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開發署在全球頻密滲透
支林飛
最近,俄羅斯總統普京決心拔掉美國的“胡蘿卜”:下令美國國際開發署停止在該國一切活動,并限期在10月1日前將其人員撤離。俄方的理由是,美國假借對外援助的名義,扶植和鼓勵非政府的人權和反對派組織,干擾俄羅斯選舉,干涉其內政。
其實,國際開發署是美國的重要外交工具之一,它不僅活躍在俄羅斯,更是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國家積極開展活動,成為去年發生的中東“阿拉伯變局”運動的幕后黑手之一。不僅如此,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觸角可謂是伸到世界各個角落,包括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他們的身影。
為在俄活動撥款5200萬美元
這是以強硬風格著稱的普京針對美國打出的一記有力的左勾拳——俄外交部發表措詞強硬的聲明稱,直接指責美國際開發署的“活動與其目的不符”,試圖“通過提供資金方式,對俄政治進程——包括各階層選舉和民間機構施加影響力”。它強調,俄公民社會已“完全成熟”,不需外國人的指導。
確實,自去年時任總理的普京宣布再次參選總統以來,美政府對立場反美、態度強硬的他再次掌權感到擔憂,因此試圖通過資助民間選舉監督組織,來檢舉作弊和鼓動民眾抗議游行等方式,為普京上臺設置障礙。在普京上臺后,這些組織鼓動群眾游行和不斷施加輿論壓力,惹惱了普京。
美國資助的一個主要的俄非政府組織就是戈羅斯,它號稱是獨立選舉監督組織,它在去年12月帶頭譴責俄國家杜馬選舉存在作弊現象,并煽動數萬名抗議者上街游行。該組織尤其在北高加索地區十分活躍,那里正好又是極端伊斯蘭激進分子活躍的地帶。此外,俄羅斯從事人權活動的非政府組織——“紀念”組織、監督政府腐敗的“國際透明”組織等也都得到了美國際開發署的資助。俄政府對此十分惱怒,對美資助戈羅斯在北高加索地區從事反政府活動多次發出警告。
美國國際開發署最早是在前蘇聯解體后進入俄羅斯的,除了資助類似戈羅斯這樣的人權組織外,而且借進行人道救助活動進行滲透,向那些很少得到俄政府幫助的民間醫療和環境團體提供資金,幫助它們在貧困地區進行抗擊艾滋病、肺結核、宣傳環保等慈善和人道活動,頗能籠絡人心。美國會已批準2013財年為國際開發署在俄羅斯活動撥款5200萬美元的預算。
俄羅斯政府也從去年以來席卷中東地區的“阿拉伯變局”運動中接受了教訓,認為其背后的主角就是美國。比如在埃及,美國際開發署一直十分活躍,穆巴拉克政權并沒有加以限制,最終導致被推翻。俄羅斯政府不希望俄出現這種情況。
美國智庫企業研究所的俄羅斯問題專家丹尼爾•瓦季迪奇說:“克里姆林宮發出的信號是很清晰的:在今天的俄羅斯政治環境下,外國政府向獨立的俄公民社會組織提供資金的做法是不受歡迎的。”
觸角伸到世界190多個國家
美國二戰時的著名總統羅斯福有一句經典名言:“輕聲說話,但手里握著大棒。”他的這句話形象地表達了美國在海外推行外交政策時使用的“胡蘿卜+大棒”政策:一方面推動金元外交,盡量表露出溫情脈脈,在援助的偽裝下推行價值觀;另一方面則動用武力,推翻仇視美國的外國政敵的統治。動武與援助,就是美國推動外交政策、維護海外霸權的兩大工具,交替使用,屢試不爽。
歷史證明,美國的“胡蘿卜”政策實際上取得了比武力干涉的“大棒”政策更佳的效果。美對外發動血腥的侵略和武力征服行動,固然能推翻幾個類似薩達姆、卡扎菲之類的仇敵,但戰爭帶來的災難使美國的國際形象大打折扣,并催生更多類似“基地”組織的恐怖團體。但美國際開發署展示的是美對外干涉行動的更具欺騙性的一面。它通過到處撒錢在海外宣揚美國價值觀,扶植反對組織,更顯溫情,其對外干涉行動更具效力。
在二戰結束后,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重建,美歐從此確立了牢固的戰略聯盟,成立北約組織,與蘇聯進行對抗。美政府從此認識到海外援助在推動外交政策方面的重要性。
美國際開發署最早起源于1949年杜魯門總統建議成立的國際開發援助計劃,它被作為美外交政策的主要組成部分,發揮兩方面作用:一方面是通過在發展中國家幫助消除貧困和增加商品生產,為美國開拓海外市場;另一方面是通過幫助一些國家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而實現繁榮,從而削弱共產主義影響。美政府后來成立了互助安全局、外國行動局和國際合作局三個機構,負責對外援助。
1961年,肯尼迪總統簽署了國會通過的對外援助法案,正式成立美國國際開發署,以整合所有外援機構,統一開展工作。隨著時代變遷和美外交重點轉變,美國際開發署的工作重點也不斷調整。上世紀70年代,其重點從原來的提供科技和資本援助轉向提供衛生、教育和人力開發方面;80年代,其重點轉向扶植自由市場方面;90年代,其重點轉向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推廣民主方面;進入21世紀,其工作重點轉移到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戰后重建方面。
如今,美國際開發署年預算占美年度財政預算的1%,2011財年則高達350多億美元。該署觸角伸到世界各個角落,向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人員。其總體目標一直與肯尼迪時代保持一致:通過在海外援助等行動,在幫助當地民眾提高生活水平、抗擊疾病、擺脫貧困、救災重建、普及教育等工作的同時,配合和支持美政府推廣民主和開拓市場的外交政策目標。
7萬名選舉觀察員活躍在中東
美國際開發署的工作范圍十分廣泛,包括:推進民主、人權和良政、促進經濟增長和貿易、確保農業和食品安全、促進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促進性別平等和婦女就業、提高全球衛生水平、確保水質安全、危機和沖突管理、抗擊疾病等。其主要方式就是資助各國的政府或非政府組織和機構,由它們代為執行具體工作,潛移默化地推銷美國價值觀。美國際開發署還與聯合國聯合開展“千年發展目標”項目,以幫助貧窮國家發展和抗擊疾病。
即使在敘利亞,雖然去年以來美一直對巴沙爾政府實行嚴厲制裁以迫其下臺,但另一方面,美一直在通過聯合國向敘提供援助。截至今年9月,美已向敘提供超過1億美元的人道援助,以幫助那些因戰亂而面臨饑荒或流離失所的平民。隨著一包包印著“美國人民捐贈”溫情字樣的救濟物資的到來,貧困國家的人們自然就在內心形成對美國的感激之情。必要的時候,這些人會憤而走上街頭與政府對抗,為所謂的自由民主而奮斗。
美國是去年發生的中東“阿拉伯變局”運動的幕后黑手之一。
美國國際開發署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國家積極開展活動,以傳播所謂的民主和人權價值觀。該署為了幫助突尼斯和埃及舉行民主選舉,投入巨資培訓了7萬多名選舉觀察員,并為大約200多萬人提供選民培訓課程。
今年2月,在埃及首都開羅發生大規模要求軍方交權的示威活動后,埃及軍事當局以干涉埃及內政為名逮捕了43名外國非政府組織活動分子和援助工人,包括19名美國人,其中包括美交通部長拉胡德的兒子。他為美國非政府組織國際共和研究所工作,該組織與國際開發署擁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此舉引起美國政府的強烈反彈。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發表聲明,敦促埃及放人,并威脅美將停止向埃及提供1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最后,埃及當局被迫就范。
廣施于人,卻己所不欲
但是,美國在這里使用的是雙重標準:雖然美國可以在海外通過資助非政府組織的方式,推銷民主價值,煽動反政府運動,干預他國選舉。但在美國內,卻嚴格禁止海外資金涉足美國大選。
1996年美國大選期間,一度有媒體炒作污蔑中國政府資助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傳言,美國會還就此展開正式調查。2003年,又有傳言說瑞典和加拿大資金流向政治行動組織MoveOn.org,試圖阻止布什總統競選連任。結果,該網站迫于壓力,宣布禁止接受任何外國資助。
這兩個例子就充分揭露了美國對外政策的兩面性,美國可以明目張膽地在海外到處使錢,收買政治代理人,推銷美國價值觀,扶植親美政權,卻不允許任何外國資金涉足美國政治。
美國《基督教箴言報》2月13日刊登文章指出,美國在其他國家幫助建立所謂的反獨裁聯盟,訓練選舉監督員,借口是“非民主國家”需要它們,但“這無法否認如下事實:這些外國組織正在干涉他國的選舉進程,而這個做法甚至在美國國內都是不能接受的”。
都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頗具諷刺意義的是,美國在海外到處揮動“胡蘿卜”,從事資助和煽動海外反政府活動,干的卻是“己所不欲,偏施于人”的勾當。普京正是識破了美國的伎倆,才決計拔掉美國的“胡蘿卜”,以杜絕隱患。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99期,摘自2012年10月12日-18日《國際先驅導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