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出兵馬里引起全球關注。從道義上和合法性上來說,法國這次得到了西方歐美、非洲和聯合國的支持,是沒有問題的。國際輿論更多的是圍繞著出兵后果與前景而展開討論。法國究竟是摘下了一顆“非洲甜果”,還是不慎踏入了一個新的“反恐陷阱”,目前見智見仁,歧見甚大。
應該看到的是,馬里的“恐怖分子”并非從天上掉下來的,而實際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民族矛盾,還有一部分是殖民主義留下的惡果。最后一個導火索則是阿拉伯之春引發的社會動蕩。馬里發生動蕩,是與所謂的“薩赫勒地帶”(一條橫越非洲大陸的地帶)上一系列國家都在發生的動蕩是密不可分的。這個地區曾經存在過多個帝國。到十八世紀法國殖民這一地區時,這里相互征戰不斷的各個不同的民族被歸納或分裂到各個不同的殖民國家。馬里就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而其主要不同的之處,在于南部主要生活著班巴拉族等黑人部落,而北部則主要生活著阿拉伯血統的圖阿雷格族等非黑人部落。與此同時,圖阿雷格族又被分割在各個不同的國家,除了馬里以外,還有尼日爾、阿爾及利亞、布基納法索,當然最重要的一支是在利比亞。
早在馬里獨立之際,圖阿雷格族人就已經在進行著武裝分離運動,并多次武裝“起義”。他們成立了著名的“解放阿扎瓦德民族運動”組織,旨在建立一個以140萬圖阿雷格族人為主的、包括多個周邊國家領土的獨立阿扎瓦德國。阿拉伯之春、特別是法國干涉利比亞之后,生活在利比亞的圖阿雷格族人攜帶著大批西方援助的武器進入馬里,成為欲將阿扎瓦德地區從馬里分裂出去的勢力。他們大約有1500至3000人,武器精良,訓練有素。今天4月該組織已經宣布“阿扎瓦德國”獨立。
與此同時,在本地區還活躍著一批基地恐怖組織。其中最重要的是“馬革里布伊斯蘭基地組織”和“同路人”恐怖組織。前者在本地區各個國家大肆綁架西方人質,從中獲得取大量贖金,因而迅速壯大起來。據專家估計,其手頭至少擁有5000萬歐元的巨款,因而能夠買到各種精良武器。后者則通過阿拉伯之春運動迅速擴大,并得到在各國掀起伊斯蘭主義運動的組織的全力支持。他們也主張在馬里建立純粹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國家。這三股勢力組成了暫時的戰略聯盟;其共同目標,是打垮政府軍,攻占整個馬里。1月9日,反叛武裝攻克戰略要地科納城,引起馬里前宗主國法國的震動。11日法國應馬里政府要求出兵干涉。
三大因素導致法國出兵。一是“薩赫勒地帶”歷來是非洲各種犯罪走私活動的主要通道。從販毒到武器走私,以及綁架西方人質等都在這里可以找到淵源。法國及歐洲身受其害。其次這也是一個原材料極為豐富的地區,從能源到鈾礦(法國核電站原料鈾的來源主要產于這一地區。2015年法國Areva核集團公司還將在這里建立一個世界最大的露天鈾礦場),儲量均相當可觀。因此這一地區的穩定對法國有著戰略意義。第三,由于這里有著廣袤的沙漠,地域遼闊,難以控制,近年正日益成為恐怖組織的中心地帶。聯合國調查發現,活躍在蘇丹地區的一支恐怖主義組織就是于2011年在馬里北部接受培訓的。法國擔心馬里的“淪陷”將使其變成一個恐怖主義國家。至少這是法國給出的官方理由。因此,失去馬里,法國將失去在一地區的控制權。
此外,法國《世界報》曾發表一篇文章,稱“中國因素”也是法國出兵馬里的考量之一,因為中國“覬覦這一地區極為豐富的能源和原材料”……正因如此,法國“巴黎軍事學院戰略研究所地緣戰略問題專家梅赫蒂·塔杰在提交給“經合組織”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恐怖主義威脅被大大夸大,甚至是有意培養的,以使競爭中的各國能夠控制這些豐富的礦藏,從經濟和軍事上占據這個聯通大西洋和紅海的戰略走廊”。
但法國能否達到其戰略目標,即打擊馬里分離主義武裝和恐怖組織,重新建立對馬里的控制,卻并非那么令人樂觀。首先,馬里發生的一切,與阿拉伯之春導致的北非國家全面動蕩和向伊斯蘭主義方面傾斜,是密不可分的。法國一方面支持利比亞、敘利亞的反對派,另一方面則鎮壓馬里叛亂并支持其他一些國家鎮壓其國內的同為伊斯蘭極端主義組織發起的各種抗議運動,似乎是一面在抽水而另一面則在灌水,令人感覺是自相矛盾的。多個消息來源表明,利比亞和敘利亞境內的武裝叛亂組織與馬里恐怖組織有著同樣戰略和意識形態目標。而組織機構上他們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馬里的恐怖組織受到壓力時,他們退到其他國家,便萬事大吉。因為在那些國家,他們就可以摘掉“恐怖分子”的帽子,而戴上“民主戰士”的桂冠;然后等機會,再度殺回馬里。這樣法國將無疑會疲于奔命。
其次,法國深陷經濟危機之中。國家欠下巨額公債,經濟復蘇乏力,失業率高達10%。再背負起境外軍事行動的重負,法國能堅持多久?
法國在非洲多個國家或有軍事基地或派有駐軍,包括在乍得、中非共和國、加蓬、吉布堤、喀麥隆、多哥、塞內加爾、科特迪瓦等,共8000名法國軍人隨時可以軍事介入非洲任何地區的沖突。薩科齊任總統時,法國還于2009年5月在阿聯酋的首都阿布達比新建了一個軍事基地。這些在非洲的軍事基地在平時沒有戰爭時,僅僅一年的維持費用就高達近10億歐元。去年九月法國又傳出消息,準備聯合歐洲其他國家和北約在卡扎菲后的利比亞(班加西或得利波里)建立法國軍事基地,以維持親法政權所控制地區(當然包括石油產地)的穩定。這與美國在伊拉克的戰略如出一轍。美國就是要使這個原來在阿拉伯世界武裝力量首屈一指的政權徹底分裂成幾大塊,其中除了親美政權所在部分維持著相對穩定以外,任由其他地區陷入持久混亂之中。這才符合美國在伊拉克的長遠利益。但與此同時,專家們也認為,在動蕩國家維持軍事基地和軍事存在是難以持久的,其代價只會越來越大。美國最終不得不從伊拉克撤出駐軍,就是一個證明。
再次,一些悲觀論點認為,法國是否能夠在軍事上打敗馬里叛軍,從長遠看也還是一個疑問。北約部隊不得不從阿富汗撤軍,證明強大的外來軍事力量并不一定就必然地能夠戰勝土生土長的游擊力量。一方面馬里北部的分離主義組織很有可能得到當地(同一種族)民眾的支持。另外一方面,馬里政府軍是否能夠在法國的扶持下壯大到足以與叛軍抗衡的地步,也是一個疑問。阿富汗的教訓在這里也仍然是有效的。因此,法國出兵容易,但要凱旋就沒有那么簡單了。
到目前為止,法國僅付出了一名士兵喪生的輕微代價。法國輿論完全能夠接受這一后果。但隨著戰事的深入,法國軍人是否能夠保持“零傷亡”或“低傷亡”,以使法國輿論始終支持這場戰爭,目前這還是一個未知數。此外,發生在阿爾及利亞的人質恐怖主義事件與馬里多多少少有關聯,也就是說,法國可能將面臨一系列恐怖主義攻擊的危險。這無疑也會對法國在馬里采取的軍事行動產生一定的影響。歐盟其他國家顯然都看到這一“反恐陷阱”的危險,所以雖然他們都在道義上支持法國,但卻全部口惠而實不至,沒有一個國家提供一兵一卒的支持。孤家寡人的法國能堅持多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