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當今世界體系,通常從以下四個角度:世界經濟體系——一體化;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軍事部署態勢——全球化;現代社會和現代戰爭的技術形態——信息化。當今世界體系是由美國主導的,這可以從主導當今世界體系的若干框架和支點來認識:框架主要有聯合國的世貿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家和軍事聯盟、國際互聯網、控制大洋通道、太空優勢、海上優勢等;支點主要有貨幣、經濟總量、人才優勢、高技術壟斷、文化霸權、能源和糧食戰略等。這些框架和支點全部被美國控制,美國也處處聲稱、時時強調自己是當今世界的領導者。這樣的帝國主義既具有老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掠奪、剝削的本質屬性,也具有不同于老帝國主義的新特點。
一、進入金融國際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運用經濟機制,以和平擴張手段控制世界,主導著世界的生產關系,積累著世界的經濟基礎,與主要靠戰爭征服世界的傳統帝國主義產生了明顯區別
資本主義經過500多年的發展,已經走過商品競爭、產業壟斷階段,發展到當今金融霸權階段,用貨幣控制了世界的經濟,從而以經濟機制更加隱蔽、更加瘋狂、更加高效地掠奪世界其他國家,成為新型的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
1.金融霸權的形成,既是主觀努力的結果,也有歷史提供的機遇。美元從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為世界貿易結算貨幣,經歷多次危機,甚至面臨崩潰的危險,卻一直牢牢地控制著世界的金融、貿易和經濟。美元霸權的確立并強化,大體可分為三個關鍵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二戰結束前,美國憑借其強大的制造業和世界貿易積累,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地位,其他國家為了實現貿易結算以及維持匯率穩定,必須儲備大量美元。第二個時期是20世紀70年代初,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德國、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美元無力維持世界貿易平衡,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元強行與黃金脫鉤,并在隨后的石油危機中將石油以美元計價,強化了美元的統治地位。第三個時期是冷戰結束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金融資本的流動突破了國家制度屏障,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發明和普遍應用為全球電子貿易和金融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美國海上霸權的建立使其控制了世界貨物航運的流向;同時,美國利用世貿組織建立了完整的不平等規則體系,使美元霸權達到頂峰。
2.以金融霸權為核心的經濟機制造成對其他國家的超強剝削。資本的唯一目的是不斷增殖。既然資本的流動可以增殖,不經過生產就能以錢賺錢,美國就不再需要一般性實業企業,除急需的生活品外,其他商品都可以從國際市場購買,并借此向世界輸出美元;其他國家則為了國際貿易結算順利進行,以及保持匯率穩定,不得不持有數額巨大的美元儲備;為了美元保值增值,這些國家又不得不去購買美國債券或其他所謂安全的美元資產。這就形成了一個世界經濟循環的怪圈:美國所需要的商品,只需印刷鈔票到外國買就行了;美國買東西花掉的美元,通過出售美國債務重新回到美國本土,變成美國政府和公司可以任意支配的現金,從而穩定匯率、維持強勢美元地位;這些現金被用在美國人身上,使他們有能力去消費那些從外國買來的東西;美國的商人通過在本土出售外國商品而獲得收入,然后繼續購買別國的商品。如此循環往復,只要美元國際結算貨幣地位不倒,外國政府就需要大量美元儲備,美國欠下的債務就永遠不必償還。而且,這種從理論上說是只需還息、不必還本的債務,事實上利息也不必付,因為通脹和美元貶值會自然吞食掉利息。另外,只要國際貿易量不斷增加,美國用美元和國債與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物質商品平衡,美元債務就會隨之不斷增大,從而創造出美國的經濟增長。這就是美國從冷戰結束后開始的“十年財富效應”的秘密。只要世界各國使用美元,美國就可以繼續搭世界經濟發展的便車。
當今世界,從表面看似乎世界大戰、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帝國主義對外殖民地戰爭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呈現一派和平景象,但實質上,這種以經濟機制控制世界的行為,所帶來的剝削和壓迫比商業資本主義、壟斷工業資本主義更殘酷。只要看看美國“三大三高”負債運營的結果就一切了然:美國是世界上最大債務國、最大資本輸入國、最大商品進口國;高赤字(2011年財政赤字12990億美元)、高逆差(2011年貿易逆差5580億美元,中美貿易順差2955億美元)、高軍費(2011年軍費開支8200億美元,占世界比例超過40%)。美國的高逆差意味著美國在掠奪全世界,高赤字相當于吃子孫后代,高軍費推高了前兩者,但美國清楚,沒有高軍費就沒有美國現在的一切。可見,當今的和平是有利于資本增值的和平,是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和平。
3.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和平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孕育著戰爭的根源。傳統的戰爭與現代的和平分別能給人類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呢?據統計,20世紀上半葉兩次歷史上最慘烈的世界大戰中,死亡3000萬人。而當今經濟全球化使得許多第二世界國家,甚至包括曾為冷戰時世界一霸的第一世界國家——蘇聯第三世界化,第三世界國家則日益貧困化,全世界每年僅死于饑餓的就有1500萬人。換言之,當今和平條件下,平均每年因貧困、饑餓而死的人數是兩次世界大戰時年平均死于戰爭人數的6倍。可以看出,美國主導下的“和平”帶來的傷害遠遠甚于戰爭!
隨著外匯及金融市場解除管制和市場經濟逐步在全世界推行,美元逐漸統治了世界經濟,控制了世界的生產,這就是當今世界的生產方式,以此積累著當今世界體系的經濟基礎;美國霸權通過美元霸權擴張到全球的各個角落,其影響已從它直接作用的全球金融、貿易領域擴展到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領域,影響著世界范圍的上層建筑。
二、文化霸權作為先鋒馴化思想,軍事霸權作為后盾干涉震懾,共同支撐金融霸權,和平與戰爭兩種手段結合運用,迫使發展中國家屈從于美國主導的超強剝削的經濟機制,深刻影響著世界各國的上層建筑
當代資本主義帝國利用經濟機制“和平”統治世界,可以獲得傳統帝國主義通過戰爭才能得到的一切:擊敗敵人、征服殖民地、掠奪資源和財富,而且比戰爭手段成本更低,代價風險更小,更加體面和隱蔽,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美元為什么統治世界如此之穩定、如此之長期,這是因為美國花大力氣建構了兩個支撐:文化霸權和軍事霸權。
美國以文化霸權論證其金融霸權統治世界的合理性,樹立世界發展模式的榜樣,讓世界人民崇拜美國,其實質是為金融霸權統治世界進行辯護和掩護,這就是美國所謂的“軟實力”。但美國建設“軟實力”的力度并不軟,媒體早有報道,上世紀50年代,美國中情局專門制定了對付中國的《十條禁令》,局長艾倫•杜勒斯制定了對付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戰后國際關系原則》。更為可怕的是,經過這么多年的和平演變,美國的許多設想已經變成了現實,和平演變在許多國家已經取得成功。
關于美元霸權的掠奪性和欺騙性,美國很多教授和學者都有深刻的論述。海軍學院教授托馬斯•伯奈特指出:我們只用少量的紙幣去交換亞洲地區豐富的產品和服務,我們也足夠聰明地知道這一切并不公平,當我們送去這些紙幣時,我們必須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產品——美國太平洋艦隊,這就是美國的“硬實力”。美國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建立軍事霸權,如果有誰懷疑美國模式,想另辟蹊徑圖真正的發展,美國就拿出大棒,以“無限戰爭”的戰略給世界各國制造一種戰爭隨時降臨頭上的可能性,強迫其接受美國的全部規則,進入現行世界體系。
就這樣,一方面以文化霸權做示范,另一方面以軍事霸權做后臺保障,一手軟,一手硬,結合運用支撐金融霸權“巧實力”,對世界各國巧取豪奪,沒有哪一個國家能輕松自由地脫離當今美國主導的世界體系。
新自由主義學者夸大市場的調節力量,認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能天然地優化配置社會資源,使得市場趨于穩定和平衡。其實,隱藏在市場背后的“看不見的手”只有握成“看得見的拳頭”才能發揮力量,只有將兩只手組合運用才能取得真實的效果,以軍事力量做后盾,對市場運行形成壟斷,才是美國真正的企圖。可以說,美國無時不在自覺地運用戰爭與和平兩手策略,用誘人的文化霸權和超強的軍事力量維持著經濟機制,從而“和平”地統治著世界,這種和平極不平等,孕育著矛盾、沖突和戰爭。
三、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出現了上層資產階級的國際性聯合,以及發達國家內部勞資矛盾的歷史性妥協,暫時緩和了彼此可能發生的武力沖突與階級對抗
1.中心國家之間為了緩解矛盾,上層壟斷資本家集團廣泛聯合,主導了當今世界生產分工,控制著世界生產的高端和上游。據2008年統計數據,全球最大500家壟斷企業中,美國有162家,占32.4%,日本67家,法國38家,德國37家,英國33家,加拿大16家,意大利10家,七國集團合計363家,占72.6%。營業額美國占35.7%,七國集團占77.2%。利潤美國占38.7%,七國集團占72.8%。資產額美國占25.5%,七國集團占73.9%。其中美國的跨國公司主要集中在金融業、能源資源、軍工、高科技、服務業等領域。
在這樣的世界經濟體系和社會分工下,美國通過美元霸權控制全球的金融,從而控制世界的生產,主導著全球資源的配置和財富的分配。因此,發達國家內部有能力提供較高的收入水平,維持其社會的福利和高消費,使資本主義本身固有的勞資矛盾最大限度緩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可以通過產業分工得到解決,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將矛盾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得以緩和;同時,發達國家注意把與發展中國家無產階級的矛盾限制在一系列民族國家內部。在這種背景下,本來應該是發展中國家團結起來一致對強敵,可是美國利用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地區平衡戰略等手段轉移矛盾,使用障眼法讓發展中國家互相爭奪和制約,從中獲漁翁之利。進入經濟全球化之后,邊緣地區被塑造成了農業、礦業產品的供給者,它們提供的低廉價格使中心國家的生產成本得以降低,使中心國家可以以高收入享受低價格的產品和服務。
2.當今世界分工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邏輯必然,是生產方式適應生活方式、資本追逐利潤的結果。國際分工在資產階級上層聯合和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勞資妥協的同時,處于社會生產分工下游的國家被超強剝削。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農產品貿易并不按照西方自由市場經濟學的原則進行。星巴克大概可以從一公斤咖啡豆中收入232美元,而一個生產咖啡的埃塞俄比亞農民賣一公斤咖啡豆只能收入0.3美元。據聯合國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全球有40個國家面臨不同程度的糧食短缺,全世界有8.54億人營養不良,每年有560萬兒童因饑餓和營養不良而夭折。在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尤為嚴重,約有1/5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當讀者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統計數字的時候,就會懂得什么是赤裸裸的經濟掠奪,什么是現代西方經濟學華麗外衣下的野蠻剝削。
四、在世界各地,國際壟斷資本不斷地分裂主權國家,大量制造聽命于其新殖民統治的各類民族政權,改變了過去消滅獨立民族國家以建立殖民統治的做法
帝國主義還意味著帝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沖突,可能引發反對剝削和壓迫的民族獨立戰爭。這一特征在經濟全球化之后也不明顯了,這是新帝國主義的又一特點。
1.國家獨立既是民族解放的要求,也是帝國主義資本擴張塑造的結果。近現代,民族獨立國家的誕生有三個明顯的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二戰結束前夕,一批民族國家獨立并建成社會主義國家;第二個高峰期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大批亞、非、拉國家獨立,毛澤東把這一時期概括為“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第三個高峰期是20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二戰催生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美國和平演變戰略下紛紛易幟,伴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產生大量民族國家,最大、最早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分裂成15個加盟共和國,這些解體和獨立都是在美國的干預和影響下完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加入北約組織。
這三個時期正好與美元霸權的建立并強化統治世界的三個關鍵階段在時間上相吻合,其實也有內在的邏輯聯系。消滅還是催生民族國家本身不是帝國主義所關注的,資本增值才是它真正關注的。因此,傳統帝國主義時代,消滅民族國家、占領殖民地有利于資本的擴張和增殖,它就會致力于消滅民族國家,擴大勢力范圍;以金融霸權為核心的經濟機制建立之后,為使資本增值有一個更安全穩定的環境,民族國家不但不是壞事,相反成為有利于資本安全運營的保障,所以美國就支持并促成民族國家的發展,并在這些國家進行干預,以促成服務于資本運營、有利于美國控制的政權更迭。蘇聯解體、南斯拉夫國家分裂、東帝汶從印尼獨立、法美英武力推翻利比亞政權等,都能明顯體現這一目的。
2.民族國家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體系運行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和平剝削。美國不再像舊帝國那樣建立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系,而志在構建一種新型的世界體系,用經濟機制統治世界,由一個凌駕于復雜國家體系之上的軍事霸權維持經濟機制,這個國家體系包括需要遏制的敵人和需要加以控制的朋友,還有隨時能夠服務于資本增值的發展中國家群體。在這個體系中,對于國際資本的增殖,民族國家發揮著與資本主義帝國相同的作用,即為資本的運營和增殖提供法律和政治秩序、安全的環境以及日常管理,從而成為維護資本在全球運行的超經濟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性質的全球化運行多年,不僅使得原來“三個世界”的劃分更加清晰,還出現了“第四世界國家”。美國一家獨霸,主導著當今世界體系,占有資本最多,變成了“全球跨國公司”的總部和財務辦公室,當然獲益最多,屬第一世界;英國、日本、歐盟主要國家是美國經濟、政治、軍事上的同盟,屬于中心國家集團,承擔著制造業的主體,各自也能在世界生產分工中分到應得的一杯羹,屬第二世界;原來被稱作第三世界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是被經濟全球化邊緣化的國家,被體面地稱為新興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成為中心國家的原材料和消費品供應地;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世界體系中還分化出了“第四世界國家”,主要是由于無法承受長期超強剝削,矛盾已經激化,政府處于癱瘓、社會處于失控狀態的國家,如索馬里。
五、金融資本驅動的經濟全球化,已造成世界范圍嚴重的兩極分化,出現由絕大多數人反抗極少數人壓迫的局面
既然帝國主義剝削、掠奪的本質沒有改變,不管形式如何改頭換面,如何粉飾包裝,其統治世界所造成的惡果不會改變,其中之一是造成世界范圍的兩極分化。
1.長期對外圍國家的超強剝削必然造成世界范圍的兩極分化。根據2008年的統計數據,世界總人口651776萬,世界500強雇員總數4983萬,占世界總人口的0.76%,卻掌握著世界大約3/4的財富。高收入國家(人均國民總收入11116美元以上國家)人口約10億,占世界總人口不足15%,而國內生產總值達365830億美元,占世界GDP的75.8%;低收入國家(按世界銀行標準人均國民總收入905美元以下)人口約24億,占世界總人口的37%,國內生產總值卻只有16118億美元,占世界GDP的3.3%。占世界人口15%的高收入國家人均GDP是占世界人口1/3的低收入國家人均GDP的57倍。這只是一個總體統計概念,世界最富有人群與最貧窮人群的差距,完全可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
2.許多因素同時作用造成了少數人對多數人的超強剝削,但是本質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才是超強剝削的真正原因。美國霸權既有不可持續性,也是不可復制的,因此其他國家不可能再按美國的道路“和平崛起”。
六、資本主義制度從生產過剩到消費過度的危機循環過程,促使世界無產階級深刻認識其本質而再次覺醒
資本主義運行的另一個惡果是造成社會生產的周期性經濟危機。
1.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社會各領域都有表現和反映,周期性引發各種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由于當前世界體系的基因仍然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依然是生產的高度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無法克服的結構性矛盾,它造成局部的、暫時的高速發展和繁榮與整體的、長遠的危機和衰落這種不和諧的社會后果。這一基本矛盾造成了當今社會其他領域的各種矛盾,比如自由市場與壟斷經營的矛盾、降低成本與擴大消費的矛盾、和平的經濟控制與軍事霸權的矛盾、經濟全球化與強化民族國家管理的矛盾、政治獨立與經濟自主的矛盾、繁榮發展與經濟停滯的矛盾、現代化與依附的矛盾、開放與保護的矛盾、經濟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矛盾、現代化與反現代化的矛盾、聯盟與遏止的矛盾、人權與野蠻的矛盾、自我調節與經濟危機的矛盾、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的矛盾、無限戰爭與正義戰爭的矛盾、大批失業與擴大市場的矛盾、世界一體化與國際壟斷的矛盾、軍事霸權與大規模殺傷武器擴散的矛盾、反恐與制造恐怖(軍事霸權本身是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之間的矛盾,等等。
2.這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很難靠美國自身力量用和平手段解決。首先,資本主義已經進入金融壟斷階段,其長時期超強剝削已經將廣大發展中國家徹底“邊緣化”、“去工業化”,資源幾近耗盡,環境嚴重破壞,其他國家難以繼續支撐當今世界體系。其次,美國經濟已經空洞化,除了軍工產業、高科技產業、“金融產業”世界領先以外,幾乎都是服務業,制造業大都已經在國際分工中轉移到其他國家了。而救金融危機這種“虛擬經濟”的危機只能靠實體經濟。再次,美國盟友大多已經不會再信任美國并愿意與其綁在一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通過這次危機,全世界國家的政府和人民都看清了美國超強剝削他國人民的本質。
3.兩極分化和危機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決定的兩個必然過程,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將發生于兩個過程的交匯處。從當今世界體系的結構和性質出發,才可能正確分析美國的戰略企圖和實現目標的途徑,其他國家才能找到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基于上述對當今世界體系的分析,可以把握美國的總體戰略:美國首先考慮的是維持國家、社會、政權正常運行,因此,美元不能被廢止、世界體系不能崩潰;主導世界體系的若干框架和基礎不能動搖。為此目的,美國政府將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文化霸權、外交途徑、陰謀陷阱,如果這些手段能夠達到目的,美國也不會動用戰爭手段對付其他國家;如果這些手段無效,美國最后只能動用戰爭手段走出困境。
時代發展了,但改變的只是時代的外部表現特征,時代的本質特征沒有改變,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本質沒有改變。從世界體系看,中心國家剝削、掠奪外圍國家,廣大發展中國家雖然有獨立政權,但經濟上并不能自主,這種政權的獨立性只能是形式上的,人民很難真正當家做主。只有取得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之后,才能進行和平建設。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518期,摘自2012年第22期《紅旗文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