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星期四通過了針對俄羅斯的“馬格尼茨基法案”,媒體稱奧巴馬總統將在年底前簽署。這意味著被指稱違反人權的俄羅斯官員將無法獲得美國簽證,他們在美國的資產也會被凍結。莫斯科稱它將被迫通過相應的報復性立法。
馬格尼茨基是俄羅斯的一名律師,2008年因“逃稅罪”入獄,2009年因病死在獄中。據西方媒體報道,他因揭發官員巨額腐敗案而被陷害,并在獄中遭毒打。他的死在俄羅斯內外引起軒然大波。俄羅斯隨后對馬格尼茨基的死展開調查,普京稱此事為“悲劇”,但“這是俄羅斯的內政”。
馬格尼茨基之死顯然在俄國內也有爭議,但西方同俄羅斯的對立早已變得更加奪目。每個國家都會出差錯,各國監獄里都出過死人的事,但馬格尼茨基的死成了國際公案,其中一個深層原因是西方對俄羅斯看不順眼,隨時都想找茬整它。
其實,俄羅斯已經做了“深刻的民主改革”,它引入了西方式競爭性選舉,越選越激烈。普京今年重新當選總統時,曾因為勝利來之不易而當眾流下眼淚。俄反對派的力量不斷增長,聲音越來越高,國家如此走下去,從長遠看“政黨輪替”是早晚的事。
但普京主政的俄羅斯很難得到西方的掌聲。相反,西方輿論現在差不多仍把俄羅斯當成當年的蘇聯罵,通過選舉上臺的普京被說成了“獨裁者”,俄羅斯如此大跨度的民主改革被西方輿論一筆勾銷。
看來西方如何評價俄羅斯,與俄羅斯的真實民主化程度關系不大,而是取決于俄羅斯與西方利益關系的性質。如果俄羅斯對西方主導世界更支持配合,在國際問題上追隨西方,把俄羅斯的資源敞開供西方低價使用,甚至能主動壓縮核武庫,別搞什么“復興”,把重新向西方示威的戰略轟炸機和航母都再封存起來,那么西方對俄羅斯的評價一定充滿贊揚。
然而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偏偏“很獨特”。它地廣人稀,資源豐富,民族又很多,西方不斷有人預言蘇聯解體“還沒解到頭”。因此在民主化的同時,新的集權主義也在俄羅斯“回潮”,俄羅斯人不愿意自己的國家在民主時代成為一盤散沙,而普京正是他們希望保持國家凝聚力的政治寄托和變現。
普京這樣的“政治強人”一定會在俄羅斯周期性地出現,因為俄羅斯人轉來轉去,總會轉回能帶給他們安全感的政治權威原點。俄羅斯與西方只會若即若離,它們成不了“一家子”。
俄羅斯在上世紀90年代拼命想融入西方,直到今天讓西方當“獨裁國家”罵,這真是對中國活生生的一課。看看今天中國的政治體制,它比俄羅斯同西方的距離要遠多了。中國擺脫西方的罵,變成西方夸我們,這是我們連想都不該想的烏托邦。
尤其是,中國同西方的競爭關系已逐漸成為最突出的,俄羅斯已被認為退居其次。除非我們在國家利益的核心層面甘做西方的附庸,否則我們就要準備因為一些具體的事情,隨時迎接西方批評的疾風暴雨。
當然,中國與西方發展出驚人的貿易關系,雙方利益的交叉密度是俄同西方所沒有的。這為我們同西方雖成不了盟友,但也盡量避免尖銳對立創造了可能性。這些條件近年來也的確發揮了作用。政治上像不像都帶不來西方對中國的親近,中國在政治上被西方接受的手段大都在政治之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