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不再適合當今世界?
參考家園 2012-4-2 12:37:32
資本主義發出了緊迫的SOS信號。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在今年達沃斯論壇期間,對《德國金融時報》記者說:“人們絕對可以說,當前形式的資本主義制度不再適合當今世界。” 凱雷集團常務董事戴維-魯本斯說得更干脆:“如果我們西方不在3到4年內馬上改進我們的經濟模式,那么我們中的許多人一生所經歷并認為最佳形式的那種資本主義就玩完了。”
資本主義病得很重
人們只能感嘆世道變化之快。在上世紀90年代初,西方還在歡呼資本主義已經征服了世界,“歷史終結”了。才過去不到20年,現在輪到資本主義喊救命了。資本主義病得很重,病史很長。19世紀的繁榮與災難且不去說,到了1929年,資本主義大病一場。這場大蕭條催生了羅斯福新政和歐洲的福利國家。不過,讓美國真正走出蕭條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遲遲不參戰,軍火和軍需工業十分興旺。它還跟德國和日本保持“正常貿易”。
二戰結束,美國成了西方的首富,西方資本主義漸入佳期。20世紀50年代經濟開始增長。60年代似乎是黃金期。經合組織經濟體年均增長5. 3%。但是,問題也在積累,通貨膨脹加劇,1967年英鎊貶值14.30%。那時,美國已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70年代是重要的轉折期。軍費的無底洞令美國在1971年停止美元與黃金掛鉤。擺脫了金本位之后,美國加快了印鈔機的轉速,開始把禍水引向世界。在通貨膨脹與生產停滯同時發生的所謂“滯脹”壓力下,“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開始大行其道。在撒切爾夫人和里根總統的領導下,自由化進程開始了。到20世紀90年代,金融自由化和解除管制的步伐加快,他們相信市場有自我調節的能力。
對此滿懷信心的重要人物就是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信貸和舉債經營迅速發展,股市一度繁榮。讓人難識真面目的金融創新——比如復雜衍生金融產品之類——泛濫成災。他們玩的是“正面我贏,反面你輸”的擲硬幣游戲。據報道,市場上金融債券達600萬億美元之巨,是實際商品貿易的10倍。難怪有人形容是10匹惡狼(金融投機)盯著1只羔羊(實體經濟)。資本主義到了如此荒謬的地步,能不出事嗎?1992年歐洲出現匯率機制危機,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了。
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2012年1月19日的署名文章說:“資本主義顯然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所有人創造經濟機遇和更美好的未來。我們在學校里學到,資本主義是一種獎勵勤勞者和能人的精英模式。然而,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之后,得益于資本主義的往往是有背景和有特權的人。”這種制度獎勵了投機者,懲罰了老實人。人們不得不感嘆“美國夢”破碎了。老百姓對自己和下一代能否過得更好喪失了信心。這也就迫使 “占領華爾街”的人對占人口1%的富人發出了怒吼。
現在西方開始質疑堪稱為資本主義基石的東西。例如,個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被認為是金科玉律,但希臘債務危機導致私人債務減記,這就等于剝奪了個人的財產。又如,“大到不能倒”導致納稅人為金融寡頭的錯誤買單,這不是動搖了自由競爭的原則嗎?
病根到底在哪里?西方不少人認為,現在并不是資本主義病了,而是政府病了。大家承認,所謂資本主義就是把什么都交給那只“看不見的手”來處理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賭場資本主義”是行不通的。錯就錯在政府的政策有誤。如果改變政策,資本主義仍然有效,因為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其他哪種經濟制度更善于創造財富和促進發展。
但是也有不少人不這么認為,他們想起了馬克思。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一方面生產了豐富的產品,另一方面又讓生產這些產品的人買不起這些東西。這是問題的癥結。當美國1%的人擁有40%的財產的時候,誰還買得起新型的汽車和住房?要說政府的作用,首先得看是為誰服務的政府。去年4月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特里·伊格爾頓的著作《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他介紹了馬克思的一個重要觀點,即資本主義是一種不斷演化的歷史現象。馬克思解釋了它如何興起、運行以及它最后的結局。
前途如何留給歷史
那么,資本主義是不是會馬上死亡呢?許多人認為不會。新的、可以有效代替它的東西似乎并未成型。正如 “占領華爾街”的人提不出具體的主張和方案一樣,現在還看不到代替資本主義的具體的理論和實踐。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客座教授巖井克人的觀點有代表性他在去年11月著文說:“資本主義并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理想制度,但人們現在還只能在這種制度下謀生。這就是我對現實的看法。”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去年9月在日本《文藝春秋》月刊上著文說:“事實證明,一切都交給市場而不對其進行任何干預的主張是行不通的,因為市場不是萬能的。關鍵是要取‘中庸’之道。也就是說,既不能走極端的社會主義道路,也不能完全依賴市場原理,而要走徹底的現實主義之路。”
在智囊人物為資本主義出的主意中,有一種說法一時盛行,那就是“國家資本主義”應該代替“自由資本主義”。他們認為今天日子好過的國家實行的都是“國家資本主義”,甚至把中國也歸在這一類。如果政府的有形之手運作得好,無形的手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但在當今西方學術界享有盛名的哈佛大學教授尼爾·弗格森教授不這么看。他認為,不管哪國的政府都一直有 “有形的手”,都有“國家干預”。他說:“真正的問題是哪些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最為完善,不僅僅在實現快速的經濟增長方面,而且同樣重要的是還在以公平的方式分配增長成果方面。”
看來,雖然不滿情緒高漲,西方現在要救資本主義的人多,希望它馬上死亡的人少。到底前途如何,只能讓歷史來回答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e6w0.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