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王豐豐 孫浩 蔣旭峰 謝來發自華盛頓、北京奧巴馬又贏了。截至美國時間2012年11月7日凌晨,在美國總統選舉中,奧巴馬已經獲得303張選舉人票,超過勝選所需的270張選舉人票。羅姆尼目前獲得206張選舉人票。
與四年前的毫無懸念獲勝相比,這一次的勝利顯得有點艱難。可不管怎樣,在2008年以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身份創造歷史之后,贏得連任的奧巴馬再度創造了歷史。
四年一輪回。2008年當奧巴馬憑借“希望”和“變革”,毫無懸念地問鼎白宮時,誰會想到四年后依然黯淡的經濟形勢下,彌漫的失望與無奈代替了曾經的激情。
四年前,本報曾策劃專題《十問奧巴馬》,解析當年那個“新人”以及他可能給美國以及中美關系帶來的“改變”。如今,又一個四年開始,艱難爭得第二次機會的奧巴馬,又會將美國引向何方?
1、為什么又是奧巴馬?
“他是大惡人,但我們已經了解他了,所以還是選他連任吧。”11月3日,《經濟學人》繼2008年后再度正式“背書”奧巴馬,但聽起來卻顯得相當無奈。“兩害相權取其輕”,這多少反映了相當一部分美國選民的看法。
幾乎沒人會否認,本輪總統競選的頭號議題在于經濟和就業。奧巴馬2008年競選中猛攻時任總統小布什的經濟“老大難”如今也成了自己的最大軟肋。甚至,奧巴馬在投票當天也承認自己已經準備了敗選演講稿,他說:“你總是要做兩篇講演稿的準備,因為你不能把所有事情都想當然。”
盡管如此,美國選民最終還是再次選擇了他,或許,“耐心點吧,美國人”的口號,還是說服了不少猶猶豫豫的獨立派選民,令奧巴馬在經濟問題上爭取到信任。
幾乎貫穿首個任期,奧巴馬一直將自己重振經濟不力歸咎為前任小布什的“遺產”,但在處理經濟議題上面對羅姆尼和共和黨陣營的挑戰總是有些底氣不足。為此,民主黨陣營特別通過前總統克林頓在9月初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為奧巴馬做了最有力的辯護,一方面稱沒有一個總統能在“大衰退”以來最嚴重經濟危機中做得更好,另一方面也稱其實經濟已經慢慢好轉,只是因為滯后效應人們還未切身體會到。
通過這樣一位在任期內經濟成績出眾的前輩之口,“耐心點”的論點顯然更有說服力。此后,奧巴馬本人在各地造勢活動中、特別是俄亥俄州這類失業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關鍵“戰場州”更頻繁地使用這一論據。
而與此同時,奧巴馬競選團隊出色的基層工作再度發揮關鍵作用。
由于競選資金更為充沛,奧巴馬在2008年就充分發揮了基層工作的能動性,以明顯優于對手麥凱恩的優勢為自己拉票,在最終問鼎白宮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一次,截至今年10月中旬,奧巴馬競選團隊通過郵件公布,全美范圍內奧巴馬競選辦公室累計達798間,大幅超越對手的295間。
拉票工作細到什么程度?據美國媒體報道,以第一大關鍵戰場俄亥俄州為例,當地某鎮就有奧巴馬陣營的基層工作負責人說,對誰能投票支持奧巴馬已了若指掌。至于年輕人和社交媒體的廣泛參與,更是奧巴馬獲勝的另一法寶。此次勝選后,他選擇第一時間更新自己的推特頁面,“因為你們這一切得以發生,謝謝你們。”“我們都團結在這里,這是我們競選的方式,這就是我們。”
另一個不能忽略的角色,就是10月29日登陸美國本土的颶風“桑迪”。其在競選沖刺階段演繹了一樁姍姍來遲的“十月驚奇”,攪亂了兩大陣營最后一周的部署。各大媒體報道側重從大選突然轉向颶風,不可避免減少了對羅姆尼的關注度。
當然,奧巴馬的勝利也離不開對手的自亂陣腳。四年前,羅姆尼曾用一句“我真討厭輸”的飲恨之語結束了追求共和黨候選人的努力,四年后,為了扭轉共和黨保守派對他的將信將疑,素來溫和的羅姆尼突然變得極端起來。但問題是,羅姆尼此前做過州長、參與過總統競選,各種政治立場早就廣為人知,也因此在今年預選階段黨內競爭者們就頻頻抨擊他為“變臉王”。而在進入兩黨對決階段以來,羅姆尼為了贏取獨立派選民的支持,又嘗試調整過于保守的立場,也就再度引發了“變臉”爭議,甚至前總統克林頓也戲謔稱“見到了久違的溫和派羅姆尼”。
2、選舉給了奧巴馬怎樣的教訓?
對奧巴馬而言,這次選舉是他最后一次總統選舉,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發生,他本不用總結經驗教訓,但從選舉技術層面還是與四年前的支持率相比,他似乎還是有很多教訓要吸取。
奧巴馬這次選戰有兩大重要問題,其一為選戰信息不夠明確,其二為首場辯論太過輕敵。
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美國兩黨政策研究中心民主項目主任約翰·福捷說,這次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向選民傳達的信息更為集中、連貫。他說,羅姆尼所傳達的信息其實就兩點,一是當前美國的經濟存在大問題,奧巴馬干了4年,經濟情況仍不樂觀,恢復不夠迅速,選民們可以不用再等下去了。其二就是羅姆尼知道怎樣創造就業。
反觀奧巴馬,在選戰一開始就提出“前進”(forward)的口號,但主要精力卻都放到了攻擊羅姆尼上,沒有向選民解釋他打算如何發展美國經濟。直到在首場辯論后羅姆尼開始追平,奧巴馬方面才發布一份20頁的小冊子,講述他將在第二任期內如何發展經濟。福捷評價說,奧巴馬的信息傳遞一直含含糊糊,不夠連貫。
對福捷的這一評價形成注腳的是,在選戰初期,奧巴馬陣營向支持者發放的“前進”標語上都打著一個句號,而在最后,這個句號卻變成了感嘆號。
事實上,對奧巴馬而言,更重要的教訓無關選戰策略。到最后一刻才見分曉的勝利本身就足夠給他警示,尤其是其中傳達出美國民眾對于經濟和政治現狀的不滿——投票日當天進行的民調顯示,四分之三的美國選民認為,美國正在錯誤的道路上。
在經濟危機的低點入主白宮后,奧巴馬面對著一個重振經濟,成為“羅斯福第二”的絕好機會,但他卻將不少政治精力投入到本身就受到一些爭議的醫療改革方案中,并與國會共和黨人展開曠日持久的拉鋸戰。耗費掉政治資本不說,醫保法案中的一些條款也加重了企業的負擔。
評價奧巴馬的經濟政策時,不少學者認為他傾向于高稅收、強力監管的做法加劇了美國經濟的不穩定性,復蘇過程緩慢。在其連任成功后,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在微博上就表示,盡管奧巴馬當選、民主黨在參議院的席位也增加了,但是如果你投資了國際股市,接下來可能會經受更多的震蕩了,參眾兩院和白宮之間的財政稅收談判會變得更加艱難,因為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不會輕易與白宮、參議院合作。
此外,原本高舉兩黨合作旗幟的奧巴馬,四年來依然深陷黨派政治泥淖,難以推出有影響力的法案。因此他在下一個四年面對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時,或許真的應當考慮不只把“合作”掛在嘴上,才能打破華盛頓的政治僵局。
分析人士認為,下個四年,奧巴馬如果不從過去的步履蹣跚中吸取教訓,付出代價的不僅僅是美國經濟和政治上的鴻溝,還將是2016年總統大選時民主黨的政治前途。
3、奧巴馬下個四年的對華態度?
過去4年來,中美關系被廣泛評價為“一條高開低走的弧線”,早已沒有奧巴馬上任之初的“蜜月”氛圍。當下一個四年開始后,這條曲線還將劃出怎樣的弧度?
“美國是一個大國,面臨很多競爭和挑戰,必須要與亞太地區國家合作,而中國是一個潛在的重要合作者。”這是10月22日奧巴馬在第三場總統選舉辯論上的對華態度。但是此前的“高開低走”甚至出爾反爾,讓人的確無法太過樂觀。
四年前剛上任時,奧巴馬多次肯定中國發展對世界的貢獻,并表示將和中國共同商討一系列全球性問題。此后,無論是希拉里還是其他美國官員,“同舟共濟” “戰略再保證”(承諾不遏制中國)等詞匯經常出現在中美外交場合。官方的層面之外,從基辛格、布熱津斯基,到奧爾布賴特等美國重量級戰略專家在內的學者也紛紛拋出了“G2”、“中美國”之類的樂觀設想。
但在此之后,奧巴馬卻轉向了在對華比較敏感的問題上對中國進行挑戰,包括經貿問題、對臺武器銷售,以及向亞太傾斜的“戰略再平衡”。
由于國內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國內對中美貿易逆差和中國產業的崛起產生強烈抵觸情緒,奧巴馬在經貿領域作出強硬的對華姿態。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戰硝煙彌漫。
奧巴馬和羅姆尼就外交政策舉行第三場辯論時,中國首次成為辯論中的一個獨立辯題。盡管奧巴馬開場就否認中國是未來美國國家安全最大的威脅,但他隨后的言語又讓人感到不安:“關于中國,它既是敵手,也是潛在的合作伙伴,前提是它按照規則行事。”奧巴馬還提到美國的就業機會被外包以及美國公司面對不公平的競爭環境,然后很自豪地宣稱,在他任期內所發起的針對中國不正當貿易的調查要比小布什8年間的總和還要多。
美利堅大學國會及總統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瑟伯預測,奧巴馬連任成功后,基本還將延續現任政府的外交政策。而其第一任期的對華政策,是根據美國戰略利益、兩國實力對比,和地緣政治變化作出的,假如這些要素不變,其第二任期的對華政策主基調就不會變。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分析指出,無論是羅姆尼當選還是奧巴馬連任,都難改中美之間日益擴大相互依賴的局面,中美關系合作的大方向也很難改變。但他同時表示,未來四年中美關系將呈現更多的復雜性。
4、美國會繼續在亞太攪渾水嗎?
“重返亞洲”,幾乎已經成了奧巴馬外交政策的標志性舉動之一。從2010年至今,中美在亞太地緣政治上的分歧便日益凸顯。伴隨著美國的“加強亞太實力”、“重返亞太”的新戰略,在澳大利亞增兵并設立新基地,在沖繩部署V—22和無人機,加強關島的兵力部署,密切和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傳統盟國關系,同時力圖將中國周邊更多鄰國拉入美國懷抱。
今年6月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對話論壇”上,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發表了題為《美國對亞太的再平衡》的演講,其中的要點備受關注:到2020年將 60%的海軍力量部署到亞太地區;不在亞太地區建立新的永久性基地,但將加快美軍的輪換;優先將新武器部署到亞太地區,以保持對中國的高科技優勢等。這被媒體視為奧巴馬政府旨在對中國形成戰略包圍圈。
即便奧巴馬政府不斷澄清“再平衡戰略”是一項全面的戰略,并不只針對中國,有學者指出,美國的“重返”無形中對中國形成了巨大的戰略壓力,在2012年中菲“黃巖島”事件以及日本“國有化”釣魚島鬧劇背后,都出現了美國身影。
總統大選辯論中,奧巴馬不忘“捍衛”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我們也在發出一個明確無誤的信號,那就是美國是一個太平洋大國。美國要繼續在亞太地區維持(軍事)存在。太平洋地區會再度崛起,亞洲將成為重要區域。美國要實現亞太地區再平衡,確保該地區通航便利。美國要與其他亞洲國家發展貿易,我們正在與中國之外的國家建立貿易關系,從而讓中國感覺到更多的壓力在迫使它遵守基本的國家貿易準則。”這也被視為“重返亞太”的進一步闡述。
有觀察人士分析,下個四年美國很可能將繼續加大在亞洲的戰略投入。
5、奧巴馬左膀右臂如何大換血?
奧巴馬連任成功后,媒體盛傳國務卿希拉里將在完成這一任期后“裸退”。誰將接替她成了外界關注點,因為這一人選影響著美國未來對外政策的基調。
分析人士認為,民主黨參議員克里最有可能代替希拉里出任下屆國務卿。克里具備非常大的知名度以及豐富的政治人脈資源。他還與美國現任副總統拜登交情甚篤。
另一位可能接替希拉里的是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蘇珊·賴斯,她在外交政策領域有20年的豐富經驗,曾經在國務院和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擔任要職,并為奧巴馬的競選團隊擔任過外交顧問。但不久前賴斯因美國駐班加西領館遭襲事件后的不當反應而名譽受損。
事實上,除了希拉里可能卸任外,將離開奧巴馬的人還有很多。比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就已向密友透露,即使奧巴馬當選并有意挽留他連任,2014年任期結束后,他可能也不會再次競爭美聯儲主席一職。外界猜測伯南克卸任后,為了不讓寬松政策出亂子,奧巴馬可能提升美聯儲現任副主席珍妮特·耶倫接任,而紐約聯儲主席威廉·達德利、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勞倫斯·薩默斯也是熱門人選。
美國財長蓋特納也可能走人。面對糟糕的美國財政,蓋特納也無法解決“無米之炊”的窘境。他曾透露將于明年年初辭職。接替他的首選是白宮辦公廳主任雅各布·盧,他曾兩次擔任管理及預算辦公室主任,在去年債務上限和預算削減談判中扮演關鍵角色,不過盧并沒有太多國際經驗。另一人選是曾為克林頓總統效力的前白宮辦公廳主任厄斯金·鮑爾斯。
其他可能換血的重要內閣職位還有國防部長,74歲的現任防長帕內塔年事已高,可能告老還鄉。有望接替他的是一位女性,曾擔任國防部負責防務政策的前副部長米歇爾·弗盧努瓦。今年早些時候離開國防部后,她依然在各種場合力挺奧巴馬的外交政策,不過,弗盧努瓦能否為美國軍隊接受還是個問號。
6、面臨哪些迫在眉睫的內政議題?
由于不需要再次競選,連任總統的追求往往是青史留名。對已有醫療保險改革這一民主黨人追求近百年的成績墊底,奧巴馬的注意力將集中到另一個多名總統都沒有完成的改革:移民改革。
這是奧巴馬自己說的。為贏得重要搖擺州艾奧瓦州的《得梅因紀事報》支持,奧巴馬10月23日接受了該報發行人勞拉·霍林斯沃思與總編輯里克·格林的專訪。專訪中,奧巴馬說,如果連任,他將推動全面移民改革。他說,喬治·布什、卡爾·羅夫等共和黨內“大老”都意識到移民政策不改不行,他相信自己能找到足夠多的共和黨人支持這一改革。
正如奧巴馬所說,這一改革勢在必行。作為多種族、多民族國家,美國白人占總人口比例大約為64%,隨后為拉美裔的16.3%、非洲裔的12.6%和亞裔的4.8%。美國人口普查局估算,少數族裔比重今后將繼續上升,尤其拉美裔,預計在2050年將達29%。美國正在變成一個少數族裔之和大于多數族裔的國家。
眼下,擁有5000萬人口的最大少數族裔拉美裔一直有塊心病:美國有上千萬非法移民,大多數是拉美裔。這一人群今后怎么辦,有沒有讓他們歸化為公民的道路,正是拉美裔最關注的話題。但被稱為“夢想法案”的《外來未成年人發展、救濟和教育法案》一直在國會受到阻撓。
除了移民問題,奧巴馬連任后面臨的第一個問題還有2012年底就將來臨的“財政懸崖”:前總統布什時期開始的大規模減稅在明年1月就將到期,開支削減總額高達1萬億美元的自動減赤機制屆時也將啟動。在《得梅因紀事報》的專訪中,奧巴馬說,他連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財政懸崖”這一誰都繞不過去的危機作為“契機”,迫使只肯削減開支、不肯增加政府收入的共和黨人同意增稅,達成一個“每削減2.5美元開支就增加1美元稅收”的全面減赤協議。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布魯金斯學會的美國政治專家托馬斯·曼恩說,與本屆國會不同,下屆國會參議院中應該會有共和黨人愿意與奧巴馬和民主黨在“財政懸崖”與移民政策上合作,眾議院共和黨人更難說服一些,但“財政懸崖”將是很具說服力的武器,讓奧巴馬在談判中占據上風。他認為,奧巴馬已經準備好將與共和黨人的斗爭升級,迫使他們當中出現“叛變者”,這將不是你情我愿的合作,但足以取得成績。
7、奧巴馬會對富人更嚴苛?
與更多代表富人立場的羅姆尼相比,奧巴馬過去四年一直在倡導公平,并將矛頭對準了美國的富人們。
新的考驗已經擺在面前。如前文所說,小布什政府的減稅政策在今年年底到期后將何去何從,是兩黨激辯的關鍵議題之一。根據奧巴馬提出的稅收主張,美國家庭年收入在25萬美元以上的個人收入所得稅率將從當前的35%提高至2001年小布什政府減稅前的39.6%,對中低收入者的減稅政策維持不變。
但是在稅收議題上,白宮只有提議權,決定權在國會。如果美國繼續呈現白宮、國會“府會分治”的局面,分析人士認為,在今年底涉及稅收和政府減少開支的“財政懸崖”的討論時,民主與共和兩黨將繼續呈現膠著態勢。
當前,美國公共債務總額和GDP的比例已經“破百”,約16.2萬億美元的公共債務總量為全球最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公共債務總額和GDP的比例達到102.9%,該比例盡管低于深陷債務危機的希臘、意大利,但是遠超過歐元區各國88.1%的平均水平。
這是奧巴馬必須面對的難題。而他面臨的政策癥結在于,如果短期內過度減少政府開支和中止減稅政策,將減少美國經濟的需求,從而降低美國經濟的短期增速和就業創造步伐。
8、如何推進醫改和經濟復蘇?
醫療改革,是奧巴馬執政前四年中與金融監管改革并列的兩大政績,但是自從2010年3月23日由奧巴馬簽署成為法律之后,奧巴馬醫改一直命運波折。
在通過醫改之前,仍有約占美國人口15%的4700多萬人沒有醫療保險,這些既未得到國立醫保項目蔭澤,也沒有購買個人商業醫療保險防火墻的民眾,成為奧巴馬醫改力圖覆蓋的對象。奧巴馬醫改試圖將美國的醫保覆蓋率在2014年提高到95%,即要增加約3000萬人享受醫保。
現存的醫療體制不僅是美國債務高攀的重要推手,也是兩黨反復互相開火的導火索。以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攤成本的針對低收入群體的“醫療補助計劃”為例,該項支出2011年占聯邦政府的財政支出比例為7.6%,預計到2020年將上升至10%,奧巴馬醫改要求繼續擴大醫療補助計劃覆蓋面的條款會增加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壓力,導致地方政府將奧巴馬政府告上美國高法。共和黨陣營要求削減醫療開支,讓“市場之手”發揮更大作用,而民主黨陣營則強調政府對醫療體系的影響。
贏得連任后,根據現有法律,奧巴馬政府將會從2014年開始加大醫改法案的實施進度。
對于美國而言,有一個比奧巴馬醫改實施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主打“公平牌”的奧巴馬醫改并沒有徹底解決美國醫療體系的低效率問題。根據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的統計數據,美國2010年醫療總支出達到2.6萬億美元,約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7.9%,折合人均8402美元。這一人均醫療開支占GDP的比重也高居全球之首。
在財政政策方面,如果奧巴馬連任,較有可能延續其承諾的“大政府”財政主張,他所提出的在未來創造1200萬個就業崗位的目標是要通過增加聘用教師和消防員、促進制造業發展、幫助小企業發展等途徑來實現。但是專家認為,如果目前共和黨掌握國會眾議院、民主黨掌握參議院的局面延續,下屆奧巴馬政府若想通過類似2009年約8000億美元的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的難度很大。
因而,有專家指出,奧巴馬進入第二任期后,美國經濟面臨的基本面問題不變,美國經濟暫時將延續低速增長局面。
9、美國人還對奧巴馬寄予幻想嗎?
“變革”的競選口號,在2008年愁云慘淡的金融危機背景下令美國選民眼前一亮,為奧巴馬贏得選戰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4年過后,奧巴馬最初高達六七成的民意支持率一直迅速下滑。到這個大選年,民眾對他的工作認可度最多不過在50%上下浮動。
已經承認敗選的羅姆尼,此前對奧巴馬所發起的最有力進攻莫過于提醒民眾:接近4年了,你覺得自己生活變得更好了嗎?
這個疑問的確在不少地方引起共鳴。10月16日晚,20歲的美國大學生杰里米·愛潑斯坦在可以首次行使投票權之際,也擁有了在本年度第二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現場提出首個問題的機會。
“教授、鄰居和其他人都在告訴我,當我大學畢業時,就業機會將更渺茫,而你們該如何讓我、更重要的是讓我父母放心,我有能力在畢業后養活得起自己?”這正是愛潑斯坦的問題。
對不少美國觀眾來說,這問題聽來或許耳熟。4年前的10月15日晚,同在霍夫斯特拉大學內,當時的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和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在最后一場電視辯論中就經濟及內政議題交鋒,主持人所提出的首個問題就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你們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來創造就業?
4年之間,美國經濟緩慢脫離金融危機深淵,但經濟復蘇腳步依然趕不上民眾期望。
過去4年來更令人無奈的變化或許是,美國民眾在經濟遽然變化下所受的“急性創傷”已演變為“慢性悲觀”。蓋洛普機構8月底民調顯示,43%的美國人認為當今美國經濟形勢差勁,59%的人認為還會更糟——這也是奧巴馬在今后4年內必須直面的難題。
10、奧巴馬還可能成為“肯尼迪第二”嗎?
4年前,以“黑馬”身份入主白宮的奧巴馬曾大聲宣布:肯尼迪是自己的偶像。一片狂熱的“希望”和“變革”口號中,更有媒體將他和肯尼迪、羅斯福這些美國名字相提并論。而今,競選演說和口號中的華麗辭藻未能兌現,新的時代并沒有到來。
2011年,在肯尼迪就任總統50周年的紀念活動上發表演講時,奧巴馬再次提及了他的偶像,卻似乎在談一個遙不可及的黃金時代:“約翰·肯尼迪激發了美國精神,這一精神使人類登上月球,把一個大陸從暴政下拯救出來,戰勝了大蕭條,還從13個殖民地開始,締造了世界迄今最美好的希望……”
或許是意識到肯尼迪時代的輝煌已無法企及,他坦言:“當今世界與1961年相比已經全然不同。面對眼前的困難,我們的政治運作常常顯得偏于狹隘。因此,應對這些考驗并非易事。”
顯然,奧巴馬的再次入主白宮之路驗證了這一點。即便擁有經驗豐富的競選團隊,贏得了颶風的“總統時刻”,面對一個不善言辭,一路磕磕絆絆的對手羅姆尼,奧巴馬的連任之旅直到最后一刻才柳暗花明,在各方民調中,他的領先優勢僅有0.4%。
當奧巴馬和他的團隊熱烈慶賀得來不易的勝利時,即便是力挺奧巴馬的左翼媒體,也鮮有因此而為美國的未來歡呼。《華盛頓郵報》甚至評價說,這次勝利是靠著“渴求連任的強烈信念和一點點運氣”得來的,奧巴馬必須向美國人民承認自己的錯誤,并珍惜他艱難獲得的第二次機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