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監管改革只是一個笑話,整個美國政府就是一個龐氏騙局。(The whole new regulatory reform is a joke. The whole government is a Ponzi Scheme.)
——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 Madoff)
(一)
麥道夫欺詐案爆發后,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專門設置了一個網頁,稱作“龐氏騙局常見問題解答”(http://www.sec.gov/answers/ponzi。htm)。美國證交會是政府整肅金融欺詐行為的執法機構,這個網頁關于“龐氏騙局”的定義,就是美國政府的官方解釋。現在譯出最前面的3個問答。
1.什么是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是一種投資欺詐,向現有的投資者支付的所謂投資收益,其實是來自新投資者的資金。龐氏騙局的組織者許諾,投資他們的基金可以帶來高回報,而且很少或根本沒有風險,以此不斷招募新投資者。在許多龐氏騙局中,騙子們專注于吸收新資金,用于個人開銷和支付對以前投資者承諾的投資收益,而不是從事任何合法的投資活動。
2.為什么龐氏騙局會崩盤?
由于很少或根本沒有合法的收入,龐氏騙局需要從新投資者處不斷得到資金流才能運作。當很難招募到新的投資者,或現有投資者大規模要求退出投資時,往往就是龐氏騙局崩盤的時候。
3.龐氏騙局名稱是怎么來的?
“龐氏騙局”名稱源自于一個名叫查爾斯•龐氏(Charles Ponzi)的人。1920年代,龐氏欺騙成千上萬的新英格蘭居民投資他的郵票炒作計劃,當時銀行賬戶的年利率為5%,龐氏承諾投資者說,他在短短90天,可以提供50%的回報。為了展開他的騙局,龐氏最初買了少量國際郵票優惠券,但很快就轉換成用新投資者的錢來支付早期投資者。
(二)
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 Madoff),美國猶太人,著名金融界經紀人,納斯達克證據交易所前主席。他成立了伯納德•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后來成為他的龐氏騙局掛牌公司,令投資者損失500億美元以上,其中包括眾多著名的大型金融機構。
有話道“兔子不吃窩邊草”,可身為猶太人的麥道夫專騙和他同一類的富有高檔猶太人,很多還是他的老朋友和親戚。麥道夫揣摩有錢投資者的心理,刻意營造出一種“非請莫入”的神秘感,只有經過熟人介紹的投資者才能成為他的客戶,這使他的投資證券公司像一個門檻很高的俱樂部,光有錢沒有人介紹還不能入門。這一策略非常成功,在很多人看來,把錢投給麥道夫已成為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征。麥道夫從不解釋投資策略,而且如果哪個客戶問得太多,他就會把該客戶除名。
在案發前,客戶們信任麥道夫,麥道夫也沒有讓他們失望;他們交給麥道夫的資金,每年都能取得穩定的13%以上的回報,不管金融市場形勢如何。麥道夫曾吹噓:“我在上漲的市場中賺錢,下跌的市場中也賺錢,只有缺乏波動的市場才會讓我無計可施。”客戶們不知道,他們可觀的回報其實來自投資者的本金,并非從市場上賺取。2008年12月初,有客戶要求收回70億美元的投資,可麥道夫無錢可給,從而游戲到此結束。2008年12月11日,麥道夫被捕。2009年6月29日被紐約聯邦法院判處150年有期徒刑。
麥道夫的龐氏騙局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之下,長期運作而未被察覺。證交會總監察長戴維•科茨事后承認,證交會自1992年以來多次收到“可信而詳細”的舉報,但從未徹底調查麥道夫的交易行為。最離譜的是,有位名叫哈里•馬科波羅斯(Harry Markopolos)的金融分析師,在案發前將近10年的時間里5次警告證交會,認為麥道夫的交易十分可疑,符合龐氏騙局的欺詐模式。他第一次舉報時,就詳細分析了麥道夫公司87個月的財務報表中只有3個月報了損失,而同時期標準普爾500指數有28個損失月,還特別指出麥道夫公司盈利率不尋常的穩定水平,有人工斧鑿的加工痕跡。證交會收到馬科波羅斯證據詳細的舉報后,只是草草地詢問了一下麥道夫了事,連麥道夫本人也感到驚訝莫名。
麥道夫在獄中回憶說,曾有兩次,他一度認為騙局要揭破了。第一次是在2004年,證交所上門調查,如果調查人員核查票據,騙局當時就會被揭穿,但令他驚訝的是,調查人員并未要求查賬。證交會2006年再找麥道夫,要去了一些賬號。麥道夫想“這下一定完蛋了”,想不到證交會再次擱淺,沒有進一步調查。
(三)
美聯社2011年2月28日報道,在監獄服刑的麥道夫接受《紐約》雜志采訪,他在談話中絲毫沒有掩飾對金融證卷監管機構的鄙夷之情,稱證交會新近開始實施的華爾街監管改革只是一個笑話。麥道夫在華爾街金融證卷市場混了一輩子,對證交會的官僚作風和本性了如指掌,他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麥道夫設計的龐氏騙局,1992年就有人向監管機構證交會揭發了,并且針對早至1982年的麥道夫公司財報,提出深度懷疑。而馬科波羅斯從1999年起鍥而不舍多次向證交會提交有力證據,明確指出麥道夫公司設計了龐氏騙局,用新投資者的錢償付老投資者的回報。然而證交會不作為,麥道夫的龐氏騙局一直到2008年底,因為無錢周轉而自我爆炸。
問題還不止于此。麥道夫設計的金融欺詐是犯法的,被逮到后稱為騙局,判刑150年。然而,高盛投資銀行設計巨額假賬,幫助希臘用欺詐手法加入歐元區,結果高盛賺取了大筆傭金,而歐元區的其他國家被搞慘了。事件曝光后,因為高盛的行為在技術上屬合法,官方不能稱其為騙局,而稱之為歐元區金融危機。只打蒼蠅,不打老虎,不能對付合法欺詐的所謂政府監管,確實只好當作一個笑話而已。
在接受《紐約》雜志采訪時,麥道夫還評論說:“整個美國政府就是一個龐氏騙局。”有道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麥道夫是玩龐氏騙局的超級高手,說這個話,斷不會是空穴來風。遺憾的是,麥道夫沒有具體展開這個話題。
對照美國政府自己對龐氏騙局作出的定義(見本文第一節),我想至少在國家債務和社會安全保障金(社安金,即養老金)這兩個問題上,美國政府的行為與龐氏騙局相去不遠。
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網2012年2月13日報道,美國政府每支出1美元,其中就有43美分是借來的,美國政府現在以平均每天38億美元的速度借錢,2011年底欠債總額已達15.3萬億美元。
別人會借錢給你,是因為可以賺取利息。由于多年來美國的財政都是赤字預算,即每年預算支出大于收入,所以償付利息的錢,就要靠新借的錢來支付,這就像在玩龐氏騙局。如果美國政府有一天像麥道夫那樣,資金流中斷玩不下去了,貸方恐怕會血本無歸。當然美國政府比麥道夫手上多一個法寶,就是可以開動印鈔機,將貸方的本金稀釋至有名無實。
在美國工作,要參加社會安全保障計劃,就是雇主要扣除雇員6.2%的薪水,稱為社安稅,然后雇主拿出相同數額的錢合在一起,即相當于雇員工資12.4%的資金,交給國稅局作為雇員將來的養老金。這里要說的社安金危機,與近年來醫療費用上漲沒有一點關系,因為雇員另外還要拿出一定比例的工資,老板仍然補貼相同數額,作為退休醫療保險計劃的資金。美國退休醫療保險計劃現在也遇到了危機,這里按下不表。
美國的社會安全保障計劃始于1935年,美國人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6歲。現在屆臨退休的人們,是所謂“嬰兒潮世代”,他們中很多人沒有間斷地繳了40多年社安稅,到了退休年齡時卻驚聞社安金入不敷出,面臨破產危機。
這是怎么回事呀?原來政府運作社安金就像在玩龐氏游戲,支付退休人士的社安金不是他們以前繳納的社安稅,而是正在工作的人繳納的社安稅。這在2009年前不成為問題,而且從1982年到2009年,社安金每年有盈余,最低的一年盈余為890億美元,最高的一年達到1,900億美元。這同嬰兒潮現象有關。美國所謂“嬰兒潮世代”,是指二戰后生育率一度高漲年代里出生的人。當“嬰兒潮世代”是勞動力主力軍時,由于工作人口數量大,繳納的社安稅足夠支付當時的退休人士社安金,盈余則被政府挪作它用了。然而,到“嬰兒潮世代”進入退休年齡時,情況就反過來了。龐氏騙局式運作養老金的惡果,就這么著突然降臨了。
(《環球視野》)
鏈接:馬多夫批政府包庇涉案銀行
2009年承認主持歷來最大的龐氏騙局,使投資者損失幾百億元的馬多夫(Bernard Madoff)宣稱,他向政府指派的破產信托人提供資料,顯示一些大銀行涉及他的騙局,政府卻拒絕采取行動。
WSWS網路新聞資訊中心報導說,馬多夫本周發電郵給福斯商業新聞和道瓊公司旗下的市場觀察網站(MarketWatch),宣稱他的資料顯示摩根銀行、紐約銀行、匯豐銀行、花旗和其他銀行的涉案詳情,信托人卻似乎不愿多事。
電郵中說:“因此我向有關政府委員會提供資料,希望對日后管制有關機構有所幫助。”
面對馬多夫的指控,信托人辦事處及其所屬的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指稱馬多夫毫無信譽可言。
WSWS網站說,這一連串事件顯示歐巴馬政府已完全被銀行業把持,根本拒絕制裁大銀行或其高級主管。司法部長霍爾德本月稍早向參院作證時,承認歐巴馬政府認為美國大銀行規模和勢力太大,無法加以制裁。
美國銀行業迄今還沒有任何高級主管,因2008年的金融風暴受到制裁。相形之下,1980年代末的儲貸會危機,有1000多名銀行家因此入獄,其中將近三分之一是高級主管。
參院調查小組兩周前提出報告,指出摩根大通銀行及其執行長戴蒙蓄意隱瞞摩根去年出現的62億元交易損失,欺騙投資者和大眾,聯邦政府還共謀任其胡作非為。
摩根有長達20多年是馬多夫主要的往來銀行,他的騙局資金進出都利用在摩根的帳戶。“紐約時報”最近報導,摩根涉嫌房貸詐欺和洗錢等,正受到至少八個政府機構調查。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541期,網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