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隨著“阿拉伯之春”的泛起,美國深為西亞北非一些國家的政局動蕩所困擾。受到沖擊的所謂集權國家,其中一些是美國的長期友邦,而另一些則是美國的眼中釘。如何應對,頗使美國為難。由此,“新干涉主義”甚囂塵上。
所謂“新干涉主義”是指時代變化賦予“干涉主義”新的形式和內涵。具體而言,美國針對不同國家出臺了相應的國別政策。對巴林等君主立憲制國家,因美國軍事機構設置于此,華盛頓則予力保,允許沙特和阿聯酋部隊進入也門給以“保駕”。對于沙特本身,美國更予關注,確保突尼斯的“茉莉花香”不會飄入利雅得。對于埃及這一美國長期盟友,美國積極兩面下注,無論穆巴拉克是否執政,美國都希冀埃及政府對美國和以色列的政策不會改變。
對于利比亞,美國和北約國家不僅給卡扎菲政權的反對派以經濟和軍事援助,而且以人道主義保護為名,在聯合國安理會謀求通過對利比亞政府軍單方面予以壓制的制裁措施。在獲得了安理會的相關授權后,西方國家又利用安理會決議文本的某些漏洞,濫用權限,由北約空軍直接打擊利比亞政府軍的地面部隊,最終導致卡扎菲政權的倒臺。對于敘利亞,它們整合“敘利亞全國委員會”這一反政府聯盟,給予其政治與經濟支持?,F在,一些西方國家正在醞釀即使未獲授權,也要向敘利亞反對派武裝提供軍事援助,大有不推翻阿薩德當局誓不罷休之勢。
對于伊朗,西方一方面支持伊朗國內外的反對派,對伊朗政府施加壓力。另一方面,西方針對伊朗的核發展不斷發出武力打擊的威脅。美國顧及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所將產生的可能的嚴重后果以及今年的總統大選,近期不斷放言要再給政治解決以一定機會,但同時也在加強武力干預的實質準備。
總結這兩年來西方國家在北非西亞地區的干預行動,不難看到有這樣一些共同特征。其一,試圖在《聯合國憲章》的人道主義保護條款或聯合國安理會先前的有關決議中找到依據。例如,安理會一些決議曾認定核擴散對當前國際安全構成了威脅,這為西方一些國家引用《聯合國憲章》第七章從而走向動用武力打開了缺口。因此,這些干涉具有一定煽動力。其二,曾試圖通過聯合國安理會獲得武力干預的機會。西方在利比亞、敘利亞和伊朗的情形中,幾度尋求通過聯合國機構實施包括動用武力在內的強制措施。其三,即使無法獲得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也可能另組“志愿者同盟”,強行對有關國家實施打擊,迫使其更迭政權。
具有這些特征的國際干涉就是當今世界的“新干涉主義”??梢哉f,在冷戰結束后,美國非但沒有順應時代潮流,減弱其對外干預政策。相反,美國對外干預接連不斷??肆诸D政府期間的美國對外戰略就充滿了軍事干涉的色彩。這種擴張戰略隨著北約在慶祝成立五十周年時拋出“北約新戰略”而達到頂峰,這一擴張戰略最終落實在北約對南聯盟的軍事打擊上。在小布什總統執政期間,美國對外干涉達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美國借反恐為名,即使面對來自聯合國安理會的強烈反對,仍對伊拉克先發制人。這一惡性事件尚未收場,奧巴馬政府又介入了推翻主權國家利比亞的軍事行動。無論是美國直接出兵,還是由它指揮北約部隊作戰,都構成了濫用安理會授權而武裝顛覆他國政權的惡例。
將近兩個世紀前,美國的門羅總統開啟了干涉主義。冷戰結束后,克林頓總統發起了新干涉主義,這在小布什以及奧巴馬總統任內又得到了新的發展。時代發生了變化,美國干涉主義的內涵從地區干涉到全球干涉,從保障地緣利益到聲稱保護人道,也已發生重大變化,武力干涉幾成家常便飯,這不由使人提高警惕。不過,世事多變,美國自己也可能受其國際干涉之害。去年美國幾經猶豫,最終采取了支持推倒穆巴拉克總統的政策,現在美國卻要面對穆斯林兄弟會在埃及政壇的崛起,恐怕不無煩惱。美國無端打擊伊拉克,已對自己造成深重災難。有鑒于此,即使美國難容伊朗發展核武器,迄今白宮還是權衡利弊,首先求穩。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常務副院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