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聯社16日報道,埃及臨時政府14日的清場行動目前已造成至少638人死亡,近4000人受傷。遭到鎮壓的穆斯林兄弟會支持者并未妥協,放言再度游行抗議。
穆兄會發言人吉哈德·哈達德表示,兩名穆兄會領導人在軍警清場行動中被打死,當局暴力行為讓他們“無法控制”憤怒。
另據法新社報道,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發言人在其“推特”上發文稱,“反政變”的集會人群將在16日禱告結束后從開羅的各個清真寺出發,朝著Ramsis廣場前進,舉行名為“憤怒的星期五”的集會。
7月15日,開羅Ramsis廣場上,穆爾西支持者與埃及軍警爆發沖突,至少百余人受傷。
以下為《環球時報》16日綜述報道:
“為了我們的烈士,我們將再度回來。”15日,數百穆兄會示威者高喊這樣的口號出現在埃及第二大城市亞歷山大港的街頭。在與開羅隔河相望的吉薩省,穆兄會支持者燒毀了一座政府大樓。
15日的開羅街頭相當冷清,埃及軍方的鎮壓和宵禁似乎產生了效果,但法新社稱,這很可能是大爆發前暫時的平靜。埃及看上去將繼續沉淪,《紐約時報》說,“阿拉伯之春”的國家終于發現,“和平比革命更艱難”。
鮮血、濃煙、尸體、軍人,由這些要素構成的各種關于埃及的圖片淹沒了15日的國際媒體。在開羅,一天前暴力對抗中的死亡人數被多次更新。
“緊張的平靜。”美國之音如此描述15日的開羅。埃及政府14日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在開羅以及其他10個省實施宵禁。實施緊急狀態意味著安全力量在執行任務時有更多權限,“更方便逮捕示威者以及將他們拘留”。
15日,穆兄會發言人哈達德在推特上寫道,“我們將一直是非暴力的、和平的。我們依舊強大、不服從、勇敢。我們將繼續前進直至打倒這場軍事政變”,“我們將不斷起義,直至將軍隊推回兵營,恢復民主。”據美國《拉斯韋加斯太陽報》報道,穆爾西的妻子15日露面,她在開羅面對數千穆爾西的支持者說,“我們是勝利者”,埃及“是伊斯蘭的埃及”。
埃及臨時副總統巴拉迪14日向臨時總統曼蘇爾遞交了辭呈,聲稱“我不能為一滴血承擔責任”。他的辭職被視為埃及政府出現裂縫,但15日其他自由派沒有辭職。當天埃及媒體上多是批評穆兄會,淡化官方的暴力鎮壓。《金字塔報》15日的評論文章稱,穆兄會等宗教組織過多介入政治斗爭,極大破壞了宗教人士在埃及的形象。埃及社會對穆兄會等宗教組織的抵觸情緒不斷上升,而穆兄會近期不顧其支持者的生命煽動與維護秩序的軍警進行武力對抗,將加速宗教勢力在埃及的衰落。
埃及之外則遍布對埃及軍方的批評。德國《新奧斯納布呂克報》15日題為“危險的復仇”的文章說,埃及軍方充耳不聞國際調解努力和臨時政府中溫和的聲音,尼羅河土地上的警察部隊就像獨裁者穆巴拉克。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15日稱,對于任何期待自由民主將在埃及扎根的人來說,周三的慘劇帶來的只是失望。唯一清楚的是,軍方領導人塞西成為新的埃及之王。法國《回聲報》稱,動武讓埃及軍方處于尷尬境地,可能造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的大聯合。此外,鎮壓可能導致外援枯竭,沙特、阿聯酋和科威特總計120億美元的援助最多讓埃及支持一年。
清場行動死難者家屬(圖片來源:Globalpost)
奧巴馬譴責軍方清場
15日,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呼吁安理會迅速召開會議,采取行動。他稱,“那些面對這場大屠殺依舊沉默的人就如同發動大屠殺的人一樣有罪。”法國總統奧朗德稱務必避免埃及爆發內戰,俄羅斯則要求國民別去埃及旅游。正在休假的奧巴馬強烈譴責埃及的暴力,取消下月美國與埃及的軍演,但沒有停止對埃及的其他援助,他稱與埃及軍方接觸有利于埃及重回民主。
英國《泰晤士報》15日譴責這場“尼羅河謀殺”,稱“埃及當局的合法性因為殘酷鎮壓而命懸一線,世界必須以行動作為回應,而不只是動嘴皮子。”英國《衛報》說,全球憤怒給美國停止對埃及的軍援增加了壓力。“受夠了。”美國《外交政策》14日刊文敦促華盛頓不要再“裝”,因為埃及街頭的血腥及其重回緊急狀態表明,華盛頓已經完全失敗。美國前常駐聯合國代表博爾頓15日則在《紐約每日新聞報》上撰文稱,美國要的其實只是兩點,一是埃及堅持1979年同以色列的戴維營協議,二是蘇伊士運河保持暢通。埃及軍方和親民主的力量支持戴維營協議,穆兄會則不支持,因此不要歡迎穆兄會參與政治進程。這意味著美國繼續援助埃及軍方,它自1979年以來一直與華盛頓關系密切,“我們應該給予我們的埃及朋友在國內政治爭論中的靈活性”。
埃及金字塔戰略研究中心學者葉海亞1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埃及軍方的清場行動確實造成了較大人員傷亡,埃及臨時政府也面對較大輿論壓力,但埃及人已經對美國多次插手本國和其他中東國家事務表示反感,美國如果此時介入埃及局勢勢必引起更大反彈。另一方面,美國主流民意也反對介入埃及事務。
14日遭埃及軍警清洗后的阿達維耶清真寺(圖片來源:Globalpost)
“埃及民主之死”
“埃及人到底要什么?”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給出的答案是:“一個不屬于某個政黨的國家,一個誰也不能僅僅按照自己的理念執政的國家,一個應該包容所有公民權利的國家。”14日開羅的流血事件讓國際社會的悲觀情緒如井噴般激增。
英國《金融時報》顯然失望到了極點,該報15日刊登社論,宣布“埃及民主之死”。社論說,上月埃及發生反伊斯蘭主義政變后,人們曾幻想埃及軍方支持的臨時政府愿意且能夠帶領這個國家舉行包容性的選舉。但昨日開羅街頭上演的大屠殺擊碎了這種幻想。隨著動亂向全國蔓延,埃及軍方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在軍方收緊控制、死亡人數不斷上升之際,內戰的威脅也在迫近。要化解沖突雙方的不妥協態度,需要的不僅僅是外交努力,因為沖突雙方都堅信,取得勝利的唯一辦法就是毀滅對方。”德國《日報》15日也得出類似結論。該報寫道,“大屠殺”似乎是對事件的準確描述,抗議者死了,埃及新的民主也死了。過渡政府成了軍隊的傀儡政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巴拉迪嗅到這種味道,所以他辭職了。埃及希望改變,但卻改變不了現實,這個國家又回到了原點。
“阿拉伯之春的國家發現和平比革命更艱難。”《紐約時報》15日評論稱,在利比亞,武裝民兵填補了革命推翻獨裁者后留下的真空;在敘利亞,大眾起義淪為一場內戰,1萬多人死亡,還為伊斯蘭極端分子提供了一個天堂;在突尼斯,仇恨越來越深的政治分裂延遲了新憲法的起草。如今在埃及,軍方和安全部隊在推翻民選的伊斯蘭總統之后,殺死了該領導人的數百支持者,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讓社會極化進一步惡化。文章引述政治分析家薩基斯的話說,在敘利亞、利比亞、埃及或突尼斯這些想要推翻政權的國家,沒有人準備好應對接下來的事情。
(綜合《環球時報》、中新網消息)
穆爾西支持者投擲石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