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是“馬來西亞”成立50周年。這一天,為了爭取馬來亞(組成馬來西亞一部分的政治實體)擺脫帝國主義殖民而抗爭一生卻無法再踏足祖國的陳平,在泰國曼谷與世長辭,享年89歲。
陳平,本名王文華,于1924年在霹靂實兆遠出生。陳平于1940年加入馬來亞共產黨(馬共)。二戰期間,他曾經參與人民抗日軍(MPAJA) ,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英國政府曾為了表揚陳平在二戰時抗日的貢獻,給他頒發英帝國官佐勛章(OBE) 。陳平于1947年在原總書記萊特的三重間諜身份曝光而在曼谷被殺后,接任成為馬共總書記。
1945年二戰結束后英國殖民者重返馬來亞時,這片土地正掀起著一股波瀾壯闊的反殖民浪潮,可以公開活動的馬共也積極組織工會運動,大力推動馬來亞民族獨立運動。由于英國殖民政權害怕徹底拒絕英殖民主義的爭取獨立運動終結它對這片富裕的控制,而加緊對反殖民運動的鎮壓。1948年,英殖民政府以霹靂州和豐種植園英籍經理被殺為借口,宣布馬共為非法組織,并頒布緊急狀態。英國殖民政府出動大批軍力打擊馬共的武裝游擊隊,將大批平民(主要是華人)強行遷入被稱為“新村”的集中營。英軍還曾使用成分跟后來在越戰中使用的橙劑幾乎相同的除草劑(2,4,5-三氯苯氧乙酸)。
馬共曾于1955年嘗試通過華玲和談結束武裝沖突,但是當時聽命于英殖民政府的東姑阿都拉曼堅持要馬共成員投降與束手就擒,已準備放下武器的馬共無法接受如此苛刻的條件。不過,華玲和談卻也加速馬來亞名義上獨立的進程。馬來亞于1957年8月31日宣布獨立。反抗英殖民的民族解放戰爭,演變成一場內戰,一直持續到1989年。馬共于1989年合艾和談時提出的條件,跟其34年前提出的條件一樣,最終馬來亞政府、泰國政府和馬共三方于1989年12月2日簽署《合艾和平協議》,結束了一場原本在1955年就應該結束的軍事對抗。
可是,馬來西亞政府卻沒有履行《合艾和平協議》內的所有承諾,也就是讓所有馬共成員可以重返他們的祖國,包括陳平。事實上,很多的前馬共成員都已獲準回國,但陳平卻在和平協議簽署后,都一直無法重新踏足他出生成長的祖國,直到他離開人世的那天。
首相納吉和內政部長阿末扎希都異口同聲表示,陳平的骨灰決不能帶回國安葬。根據這些政客的說法,他們要安撫跟馬共作戰殉職軍警的家屬,那么那些被英殖民者殘害的平民百姓之家屬們又怎樣?難道陳平的骨灰也會危害國家安全?難道陳平骨灰會造成毒害,比輻射公害更加可怕?抑或是巫統政客害怕這個英殖民者扶持之政黨那段不光彩的過去陰魂不散?
政府堅持指責馬共在緊急狀態期間“殘暴不仁,濫殺無辜”,那么英殖民政權對待馬來亞人民就“大仁大義”嗎?
陳平是一位我們不應該忘記獨立斗士。他曾反抗日本的侵占,也力抗英殖民統治,其貢獻肯定更大于也是跟英國殖民者作戰的末基勞、督江谷、拿督巴哈曼、末沙列等抗英斗士。巫統為首的政權,卻仍然運用英殖民時期的那一套,繼續給馬共貼上“恐怖分子”的標簽,不尊重跟馬共訂立的和平協議,還不斷抹殺馬共在獨立抗爭中的貢獻,事實上就是在扼殺著我國人民的歷史,扼殺著我國人民對真正歷史的認知。
一個終其一生為了祖國的解放而抗爭的人,最終在祖國獨立后卻無法重返祖國,“獨立”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