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芷筠、蘇盈如
破報:封面故事
最近又有一家ZARA分店在高雄開幕,主打時尚設計、便宜價位、快速更新的衣服一字排開,店面等著被民眾擠爆。然而,這家發源于西班牙的國際服飾品牌,在西班牙國內卻已成為反資本主義示威群眾最新的攻擊目標。10月31日,正當歐洲各國領導躲在象牙塔討論經濟改革,2至5萬名示威群眾涌入巴塞隆納,反對能源和市場更進一步的自由化和持續的撙節政策,部份群眾怒砸ZARA店面。當天,來自瑞士、德國、比利時等歐洲各國的群眾紛紛從巴塞隆納北邊的邊界涌入,警察為防止示威者進入,甚至爆發衝突,幸而未釀成大規模流血。
Zara被砸沒告訴你的事
示威者所屬的組織是少數的無政府主義工人聯盟CGT(聯合總工會)及CNT(全國勞工聯盟),全球至今大部份的反撙節示威都還算和平,但這次卻有部分群眾闖入ZARA連鎖店內蓄意破壞,砸毀玻璃、推倒衣架;同一時間,火車和地鐵工人正展開罷工,鄰近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也有成千上萬的群眾聚集,抗議國會通過政府2013年度的撙節預算。受害的不只是ZARA,另一惡名昭彰的血汗品牌蘋果電腦也受到波及。網路上流傳的影片裡,蘋果專賣店內被滿滿的群眾占領,就著擺滿蘋果產品的極簡風格木桌,他們一邊憤怒地拍打桌子,一邊喊著口號。旁邊有人瘋狂吹口哨,店員看似無奈地走來走去,過程大致和平。CGT發言人說:「這是少數麻煩製造者的行為,一看到警察就跑。」并對這樣的行為表達譴責。或許這和中國在反日游行中燒毀日本品牌汽車沒有兩樣,也可能只是單純的洩憤,但在反撙節示威游行中砸毀本土品牌ZARA,這件事情意味著什么?
示威群眾闖入西班牙街上的ZARA店面(路透社)
ZARA所屬的Inditex Group集團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公司(與瑞典H&M、美國GAP叁足鼎立),它的商品目前在全球84個國家5618家連鎖商店內販售,2012 年度營收34.2億歐元,母公司市值約為470億歐元。美國「彭博新聞社」今年所作的彭博億萬富豪指數排行榜,指出ZARA創辦人Amancio Ortega今年6月才剛打敗IKEA創辦人和股神巴菲特,正式成為全歐洲最有錢的人(僅次于全世界最有錢的墨西哥人Carlos Slim和美國人Bill Gates)。
雖然宣稱50%的服飾都在歐洲製造,看似照顧國內就業市場,但去年ZARA才傳出在巴西供應商的工廠中,女性和移工被迫長時間工作、違法雇用14歲以下童工,而遍及巴西、印度、孟加拉、中國、葡萄牙、孟加拉、立陶宛、波利維亞的生產鍊,無疑只是證明了這是全球化經濟市場中,不斷將產業外移尋找便宜人力、低價高效能才能生存的血汗鐵則。在一份英國調查報告中,孟加拉的女性除了長時間工作,有1/3的女工每月超時工作長達100到140小時,她們的薪水更依照難以達到的高效率目標而浮動,必須超時加班、熬夜工作才能達到生產標準,且工廠內沒有提供飲水和食物,才能撐持看似欣欣向榮的成衣產業。對照標榜兩週就能完成設計、生產、上架的週期,年產12000件新款服飾,每2、3天就進新貨的品牌特色,不難想像其背后是以多少惡劣工作條件作為代價。
至于價格,雖然不少身邊的女性友人對于標榜平價的ZARA并不買帳,但不可否認的是,透過層層轉包和剝削,ZARA的一件衣服在德國所賣的價錢可能比德國在地生產的一根香腸還要便宜。表面上西班牙深陷歐債危機,而ZARA股價卻不降反升,平價時尚品牌異軍突起在業界堪稱一則神話,高額盈收實則來自對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的倚重。賺了那么多錢,也難怪西班牙的示威群眾對ZARA(還有蘋果電腦)如此憤恨不平。
一名戴著面罩的示威者在1031西班牙反資本主義游行途中,在Zara店內推倒模特兒衣架(路透社)
為什么要反對撙節政策?這個問題的核心應該是國家為何會變成這樣?當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卻只能從減少公共支出、刪減社福預算著手,學生必須繳更多學費才能上學、老人沒有津貼、青年沒有工作,而一般民眾消費力一旦下滑,直接衝擊的是民生經濟,造成的是普遍絕望的精神狀態;政府還高高在上地告訴你:想要溫飽?等出口增加、外匯成長、體質改善之后一切就會好轉啦!這一切聽起來多么熟悉,西班牙或臺灣皆分享同樣命運,炒地皮、蓋高樓(如今變成廢墟)的資本家為銀行增加一筆筆財務赤字,而如今經濟惡化、國家煺場,苦果卻由99%的人民共同承擔。反撙節示威活動目前仍在全球各地不斷發生,可以是短暫的游行或長期的組織培力。自去年占領華爾街運動以來,已紛紛在希臘、西班牙、英國、葡萄牙等地串連,首當其衝的勞工已計劃在年底前串連整個歐洲發動地鐵大罷工,抗議歐盟的撙節政策和27個會員國再度刪減社福支出。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研判,全球經濟危機只會更糟,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波波遍及歐洲和全球各地的反撙節示威,已為更進一步的社會改革吹響了前哨。
同樣是賣衣服,我總想起個體戶經營的路邊攤或小店,經濟蕭條時小店面可能就像泡沫般一個個消失;同樣是撙節政策,勞委會主委潘世偉一面高喊勞保不會倒,一面盤算如何調高費率、減少支出,反撙節的處境舉世皆然,人民為資本主義的大漏洞付出代價。如果人民認同的是政府應負責做主,應該在你購買每一件衣服、喝每一杯咖啡、換每一支手機時,重新思考背后的生產關係和必須付出的代價。
歐洲撙節政策的連鎖效應
在英國10月20日的一場反撙節活動中,示威者戴V怪客面具停駐在星巴克前(衛報)
撙節政策(austerity)并非常態,而是單方面硬性實施縮減社會措施、計劃跟服務。早在2010年歐債危機前便已開始,葡萄牙、希臘、西班牙等民眾被迫替壓迫者還債。卻在歐債危機、政府赤字獲得國家貨幣基金貸款后,更陷入環環相扣、惡性循環的結構之中無法自拔。希臘、愛爾蘭跟葡萄牙得到歐元援助,交換條件是縮減開支。英國則在房市崩盤后,為避免財政赤字,向國際貨幣基金緊急紓困,以撙節政策做交換。在國際的壓力下,各國政府縮減包括4萬9千公部門工作機會、煺休年限煺后、增稅并削減兒童福利,2011年初民眾聚集街頭反對裁員。今年10月20日英國工會率先展開反撙節示威游行。
希臘將在11月6、7日進行連續兩天,債務危機以來第20次全國反撙節罷工。工會反對政府縮減社會福利跟薪資,以及為取得紓困貸款而實施新的 2013到2014年間的撙節政策。政府與國際貨幣基金、歐盟、歐洲央行所達成的財政緊縮協議,則包括增稅、減薪、砍離職金等。2012年中《衛報》資料顯示,西班牙跟希臘失業率1/4,為歐洲最高。西班牙政府今年預計裁減27億歐元國家預算,包括凍結公務員薪水、減少醫療教育部門預算,反撙節抗爭持續發生。今年11月初西班牙無政府主義勞工工會發動示威,反對政府在債務危機與經濟衰煺之際實行撙節政策,要求政府為民眾的利益著想,停止削減公共開支。
相較于共同監督承擔的歐盟國家,臺灣政府在立委掩護下,財政狀況始終不透明。面對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財政危機,行政院推出的有感「經濟動能推升方案」,不過是把幾個過去無效無聊、國家建設經濟的方式,拿出來冷飯熱炒,包括公共工程建設(「促進投資推動建設」)、鼓勵中小企業(「推動產業多元創新」、「促進輸出拓展市場」)、建教合作(「強化產業人才培訓」)等,大力攏絡資本家的臺商回臺投資方案,以及莫名其妙眼裡只看得到中國大陸的代工心態,才是實際在做的事情。
臺灣的撙節政策只見小鼻子小眼睛的「家庭節約計劃」,人民不斷在總統馬英九的敦促下力行油、電、水、紙節約。社會福利減縮曖昧被隱藏、沒有被看見,只存在社福從業人員的口耳相傳。勞委會鐵了心告失業勞工、降低勞保給付只是冰山一角,煺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制度調整,再度引起緊張跟對立。再一次,正常的勞動條件被犧牲。在政府曖昧模煳、不存在具體公共政策,僅透過行政手段這裡砍一點、那裡削一些的無為狀態下,于是,在這裡連堅守「反撙節」的全盤省思與批判,都難以具體成形。
今年10月28日,產業總工會及團結工聯等勞工團體發起「政府混蛋、臺灣人民完蛋」大游行,號召數千工人走上街頭,喊出「派遣外包,就業完蛋;工資凍漲,內需完蛋,國家煺場,煺休完蛋;外勞增加,升級完蛋」等口號,抗議政府縮減國家勞工預算開支的撙節政策,凍漲基本工資、勞保基金破產,卻對資本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雞蛋在總統府前飛了一會兒。
當政府的投資方案吸引資本家排排坐,日益緊縮、長遠規劃的社會福利預算,在此卻明目張膽以「公共利益」為名、藉由公共政策將資本注入私人產業。這么多年以后,政府真的支持、吸引遑論規範資本了嗎?商人在不利環境中尋求最大利益,政府提供短期紓困作為交換,似乎早就與各產業長期、穩定的發展背道相馳。最近,尋求溫暖、感動、幸福,似乎是所有文章電影所訴諸的目標。大概臺灣真的天寒地凍,得讓政府跟被挑選后扶植起來的少數資本家,再次掛勾短暫結合,選擇互相取暖。生活裡面抱怨政府無能、勞團上街要政府主持公道,民間對于「臺灣製造」卻老是有太過天真的寬容。在資本積累失衡的社會中,同時笨蛋化臺籍勞工的企業,并不是我們的驕傲。面對「政府—資本家」的利益復合體,接下來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能量,從稅收、公平競爭環境開始,實際要求一個常態化的規範,開啟下一個反撙節的戰場。
ZARA小檔案
西班牙的Zara服裝零售品牌,與美國Gap、瑞典H&M并全球第叁大服裝連鎖零售商。以臺幣1000出頭的中價位買到款式多、不容易重覆的服飾產品。1975創Inditex 時裝零售集團,Zara為旗下8個品牌之一,卻占主要銷售總額。Inditex家族企業創始人Amancio Ortega擁有31億美金身價。1990年以后Zara開始海外市場,1998年營收每年穩定成長27% ,2001年ZARA有507家分店,2011年全球有1,540家分店, ZARA設計師可以直接與店面經理溝通,從訂單跟銷售得知反應,服裝設計製作需要增加或減少,各部門資訊交換快速。從設計新款到把成衣擺在柜檯上出售的時間短,一周推出新品2次、每年生產一萬多種新款,產品是以小量多樣方式進入市場。當中國製造業擁有低廉人力成本的優勢,Zara維持西班牙總部為中心,而非仰賴海外供應工廠的製造生產。50% 產品從西班牙製造,26%在歐洲,剩下 24% 在亞非及其他各地。2008年孟加拉首都供應工廠傳出虐待工人事件,Zara僅回應并無授權并且關工廠。
Zara在西班牙La Coruna設立大型倉庫,并在該地設計生產,由鄰近地區合作廠商縫製。所有的產品都會在倉庫中分類整理、轉送、再次分類整理,直到被送到配送中心中、正確的集貨區。每家Zara的零售店都有自己所屬的集貨區,當訂購單上的貨品都確認齊全,就會直接被送到裝貨碼頭,與其他訂購的貨物一同打包運送到該零售店。大多商品只在倉庫中存放不到幾個小時,Zara持續微調交貨量大小與交貨順序,以維持一連串緊密的排程。
Zara從2004年進入香港市場開始進軍中國,2006年設鋪上海。 2010年日本服裝連鎖零售品牌UNIQLO進軍臺灣,2011年至今Zara入駐臺北叁家分店、臺中一家、高雄一家。
附:
西方國家當前社會危機是新自由主義長期泛濫和惡性發展的必然結果
作者:ynmjwsupervisor
西方國家當前正在經歷的社會危機,是國際金融危機向社會乃至政治領域蔓延的結果,也是新自由主義長期泛濫和惡性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新自由主義進一步加劇了資本與勞動的對立,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美等西方國家紛紛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實行經濟自由化、取消資本管制、公共部門私有化等措施。新自由主義政策鮮明地代表了資本的利益特別是金融壟斷資本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加劇了財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社會財富不斷向以華爾街為代表的少數富人集中,廣大勞動人民的實際工資卻沒有增加,財富分配越來越失衡。富人們還通過金錢控制選舉,使政治淪為為自身利益集團服務的工具。當前美國經濟持續疲軟,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貧困人口大量增加。美國人口普查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貧困率為15.1%,貧困人口達到4620萬人,為52年來最高。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必然導致資本與勞動、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加劇。“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美國中下層民眾反對兩極分化和社會不公找到了正確指向。
英國同樣存在階層固化、兩極分化嚴重的問題。英國在撒切爾時代就采取了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一方面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出現資本壟斷、階級分化、高失業率、社會階層流動性差、社會動蕩等問題。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社會矛盾不斷累積,一旦找到突破口便會爆發并迅速蔓延。以“英國騷亂”為代表的社會危機,正是這種社會狀況的集中反映。
二、新自由主義加重了經濟運行的無政府狀態
新自由主義幾乎反對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預,崇尚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主張對公共部門實行私有化、消減社會保障和福利、削弱工會和對勞動力的市場保護、開放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放松對市場的管制。與傳統自由主義相比,新自由主義更加強調金融資本的作用,反對對金融資本的監管,積極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政府對金融的監管,結果造成金融資本主義極度泛濫,加劇了經濟運行的無政府狀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華爾街的金融資本家們非但沒有從中吸取教訓,反而竭盡全力游說國會試圖扼殺所有金融監管法案,導致意在監管華爾街、保護消費者、改革金融秩序的《多德-弗蘭克法案》在推出一年多后,至今仍似一紙空文。
三、新自由主義造成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嚴重脫離
理論上,金融是實體經濟的潤滑劑,可以促進資金的優化有效配置,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但實踐中,金融經濟日益膨脹,不但遠離實體經濟,而且牢牢綁架實體經濟。在過去數十年中,美國金融資本迅猛發展,造就了強大的金融利益集團(如華爾街),培育出大批富可敵國“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如花旗、高盛等),影響乃至操縱美國政權,推動美國經濟金融化不斷深化,結果導致虛擬經濟無度擴張,實體經濟不斷萎縮。在美國經濟中,實體經濟創造的GDP比重已由1950年的62%降到今天的34%,尤其是制造業所占比重由27%降到11.7%,金融業占GDP的比重則由11%升到20.7%。
美國當前所有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債務問題和政治問題,都與美國金融資本主義的經濟形態密切相關。華爾街的精英們利用發達的金融體系推動大量資本在股市、匯市、債市、期市以及各類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循環流動,并比賽著進行“金融創新”,“錢生錢”地翻云覆雨、巧取豪奪。近30年來,新自由主義肆虐于全世界,金融資本囂張于全世界,鼓吹起一個又一個金融泡沫,使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旋渦:一個泡沫破滅之后,為了避免災難的惡化,或促使經濟恢復增長,另一個更大的泡沫往往是當然的選擇。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嚴重脫離,一個被完全虛擬化的經濟,怎能不發生危機?
四、新自由主義導致了嚴重的社會不平等和個人主義
為奧巴馬政府和華爾街金融資本服務的新自由主義主流學者曾告訴人們,自由市場經濟是通向最優效率、快速經濟增長和創新的坦途,能使所有愿意勤奮工作并利用機遇的人享有繁榮富裕。但實際情況是,在后工業化的西方社會,僅僅依靠努力工作和遵守游戲規則不再是一條通往成功的或有尊嚴的道路。因為在那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就像一個漏斗,把最近幾十年創造的財富大部分過濾給了少數財富精英,而中下層民眾卻發現自己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在新自由主義框架內,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激增已經到了無法解決的地步。
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本來就是一對孿生兄弟,長期以來,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自由主義一直在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占據著統治地位,而新自由主義則把個人主義變成了一個絕對價值。在這種政治文化的影響下,新貴與富翁們的炫富行為已然成為一種社會模式成功的佐證--正是這種模式使社會民眾的大多數陷于貧困--而且證明這大多數人之所以不成功似乎是因為他們努力得不夠。在美國一些政客和富翁們嘴里,“占領華爾街”的示威者成了一群“失敗者”,是“刁民”、“暴徒”。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竭力推動的新自由主義模式,既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源,也是引發英國騷亂、“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的罪魁禍首。西方國家當前發生的社會危機再次宣告了新自由主義理論及政策的破產,宣告了“華盛頓共識”的終結。
(摘自2011年11月30日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
歐洲實施緊縮政策 國家債務負擔不降反升
http://stock.eastmoney.com/news/1406,20120222192799253.html
跟蹤全球30個大經濟體表現的美聯社Global Economy Tracker數據顯示,緊縮政策最為嚴厲的歐洲國家的債務負擔不降反升。這印證了眾多分析師的說法,緊縮不僅是痛苦的,而且阻礙生產力發展,甚至會使債務負擔增長。
很多人擔心,削減開支將導致歐洲陷入惡性循環:高債務造成緊縮加劇、社會不穩定增長和更嚴重的經濟問題。緊縮國家的狀況已經相當嚴峻。葡萄牙去年末的失業率達到14%的創紀錄水平,愛爾蘭2011年第3季度GDP下降1.9%超預期,希臘上季度GDP萎縮7%。
債務占GDP的比例是衡量債務負擔的最佳指標。比例超過90%便認為有害國家經濟。美聯社的Global Economy Tracker充分體現了采取緊縮措施的國家實際上出現了更大的債務問題:
——葡萄牙從2010年起削減養老金和公務員工資并增稅,但到2011年第3季度,該國債務占GDP之比從2010年同期的91%升至110%。
——愛爾蘭中產階級工資平均減少15%,銷售稅增長至23%的歐盟最高水平,但2011年第3季度債務占GDP之比從前一年的88%升至105%。
——在英國,首相卡梅倫將其政治前途押注在緊縮方案上。然而2011年第3季度債務占GDP之比從2010年同期的74%升至80%。
——希臘為期兩年的緊縮方案對經濟造成破壞并觸發民眾騷亂,2011年第3季度債務占GDP之比達到驚人的159%,而一年前為139%。
——與之相反的是,挪威實現了強勁經濟增長,避免了令人痛苦的緊縮政策,去年第3季度債務占GDP之比從前一年的43.5%降至39%。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