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外國語大學 西方NGO頻頻在高校舉辦研討班/本報記者李理攝
“緬甸新政府打開國門之后,大批西方非政府組織視這里是天堂,”這是日前一名在緬甸工作的NGO人員告訴我的話。的確,如今不僅在仰光和曼德勒等大城市能夠看到各色NGO的身影,在緬北密支那一些偏僻的鄉村,很多洋面孔的NGO工作人員也不顧舟車勞頓在高山密林中穿行。
那么,這些非政府組織在緬甸究竟開展什么業務呢?在密支那飛往仰光的飛機上,人在澳洲工作回家探親兩個星期的當地華人郭玉敏告訴我說,“緬北除了玉石礦藏就是中國公司投資的密松水電站,對翡翠他們顯然沒有什么興趣,所以他們的目標就是水電站。”今年25歲的小郭在當地念完高中后就去了臺灣念大學,盡管每年回家探親的次數不多,但她覺得老家一個明顯的變化是,西方人越來越多,“他們肯定不完全是旅游來的,大多是NGO和記者。”
在已經建設完工的密松水電站昂敏達移民村中,一幢幢富有當地特色的二層小樓整齊排列,社區中的學校、醫院和郵局等設施一應俱全。不過,就是在這個緬甸政府負責出地、中資公司負責出錢修建的社區中,總有一些NGO出資在暗地里煽動移民反對中國公司建造水電站。在我得到的一本印刷精美的NGO宣傳冊中,就連中資公司發放給每戶移民的補償款都成為被攻擊對象。一名教師在其中寫到,“以前父母沒有錢給不起孩子們,拿到賠償金后,孩子們有了摩托車,能輕松去很遠的地方吃喝玩樂。”
當地的工作人員還給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單身母親在村中販酒謀生,一個人拉扯好幾個孩子念書非常不易,中資公司高層為了幫助她解決生計甚至一次性買空了全部商品。不過,不出一年的光景,這位原本還對中國人充滿好感的單身母親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她對來訪的NGO工作人員的錄像機鏡頭前抱怨連連。有人注意到,她本不富裕的家中更添置了許多高科技產品,面對誰出資為她購買的問題時,這位單身母親往往就狡黠的辯稱那是為記錄移民的文化所用。
凡此種種,也就是當地流傳 “少部分人鼓動民意后,揣著綠票子走人”說法的由來。除了煽動知識文化水平較低的緬甸老百姓以外,西方NGO的另一個工作重心對準精英階層。在緬甸的社會分層理論中,有6666的說法,即全國6千萬人口有6百萬生活在仰光,還有60萬中產階級和6萬精英人士。因此,誰抓住了這6萬人的心,誰就抓住了緬甸的未來。
“日本人有緬甸情節,他們懷念當年入侵的日子。但緬甸老百姓還是更喜歡西方,畢竟緬甸曾長期作為是英國殖民地存在。”一名當地人如是說。這幾年,由美國和歐盟資助的NGO組織頻頻在仰光的高校舉辦工作坊和研討會,對憲法、人權、環境等話題進行培訓。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培訓課程都建立在西方價值觀的基礎上。
相比之下,緬甸普通百姓和精英就很少感覺到中國NGO的存在,若論中國NGO的影響力就更微乎其微。尤其是生活在偏僻農村的緬甸人,他們普遍認為,中國官方在曼德勒等大城市援建的醫院和學校等項目和自己關系不大,還不如日本人在家門口修路修橋來的實在。至于很多活動板房等中國援助項目,中國人向來做好事不留名,住在里面的緬甸人更不知道是誰捐贈,自然出現了“住在中國人捐贈房子反對中國”的怪現象。
名為《不好聽的聲音》宣傳冊 其中主要觀點是反對中緬合作的密松水電項目/本報記者李理攝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