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的埃及清場行動吸引國際社會目光,為阿薩德政權贏得了喘息時間。這樣的局面沒過多久,敘利亞反對派稱政府軍在襲擊中使用含有沙林毒氣的火箭彈。美國認定阿薩德政府使用了化學武器,決定采取有限度的軍事打擊,敘利亞局勢又箭在弦上。
奧巴馬上臺后致力于結束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但樹欲靜而風不止。美軍從伊拉克抽身后沒過幾天,阿拉伯革命爆發,美歐對利比亞發起軍事打擊。當阿富汗戰爭即將進入第12年時,美國又打算武力介入中東的心臟敘利亞。如今,聯合國的調查結果已并不重要。調查團的主要任務是回答敘戰場有沒有,而不是哪方使用化學武器的問題。而美英法和阿拉伯國家聯盟均認定敘政府就是幕后元兇。
盡管美國政府表現得咄咄逼人,敘利亞問題實際上令其深陷兩難。美國政府曾多次強調動用化學武器是不可逾越的底線,如若發生必然采取果斷措施加以制止。一經聯合國調查團確認,8月21日在大馬士革發生的火箭彈襲擊將成為兩伊戰爭后對化學武器的最大規模使用。幾天前,中情局檔案新近披露在兩伊戰爭期間,美國對薩達姆使用化武襲擊伊朗的計劃不僅完全知情,且主動提供軍事配合,這樣的局面已經讓美國政府難堪。在此背景下,美方必須作出“言必信,行必果”的姿態,否則將難以在國際社會取信于人。
但問題是一旦針對敘政府使用化學武器采取軍事打擊,這場戰斗的最終目標又是什么?外科手術式的空襲所起到的威懾效力有限。如要真正消滅政府軍的化學武器戰斗能力,需派遣地面部隊,這又是美國極力避免的。美方的動武決定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加劇化學武器在敘境內擴散。當得知美國準備用巡航導彈襲擊軍事基地時,敘利亞內戰雙方或許已經啟動對化武的轉移和隱藏計劃。
美國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在敘利亞戰場同時打擊兩個敵人。在防止阿薩德政權動用化學武器的同時,美國同樣擔心武器落入遜尼派極端勢力手中。敘境內的反對派武裝力量包括敘利亞自由軍和其他宗教武裝團體。前者主要由叛逃的政府軍官兵和志愿者組成,其主體是宗教的,但非極端。后者則包括勝利陣線(Jabhat a-Nusra)和“自由伊斯蘭運動”(Haraka Ahrar a-Sham al-Islamiya)等激進伊斯蘭團體。它們戰術精良、組織嚴明、行動力強,且從海灣國家獲得了充足的武器裝備,因而贏得境內外武裝力量的支持,現已成為反對派中戰斗力最強的部隊。如果敘政府的化學武器落入這些團體手中,將對美國、以色列和海灣國家構成嚴重威脅。
西方對敘利亞動武,除了警告阿薩德政權外,還要威懾反對派中的極端組織。英國前首相布萊爾8月27日撰文為即將展開的軍事行動造勢,提出敘利亞人民“不應該在政治獨裁和政教合一中選擇其一,……這是一場關于伊斯蘭前途命運的生死之戰”。他的措辭雖然夸張,卻道出了西方在敘利亞的兩難。支持軍事打擊的學者認為,美國除動用武力外別無選擇,強力介入敘利亞內戰固然風險很大,但總要勝于止步不前,進而徹底喪失對局面的影響力。
盡管類似布萊爾的表述為美國對敘動武涂上大公無私的油彩,但敘利亞周邊國家卻對外部勢力介入態度冷漠。8月27日,阿拉伯國家聯盟譴責阿薩德發動毒氣戰,要求將其繩之以法,但該組織沒有對軍事打擊發表評論,更沒有對美國正在組建的“國際聯盟”予以支持。在阿拉伯國家內部,反對美國武力干涉兄弟國家內政的聲音十分強烈。敘利亞長期站在抗擊美國和以色列的前線,阿拉伯民眾為報復美國的侵略行為,極有可能將憤怒的矛頭指向以色列。降低此次軍事行動帶給以色列的安全威脅是美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此外,許多西方學者擔心美國發動軍事打擊會“捅婁子”,導致敘利亞內戰進一步復雜化。西方要想在敘利亞徹底扭轉戰局、推翻現政權,兩年前的利比亞模式是遠遠不夠的。敘利亞人口密集(約2200萬人),敘政府軍的力量遠強于卡扎菲部隊,空中打擊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在對卡扎菲政權的戰斗中,利比亞的國際同盟少得可憐;國內反對派已做好上臺準備。而敘利亞政府背后則有俄羅斯、伊朗、黎巴嫩真主黨和中國的支持;敘反對派陣營內,各派別在地區大國操控下相互為戰;受埃及清場行動影響,“敘利亞之友”內部出現裂痕,英法德與阿拉伯國家,沙特、阿聯酋與土耳其,卡塔爾和沙特之間的矛盾尚未消解。在敘國內,遜尼派(占人口74%)與阿拉維派(11%)、阿拉伯和庫爾德人、穆斯林與基督徒沖突不斷,一觸即發。種族和教派之間的殘殺極可能深度蔓延到土耳其、伊拉克、黎巴嫩等周邊國家。
伊拉克、阿富汗戰爭和阿拉伯革命已經讓美國的決策層認識到,西方目前沒有能力介入伊斯蘭世界,重塑某一國家的社會制度和思想文化。連埃及這樣一個在政治上受美國影響至深的盟友都是如此,更不要說通過強力重建敘利亞。奧巴馬面臨扶植中產階級、促進經濟增長的執政任務和戰略再平衡的對外政策變革,因而極力避免把美國引向另一場戰爭。
8月27日,國務院發言人強調打擊敘利亞的目的在于威懾,而不是為了政權更迭。但即便如此,美國的政界、學界仍然對此次行動提出質疑:敘政府此前動用常規武器造成大量平民傷亡,美國未曾采取軍事行動,但在使用化學武器上則堅決實施打擊。化學武器真有這么嚴重、值得政府興師動眾嗎?敘利亞對美國有多重要?通過此次行動,奧巴馬除了表明自己在化武問題上說一不二,又能給美國帶來什么實質利益?這些疑慮直指美國對敘利亞動武的必要性。
有節制地打擊敘利亞雖然成本低、時間短、人員傷亡風險小,但事后該如何收場?美歐缺乏解決敘利亞問題的戰略規劃。短期局部打擊不僅難以形成實質威懾力,還可能像伊朗遭受伊拉克空襲后一樣,促使一些原本游離在政治沖突以外的敘利亞人向政府靠攏。即使美國動武加速阿薩德倒臺,敘利亞的代理人戰爭并不會因現政權瓦解而宣告終止。就算敘利亞各方實現停火、終止內戰,相互齟齬的反對派也恐怕難以有效掌控局面。即便反對派完全掌握后阿薩德時代的敘利亞政局,上臺的也未必是西方心目中的“優等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