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社科院俄羅斯中亞問題專家 )
例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因特殊、敏感的時空背景而引起各國的廣泛關注,成為國際政治焦點。如何解讀該峰會?本年度峰會比起上次峰會有何新趨勢和動向?該組織的前景如何?這些都是各國學界和媒體試圖解答的問題。
特殊的時空背景
本次峰會是上合組織的第十二次例行峰會。因近期國際政治風云變幻,此次峰會顯得頗不尋常。
上合組織成員國都是非西方國家(在西方看來,俄羅斯也并非歐洲國家),且與西方的關系都較為復雜。近年來,美國的軍事、戰略部署及其調整牽涉世界上所有國家。與尼克松主義相似,奧巴馬政府已不斷明確其從阿富汗和中亞實現軍事收縮的計劃。無論這一步驟如何曲折、迂回,都堪比1970年代從越南撤軍,也與1989年的蘇軍撤離阿富汗并無本質區別。美國的這次戰略調整對于中亞而言尤其意義深遠:有可能在阿富汗留下一個爛局,導致類似1992年后那樣的政權倒臺、國家內戰、殃及地區的后果,引發中亞國家擔憂。與此同時,美國開始將其戰略重心移向東亞,倚重日本等盟友,加大在東亞的軍事存在,拉攏和挑唆東南亞列國,積極介入南海沖突。盡管美國官方口是心非地表示其無意遏制中國,但其行動已確切無疑地威脅中國的核心利益。
俄羅斯也是美國的另一個防范對象。自蘇聯解體以來,西方穩步推行北約東擴,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并且不顧俄羅斯的強烈反對,執意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威脅俄國家安全。不久前俄、美兩國元首互相缺席G8峰會和APEC峰會,直觀表明了俄美之間的深刻分歧。
伊朗地處中東,與中亞和中國、俄羅斯都有悠久的交往、交流歷史。1979年至今,伊朗與西方關系緊張,又因核問題受到西方的制裁和孤立,外交和戰略空間被排擠和壓縮。現在,不斷尖銳的所謂敘利亞問題有可能被西方當作一個借口,直接間接地威脅伊朗的國防安全;因此,伊朗迫切需要擴大外交和戰略空間,爭取外部世界對其理解和支持。
在應對西方壓力方面,相關各國存在共同利益。
上合組織的新趨勢
蒙古國早已提出加入組織的申請,現任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出席了本次峰會。該國正處在轉折關頭,局勢引人關注。此前該國發生政治地震,前總統恩赫巴雅爾被逮捕,即將提前舉行大選,其結果可能決定該國的未來走向。
本次峰會對本地區和地區之外的許多重大問題發出聲音:反對不加限制地發展反導系統;反對在西亞和北非武力干預或搞政權更迭;反對武力解決伊朗核問題;反對外部國家介入本地區國家;這都是對西方主導下的國際秩序的挑戰和沖擊。
阿富汗是本地區的重要國家,其局勢關涉本地區所有國家。峰會表明了建設性立場:希望該國穩定、和平,獨立、中立,并希望幫助該國實現重建。同時做出了重要決定:接收該國為觀察員國。
另一個重要決定,是伊朗未能成為新成員國,按照俄總統駐上合組織代表基里爾·巴爾斯基的解釋,原因是伊朗還在受安理會制裁;另一方面,峰會決定接收土耳其為上合組織的對話伙伴國。而拒絕接納伊朗為新成員和接收土耳其為對話伙伴國(土耳其是北約成員)都是謹慎之舉,表明中、俄都不愿意深度刺激西方,這些情形預示著上合組織未來的發展趨勢。
地緣政治的新地圖
上海合作組織橫跨歐亞大陸,人口眾多、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由于歷史和地緣因素,天然地具有結成聯盟的內在基礎,至今已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前途無限的區域性組織。中國在近30年中國力提升迅速,受到舉世矚目;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的經濟在近些年來也都在快速地恢復和發展。這些新興國家潛力巨大,沒有任一特定成員國的合作,許多國際政治事務都將難以解決;而如果這些國家加強聯合,就可以迸發出驚人的能量。
上合組織不僅是經濟合作組織、政治合作組織,同時也是一個橫亙在歐亞大陸上的巨大的地緣政治存在。其面臨的問題是:對諸如印、巴軍備競賽之類問題缺乏施加影響的機制;關于組織的合作方向存在內部分歧;著眼于某些短期目標,而犧牲長遠目標,等等。因此,各成員國應該協調內部立場,充實合作內容,拓寬合作領域,走向共同發展。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中、俄、伊朗等國都面臨西方的壓力,甚至核心利益也都受到沖擊。就反制美國戰略壓力和維持單極世界的企圖而言,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國事實上已互為戰略屏障。上海合作組織的存在及其活動已經勾勒出地緣政治新格局的輪廓。應激活和強化合作機制(避免使該組織“俱樂部化”),在相關國家間實現某種聯合,共同應對西方的戰略壓力,爭取建立一個較為公正的世界格局。而其關鍵,是必須有挑戰和突破西方主導下的國際秩序的意志和勇氣,將潛力轉化為現實力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