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 李慎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金融、科技、文化和軍事這“四位一體”的霸權,構成了當今資本帝國主義時代新的根本特征。這對世界社會主義是全面挑戰。社會主義國家在提升經濟力和軍事力這兩種“硬實力”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政治價值觀、文化力、自主科技創新力等安全“軟實力”的建設,使國家安全建設獲得協調發展和整體躍升。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內部,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同看法甚至分歧意見,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內部協商逐步解決,而決不能允許其他別有用心的國家插手其中。我個人認為,這是一條大的原則。這是關乎世界社會主義理論、運動和制度能否健康發展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金錦南(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社會科學院博士):今天,帝國主義者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反帝自主國家的思想文化滲透圖謀越來越露骨。帝國主義者調動各種宣傳手段,包括所謂“合作”與“交流”乃至商品廣告等所有空間和途徑,圖謀將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滲透到社會主義國家,并給不接受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國家戴上“黑暗世界”、“封閉社會”的帽子,進行赤裸裸的內政干涉,多方施壓,給今天人類的和平與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如果不反對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民族的尊嚴和靈魂就會被踐踏,民族文化就會銷聲匿跡。如果民族文化被扼殺,人們就會失去民族性,陷入虛無主義之中,就會盲目崇拜和追隨他人。
頌森賽亞翁(老撾國家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老撾很久以來就受全球化的影響,這些改變對老撾文化有積極影響,使老撾人更多地了解世界,懂得如何進行貿易,學習各種知識技能,更多鄉村人口想要到城里工作,懂得商業化種植,懂得商業化養殖,學習更多的外國語言,等等。同時也有消極的影響,產生了與老撾傳統文化不同的價值觀,比如:女性的著裝暴露,婚前性行為,更加容易分手離婚,鄉村僧人減少,表現愛國主義、犧牲精神、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音樂減少,粗陋的愛情歌曲增多,社會奢侈、貪污行為增多,這些都違背了教育人們要廉潔、憐惜弱小者、為他人犧牲的老撾傳統文化。盡管如此,我認為全球化對老撾的積極影響比消極影響更多。
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化弱勢
馮顏利(中國社科院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部主任):當前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中華文化占據世界文化市場的份額過低。第二,中華文化對外交流內容和形式單一。第三,中華文化的世界認可度偏低。美國的文化產業占到整個GDP的25%,日本達到20%,而我國為2.5%。我們在世界文化市場上所占據的份額尚不到整個世界市場的1/20。這一差距,與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地位不相稱,與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也不相符合。
阮家詩(越南社科院哲學所副教授):越南人的傳統思維中,有四種因素,即本地因素、儒教、佛教和道教因素,這是最為恒定的力量,因為它們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厚度。數千年的水稻耕作歷史形成了“小農思維”,這種思維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偏重于經驗性的東西,而理論思維較缺乏,對事物的本質、具有普遍性的規律以及對未來的預測不深入。目前,越南的多數領導干部來源于農民,越南的知識分子隊伍也幾乎都是農民出身,而出身于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幾乎沒有被任用。正因為這樣,克服小農思想和小知識分子思想將會對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和融入國際產生很大的作用。
侯惠勤(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當“冷戰”結束之際,西方政要不無得意地宣稱:他們用“可口可樂、爵士音樂”打垮了蘇聯,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打敗了集體主義。“現代主義的真正問題是信仰問題”。在革命時期,意識形態無疑作為一種信仰的力量發揮著重大作用,但是在長期和平建設的環境中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所謂“革命的設想依然使某些人為之迷醉,但真正的問題都出現在‘革命的第二天’。”社會利益的分化和多樣、個人利益的確立和彰顯、價值多元與是非善惡界限的模糊等,使得共同理想的培育倍加困難,意識形態也就失去了其堅實的基礎。防止物質至上主義對于理想信念的解構,保持共產黨人對于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挑戰。
文化是發展國家的根本
白詩德(古巴駐華大使):按照帝國主義的理論和地理宿命論,在距離美國180公里的地方不可能存在一個獨立的國家,更不可能存在一個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然而,社會主義的古巴屹立在那里,她堅持了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性,她在蘇聯解體后生存了下來,她在美國實行了歷史上最長的封鎖后生存了下來。文化已成為古巴的靈魂和盾牌。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了解,我們不僅要擁有和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而且也要防止文化變成社會上少數人享樂的工具。我們只有一種文化,它應該屬于全體人民。
坎蓬本納迪(老撾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從古至今,老撾人都認為維護和傳承文化傳統是鞏固和發展國家的重要根本。老撾有句話說:“文化體現國家價值、人的禮貌體現家族的教養”或“失去文化就等于失去國家,失禮就等于失去家族的名譽”。老撾人民革命黨將文化思想工作,視為各個階段革命的一個主陣地。對于文化的發展,必須將“保護和發展國家和民族的優良文化”和“放棄阻礙國家發展的落后的風俗”緊密結合,也要有選擇地吸收世界先進文化,使之具有國家特點、先進特點和大眾特點。
程恩富(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建立國際文化新秩序,改變以西方新老冷戰為主題的世界文化秩序,在新的國際文化關系格局的巨大變動中實現重建,才能確保各民族國家的文化安全。歷史證明,人類文明發展的總趨勢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與沖突中朝著多元共存、東西互補的方向發展。當前,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在文化建設領域的團結合作與互相支持,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是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2月28日3月1日在京主辦的“全球化進程中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論壇上的發言節選,馬晴燕整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