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言論自由正在死去。盡管大多數人仍然享有相當程度的言論自由,但對于那些持有爭議的社會、政治或宗教觀點的人來說,這一昔日近乎無上的權利已經變得界定模糊,也不那么可靠了。言論自由的衰落并非源于某一次打擊,而是源于成千上萬次無關痛癢的例外,這些善意的例外原本是為了維護社會和諧。
言論的反應日益受重視
現代社會不再能夠容忍的事情似乎恰恰是不能容忍其他看法。
當然,言論自由往往等同于惹惱他人——挑戰社會禁忌或政治價值觀。
這一點在最近表露無余:華盛頓和紐約的法院裁定,地鐵管理部門不能預先阻止或推遲刊登如下引發爭議的廣告。廣告詞是這樣寫的:“在文明人和野蠻人的戰爭中,無論何時都支持文明人。支持以色列。打敗圣戰。”
雖然美國地區法院法官羅斯瑪麗?科利爾說,政府不能僅以這則廣告可能引起一些地鐵乘客不滿就下禁令,但上述裁決導致人們呼吁對這類言論頒布新的限制措施。為此,紐約大都會運輸署全體一致通過一項新規定,禁止發布該署認為有可能“刺激”他人或導致某些人“直接妨礙治安”的任何信息。
這類做法的重點不在言論權利上,而在言論可能引發的反應上——這是西方對言論自由看法的根本轉變。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法官的一句話被很多人曲解。他說,言論自由并不是給你在一家坐滿人的劇院里大喊“著火了”(而事實上并沒有著火)的權利。現在,這句話被用來打斷某人發表的或許會激發少數人暴力傾向的講話。全社會被視為一個坐滿人的劇院,而談論某些話題現在就類似于喊“著火了”。
四種言論正在受限制
新規定正在迫使人們達到可接受言論的最低標準,這些規定通常針對如下四種言論。
褻瀆宗教信仰的言論
這是自由言論面臨的最古老威脅,但它在21世紀有某種卷土重來之勢。
一些西方國家有一些由來已久的反褻瀆宗教法。
以愛爾蘭為例,該國在2009年判定“出版或表達褻瀆宗教言論”(且這種言論被認為“對一些宗教視若神明的事物極具攻擊性或侮辱性”)的做法有罪。
西方政府似乎在傳達如下信息,即言論自由權不會保護你。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在YouTube網站上傳反伊斯蘭教影片的電影制片人納庫拉?貝茲利?納庫拉上個月因涉嫌違反緩刑規定而被加利福尼亞警方逮捕。
就連奧巴馬內閣也支持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的一項決議,該決議制定了限制某些反宗教言論的國際標準。埃及駐聯合國大使盛贊這一決議揭示了言論自由的“真正本質”,并且認識到了“言論自由有時被濫用”(用來羞辱宗教)。
仇恨的言論
在美國,仇恨的言論按說受到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但是,反仇恨的言論法通常將仇恨的言論重新界定為犯罪行為。在2003年,最高法院受理了一名弗吉尼亞三K黨員因在私人土地上焚燒十字架一事而被定罪一案。最高法院表示,只要政府能夠證明這種行為“旨在恐嚇”他人,就能處以刑罰。這種措辭差別毫無意義,因為該州只需引證三K黨符號的駭人歷史就可以了。
其他西方國家則歷來禁止仇恨的言論。
歧視性言論
或許對言論限制發展最快的領域是反歧視法。
許多西方國家都將此類法律的適用范圍擴大到了被視為侮辱或貶低任何組織、種族或性別的公開言論。
比如在去年一起廣受關注的案件中,法國一家法院裁定時裝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在巴黎的一家酒吧發表歧視言論——加利亞諾在與一對男女對罵時使用了男性至上主義和反猶字眼。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一些宗教組織在推動制定反褻瀆宗教法,但信教的個人越來越多地因批評同性戀和其他群體的言論而受到反歧視法的處罰。
欺騙性言論
我們總是起訴那些騙錢或是騙取其他利益的人,但有人說,政府可以宣布任何欺詐行為都是非法的,而不管說謊者是否獲得經濟好處。
一個例子就是小布什總統在2006年簽署的《反軍事榮譽竊取法案》。該法判定任何謊稱自己得到過軍隊表彰的人違法。最高法院今年推翻了該法案,但眾議院隨后推出新的立法,根據該法案,以獲取任何未明確定義的“有形利益”為目的的欺詐行為都是違法的。
這樣做的危險顯而易見。很久以來,政府官員都把揭發者、記者和批評人士形容為有意歪曲他們的言行的“說謊者”。如果政府可以定義什么是謊言,那它也能定義什么是真相。
沉默,以寬容的名義
一些力度更大的私人審查制度使政府對言論自由限制的影響進一步放大。例如,大多數新聞機構都停止發表先知穆罕默德的形象,盡管它們似乎對其他宗教人物的漫畫沒有顧忌。耶魯大學出版社提供了最極端的一個例子。它在2009年出版了一本講述有侮辱先知穆罕默德嫌疑的丹麥漫畫的書籍,書名叫《震驚世界的卡通)——但是書中沒有—幅上述漫畫作品,以免冒犯任何人。
奠定西方文明基石的最根本權利正日益被視為討嫌的東西,甚至是一種威脅。不管言論被視為煽動性的、仇恨的、歧視性的、抑或僅僅是錯誤的,社會都在以寬容的名義否認言論自由權利,通過無條件的審查強迫人們互相尊重。
就像出了問題的婚姻一樣,西方對言論自由的濃情蜜意正與日俱減。既然沒法擺脫這一根本權利,我們只能被迫保持尷尬的沉默。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500期,摘自2012年10月14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