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弗格森于2010年11月曾在《華爾街日報》寫過一篇題為“世界圍繞中國旋轉(In China's Orbit)”的文章,文章認為,對于未來的全球走勢,北京的先生們可能還不能完全說了算,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們不再是學生。西方經歷了五百年的優勢 后,世界將回到東方。
這些觀點在弗格森的《文明》一書中得到了充分發揮。這是一本探討大問題的書,比如文明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今天危機頻頻的西方,它的主導地位已經結束 了?未來的世界新秩序又將是怎樣的?亞洲文明能否崛起并超越歐美?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能否煥發活力,成為世界格局中新的話事人?
尼爾·弗格森如今的名聲可謂如日中天,至少在中國,因對中國影響力的成功預見,其言論和著作漸被奉為圭臬,更關鍵的是,現實給了他相當有力的支持。在哀鴻氣息彌漫的歐洲,心有余悸的美洲,都對危機表現出膽戰心驚的衰樣時,中國GDP仍以高速往上走,怎能不讓人側目和艷羨。
弗格森樂觀地預測,到2016年,就購買力而言,中國就將超過現任全球霸主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雖說此預測過于樂觀了些,但弗格森顯然注意 到了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和高達15%的工業產值增長率,以及中國面向全球的巨大資本投資,這自然讓人憧憬中國說了算的那一天會很快到來。
僅就一時數據來下結論,顯然不是弗格森的行事特點。弗格森不僅通曉國際政治,還是研究歷史學的好手,更是財經領域的風云人物。懂得歷史,可知時代興 衰;懂得政治,可辨風云走向;懂得經濟,可察盈虧進退。何況他一人三通,如此學養自然造就了他的獨特眼光。除了數據之外,弗格森還結合了世界文明的演變和 更迭,對中國未來的走向進行了令人信服的演繹。
推動世界發展的動力是什么?弗格森的答案具有獨創性。在《文明》一書中,他說在于文明這一個復合體系——由眾多交互因子組成的非對稱的機體,其結構 像納米比亞白蟻的蟻丘,在一段時期內可能運轉平穩,并能夠持續地進行自我調節應變。一段理想的文明需有六個要素,分別是:競爭——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權力 的分散為發展創造了環境;科學——科學意味著生產力;財產權——提供了法律法規的框架,也為分散的政治和經濟實力提供基礎;醫學——極大提升了生命質量, 所謂身體不僅是革命的本錢,還是社會發展的支撐;消費社會——是現代工業社會的需求來源,也是社會發展的推進器;工作倫理——為儲蓄、投資和實干提供了倫 理標準,簡言之,就是工作熱情和興奮度。
弗格森認為,誰很好地運用了這六項要素,誰就能取得成功。歐洲數百年來的輝煌,就在于將這六元素糅合創造出了政治、法律和社會制度的適當組合。
當今的中國,在文明模型的六要素上,呈現出的優勢和潛力比西方要大得多,完全有可能在未來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尤其是消費社會這個要素,當前中國具有 的潛力更是非同小可。書中作者詳盡地分析了很多數據,大膽地提出了中國未來的強大競爭力,盡管中國習慣稱之為“韜光養晦”。而弗格森關于中國未來走勢的前 瞻見解,在十年前并不被人看好,但他并未輕易放棄自己的觀點,事實證明了他的敏銳和獨特。
但弗格森也明確地提出,本書并非確定無疑地宣告中國的世紀即將來臨,相反,他認為中國在未來的數十年中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弗格森提醒,全球轉變 期,我們迫切需要對歷史進行重新認識,以免重蹈覆轍。他認為,各種文明之間的沖突是可以避免的。通過交換思想、參效體制,不同文明在接觸中可以實現并存, 甚至相互融合。同時,他又認為思想涉及歷史變革,歷史變革并非以漸進的方式來臨。歷史由臨界點組成,它充滿了非線性結果和隨機行為,協同進化也可能發生, 爆發革命也不是沒有可能。這不僅針對西方,對中國也是一個提醒。
本文轉自《社會觀察》2012年第04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