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各大院校面臨更多網絡攻擊,主要源頭是中國。”美國《紐約時報》16日再次發文渲染中國的“網絡攻擊”。該文延續美媒指責中國的一貫思路,稱中國與美國不同,入侵高校主要是為了盜竊專利、技術等內容。幾天前,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剛在華盛頓落下帷幕,中方此前希望美國就斯諾登爆料美國入侵中國網絡做出解釋,但從報道來看,雙方在這一問題上并未多做討論。
美國家安全局總部大廈,綽號“黑窗戶”
紐約時報:被(中國)黑客攻擊數量之大驚呆了
《紐約時報》報道說,作為全球最開放、最活躍信息交流中心一部分的美國研究型大學正面臨越來越多的網絡攻擊,每周都遭到數百萬次黑客攻擊,其中大多數攻擊據信來自中國。美國各大院校和教授每年獲得成千上萬份專利,有的專利具有重大潛在價值,涉及處方藥、電腦芯片、燃料單元、飛機和醫療設備等各種不同領域。
威斯康星大學的比爾·梅倫對《紐約時報》表示,他近期整頓學校的計算機安全工作時,被黑客攻擊數量之大驚呆了。他說:“我們每天單從中國就受到9萬到10萬次企圖入侵系統的攻擊,俄羅斯的攻擊也很多,近期越南攻擊數量也不少,不過最主要還是來自中國。”其他院校也表示受到類似數量的攻擊,并稱每隔幾年攻擊量就會翻番。并非所有威脅都表現為數字形式。4月,一名在威斯康星大學醫學院工作的中國研究人員因企圖竊取抗癌化合物數據被捕。美國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易斯宣稱,有些院校不再允許教授將筆記本電腦帶到某些國家去,這應該成為一種標準化舉措。他說:“在中國,只要你一連上網絡,所有東西都會被拷貝,或者有些東西會植入到你的電腦里,回國把電腦連上國內網,他們就鉆進來了。”
美國安局局長同時也是美國網軍總司令
康奈爾大學信息技術政策主任米特拉諾表示,雖然大部分黑客攻擊似乎源于中國,但黑客們很擅長在全球不同位置躥來躥去隱藏自己的位置。官員們不清楚黑客是個人還是政府。《紐約時報》稱,美國政府官員、安全專家和院校企業官員都表示,中國顯然是竊取信息活動的主要源頭,但很少人能說明具體攻擊活動系是哪些人、從哪里發起。
媒體隨風起舞為哪般
美國媒體分析說,這種行業間諜活動成了美中關系揮之不去的難點。奧巴馬政府抱怨美國商業機密遭到有組織網絡竊密,中國官員則拿斯諾登爆料的美國間諜活動說事。
本月早些時候,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曾表示,網絡安全問題被美國媒體和某些政客“熱炒”,但至今沒有誰舉出具體證據證明這些攻擊來自哪里,是不是來自中國,反而斯諾登事件披露出美國對中國網絡、包括一些基礎設施進行了大量攻擊,還監控個人信息。
斯諾登上月在香港爆料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曾入侵中國的移動運營商以獲取手機短信信息,并持續攻擊北京清華大學的主干網絡以及電訊公司Pacnet香港總部的計算機。
愛德華·斯諾登的爆料讓美國非常尷尬
“所以我想,首先美國是不是有責任澄清這些事情?這是有名有姓的人出來說的,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們應該得到一個澄清。”崔天凱說,斯諾登披露美國監聽中國,攻擊中國網絡,需要美國官方的一個說法。他指出,斯諾登事件發生后,美國有些輿論極力“劃定界限”,強調這些攻擊不涉及商業秘密或商業利益,但這些說法經不起推敲。“根據斯諾登披露的材料,美國的攻擊包括對電子郵箱、手機等個人隱私的侵犯,這些人里難道沒有商業人士?這些電子郵件和手機通訊難道就不會涉及商業秘密?”崔天凱反問道。
然而美方在剛剛結束的中美戰略對話上,對于中方提出的合理要求均未給予正面的答復。在中美新一輪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上,美國副總統拜登和財政部長雅各布·盧都談到了網絡問題,但他們紛紛回避斯諾登事件中曝光的美國對華網絡攻擊和監控行為,而是在所謂“商業盜竊”方面糾纏。拜登聲稱,美國公司正在經歷的網絡盜竊行為必須被認為是很出格的,需要停止。盧則聲稱,為了中美經濟關系取得成功,美國公司必須被保護,使其免于遭受政府支持的網絡入侵。
中國國防大學教授李大光17日對《環球時報》表示,“棱鏡門”事件已經讓他們監視其他國家電話、入侵其他國家網絡的丑行曝光,美情報部門被爆對香港和內地一些大學頻繁入侵。美媒再次炒作這個話題只不過是想掩飾一下自己的行為,為自己找回點面子。“棱鏡門”讓美國人自己很難受,所以他們也想盡辦法抹黑其他人,讓民眾以為其他國家跟美國一樣。中國不能跟著美國的策略和惡意炒作走。
《紐約時報》在美國政治領域有著巨大的影響,近年來,該報紙的聲譽因為一系列虛假報道丑聞受到影響。2004年,《紐約時報》承認在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爆發前錯誤地促進了公眾對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信任。公眾事務編輯達尼爾·奧克倫特在一篇自我批評的文章中寫到:“這個錯誤不是個人錯誤,而是一個系統性的錯誤。我們在報道戰爭時要特別提高我們的標準,小心謹慎地報道,而不應該降低我們的標準。但在時報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報道中,我們的讀者遇到了一些聳人聽聞的報道,其來源并不十分扎實,其中一些是懷個人用心的匿名人士的斷言。在戰前和戰后時報的記者多次中斷了對一些故事的報道,后來證明這些故事的確不可靠。在許多情況下時報的讀者根本沒有察覺這些更正。……我所希望看到的真正的新聞報道,這也是我們的讀者應該得到的,也應該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心所要求的,不僅應該揭露那些推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故事的人的戰術,而且應該揭露時報自己是怎樣被這些人利用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