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金融和經濟危機給美國工人造成很大打擊,引起工會的反抗,美國左翼工會人士針對把美國失業歸罪于中國的媒體輿論,呼吁美中工人和工會之間應加強理解與合作。金融和經濟危機在客觀上為美共的發展創造了機會,美共把反資本主義的斗爭與工會運動相結合,利用網絡等現代化手段和靈活的策略,擴大黨的社會基礎和黨員隊伍,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資本主義危機不僅危及下層勞動者,而且傷及作為西方社會砥柱的中產階級,這為新的工人運動和其他社會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客觀條件。世界社會主義的研究應該擴展視角,不僅關注共產主義運動,還要關注工人運動的新動向。
一、美國工會面臨的壓力和發出的反抗及訴求
1.金融和經濟危機給美國工人和工會造成很大打擊
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不僅股市、金融衍生物市場大起大落,美國的實體經濟也遭受嚴重打擊,工人權益受到侵蝕,工會受到打壓。2009年6月1日,具有百年歷史的通用汽車公司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奧巴馬政府決定撥款300億美元支持通用汽車公司(GM)利用破產保護進行全面重組。至此,通用汽車公司成為依美國《破產法》申請破產的美國第三大企業、第一大制造業企業,也是涉及員工人數第二多的破產企業。7月10日,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韓德勝(Fritz Henderson)宣布了通用汽車公司的重組計劃,將在美國原有的6000家銷售代理商裁撤2000家,關閉14家設在美國的制造廠。為進一步削減開支,于2009年底在美國本土裁員2萬人(通用汽車公司在美國本土原有雇員88000人)。而據美共經濟委員會委員瓦迪•哈拉比介紹,從通用汽車公司宣布“破產”以來,美國汽車行業工人的工資、退休金和福利平均減少了50%,幾十家汽車廠倒閉,大約20萬工人丟了飯碗。目前,通用電氣公司(GE)的管理層也在與工會談判,試圖削減員工的福利,通用電氣公司的工會面臨被削弱或被摧毀的危險。不僅企業工人工會因關廠或裁員受到打壓,就連過去端著“鐵飯碗”的公共部門雇員工會、教師工會、消防員工會等也遭受打擊。
2.工會作出的反抗
美國的工會大都是民主黨的支持力量。它們對奧巴馬的上臺寄予厚望。但令工會領導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奧巴馬剛剛上臺執政,他領導的美國政府就通過了“預先設計好的”關于通用汽車公司和克萊斯勒等汽車公司的“破產保護”方案,開始了針對北美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產業工會——“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加拿大汽車工人聯合會”和“鋼鐵工人聯合會”等的直接打擊。對于資方來說,尋求這種“破產保護”是逃避勞工法和工會合同規定的資方責任的最便當理由,也是削減工人長期以來爭得的工人權益、削弱工會力量的有力武器。美國工會對遭受這樣的直接打擊沒有做好思想準備,為避免整個企業倒閉和使工人蒙受更大的失敗,它們被迫在勞資談判中作出妥協和讓步,接受了使工人工資、津貼和福利都減半的無奈結果。
然而,隨著經濟危機的深入,不僅美國工業企業雇員的薪水、福利、退休金大幅縮水,公共部門雇員的利益也受到蠶食。危機發生以來,美國聯邦和各州政府的預算缺口很大,執政當局便采取各種手段壓縮開支,削減預算,甚至把手伸向政府雇員的腰包。2011年2-3月間,威斯康星州共和黨議員控制的議會通過一項旨在剝奪政府雇員“集體談判權”的法案,該法案規定政府雇員不能通過傳統的工會集體談判權來要求政府漲工資,并要求這些公務員支付更高的養老和健康保險金,這就相當于使這部分人的收入降低了8%。類似的法案在共和黨人控制的其他幾個州也相繼實施或準備實施。這一法案在威斯康星州首府麥迪遜引發了持續數周的由公共部門工會領導并吸引了10多萬社會各界群眾參加的大規模抗議運動。在抗議示威的隊伍中,不僅有州政府雇員、學生、教師,還有開著拖拉機的農民,有拖著水管的消防隊員。在美國社會,政府雇員是待遇高、享受較好社會福利的階層,本來與其他勞動階層是有距離的。但如今,連政府雇員的權利也都受到侵害,其他階層自然會有“唇亡齒寒”的危機感。因此,各階層的人都加入到反抗的隊伍中來。抗議者在長達兩個多月的斗爭中,表現出堅定的決心和無畏的勇氣,采取靈活的戰術,直至在州議會大廈靜坐示威。威斯康星州的抗議得到來自全國50個州的聲援。最后,試圖剝奪雇員集體談判權的法案被迫撤銷,提出議案的議員被剝奪議員席位并遭到起訴。
應該看到,美國經濟復蘇乏力,資方以降低勞工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為借口向勞方和工會發起攻勢,并借助媒體推波助瀾,制造對勞工不利的輿論環境。在這種對工會十分不利的背景下,威斯康星州反抗運動的勝利具有示范作用,對各工會和整個勞動階層無疑是個鼓舞。
在美國,工會運動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一些專門的工會運動研究和培訓機構。例如,哈佛大學法學院勞工和工作生活項目就是這樣的機構之一。哈佛大學勞工和工作生活項目是面向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工會運動的研究和培訓機構。該項目隸屬于哈佛大學法學院,主要是對世界勞工和工人運動等相關問題從法律、經濟、社會學等角度進行多學科研究,并致力于培訓工會的領導者和組織者。該項目是一個綜合性項目,包括以下四個領域:(1)哈佛工會項目:(2)養老金項目;(3)科學家與工程師勞工項目;(4)變革中的勞動力市場項目。其中,哈佛工會項目始于1942年,主要是對全球工會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進行培訓,多通過案例教學。截至2011年2月,已經組織了101期,每期授課6周,由各地工會資助其工會領導者前來參加培訓。美國、歐洲、加拿大等地的許多工會領導人都參加過該項目的培訓。勞工和工作生活項目每年都會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問學者和研究員,與世界各國的工會組織及其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研究項目。近年來,國際合作研究涉及印度、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勞工生存狀況及工會建設等問題,研究者曾多次到中國的廣東等地調研。目前該項目正同廣州中山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單位合作,籌建一個專門研究中國工人運動的交流平臺。伊萊恩•伯納德女士任項目執行總監。她長期致力于工會運動的理論與實踐,是中美工會合作的主要推動者,曾組織了第一屆“中美勞工會議”,為在中國的沃爾瑪連鎖超市建立工會組織提供了法律和道義支持。伊萊思•伯納德女士特別提到,培訓項目要根據形勢需要及時調整。例如前段時間,金融和經濟危機波及全世界,工人及工會受到打擊,于是,該項目新增授課內容,拓展和更新工會領導者對當前世界經濟背景下工會工作的理論知識,以提高他們捍衛工人和工會權益的能力。
3.美國左翼工會人士謀求世界工會合作
2011年5月28-29日,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第六屆論壇——“對資本主義危機的回應——新自由主義還是超越”在馬塞諸塞大學阿姆斯特分校舉行。作為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論壇的組成部分,在每屆論壇期間還必定召開一次“美中勞工會議”(US-CHINA LABOR MEETING)。這一屆“美中勞工會議”的主題是“本次危機形勢下的世界工會合作”。參加這個專題會議的,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論壇代表,還有來自美國各行業工會的領導人,共計30多人,其中有的是美共黨員。
會議由國際食品行業工人工會領導人保羅•加弗主持。他回顧了前幾次會議所取得的成果,并說明了今年會議主題的意義。金融危機嚴重打擊了美國的實體經濟,美國許多企業倒閉,導致大量工人失業。而政府和資本家及其掌控的媒體卻把美國工人工作崗位的丟失歸罪于中國,認為是中國工人搶了美國工人的飯碗。參加此次會議的工會人士大都反對這一主流看法,主張美中工人應加強相互理解,兩國工會之間應加強聯合,共同維護工人的權益。會議的組織者意在通過此次會議加深兩國工會之間的溝通,探討美中工會在危機背景下加強合作的領域與途徑。會上,長期致力于美中勞工交流的美共經濟委員會委員瓦迪•哈拉比作了題為“對中國及其工會的階級性的理解”的發言,強調中國工會與美國工會在階級屬性上是統一的。他深刻地指出,中國工會與美國工會不同,在中國,國家相當于一個“已經崛起并取得國家政權”的大工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工人組織,而工會則相當于這個執掌政權的大工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下屬委員會。國家需要解決糧食供應、經濟發展、教育、平等、環境、公共衛生等一系列問題,它必須在這諸多任務中間按輕重緩急找到一個平衡點,還必須組織經濟發展,防止國際資本顛覆中國的企圖得逞。而工會的任務不僅要維護工人在工作場所的利益,還要參與國家整體政策的制定。國家要協調下屬各委員會之間的矛盾。離開了協調機制,即使下屬委員會能夠有效地工作,那也會導致工會被削弱或解體。哈拉比說,在美國,2009年人們曾聽說,由于汽車工會的“貪婪”,造成了通用汽車公司和克萊斯勒公司的破產。今天人們又聽說,由于公共部門雇員工會的“貪婪”,造成州和市政府的“破產”。然而,破產的是資本主義,工人的組織不過是替罪羔羊。中國同樣也是一個替罪羔羊。美國人不斷聽到關于中國是美國高失業率的原因所在、中國試圖向美國兒童下毒或者中國在操控人民幣匯率等等說法。剝削者對中國的敵視態度就如同他們對美國的工會所采取的敵視態度一樣,這是一種階級性的敵對態度。它反映出剝削者對被剝削者的組織的恐懼和仇恨。因此,在哈拉比看來,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說,捍衛中國及其類似國家不受剝削者的攻擊,是符合工人利益的。在我們的階級組織之間,無論其執掌了政權與否,開展合作都是符合我們的利益的。
筆者在會議中作了題為“國際工人的團結、聯合和階級意識是贏得自己未來的關鍵”的發言,闡明一個基本觀點,即資本家追求利潤最大化是美國工人失業的根本原因,包括美國和中國工人在內的國際工人階級只有加強團結,共同與資本家斗爭,才能爭得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的未來。其他美國工會人士和中國學者也在會上作了發言。
會議組織者和參會的美國工會人士希望參會的中國學者向中國工會組織轉達他們的三大愿望:一是希望中國的全國總工會能通過一些具體措施推動全世界工會的合作,完成一些具體任務,如向昂貴的石油價格和糧食價格發出挑戰,在環境和勞動安全方面進行合作,組織起來捍衛遭受巨大打擊的工會和工人等。在他們看來,完成上述任何一項任務都會向世界傳達這樣一個信息:中國和全國總工會關心世界工人的工作條件,與世界工人站在一起。二是希望全總能邀請美國工會領導人到中國進行為期幾周的考察和交流,從全國、省級及工廠車間等多層面了解中國的工會及其工作,相應地,美國工會(如來自鋼鐵、石油、醫護等行業的工會領袖、哈佛大學勞工和工作生活項目、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勞工研究項目負責人等)也有意邀請中國全國總工會領導人及代表到美國考察,以更多地了解美國工人的工作條件及斗爭情況。三是希望與中國聯合舉辦國際石油工人工會國際會議,共同探討“環境和勞動安全”、創造“綠色工作崗位”問題,也可以就“石油價格攀升”的主題展開研討,因為昂貴的石油不僅是對中國的掠奪和對中國穩定的破壞,還給全球帶來極度貧困和痛苦。
二、美國共產黨的新發展
1.金融和經濟危機在客觀上為美共的發展創造了機會
美共副主席賈維斯•泰納談到,當今的危機是華爾街的貪婪和美國政府政策造成的,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引起的。過去10年間,美國關閉了5萬家工廠,導致大量工人失業,進而失去住房、退休保障、醫療保險等,失業和不充分就業人數達3000萬,某些地區失業率高達50%。危機對青年人打擊很大,1800萬年齡在18-25歲的青年人待業,53%的大學畢業生離校后一年之內找不到工作。社會貧困化日趨嚴重,5000萬人處于生活保障線下。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無法解決自身的矛盾,資本主義為自己準備了掘墓人。危機發生以來,一項社會調查顯示,20%的被調查者贊成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其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33%的人更喜歡社會主義。這種情況在美國是前所未有的。在泰納看來,這是美國共產黨的主張可以得到勞動人民支持的潛在基礎。美共正努力抓住有利于自身發展的這一歷史機遇,開展各項工作,壯大自身力量,擴大自己的影響。
2.把反資本主義的斗爭與工會運動相結合,擴大黨的社會基礎
美共以各種方式向民眾說明危機與資本主義運營機制之間的關系,以喚醒民眾的階級意識,積極投身于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運動。在威斯康星州爆發大規模抗議運動進程中,走在前臺的是工會運動領導者,但美共以參與者的身份始終支持這場斗爭,美共領導人薩姆•韋伯通過美共網站接連發表文章,表明美共的支持立場。他在2011年2月28日發表題為《威斯康星及其背后:沖突是不可調和的》的文章中,分析了這場斗爭的根源和性質。他指出,這場斗爭實際上是右翼極端分子試圖按照跨國資本的利益重組政府、削弱工會權利、社會權利以及美國人民通過長期斗爭贏得的其他基本人權所引起的。在共和黨右翼看來,政府對被統治者不負有任何責任,公司的利益高于人民的權力,而政府不過是一個將勞動人民的收入轉移給最富有的美國人和企業并保證資本主義持續運轉和盈利的機構。然而人民要維護自己不可剝奪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自里根執政以來的30年l間,這種不可調和的對立一直是極端右翼與工人階級和廣大美國人民之間斗爭的核心。正是代表跨國資本利益的極端右翼對美國人民權力和生活狀態的打擊引發了勞工及其盟友波瀾壯闊的反擊,展示了人民的力量和團結。現在至關重要的是“加強與這些英雄的工人、學生、宗教及民權領袖、運動員、農民以及其他所有與我們并肩戰斗的人們的團結”。
在4月的美共會議上,韋伯發表了題為“為工人的權利、就業和和平而站出來”的講話,談到威斯康星州的斗爭與爭取社會主義的關系。韋伯認為,威斯康星州民眾運動勝利的意義可與半個世紀前由馬丁•路德•金領導的 “公共汽車抵制運動”相比,那場運動最終迫使有違美國憲法的地方政府的歧視黑人的種族隔離政策被撤銷。他談到,這場爭取民主權利的反擊運動具有全國性的規模,起始地是威斯康星州,并向印第安納、俄亥俄、密歇根、佛羅里達等州擴展。斗爭的形式多種多樣,斗爭的策略富有創造性,它帶著一種久違了的階級情緒、感情和意識上的變化。數以萬計的人們認識到,資本主義無法運轉了,美國夢破碎了,人們需要一種更好的體制。在人們尋求解決包括擴大公共就業崗位、對富人征稅、把錢花在人民的需求上、削減軍事支出、從阿富汗和利比亞撤軍等問題的方法時,社會主義已經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現實環境正影響著人們的觀點,這種環境有利于人們向共產黨靠攏。因此,美共的工作和計劃要考慮到這一新情況。韋伯提出了加強黨的宣傳工作,擴大黨對工會人員、有色人種、婦女、青年的影響等任務。
當然,美共很清楚,在今天的美國,社會主義革命尚未提上日程,這場斗爭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美共本身還不能站在斗爭的第一線。但與工會運動聯合,與廣大社會階層建立統一戰線,在現階段開展爭取雇傭勞動者民主權利的斗爭,能喚起民眾的覺醒,為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奠定社會基礎。目前美共根據勞動者失業嚴重這一現實,提出擴大社會服務領域就業崗位等政策建議,以維護勞動者權益,爭取廣大社會階層的支持。
3.改變工作方式,積極吸收新黨員,壯大自身隊伍
美共自金融危機以來,加大互聯網的宣傳力度,不斷完善自己的網站,及時發表有吸引力的文章。據介紹,在過去的一年里,一百多萬網民訪問美共網站,每個月約有數百人發表評論(回帖),每周都有數千人將網站上的文章轉發給了他們的親友。美共還通過網絡會議,制作視頻短片等形式擴大宣傳,吸引網民。
美共20世紀50年代曾擁有10萬黨員。但后來,尤其是蘇聯解體后,黨員人數銳減,現有黨員3000人。但這3000人當中,有1500人是在過去的兩年里加入美共的,其中35歲以下的占35%,這足以說明美共近年來在組織發展中所取得的成績。美共簡化了接納新黨員的方式,申請者可在網上提交申請。美共領導人提出,要為人們接觸黨和共青團提供機會,包括俱樂部活動、馬克思主義學校、電子郵件、網站、社交活動等等,首先把更多的人吸引過來,以普通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宣傳美共的觀點,尤其要把那些對資本主義感到失望,但又不知道如何戰斗的年輕人吸引到組織當中來,然后通過舉辦馬克思主義學校、青年課堂、工人課堂,對年輕人進行理論培訓。美共的青年組織現在很活躍。隨著黨的隊伍的擴大,美共的地方組織也相應地建立起來,如在美國南部原本沒有黨組織的地方現在建立了黨組織。美共還開始在聯邦、地方政府和議會的選舉中爭取選民,在個別選區,美共提出的候選人能得到高達50%的選票。
4.對奧巴馬采取支持的態度,以遏制右翼勢力
在2008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時,美共是支持奧巴馬的,把奧巴馬的當選看作美共的一個勝利。美共的這一策略,招致美共內部部分人和國際上其他共產黨的誤解和批評,認為這是修正主義。但美共領導人仍堅持這一策略。如泰納所說,他們很清楚奧巴馬不是社會主義者,充其量是個改良的資本主義者,奧巴馬不會給美國帶來社會主義。但奧巴馬試圖分裂華爾街陣營,阻止勞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支持奧巴馬當政,會給美共贏得更高支持率,取得更廣闊的活動空間。韋伯在4月的會議上重申,支持民主黨打敗共和黨,這并不是實用主義,而是基于在明年選舉中徹底打敗右翼這個最迫切的任務而采取的政治現實主義手段。因此,美共應支持奧巴馬推動改良,不給右翼上臺的機會。
三、幾點思考
(1)金融和經濟危機給美國工人和工會造成很大打擊,這引發了新一輪美國工會運動的勃起。這種現象在歐洲也同樣出現。幾十年來,由于福利國家制度的實行,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工人階級的革命意識,隨著西方社會從大工業向后工業的轉變,勞動方式也從集體向個體轉變,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集體談判制度逐漸被個體契約所取代,導致了工人隊伍的分散和階級意識的喪失,世界工人運動陷入低潮。如今,資本主義危機不僅危及下層勞動者,而且傷及作為西方社會砥柱的中產階級,這為新的工人運動和其他社會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客觀條件。但這種運動目前多以捍衛雇傭勞動者的經濟和社會權利為目標,尚未轉變為以奪取政權和制度替代為目標的政治革命。它的進一步發展和變化,值得關注。
(2)應該看到,近20年來,跨國資本為追逐利潤最大化而借全球化向中國這樣勞動力價格低廉、投資環境安全的國家轉移企業和資本。這一過程不僅導致本土工廠關閉、工人失業,同時也造成中國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中國工人的備受剝削。在金融危機來臨之際,跨國資本為擺脫困境,不惜違反勞動法來降低各階層勞動者的福利,同時又在人民幣匯率、雙邊貿易等問題上造謠惑眾,挑撥發達國家工人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工人的仇恨,引起世界工人之間的競爭,導致發達國家的工人遷怒于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工人。因此,加強國際工人隊伍內部的階級意識、消除彼此的誤解,是當前各國工會面臨的挑戰。能否解決好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工會運動的前途和命運。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政府、工會應該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利用各種機會主動做溝通工作,這不僅對加強國際工會的團結和合作有好處,而且對于樹立社會主義中國在國際上的良好形象,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得到世界勞動人民的理解與支持也十分必要。
(3)馬克思主義學者,尤其是從事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的學者,應該關注當前世界工會運動的新動向。迄今,我們對世界社會主義的研究,往往僅是關注共產黨及左翼運動,忽視工人運動,把兩者割裂開來。現實中,國外共產黨普遍意識到,目前共產主義力量仍處于弱勢,只有依托工人運動及其他社會運動,并在其中發揮先鋒隊的引領作用,才能發展壯大。或許工人運動將是未來世界社會主義復興的起點。因此,我們應該拓寬研究視角,把研究重點放在兩者的結合上。
一、美國工會面臨的壓力和發出的反抗及訴求
1.金融和經濟危機給美國工人和工會造成很大打擊
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不僅股市、金融衍生物市場大起大落,美國的實體經濟也遭受嚴重打擊,工人權益受到侵蝕,工會受到打壓。2009年6月1日,具有百年歷史的通用汽車公司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奧巴馬政府決定撥款300億美元支持通用汽車公司(GM)利用破產保護進行全面重組。至此,通用汽車公司成為依美國《破產法》申請破產的美國第三大企業、第一大制造業企業,也是涉及員工人數第二多的破產企業。7月10日,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韓德勝(Fritz Henderson)宣布了通用汽車公司的重組計劃,將在美國原有的6000家銷售代理商裁撤2000家,關閉14家設在美國的制造廠。為進一步削減開支,于2009年底在美國本土裁員2萬人(通用汽車公司在美國本土原有雇員88000人)。而據美共經濟委員會委員瓦迪•哈拉比介紹,從通用汽車公司宣布“破產”以來,美國汽車行業工人的工資、退休金和福利平均減少了50%,幾十家汽車廠倒閉,大約20萬工人丟了飯碗。目前,通用電氣公司(GE)的管理層也在與工會談判,試圖削減員工的福利,通用電氣公司的工會面臨被削弱或被摧毀的危險。不僅企業工人工會因關廠或裁員受到打壓,就連過去端著“鐵飯碗”的公共部門雇員工會、教師工會、消防員工會等也遭受打擊。
2.工會作出的反抗
美國的工會大都是民主黨的支持力量。它們對奧巴馬的上臺寄予厚望。但令工會領導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奧巴馬剛剛上臺執政,他領導的美國政府就通過了“預先設計好的”關于通用汽車公司和克萊斯勒等汽車公司的“破產保護”方案,開始了針對北美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產業工會——“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加拿大汽車工人聯合會”和“鋼鐵工人聯合會”等的直接打擊。對于資方來說,尋求這種“破產保護”是逃避勞工法和工會合同規定的資方責任的最便當理由,也是削減工人長期以來爭得的工人權益、削弱工會力量的有力武器。美國工會對遭受這樣的直接打擊沒有做好思想準備,為避免整個企業倒閉和使工人蒙受更大的失敗,它們被迫在勞資談判中作出妥協和讓步,接受了使工人工資、津貼和福利都減半的無奈結果。
然而,隨著經濟危機的深入,不僅美國工業企業雇員的薪水、福利、退休金大幅縮水,公共部門雇員的利益也受到蠶食。危機發生以來,美國聯邦和各州政府的預算缺口很大,執政當局便采取各種手段壓縮開支,削減預算,甚至把手伸向政府雇員的腰包。2011年2-3月間,威斯康星州共和黨議員控制的議會通過一項旨在剝奪政府雇員“集體談判權”的法案,該法案規定政府雇員不能通過傳統的工會集體談判權來要求政府漲工資,并要求這些公務員支付更高的養老和健康保險金,這就相當于使這部分人的收入降低了8%。類似的法案在共和黨人控制的其他幾個州也相繼實施或準備實施。這一法案在威斯康星州首府麥迪遜引發了持續數周的由公共部門工會領導并吸引了10多萬社會各界群眾參加的大規模抗議運動。在抗議示威的隊伍中,不僅有州政府雇員、學生、教師,還有開著拖拉機的農民,有拖著水管的消防隊員。在美國社會,政府雇員是待遇高、享受較好社會福利的階層,本來與其他勞動階層是有距離的。但如今,連政府雇員的權利也都受到侵害,其他階層自然會有“唇亡齒寒”的危機感。因此,各階層的人都加入到反抗的隊伍中來。抗議者在長達兩個多月的斗爭中,表現出堅定的決心和無畏的勇氣,采取靈活的戰術,直至在州議會大廈靜坐示威。威斯康星州的抗議得到來自全國50個州的聲援。最后,試圖剝奪雇員集體談判權的法案被迫撤銷,提出議案的議員被剝奪議員席位并遭到起訴。
應該看到,美國經濟復蘇乏力,資方以降低勞工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為借口向勞方和工會發起攻勢,并借助媒體推波助瀾,制造對勞工不利的輿論環境。在這種對工會十分不利的背景下,威斯康星州反抗運動的勝利具有示范作用,對各工會和整個勞動階層無疑是個鼓舞。
在美國,工會運動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一些專門的工會運動研究和培訓機構。例如,哈佛大學法學院勞工和工作生活項目就是這樣的機構之一。哈佛大學勞工和工作生活項目是面向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工會運動的研究和培訓機構。該項目隸屬于哈佛大學法學院,主要是對世界勞工和工人運動等相關問題從法律、經濟、社會學等角度進行多學科研究,并致力于培訓工會的領導者和組織者。該項目是一個綜合性項目,包括以下四個領域:(1)哈佛工會項目:(2)養老金項目;(3)科學家與工程師勞工項目;(4)變革中的勞動力市場項目。其中,哈佛工會項目始于1942年,主要是對全球工會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進行培訓,多通過案例教學。截至2011年2月,已經組織了101期,每期授課6周,由各地工會資助其工會領導者前來參加培訓。美國、歐洲、加拿大等地的許多工會領導人都參加過該項目的培訓。勞工和工作生活項目每年都會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問學者和研究員,與世界各國的工會組織及其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研究項目。近年來,國際合作研究涉及印度、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勞工生存狀況及工會建設等問題,研究者曾多次到中國的廣東等地調研。目前該項目正同廣州中山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單位合作,籌建一個專門研究中國工人運動的交流平臺。伊萊恩•伯納德女士任項目執行總監。她長期致力于工會運動的理論與實踐,是中美工會合作的主要推動者,曾組織了第一屆“中美勞工會議”,為在中國的沃爾瑪連鎖超市建立工會組織提供了法律和道義支持。伊萊思•伯納德女士特別提到,培訓項目要根據形勢需要及時調整。例如前段時間,金融和經濟危機波及全世界,工人及工會受到打擊,于是,該項目新增授課內容,拓展和更新工會領導者對當前世界經濟背景下工會工作的理論知識,以提高他們捍衛工人和工會權益的能力。
3.美國左翼工會人士謀求世界工會合作
2011年5月28-29日,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第六屆論壇——“對資本主義危機的回應——新自由主義還是超越”在馬塞諸塞大學阿姆斯特分校舉行。作為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論壇的組成部分,在每屆論壇期間還必定召開一次“美中勞工會議”(US-CHINA LABOR MEETING)。這一屆“美中勞工會議”的主題是“本次危機形勢下的世界工會合作”。參加這個專題會議的,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論壇代表,還有來自美國各行業工會的領導人,共計30多人,其中有的是美共黨員。
會議由國際食品行業工人工會領導人保羅•加弗主持。他回顧了前幾次會議所取得的成果,并說明了今年會議主題的意義。金融危機嚴重打擊了美國的實體經濟,美國許多企業倒閉,導致大量工人失業。而政府和資本家及其掌控的媒體卻把美國工人工作崗位的丟失歸罪于中國,認為是中國工人搶了美國工人的飯碗。參加此次會議的工會人士大都反對這一主流看法,主張美中工人應加強相互理解,兩國工會之間應加強聯合,共同維護工人的權益。會議的組織者意在通過此次會議加深兩國工會之間的溝通,探討美中工會在危機背景下加強合作的領域與途徑。會上,長期致力于美中勞工交流的美共經濟委員會委員瓦迪•哈拉比作了題為“對中國及其工會的階級性的理解”的發言,強調中國工會與美國工會在階級屬性上是統一的。他深刻地指出,中國工會與美國工會不同,在中國,國家相當于一個“已經崛起并取得國家政權”的大工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工人組織,而工會則相當于這個執掌政權的大工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下屬委員會。國家需要解決糧食供應、經濟發展、教育、平等、環境、公共衛生等一系列問題,它必須在這諸多任務中間按輕重緩急找到一個平衡點,還必須組織經濟發展,防止國際資本顛覆中國的企圖得逞。而工會的任務不僅要維護工人在工作場所的利益,還要參與國家整體政策的制定。國家要協調下屬各委員會之間的矛盾。離開了協調機制,即使下屬委員會能夠有效地工作,那也會導致工會被削弱或解體。哈拉比說,在美國,2009年人們曾聽說,由于汽車工會的“貪婪”,造成了通用汽車公司和克萊斯勒公司的破產。今天人們又聽說,由于公共部門雇員工會的“貪婪”,造成州和市政府的“破產”。然而,破產的是資本主義,工人的組織不過是替罪羔羊。中國同樣也是一個替罪羔羊。美國人不斷聽到關于中國是美國高失業率的原因所在、中國試圖向美國兒童下毒或者中國在操控人民幣匯率等等說法。剝削者對中國的敵視態度就如同他們對美國的工會所采取的敵視態度一樣,這是一種階級性的敵對態度。它反映出剝削者對被剝削者的組織的恐懼和仇恨。因此,在哈拉比看來,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說,捍衛中國及其類似國家不受剝削者的攻擊,是符合工人利益的。在我們的階級組織之間,無論其執掌了政權與否,開展合作都是符合我們的利益的。
筆者在會議中作了題為“國際工人的團結、聯合和階級意識是贏得自己未來的關鍵”的發言,闡明一個基本觀點,即資本家追求利潤最大化是美國工人失業的根本原因,包括美國和中國工人在內的國際工人階級只有加強團結,共同與資本家斗爭,才能爭得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的未來。其他美國工會人士和中國學者也在會上作了發言。
會議組織者和參會的美國工會人士希望參會的中國學者向中國工會組織轉達他們的三大愿望:一是希望中國的全國總工會能通過一些具體措施推動全世界工會的合作,完成一些具體任務,如向昂貴的石油價格和糧食價格發出挑戰,在環境和勞動安全方面進行合作,組織起來捍衛遭受巨大打擊的工會和工人等。在他們看來,完成上述任何一項任務都會向世界傳達這樣一個信息:中國和全國總工會關心世界工人的工作條件,與世界工人站在一起。二是希望全總能邀請美國工會領導人到中國進行為期幾周的考察和交流,從全國、省級及工廠車間等多層面了解中國的工會及其工作,相應地,美國工會(如來自鋼鐵、石油、醫護等行業的工會領袖、哈佛大學勞工和工作生活項目、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勞工研究項目負責人等)也有意邀請中國全國總工會領導人及代表到美國考察,以更多地了解美國工人的工作條件及斗爭情況。三是希望與中國聯合舉辦國際石油工人工會國際會議,共同探討“環境和勞動安全”、創造“綠色工作崗位”問題,也可以就“石油價格攀升”的主題展開研討,因為昂貴的石油不僅是對中國的掠奪和對中國穩定的破壞,還給全球帶來極度貧困和痛苦。
二、美國共產黨的新發展
1.金融和經濟危機在客觀上為美共的發展創造了機會
美共副主席賈維斯•泰納談到,當今的危機是華爾街的貪婪和美國政府政策造成的,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引起的。過去10年間,美國關閉了5萬家工廠,導致大量工人失業,進而失去住房、退休保障、醫療保險等,失業和不充分就業人數達3000萬,某些地區失業率高達50%。危機對青年人打擊很大,1800萬年齡在18-25歲的青年人待業,53%的大學畢業生離校后一年之內找不到工作。社會貧困化日趨嚴重,5000萬人處于生活保障線下。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無法解決自身的矛盾,資本主義為自己準備了掘墓人。危機發生以來,一項社會調查顯示,20%的被調查者贊成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其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33%的人更喜歡社會主義。這種情況在美國是前所未有的。在泰納看來,這是美國共產黨的主張可以得到勞動人民支持的潛在基礎。美共正努力抓住有利于自身發展的這一歷史機遇,開展各項工作,壯大自身力量,擴大自己的影響。
2.把反資本主義的斗爭與工會運動相結合,擴大黨的社會基礎
美共以各種方式向民眾說明危機與資本主義運營機制之間的關系,以喚醒民眾的階級意識,積極投身于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運動。在威斯康星州爆發大規模抗議運動進程中,走在前臺的是工會運動領導者,但美共以參與者的身份始終支持這場斗爭,美共領導人薩姆•韋伯通過美共網站接連發表文章,表明美共的支持立場。他在2011年2月28日發表題為《威斯康星及其背后:沖突是不可調和的》的文章中,分析了這場斗爭的根源和性質。他指出,這場斗爭實際上是右翼極端分子試圖按照跨國資本的利益重組政府、削弱工會權利、社會權利以及美國人民通過長期斗爭贏得的其他基本人權所引起的。在共和黨右翼看來,政府對被統治者不負有任何責任,公司的利益高于人民的權力,而政府不過是一個將勞動人民的收入轉移給最富有的美國人和企業并保證資本主義持續運轉和盈利的機構。然而人民要維護自己不可剝奪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自里根執政以來的30年l間,這種不可調和的對立一直是極端右翼與工人階級和廣大美國人民之間斗爭的核心。正是代表跨國資本利益的極端右翼對美國人民權力和生活狀態的打擊引發了勞工及其盟友波瀾壯闊的反擊,展示了人民的力量和團結。現在至關重要的是“加強與這些英雄的工人、學生、宗教及民權領袖、運動員、農民以及其他所有與我們并肩戰斗的人們的團結”。
在4月的美共會議上,韋伯發表了題為“為工人的權利、就業和和平而站出來”的講話,談到威斯康星州的斗爭與爭取社會主義的關系。韋伯認為,威斯康星州民眾運動勝利的意義可與半個世紀前由馬丁•路德•金領導的 “公共汽車抵制運動”相比,那場運動最終迫使有違美國憲法的地方政府的歧視黑人的種族隔離政策被撤銷。他談到,這場爭取民主權利的反擊運動具有全國性的規模,起始地是威斯康星州,并向印第安納、俄亥俄、密歇根、佛羅里達等州擴展。斗爭的形式多種多樣,斗爭的策略富有創造性,它帶著一種久違了的階級情緒、感情和意識上的變化。數以萬計的人們認識到,資本主義無法運轉了,美國夢破碎了,人們需要一種更好的體制。在人們尋求解決包括擴大公共就業崗位、對富人征稅、把錢花在人民的需求上、削減軍事支出、從阿富汗和利比亞撤軍等問題的方法時,社會主義已經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現實環境正影響著人們的觀點,這種環境有利于人們向共產黨靠攏。因此,美共的工作和計劃要考慮到這一新情況。韋伯提出了加強黨的宣傳工作,擴大黨對工會人員、有色人種、婦女、青年的影響等任務。
當然,美共很清楚,在今天的美國,社會主義革命尚未提上日程,這場斗爭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美共本身還不能站在斗爭的第一線。但與工會運動聯合,與廣大社會階層建立統一戰線,在現階段開展爭取雇傭勞動者民主權利的斗爭,能喚起民眾的覺醒,為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奠定社會基礎。目前美共根據勞動者失業嚴重這一現實,提出擴大社會服務領域就業崗位等政策建議,以維護勞動者權益,爭取廣大社會階層的支持。
3.改變工作方式,積極吸收新黨員,壯大自身隊伍
美共自金融危機以來,加大互聯網的宣傳力度,不斷完善自己的網站,及時發表有吸引力的文章。據介紹,在過去的一年里,一百多萬網民訪問美共網站,每個月約有數百人發表評論(回帖),每周都有數千人將網站上的文章轉發給了他們的親友。美共還通過網絡會議,制作視頻短片等形式擴大宣傳,吸引網民。
美共20世紀50年代曾擁有10萬黨員。但后來,尤其是蘇聯解體后,黨員人數銳減,現有黨員3000人。但這3000人當中,有1500人是在過去的兩年里加入美共的,其中35歲以下的占35%,這足以說明美共近年來在組織發展中所取得的成績。美共簡化了接納新黨員的方式,申請者可在網上提交申請。美共領導人提出,要為人們接觸黨和共青團提供機會,包括俱樂部活動、馬克思主義學校、電子郵件、網站、社交活動等等,首先把更多的人吸引過來,以普通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宣傳美共的觀點,尤其要把那些對資本主義感到失望,但又不知道如何戰斗的年輕人吸引到組織當中來,然后通過舉辦馬克思主義學校、青年課堂、工人課堂,對年輕人進行理論培訓。美共的青年組織現在很活躍。隨著黨的隊伍的擴大,美共的地方組織也相應地建立起來,如在美國南部原本沒有黨組織的地方現在建立了黨組織。美共還開始在聯邦、地方政府和議會的選舉中爭取選民,在個別選區,美共提出的候選人能得到高達50%的選票。
4.對奧巴馬采取支持的態度,以遏制右翼勢力
在2008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時,美共是支持奧巴馬的,把奧巴馬的當選看作美共的一個勝利。美共的這一策略,招致美共內部部分人和國際上其他共產黨的誤解和批評,認為這是修正主義。但美共領導人仍堅持這一策略。如泰納所說,他們很清楚奧巴馬不是社會主義者,充其量是個改良的資本主義者,奧巴馬不會給美國帶來社會主義。但奧巴馬試圖分裂華爾街陣營,阻止勞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支持奧巴馬當政,會給美共贏得更高支持率,取得更廣闊的活動空間。韋伯在4月的會議上重申,支持民主黨打敗共和黨,這并不是實用主義,而是基于在明年選舉中徹底打敗右翼這個最迫切的任務而采取的政治現實主義手段。因此,美共應支持奧巴馬推動改良,不給右翼上臺的機會。
三、幾點思考
(1)金融和經濟危機給美國工人和工會造成很大打擊,這引發了新一輪美國工會運動的勃起。這種現象在歐洲也同樣出現。幾十年來,由于福利國家制度的實行,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工人階級的革命意識,隨著西方社會從大工業向后工業的轉變,勞動方式也從集體向個體轉變,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集體談判制度逐漸被個體契約所取代,導致了工人隊伍的分散和階級意識的喪失,世界工人運動陷入低潮。如今,資本主義危機不僅危及下層勞動者,而且傷及作為西方社會砥柱的中產階級,這為新的工人運動和其他社會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客觀條件。但這種運動目前多以捍衛雇傭勞動者的經濟和社會權利為目標,尚未轉變為以奪取政權和制度替代為目標的政治革命。它的進一步發展和變化,值得關注。
(2)應該看到,近20年來,跨國資本為追逐利潤最大化而借全球化向中國這樣勞動力價格低廉、投資環境安全的國家轉移企業和資本。這一過程不僅導致本土工廠關閉、工人失業,同時也造成中國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中國工人的備受剝削。在金融危機來臨之際,跨國資本為擺脫困境,不惜違反勞動法來降低各階層勞動者的福利,同時又在人民幣匯率、雙邊貿易等問題上造謠惑眾,挑撥發達國家工人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工人的仇恨,引起世界工人之間的競爭,導致發達國家的工人遷怒于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工人。因此,加強國際工人隊伍內部的階級意識、消除彼此的誤解,是當前各國工會面臨的挑戰。能否解決好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工會運動的前途和命運。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政府、工會應該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利用各種機會主動做溝通工作,這不僅對加強國際工會的團結和合作有好處,而且對于樹立社會主義中國在國際上的良好形象,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得到世界勞動人民的理解與支持也十分必要。
(3)馬克思主義學者,尤其是從事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的學者,應該關注當前世界工會運動的新動向。迄今,我們對世界社會主義的研究,往往僅是關注共產黨及左翼運動,忽視工人運動,把兩者割裂開來。現實中,國外共產黨普遍意識到,目前共產主義力量仍處于弱勢,只有依托工人運動及其他社會運動,并在其中發揮先鋒隊的引領作用,才能發展壯大。或許工人運動將是未來世界社會主義復興的起點。因此,我們應該拓寬研究視角,把研究重點放在兩者的結合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