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環球人物》2011年第4期
在發展中國家進行藥物試驗,造成無辜窮人死亡
羅馬尼亞雅西、印度新德里、突尼斯麥格林……這些本來毫無關聯的城市,最近卻聯系在了一起。美國《名利場》雜志日前稱,這些城市都是美國新藥人體試驗的海外熱門地點。此外,俄羅斯、阿根廷、伊朗、立陶宛、巴西、烏克蘭等眾多發展中國家也“榜上有名”,成為美國新藥試驗的“天堂”。
每一種新藥,總要經過一定的臨床試驗,取得一定的數據支持后,才能投入使用。美國媒體調查顯示,美制藥企業正越來越多地在海外進行新藥試驗,1990年時還只有271例,而到2008年,已增長到6485例。另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美國制藥企業在173個國家進行了近6萬次新藥試驗,僅2008年一年,美國聯邦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收到的新藥上市申請報告中,80%都有在其它國家測試得到的數據。而這一切的背后,有著利益驅動帶來的風險與危害。
新藥的“拯救之國”
美國企業不遠萬里把大量新藥的臨床試驗轉移到海外,首先是能降低成本。很多發展中國家,物價水平和工資水平遠遠低于美國和西歐、日本。在這些國家進行試驗,無論設備成本還是勞動力、試驗者的開銷都可大大降低。
另外,當地病人也很容易被勸說充當試驗對象。一些發展中國家醫療水平低,民眾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識。有些人參加到新藥試驗,還認為自己接受了“最好的治療”。在一些落后地區,那些被用來做試驗的人,不但免費“接受治療”,還能從中領到一點收入。這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事。
對藥廠來說,在這些國家也最容易拿到新藥試驗的正面結論,及早通過FDA的審批上市。早一天上市,其中的利潤可能高達數百萬、數千萬乃至數億美元。所以,制藥企業在試藥時,盡量挑選那些平時很少吃藥甚至不吃藥的窮人,他們對藥物反應很靈敏,因此藥物也很“有效”。現在,美國醫學圈內有個說法,把那些容易得到“藥物有效”結論的發展中國家稱為藥廠的“拯救之國”。如用于治療呼吸道感染的泰利霉素,在美國進行了多次試驗,出現了數據造假的丑聞,當事醫生甚至被捕。危急之際,藥廠拿出了在匈牙利、摩洛哥、突尼斯和土耳其進行的藥物試驗“成功”結論。2004年,泰利霉素獲準上市。
當然,在發展中國家做新藥試驗,還在于那里的監管較松。在美國,一大批律師專打醫療索賠官司,試驗出了問題,索賠金額是天文數字。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新藥試驗的規定不嚴格,國民法律意識淡薄,即使出了問題,訴訟風險非常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