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今世界處在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90多年以前,列寧寫了一部偉大的著作《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簡稱《帝國主義論》)。一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變化,帝國主義的基本矛盾沒有變,但是有些矛盾在激化,有的形態上有新擴展和變異,尤其突出的是金融資本變成了最重要的經濟形式,并且有一種特殊的金融資本控制著整個世界,形成了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這就是當前資本主義最重要的特征。
西方資本主義制度迄今大體經歷了4個大的階段:(1)原始積累資本主義(大約300多年),生產力基礎是手工工場方式。(2)自由資本主義(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70年代后),生產力基礎是機器為中心的初級工業化,金融經濟初具規模。(3)金融與產業結合的壟斷資本主義,包括私人壟斷與國家壟斷(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中葉),生產力基礎是電氣化、石油化為支持的規模化的工業經濟。(4)高度虛擬化走向泡沫化的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20世紀中葉以后),其生產力基礎是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現代化手段。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金融資本同實體資本脫離得越來越遠,美國主導的高度集中、高度虛擬化的壟斷資本主義控制、剝削著全世界,從而導致泡沫經濟破裂的世界大危機。
二、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特點
1.資本主義發展極度不平衡形成美國霸權格局。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經濟實力超過了所有國家,成為經濟發展最快、科技水平最高、由巨大壟斷資本集團支撐和操縱的強國。特別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不僅本土未遭受重創,而且大發橫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其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近50%,等于其他一切國家的總和,黃金更占世界的3/5。
對于這種極度不平衡的現象,毛澤東同志早在1946年就做過分析:“現在美國在太平洋控制了比英國過去的全部勢力范圍還要多的地方,它控制著日本、國民黨統治的中國、半個朝鮮和南太平洋;它早已控制著中南美;它還想控制整個大英帝國和西歐。”
2.建立和強化國際超級金融霸權。列寧視金融為商品經濟的“上層建筑”,并指出:
“金融資本特別機動靈活,在國內和國際上都特別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它特別沒有個性而且脫離直接生產,特別容易集中而且已經特別高度地集中;因此整個世界的命運簡直就掌握在幾百個億萬富翁和百萬富翁手中。”正是金融資本有這樣的特點,其發財途徑比實體經濟更容易,資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它就會選擇成本更小的金融資本。
美國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完成了由“經濟強國”到“金融帝國”的嬗變,標志是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確定了美元霸權。1945年12月正式簽訂協議,形成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雙掛鉤”機制),美元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建立了長期為美國控制的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從此,美國國內貨幣與世界貨幣成為一體,美國可用美元支配全世界,國內出現了“去工業化”和證券化浪潮。美國金融資本的特殊性在于國際金融壟斷,美元充當國際貨幣壟斷國際金融市場,并把美元作為制裁一些國家的武器。這種國際金融壟斷形成有史以來最大的超級壟斷資本,剝削全球的勞動人民。
3.經濟高度虛擬化導致金融危機并擴展為經濟危機。在美國GDP中,實體經濟的份額在下降,1950年為61.78%,2007年為33.99%,下降了27.79個百分點,其中同期的制造業由27%下降為11.7%,下降了15.3%,而同期的虛擬經濟創造的GDP則由11.37%上升為20.67%(其虛假的面額要大十幾倍)。有專家系統研究美國60年的歷史,發現金融、房地產、社會服務等加在一起占其經濟總量的70%以上,而汽車、化工、機械、裝備等制造業僅占13%。目前美國GDP與虛擬資本的比例大體為1:36,其中有70%左右的泡沫。實體經濟的下降與虛擬經濟的無限擴大,表明美國整體經濟結構急劇走向超級虛擬化。由于國內外貨幣連通,美國的金融狀況直接影響全世界。從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來看,金融資本自身會發生特有危機,但最終根植于實體,受價值規律的支配。由于美元的流動和變化起伏,在世界上已經引起多起金融危機。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始于房地產泡沫破裂,價格極其嚴重地偏離價值,最后被迫回歸價值,出現次貸危機,導致全面金融危機再進一步引發經濟危機。實際上,今天史無前例的大金融危機正是馬克思所講的“貨幣危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這表明金融特別是虛擬資本(蘊含大大小小的汽泡)一旦過大地超實體經濟的容納,社會經濟就變成巨大的泡沫,而價值回歸(泡沫破裂)便會造成巨大危害,在宏觀層次上發泄巨大無比的負效應。專家估計,美國金融--虛擬資本造成的虛假財富達600萬億美元(相當于其GDP的50倍之多),包括國家債務近6萬億美元,居民債務10多萬億美元,銀行債務50多萬億美元,財政赤字上萬億美元,金融衍生品所產生的面值300~400多萬億元,其整個經濟都建立在比沙灘更虛的泡沫上,從根本上違背了鐵的價值規律。這便是最大金融危機的土壤,導致的整體經濟危機牽動和震撼了整個世界。
4.先進的技術與虛擬資本緊密結合。資本主義國家壟斷最先進的技術,并與虛擬資本緊密結合,強化金融的流動性與連鎖性,以可持續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科技霸權”。從科技研發投入看,以2007年美國內研發預算為例,美國以其中的1/3作為投資,為世界之冠,歐盟為23.1%,日本為12.9%。從教育投入看,美國教育支出絕對數多年為世界第一。2009年美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占入均GDP收入的6.10%,日本為4.28%,韓國為3.01%,俄羅斯為1.87%,巴西為2.29%。從版權與許可費的收入看,美國居世界第一,2000~2009年美國在這方面的收入從432億美元增加到近900億美元,遙遙領先居二、三位的日本和德國。從發表的科技期刊文章數量看,多年也是遙遙領先于世界各國。特別是從國際互聯網看,美國在創造互聯網的同時也設計了域名解析的規則,幾乎所有的互聯網運行規則由美國制定;域名系統的解析過程從大到小最終都要靠根服務器來引導,誰控制了根服務器就意味著控制了巨大的網絡權力,全球龐大的互聯網數據庫80%以上由美國控制。對技術貿易實行高度壟斷,特別是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高技術封鎖,并設法封殺其他國家的技術創新。
5.通過跨國公司壟斷國際商品與技術市場。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率先產生和發展了托拉斯之類的大企業形式,出現了福特、摩爾根、洛克菲勒等大型企業及跨國公司,超越了老牌經濟強國英國。至今美國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33家(占26.6%),其經濟總量占美國GDP的52%。德國的趕超,靠的也是大企業,至今在世界500強中仍有36家,是德實體經濟的重要根基,如以西門子公司為代表的制造業巨頭、大型鋼鐵企業。日本更是靠大企業突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占領軍特意把它的大型軍工企業、重化工企業保留下來,多年在世界500強中穩居第二(60多家),使之維持了40多年第二大經濟體地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美國、日本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萎靡不振,跨國公司實行全球化產業轉移是獲取新的市場生存空間、實現產業經營和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戰略,力圖以新形式壟斷國際商品市場與技術市場。
6.以虛擬經濟支撐軍事優勢搶占戰略資源地域。帝國主義戰爭的形式出現新變化,由大規模的世界戰爭變為連綿不斷的局部戰爭與冷戰、準冷戰并存交叉,且與經濟虛擬化泡沫化密切相關。二戰后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發動了一系列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兩次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并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置軍事基地,在一些地區經常制造緊張局勢和暴力動亂,進行多種形式的顛覆、滲透活動。上世紀90年代前處在冷戰狀態,90年代后維持準冷戰的高壓態勢,戰略重點逐步東移。美國重要支點是發展核武器力量和高科技武器,包括“星球大戰”,不斷增強威懾力量與軍事霸權地位。根據軍事專家計算,美國2001~2007年累計多支出的軍事費用15468萬億美元恰好與其同期財政赤字累計數目基本相等;同期的軍費總開支36170萬億美元相當于2007年國債增加額(比2000年)的86.4%。這說明美國的軍費實際依賴債券市場,進而推動了泡沫經濟的擴展。美在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的軍費開支8450億美元與布什應對金融危機的資金8320億美元大抵相當。這些就顯示了美國經濟虛擬化、泡沫化同軍事霸權的內在聯系。
7.以資產階級統治意識對其他國家進行顛覆和滲透。與金融、技術、軍事相適應,美國在意識形態上利用一切宣傳工具控制全世界,用武力和金錢推行“民主”模式,打著“人權”的旗號顛覆其他國家,人稱“人權帝國”。其中,新自由主義實質上是資本發展到最新階段的產物,是其統治階級的意識,代表現代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西方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一種經濟學觀念,并與“民主價值觀”綁在一起,作為一種殖民政策顛覆工具在世界推廣(如“華盛頓共識”、“休克療法”、“顏色革命”等)。新自由主義核心是“市場萬能論”和“經濟人”假設(個人利益最大化),特別是金融自由化、私有化、國際化完全適應了超級金融資本操縱市場大肆投機的需要,與經濟泡沫化互為表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資本強勢經濟,誰擁有更多的資本誰就擁有話語權,誰就更自由。美國華爾街的大資本家就是自由地賺全世界的錢,并在文化和意識形態上成為世界最大的“教師爺”。
三、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蛻變過程
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金融超級壟斷資本主義有一個蛻變過程,從虛擬化走向泡沫化再走向衰變,它在60多年的嬗變中大體經過了5個時期。
1.第一個時期(1945~1970),同黃金掛鉤的美元主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金融與實體經濟仍有較多的結合,虛擬經濟漸占主體地位,形成外匯市場。20世紀40年代未至50年代初,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主要是用實物支持西歐復興,大肆推銷它的剩余產品。在朝鮮戰爭期間,支持日本的崛起也是靠政策與物質兩手將許多實體產業轉給日本。50年代,美國的主要目標是組織資本主義世界的隊伍千方百計地扼殺社會主義陣營。1957~1958年,發生了較為嚴重的衰退,進入60年代,曾發生短暫的所謂溫和衰退,總體上五六十年代為資本主義世界的“溫和增長期”,美國實體經濟快速發展。但60~70年代,美元危機頻頻發生,在六七十年代就發生了10次之多,西方外匯市場掀起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浪潮,使得美國的黃金儲備不斷外流、儲備額不斷下降。
2.第二個時期(1971~1980),美元同黃金脫鉤,并發生石油危機與“經濟滯脹癥”。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每盎司黃金等于35美元)、國際結算與美元掛鉤。但由于美元危機頻發,西方各國搶購黃金,1971年美國尼克松政府干脆停止美元兌換黃金,西方各國相繼實行與美元浮動的匯率政策。從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大半瓦解,美國卻能任意印發作為國際貨幣結算與儲備手段的美元紙幣,這種完全符號化的紙幣接近有價證券,勁推虛擬貨幣、虛擬資本和虛擬經濟膨脹。美國主要精力集中于金融資本、虛擬資本,將更多的實體產業轉移別國(如韓國)。1978年10月發生了第1 1次美元危機,黃金價格大漲,美元大幅貶值,美國國際收入發生巨額逆差。以美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共患“滯脹癥”:一方面生產停滯甚至下降,造成經常性的大量失業;另一方面發生持續的嚴重通貨膨脹,物價大幅上漲。1974~1975年發生了資本主義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美歐政府進入兩難的矛盾境地:欲抑制通脹、采取緊縮政策,必然加劇生產下降、大量失業;欲放松銀根,刺激生產、減少失業,又加劇通貨膨脹,需要尋找新的理論和政策。于是,延續了40多年的凱恩斯主義政策宣告結束。
3.第三個時期(1980~2000),實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特別是金融自由化,虛擬資本大幅膨脹,美國利用美元紙幣盤剝世界,多次轉嫁經濟危機,制造多起金融風暴。1979年撒切爾、1980年里根上臺,實行弗里德曼的自由貨幣政策,大肆推行新自由主義,減少政策干預,將國有企業私有化,特別是修改金融監管的法規,倡導金融創新,虛擬資本大幅膨脹起來,外貿逆差迅速擴大。1982年,美國垃圾債券總額僅28億美元,占全部公司債券流通總額的6%。而在金融創新中,產生了一批國際投機資本,對沖基金達到4200多家,資本總額約3000億美元,資金杠桿率高達1:300;同時美國大量發行國債,到1991年已達24716億美元。1990年美國拋出“華盛頓共識”,在拉丁美洲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使得十幾個國家經濟遭受重大災難,特別是阿根廷一落千丈,2001~2002年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政治危機。美國用新自由主義的武器實施“和平演變”戰略,蘇東劇變又催化了俄羅斯的私有化進程(“休克療法”),使得俄國經濟下降了50%以上。在此期間,相繼發生了美國股市危機、英鎊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特別是90年代后期發生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十幾個國家蒙受災難。當時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說:“危機使國家倒退幾十年。”而在此期間美國卻以“新經濟”使高科技與GDP得到近十年的增長。但在增長的掩蓋下,泡沫經濟日漸形成。
4.第四個時期(2001~2010),迅猛擴大的虛擬經濟使經濟泡沫超速膨脹和破裂,美國發生了80年來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機,波及全世界。2000年末到2001年,美國的“新經濟”變成了“IT泡沫”,美聯儲不但未設法抑制,反以大泡沫治療小泡沫,13次降息使金融資產向房地產轉移,造成房地產泡沫。2007年7月,房地產泡沫破裂,出現次貸危機,資金鏈斷裂,引發2008年金融危機,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大銀行紛紛倒閉,波及世界。據西方測算,由于股市大跌,全球股市蒸發了50萬億美元。危機還在繼續,整個世界的損失恐要超過美國3~5年GDP之和,大體等于全世界經濟的總量。60多年的歷史表明,美國經歷了一個從“經濟強國”到“金融帝國”再到“虛擬泡沫經濟王國”的嬗變過程,金融資本從與實體經濟結合蛻變為嚴重脫離實體經濟的龐大金融經濟體系,成了以虛擬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泡沫酵母。這是一個利用金融--虛擬資本和泡沫經濟操縱市場、控制世界大發其財、最終泡沫破滅的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
“這個仿佛用法術創造了龐大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正像一個魔術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喚出來魔鬼了。”
5.第五個時期(2010年以后),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衰變發端。2010年,世界出現了兩大標志性變化,一是社會主義中國經濟總量超過了除美國以外的所有資本主義國家,躍居世界第二,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二是金融危機演變為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全面危機,世界經濟政治形勢出現了動亂的局面。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衰變有四個方面的表現:(1)社會主義中國的崛起引起了力量對比的新變化,引發新一輪反華大合唱。中國每年以10%的高速度發展引起美國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恐慌。它們轉移視線,一邊多方面依賴中國,一邊又從四面八方扼制中國,經濟上的貿易保護,技術上的阻擾封鎖,軍事上的窮兵黷武,外交上的鄰邊挑撥,意識形態上的多渠道滲透,組織新調門的反華大合唱,把崛起的中國當作它們的替罪羊和假想敵,處心積慮地西化、分化乃至分裂之。同時,“中國崩潰論”、“中國硬著陸論”、“中國行將破敗論”、“中等收入陷阱論”等多種調門唱衰中國。(2)金融危機拓展為全面經濟危機,出現了新的特點。主要是領域上的多元疊加性,時間上的遷延連發性。多元疊加是指危機的形態多元化并互相交織、彼此轉化、疊加擴展,稱之為“經濟危機綜合癥”,如這次經濟危機包括金融危機+債務危機+就業危機+石油危機+糧食危機+生態危機。遷延連發是指不是短期即逝,而是遷延多年。(3)經濟危機引發了國內政治的紛亂。首先是統治集團的爭吵。2012年,美國、法國、俄羅斯、韓國、等數十個國家將迎來大選,其帶來的震蕩和沖擊,可能對世界格局帶來深遠影響。美國大選中兩大黨派互相爭吵,總花費超過60億美元。同時,廣大群眾紛紛起來反對壟斷資本集團。在美國爆發的“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擴散至各主要西方國家,演變成一場席卷世界的社會運動;在歐洲出現了接連不斷的由工會發起的聯合大罷工,抗議政府緊縮政策。(4)軍事上表現為局部戰爭和準冷戰狀態。2011年和2012年爆發了武裝干涉利比亞、敘利亞的事件。美國提出“重返亞洲”的戰略口號,叫囂“一個小時覆蓋全球”,對中國實行“海空一體戰”,挑撥關系、窮兵黷武,設法扼制中國,尤其突出的是或明或暗地支持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
上述情況表明,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日子并不好過,美國已經從金融帝國的金字塔頂尖上開始下滑,世界貨幣逐漸出現多極化的趨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