23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