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軍事力量對比
(截至2011 年)
中國 | 美國 | |
防衛支出(億美元) 公布預算,以當前匯率計 |
786(2010 年)
915(2011 年) |
7392(2010 財政年度)2
7412(2011 財政年度)3 |
防衛支出(億美元)以購買力平價計 | 3800 | 7410 |
現役軍人總人數 | 228.5萬 | 158 萬 |
現役與預備役軍人總人數 | 279.5 萬 | 244.5 萬 |
陸軍總人數 | 約160 萬 | 55.3 萬 |
海軍陸戰隊總人數 | 1 萬 | 20 萬 |
核武器總量 | 約400 | 5113 4 |
戰斗機總量 | 1605 | 3695 5 |
現代戰機數量 | 307 | 3695 |
隱形戰斗機數量 | 1 | 139 |
轟炸機數量約 | 112 | 154 |
重型轟炸機數量 | 0 | 154 |
大型運輸機數量 | 54 | 748 |
空中加油機數量 | 21 | 574 |
水面作戰艦艇總量 6 | 38 | 111 |
主力水面作戰艦艇總量 7 | 4 | 79 |
航空母艦數量 | 1 | 11 |
兩棲突擊艦數量 | 0 | 11 |
兩棲登陸艦數量 | 1 | 24 |
彈道導彈潛艇數量 | 3 | 14 |
核攻擊潛艇 | 6 | 54 |
巡航導彈核潛艇 | 0 | 4 |
柴油潛艇 | 52 | 0 |
資料來源:美國國防部網站、“全球安全”網站。
注釋:
2 包括2009 年755 億美元的補充撥款和2010 年1300 億美元海外應急行動的支出。
3 包括2010 年追加的330 億美元支出和2011 年1593 億美元海外應急行動的支出。
4 數據截至2009 年9 月30 日。
5 包括A-10 和OA-10 型戰斗機。
6 排水量3000 噸以上。
7 排水量7500 噸以上。
2001--2017 財年美國國防預算(億美元)
2001 財 年 |
2010 財年 |
2011 財年 |
2012 財年 |
2013 財年 |
2014 財年 |
2015 財年 |
2016 財年 |
2017 財年 | |
基地 | 2970 | 5280 | 5280 | 5310 | 5250 | 5340 | 5460 | 5560 | 5670 |
海外應急行動 | 130 | 1630 | 1590 | 1150 | 880 | ||||
總和 | 3100 | 6910 | 6870 | 6460 | 6140 | 待定 |
美國在歐洲和亞太部分地區的兵力部署(單位:人)
地區/國家 | 總數 | 陸軍 | 海軍 | 海軍陸戰隊 | 空軍 |
德國 | 53766 | 38360 | 489 | 407 | 14510 |
意大利 | 10801 | 3174 | 3198 | 249 | 4180 |
英國 | 9382 | 356 | 304 | 70 | 8652 |
土耳其 | 1491 | 52 | 6 | 14 | 1419 |
歐洲 | 80718 | 42976 | 5823 | 1140 | 30779 |
日本 | 39222 | 2501 | 6851 | 17208 | 12662 |
艦上 | 15599 | 0 | 11224 | 4375 | 01 |
亞太 | 55671 | 2642 | 18302 | 21930 | 12797 |
資料來源:美國國防部網站、第一財經研究院
美國開啟軍事戰略十年大調整
——解讀美國2012 新軍事戰略
執筆:第一財經研究院研究員 陳曉晨 審稿:第一財經研究院研究員 徐以升
第一財經研究院研究報告國際關系系列第07 期 總第39 期
2012 年02 月13 日
摘要
此次美國軍事戰略之變,最大的變化就是戰爭最高原則。美國從要求其軍隊“同時打贏兩場戰爭”轉變為只要求美軍“具備打贏一場大規模常規戰爭的能力”,同時在另一場可能同時發生的突發沖突中起到“干擾、破壞、威懾”的作用。
未來的美軍將是“小、快、靈”的軍隊——小型、輕型的,高科技武裝下的,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新型軍隊。
美國將戰略重點轉向亞太,將中國列為其主要假想敵之一。據此,美國將加強在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等地的軍事基地,并加強與東亞國家的軍事合作。但是,這一戰略調整尚需時間加以執行落實,短期內中美之間還不致發生硬碰硬的沖突。
在美國新軍事戰略中,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將得到提升。馬六甲海峽就像一個“杠鈴”,連接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戰區。
美國調整軍事戰略的主要原因包括:美國深陷阿富汗與伊拉克兩場戰爭泥潭,需要一場“瘦身運動”;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不斷減輕,使得中東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有所降低;東亞地區的金融一體化和制度一體化不斷深化,中國在亞太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威脅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地位。
美國2013 財年國防預算將印證美國軍事戰略調整,是新戰略的具體執行方案。美國軍事預算將在五年內共削減約2600 億美元,十年內共削減約5000 億美元。其中,海外行動軍費五年內將在目前基礎上再降低一半。
美國新軍事戰略是不同勢力妥協的產物。在中東與亞太何為主要戰略方向、保守與變革何為軍事指導思想主流、聯華與制華如何協調之間,美國新軍事戰略尚有許多不完善、不明確之處。
前言
2012 年新年伊始,美國總統奧巴馬攜國防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一道,公布了題為《維持美國全球領導地位:21 世紀國防的優先任務》的戰略評估報告。
這份報告是美國放眼2020 年的遠景目標;因此,它指明了未來十年美國的新軍事戰略。可以說,美國已經開啟了軍事戰略的十年大調整。而總統與軍方的聯袂表明,這個戰略經過多年的醞釀,在白宮與五角大樓之間達成了一致。以總統宣布、軍方出席的方式,新戰略成為美國的最高軍事戰略,也是美軍的最高指導方針。
該戰略的核心有三點:第一,改變方針,集中力量——美國正式結束了奉行50 年的“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戰爭原則,集中力量只打一場成規模的常規戰爭;第二,縮減規模,提升質量——美軍整體將縮減規模,但是將提高軍隊質量,打造一支“小、快、靈”的新型美軍;第三,轉移目標,劍指中國——美軍將精簡駐歐洲的軍力,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建設,并將中國列為假想敵。
對于我們來說,應當全面解讀美國轉變軍事戰略的要旨,分析這套戰略行程的原因,評估其實施過程中的內在矛盾,以便洞悉局勢。鑒于這份報告僅僅是高級別的宏觀綱領性文件,本文將結合奧巴馬政府近兩年來的戰略調整,并結合對美國新財年國防預算的前瞻,對此進行解讀。
一、解析美國新軍事戰略要點
1、改變方針集中力量
對全世界來說,此次美國軍事戰略之變,最大的變化就是戰爭最高原則。美國從要求其軍隊“同時打贏兩場戰爭”轉變為只要求美軍“具備打贏一場大規模常規戰爭的能力”,同時在另一場可能同時發生的突發沖突中起到“干擾、破壞、威懾”的作用。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
美國奉行“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戰爭原則已經長達50 年。1961 年,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將原來的“大打、打核戰爭”的戰爭原則改為“同時打贏兩場半戰爭”,即同時在歐洲和亞洲各打贏一場大規模戰爭、并在非洲或其他地方打一場小規模戰爭。這是“兩場戰爭”戰略的肇始。
在此后的50 年里,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也因應美國自身的國力軍力興衰,要求美軍同時打贏的戰爭數量先后調整為尼克松-里根時期的一場半、老布什時期的兩場半、克林頓-小布什時期的兩場,但是實質并未發生變化。美軍一直按著同時打贏兩場左右戰爭的原則來指導各方面的軍事準備,包括軍事學說、編制、裝備、部署等。具體說,50 年來的共同點是:美軍一直為多場戰爭進行準備;一直認為戰爭形態是大規模戰爭;一直強調戰爭的目標為“打贏”。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了2011 年。
2012 年新年伊始公布的美國新軍事戰略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的戰爭意識。首先,美國不再準備同時發動多場戰爭,而僅僅要求其軍隊具備打贏一場常規戰爭的能力。也就是說,如果美軍在阿富汗打仗,就不會攻打伊朗;像小布什那樣同時打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將不符合新的軍事戰略。
其次,如今的美軍不僅為大規模戰爭準備,也準備應對突發的戰爭和沖突。典型的例子是2011 年的利比亞戰爭,從事件乍起到美國參與出兵僅僅一個月時間,而真正的軍事準備時間是按天乃至按小時計算的。再次,美軍參戰也不一定是為了“打贏”了。傳統上,打仗就是為了勝利,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美國的新軍事戰略則在某種程度上放棄了這一傳統,轉而認為勝利僅僅是其中一個目標,戰爭的目標同樣可以是“破壞”或“威懾”。例如,此時美軍三個航母編隊在印度洋的游弋,其目標就是對伊朗實施威懾,而不一定意味著大規模戰爭。
因此,美國最終放棄了“兩場戰爭”戰略,轉而追求只具備打贏一場戰爭的能力。
2、縮減規模提升質量
最高戰爭原則變了,美國的軍隊建設方略也將隨之改變。本報告將這一變化概括為“小、快、靈”。
“小”,指的是美軍整體規模縮減。新戰略規定,未來十年內,美國可能將削減5000 億~1 萬億美元的國防開支。據此,美軍將進行較大規模的裁軍,裁撤人員的最高規模可能達到現有數量的十分之一。特別是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在此次裁軍中將首當其沖:預計在五年之內,美軍將裁撤陸軍2.7 萬人和海軍陸戰隊2萬人。也有美國官員表示,未來十年,美國將削減10%~15%的陸軍和海軍陸戰隊規模,約合7~12 萬人。雖然這些兵力相對于美軍總兵力來說只是一個零頭,但這將進一步削弱“陸軍為大”的傳統思想。這種數量上的改變將會進一步促進美軍建軍思想的轉變。
此外,美國駐歐洲的軍力將被大量裁撤。美國目前在歐洲總共部署兵力8 萬多人。未來幾年內,美軍駐歐洲的兵力可能會大大縮減。不過,這些留守部隊將是精兵強將。美國駐歐部隊的主力將編成兩個快速反應縱隊,每個編隊的兵力約為3000 至4000 名戰斗人員,這兩個快速縱隊將是裁軍后的精兵。冷戰結束后,美軍總兵力一直處于不斷減少的總體態勢——雖然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曾打亂這一進程。不過,140 萬人一直是一個“坎兒”——這被認為是美軍同時打贏兩場戰爭所需的最低兵力。現在,在新的軍事學說的指導下,美軍可能會將總兵力降至140 萬人以下,騰出軍費來更新裝備、改變部署、提高戰斗力。遠期,美軍總兵力可能將降至100 萬人左右。正如《維持美國全球領導地位》報告中所言,未來的美軍將是“小而精、機動靈活”的軍隊。
“快”,指的是美國今后的軍事反應速度將進一步加快。2011 年,無論是利比亞戰爭的純軍事準備,還是針對伊朗的航母編隊調動,其反應速度都是僅僅是幾天時間;今后,這一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其戰略目標是美國將具備在幾天乃至幾小時內到達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的能力,在瞬息萬變的當代國際政治和國際金融環境中追求“一劍封喉”。客觀上,這將符合未來的反恐、干預地區沖突乃至“金融戰”對快速軍事反應的需求。
“靈”,指的是美軍的作戰形態將更加“輕巧”。例如,未來美軍將不再以追求地面占領作為主要作戰構想,軍事威懾的作用進一步凸顯,美國的軍事反應將更加靈活和多樣化。美軍未來將更加致力于網絡戰、彈道導彈防御和核威懾力量的建設,加強其戰略威懾能力。在打擊恐怖主義問題上,美軍還將避免“大炮打蚊子”式的消耗戰,而是更多采取小規模行動和精準打擊。2011 年5 月,美軍小分隊深入巴基斯坦境內,擊斃“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就是這種“靈巧作戰”的典型戰例。此外,美國軍方將逐漸停止F-22 等高端機型的采購,而將著力發展F-35 等多功能戰機和遠距離無人機,這是美軍“輕型化”在裝備方面的體現。
總之,我們在伊拉克戰爭期間電視畫面上看到的那支裝甲鐵流,將不再是未來美軍的形態。新的美軍將是小型、輕型的,高科技武裝下的,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新型軍隊。
表1:2001--2017 財年美國國防預算(億美元)
3、轉移目標 劍指中國
美國新軍事戰略的另一大變化是地域與假想敵之變。美軍將減少歐洲的部署,將重心轉移到亞太。這也意味著,美軍目前的九大司令部中,太平洋司令部的地位和作用將大大提升。
表2:美國在歐洲和亞太部分地區的兵力部署(單位:人),見文章前面的圖表。
此外,美國還明確將中國視為假想敵——此前,美國僅僅將伊朗視為假想敵,僅僅稱中國和俄羅斯為“戰略對手”。雖然美國從未停止過針對中國的軍事部署,但是新戰略白紙黑字地將中國從“戰略對手”“升級”為“假想敵”,還是引發了廣泛關注,特別是中國的擔憂。
為了這一天,美國其實已經準備了多時。早在奧巴馬勝選之初,他就自稱將是美國的“太平洋總統”。從2009 年夏開始,奧巴馬和國務卿希拉里就多次高調地提出“重返亞洲”的口號,并且也采取了實際行動,最突出的就是高調介入南海問題,試圖拉攏與中國存在領土爭端的一些亞洲國家。美國的如意算盤是,利用乃至制造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緊張關系,從而重返亞洲;而美國的介入則將進一步加劇中國與相關國家的緊張關系,鞏固美國在亞洲的政治和軍事存在——這是一個對美國來說的良性循環,對中國來說的惡性循環。
在軍事方面,美國也早已做好了準備。例如,美國利用“天安艦”事件等突發事件,加強與中國周邊國家的軍事合作。美國也與其宿敵越南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
據此,很多媒體將此次美國戰略之變單純地解讀為“針對中國”。事實上,如此狹隘地理解美國最高戰略,忽視了美國作為一個全球霸權的視野。美國新戰略有針對中國的意思不假,但絕不僅限于此。它是包含軍事與政治外交在內的全盤長期戰略,中國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目標而已。
1 美國亞太地區的艦上作戰人員,包括艦載機飛行員等,全部歸屬海軍序列。
目前,將中國列入美國的假想敵,還僅僅停留在紙面上。美國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部署還沒有調整加強的跡象。而調整本身也需要較長時間。這決定了未來一年乃至今后的一段時期,中美之間還不致發生硬碰硬的對抗。不過,美國向亞太轉移軍事力量,確已成為美國新戰略的題中之義。我們不得不冷靜觀察,謹慎應對。
表3:中美軍力對比(截至2011 年),見文章前面的圖表!
任何宏觀層面的戰略,都需要特定的軍事理論、軍隊編成和作戰計劃等支撐,才能形成可供具體實施的一整套操作體系。而針對中國,“空海一體戰”就是支撐美國新軍事戰略的一套軍事理論。盡管該理論還具有很大的爭議性,一旦實施勢必將進一步打破美國傳統上的各軍兵種之間的界限,因此短期內尚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但是,作為與美國新軍事戰略配套的具體方案,它仍然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資料:空海一體戰
2009 年底,五角大樓的戰略研究人員以備忘錄形式提出了全新的“空海一體戰”(AirSea Battle,又譯“海空聯合作戰”)理論,旨在整合美國海空軍戰力,并聯合亞太地區盟友,共同遏制或擊敗西太平洋地區潛在的區域性對手。2010年5 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在講話中提到了這一新理論。雖未明言,但這一理論毫無疑問是為中國“量身訂做”的。
“空海一體戰”理論是一種全維作戰理念,其實質是強調美軍要充分利用在航空航天、網絡、電子技術等方面的壟斷優勢,以關島和日韓澳大利亞等盟國的作戰和后勤基地為依托,以海空軍聯合作戰力量、太空及網絡空間作戰力量為主導,聯合構成一個以天基系統為核心,由天基平臺、空基平臺和海基平臺構成的多層次立體作戰體系,在全維空間內加速實現其各種作戰力量的有效融合,在西太平洋戰區組織實施戰役級別的作戰行動,旨在摧毀作戰對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能力。
在戰略層面,“空海一體戰”理論的目標是維持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地位,包括防御性的目標,如保衛美國領土(比如關島)及其基地和設施、保衛重要盟友、保護美國及其盟友的海上貿易;也包括進攻性的目標,如阻斷對手海上貿易、壓制并擊退對手、以及在西太平洋地區實施軍力投射。該理論的一個核心,就是整合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海軍、空軍資源,并廣泛利用空間和網絡技術。新理論則要求建立一個統一的作戰平臺,統一指揮西太平洋地區的海、空軍作戰單位和基地,并協調該地區的盟國。比如,傳統上,基地的戰斗機隸屬于美國空軍,航空母艦艦載機屬于海軍的戰斗序列;新理論要求,無論是何種作戰單位,都統一服從海空立體作戰平臺的調度指揮。
毫無疑問,“空海一體戰”理論的假想敵是中國。因為從該理論需要投入的資源看,只有中國才具有足夠的價值,也具有足夠的能力,“值得”美國花如此大力氣,動用軍事和外交資源構筑這一套全新的體系。在一些人看來,中國是美國國家安全惟一的、真正的長遠威脅,威脅程度遠遠超過伊朗和朝鮮,甚至超過俄羅斯。近年來,中國的海軍和空軍力量顯著上升,空間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近海,中國的海、空軍力量正在逐步具備阻止美軍接近中國領海領空的能力。中國還在打造一支遠洋海軍,能夠向東至阿拉斯加、關島和夏威夷投送武力,向南保衛南海,向西進入印度洋。
白宮和五角大樓都表示,與中國開戰并非不可避免,希望與中國維持良好關系。但是,描述“空海一體戰”概念的備忘錄卻表明,美軍正在為這種可能性做準備。備忘錄寫道:“這場博弈將使美國空軍、海軍、太空和特種部隊與一個擁有各種手段的軍事競爭對手為敵,這些手段包括多維‘反介入’網絡,太空控制能力,彈道與巡航導彈,攻擊潛艇部隊……”美軍參謀人員甚至為假象中的中美沖突設定了時間點:2028 年。
這個理論的要點之一是:在整個亞洲尋找可供美軍戰機使用的基地,此舉將使中國這樣的潛在對手在確定打擊目標時,面臨更艱難的選擇。
去年11 月,奧巴馬在訪問澳大利亞時宣布,未來幾年內將把澳大利亞達爾文港建成一個大規模的軍事指揮中心,派駐海軍陸戰隊員2500 人左右。這個中心將成為核動力航母、B-52 轟炸機、全球鷹無人機等多種戰略裝備的母港。無獨有偶,美國也正在加緊在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部署最新型的沿海作戰艦,并直言不諱地評論說這是為了威懾中國。
從更廣泛的包含軍事和政治的大戰略層面出發,“空海一體戰”是一個依賴亞太地區盟友、共同對付潛在敵人的聯合作戰計劃。“聯合”指的不僅是不同兵種的聯合,也指的是政治外交上的聯合。美軍希望借助這種軍事同盟,來克服在該地區遇到的所謂“距離的障礙”。而美國最近高調“重返東南亞”,尋求加深與菲律賓、越南等國的軍事合作,可以被解讀為這一戰略在外交層面上的映射。
不過,也有人認為,“空海一體戰”是影響面有限的新理論,尚未上升到戰略層面,因此將其稱為“海空聯合作戰”更為貼切。根據美國2012 年1 月《聯合作戰介入條例》、美國《空軍》雜志2010 年8月刊等資料整理,加入本報告作者評論。
4、西太平洋-印度洋弧形地帶
除了美國高調“重返東亞”所帶來的美國軍事部署上的改變外,美國新軍事戰略的另一大新意是,它將有可能導致美國軍事指揮體系的改變。正如《維持美國全球領導地位》所言,“美國的經濟與安全利益與從西太平洋和東亞延伸到印度洋地區和南亞的‘弧形地帶’有著無法擺脫的聯系”。具體說,美國的亞太概念從原來的亞太-西太平洋轉變為西太平洋-印度洋概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國新軍事戰略中的亞太戰略可以稱為“西太平洋-印度洋戰略”。
這個新的戰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證美國能夠同時制衡兩大安全挑戰,即中國和伊朗。這與美國同時將中國和伊朗列為假想敵是一致的。而另一個目的是,此舉將制衡中國海軍進入印度洋的能力。目前,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的護航,以及中國與巴基斯坦圍繞瓜達爾港的合作,以及未來中國海軍深入印度洋的能力,都使得美國非常擔憂。美國加快印度洋的部署,也正是未雨綢繆之舉。
冷戰時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重心是東北亞,特別是在日本和韓國的駐軍。而在西太平洋南部,除菲律賓外,沒有軍事基地和長期駐軍,而菲律賓駐軍也是時多時少,甚至出現過菲律賓蘇比克美軍基地被封鎖的情況。而在印度洋,美國的軍事力量更少,而且缺乏永久性軍事基地。隨著戰區概念的變化,美國將逐漸加強“南線”的軍事部署。在西南太平洋方向,美國已經在考慮將“第二島鏈”作為其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群。在印度洋方向,美軍在印度洋的中心位置的迪戈加西亞島擁有軍事基地;在馬六甲海峽,美軍獲得了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的靠港權。
在美國新軍事戰略中,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將得到提升。馬六甲海峽就像一個“杠鈴”,連接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戰區。
二、美國轉變軍事戰略的原因
1、美國陷入兩場戰爭泥潭需要精簡兵力
奧巴馬政府的美國國家軍事戰略是建立在小布什留下的攤子之上的。美國調整軍事戰略,特別是變“兩場戰爭”戰略為“一場戰爭”戰略,首要的原因就是阿富汗與伊拉克兩場戰爭曠日持久,變成海外美軍的泥潭,使得小布什時期的“先發制人”戰略難以為繼。
冷戰時期,美國一貫強調“遏制”和“威懾”戰略,即盡量阻遏威脅源、采取震懾行動、在威脅明確后才進行軍事行動。雖然威脅源頭由美國主觀確定,而且很多“遏制行動”實際上具有很強的侵略性,乃至實際上就是侵略戰爭,但是畢竟都是后發制人的戰略。
而小布什上臺后,提出了“先發制人”戰略,即“美國必須向‘恐怖分子和暴君’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在威脅尚未形成以前就就將其消除”。在這個戰略的指導下,美國不僅將阿富汗戰爭擴大為推翻塔利班政權的戰爭,而且不待阿富汗戰事結束,就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形成了同時打兩場戰爭的局面。其實,早在2001 年9 月,五角大樓《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就將以往的防務戰略的“基于威脅的方式”向“基于能力的方式”轉變定位為核心內容。當時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主持了美國軍事存在的全球重組,其核心就是減少在海外的駐軍,強化高科技兵器的開發。不過,后來的事情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美軍規模不但沒有縮小,反而隨著兩場戰爭的開展和深化不斷擴大。此外,美國還力圖借兩場戰爭東風,在中亞廣泛建立軍事基地,排擠俄羅斯在此地區的傳統勢力,并從側翼“包抄”中國,將中亞打造成橫亙在中、俄之間的楔子。
在“先發制人”戰略指導下,美國海外基地和駐軍不斷增加,特別是在中東和中亞。根據美國國防部資料,截止到2011 年9 月,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駐軍分別為9.2 萬和10.9 萬。
然而,美國的大中東戰略也付出了很大代價,并且并未完全實現最初的戰略目標。美國在伊拉克的8 年時間共陣亡約4500 人,據奧巴馬本人稱直接花費超過1 萬億美元,而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更是稱總花費將達3 萬億美元。而美國在阿富汗戰場10 年中共陣亡約1800 人,據五角大樓估算總花費共計3232 億美元。
巨大的代價,給推翻阿富汗塔利班和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功績蒙上陰影。而美國的中亞戰略,則可以以失敗來形容。十年來,美國借“9-11”事件東風,在烏茲別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設立了軍事基地,試圖以此將中亞納入其勢力范圍,同時威脅中、俄的戰略后方。但是,美國在其他中亞國家設立軍事基地的企圖都遭遇了挫折;烏、吉兩國也對美國心存忌憚,對美國在該國設立軍事基地持防范乃至限制的態度。另一方面,中國和俄羅斯與中亞國家的關系都進一步密切。十年來,上海合作組織穩步發展,成為中、俄和中亞國家關系中的一個穩定器。美國在中亞的動作完全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自2001 年以來,美國的國防預算從3040 億美元猛增到2008 年的6160 億美元。2008 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深陷經濟衰退,聯邦財政赤字、政府債務突破了歷史紀錄,分別達到1.4 萬億和近15 萬億美元。在這一大背景下,美國軍隊也將被縮減。這逼迫戰略高層必須要在中東與亞太、保量與保質之間做出選擇。
因此,美國在新軍事戰略中明確宣布,已經開始從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場“負責任地撤退”。這標志著美國從最高戰略層面上試圖從中東撤出,將重心轉向亞太,特別是西南太平洋-印度洋的“弧形地帶”。
2、美國降低對中東的石油依賴行動余地增大
根據第一財經研究院2011 年7 月4 日《戰略觀察》10 期《美國海外石油的戰略收縮》報告,美國的石油供應已經向本土和西半球收縮。從2007 年開始,美國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進口石油總量每年減少100 萬桶。目前美國的石油進口一半以上來自西半球,對中東的依賴僅為17%左右。美國在能源上依賴中東和阿拉伯世界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變化。
報告分析認為,未來,隨著美國在巴西、西非等地的石油開采和石油進口增加,加上美國國內的頁巖氣等資源的開發加速,美國對中東的石油依賴將會進一步降低。
盡管我們認為,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是多樣的,不僅是石油利益;但是,對中東的能源依賴的減少,確實使得美國的戰略利益可以從中東部分收縮。用小布什的話說,就是美國的中東戰略將不受阿拉伯產油國的“綁架”。美國今后在中東的行動余地將增大;駐軍的需要也就相應地減少。
3、中國在亞太影響力不斷擴大威脅美國地位
美國之所以將軍事戰略重心指向亞太,這是因為亞太的快速發展引起美國的關注。在美國發動反恐戰爭的十年,美國因投身反恐、關注中東,而錯失了分享亞太發展紅利的良機。以新興國家為代表的亞太地區經歷了快速發展,經濟增長占全球增長的70%。特別是東亞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在十年里,中國成為了亞太地區幾乎所有國家的重要貿易伙伴。在經濟上,亞太地區與中國之間的相互依賴不斷加深。
在政治關系方面,中國與東亞國家的關系在過去十年里有了顯著改善。以東盟系列峰會和“10+1”為標志的地區經濟合作大大促進了中國與東亞地區各國的經濟關系的發展,還促進了政治關系的改善。中日韓領導人的定期會晤機制則加強了東北亞地區的經濟與政治合作機制。美日、美韓同盟都出現了松動的跡象。因此,美國此次戰略重心轉移,一個明顯的意圖就是分享亞太地區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巨額收益,另一個意圖則是遏制中國在亞太不斷增長的影響力。
美國將戰略重心轉向亞太也有一定的軍事基礎作為保障。近幾年,美國在亞太地區逐步完成了常規威懾力量的部署,60%的海軍兵力和最先進的作戰飛機都已云集在這一地區,這為美國新軍事戰略的提出奠定了軍事基礎。今后,根據新軍事戰略,這種調整還將繼續,亞太地區的戰略重心地位將名副其實。
事實上,自從2010 年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提出“重振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的目標和“國內建設、海外塑造”的戰略途徑之后,美國在全球戰略部署調整中明顯地加強了對亞太地區的戰略投入,而切入點就是把地區安全形勢攪動成為一種“亂局”狀態,造成和放大地區各國對“中國威脅”的恐慌,這樣美國就可以“應邀”“重返亞洲”。
自從美國2009 年開始高調“重返亞洲”之后,各種危及地區安全的事件接踵而來,地區動蕩此起彼伏。2010 年以來,美國成功地利用天安號事件、延坪島炮擊事件,阻止了日本的離心,強化了韓國對美國的防務依賴,同時又高調介入南海爭端,拉攏菲律賓、越南等國共同對抗中國。這些舉動已經為美國軍事戰略的調整奠定了外交基礎。
圖:美國視野下的遏阻中國的兩條“島鏈”8 (略)
三、美國新財年國防預算印證戰略調整
2012 年2 月,美國即將公布新一年度(2013 財年)國防預算。根據目前透露的信息,美國軍事預算將逐漸削減,并且進入一個下行期,為期至少五年。這表明,美軍已經開始執行縮減規模的新戰略。
分析美國新一年度軍事預算的要點如下:
第一,預算規模整體下降。2013 財年(即2012--2013 年),美國國防預算規模預計將為約6150 億美元,從峰值上下降了700 多億美元。美國國防預算在2010財年達到創紀錄的6910 億美元,隨后在2011 財年仍然保持了6870 億美元的規模。在2012 財年,預算整體規模開始收縮,2013 財年則將繼續下調趨勢。根據美國國會2011 年《預算控制法案》的要求,美國軍事預算將在五年內共計削減約2600 億美元,十年內共計削減約5000 億美元。這就意味著美國軍事預算下調的步伐不僅要繼續,而且目前的下調速度還不夠,還要加速。預算的調整,印證了美軍戰略收縮的總態勢。
8 資料來源:美國國防部網站。注:該圖將臺灣標為不同于大陸的顏色;未將我國領土藏南劃歸中國疆域;將我國領土阿克賽欽標注為“爭議領土”。
第二,預算下降部分主要來自從海外戰場撤軍。預算下調意味著美國要裁減軍隊。不過,裁軍也是有保有壓,主次分明。2013 財年比上一年度總預算減少320 億美元,其中海外軍事行動經費就從1150 億美元降到了880 億美元,降低了270 億美元。
目前,海外行動經費僅為2009 年時峰值的一半左右。五年后,海外經費將進一步降至450 億美元左右。而這個經費不僅遠遠抵不上兩場戰爭的開銷,甚至不足以發動一場現有條件下的戰爭。這說明了兩點:美軍將放棄“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信條;不僅如此,美軍將提高戰爭效率,爭取用最短的時間、最小的代價、最少的金錢,打贏一場未來戰爭。
第三,美軍并未放松基地建設。美軍花在基地上的預算,剔除通貨膨脹或美元貶值因素,將在未來5~10 年內持平。而名義經費還將呈微幅上漲態勢。背后的邏輯是:美軍將在縮減海外用兵的同時,加大重點區域的基地建設,以利于發動快速突擊。
軍事基地的建設也是有側重點的。美國在歐洲的基地將有所縮減;在中東的基地目前還是未知數,這取決于中東未來的政治局勢,也取決于美國軍方是否百分之百地執行最高戰略;而在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等地的軍事基地將得到大大加強——澳大利亞是西南太平洋戰區的戰略后方,而新加坡則是連接亞太與印度洋的橋梁。從美國的軍事預算中可以看出,美國將在具體層面貫徹執行美國新軍事戰略的意圖。
2013 財年軍事預算將與美軍的軍事優先方向相吻合。具體說,美軍未來將“重新平衡”亞太與中東兩個戰區,同時支持美國在這兩個地區的核心盟友和合作伙伴。而“重新平衡”可以有三點解讀:一是從中東收縮兵力,將重點轉向亞太——這是美國新軍事戰略的核心要義之一;二是將亞太與中東視為一體,以新加坡的基地和馬六甲海峽為“杠鈴”,同時“提起”亞太和中東——這也和美國新軍事戰略相吻合;三是保留根據形勢隨時調整的空間,在白宮面前,保留軍方在實際執行中的自主權。
美國將保持在高新技術的投資,遏制“反介入”威脅——后者針對的對象包括中國。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方面的技術與應用,將是未來美軍的核心競爭力。因應美國新軍事戰略對改變軍事結構的要求,未來美軍將建設成一支具有“小、快、靈”風格的新型軍隊。為了執行這一戰略要求,新預算在武器裝備上的重點將放在提升投射能力方面。與此同時,美軍將裁減大量過時的傳統軍備,比如大型水面艦艇等。
具體說,包括投資新型遠程轟炸機,提升其續航能力,以加大攻擊范圍;改裝“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以裝載更多巡航導彈,執行戰役乃至戰略任務;提升海軍和空軍的雷達系統,并加強海、空軍的協同作戰;改善空-空和空-地導彈性能;淘汰C-130“大力神”運輸機(至少先淘汰其舊型號),發展C-27J 中運量新型運輸機,以完成快速投射,此外,軍方還一直念念不忘發展曾被國會否決的無人機計劃。
總之,美國新軍事預算是對美國新軍事戰略的具體執行,二者一脈相承。他們共同反映了美軍的未來:整體規模將縮減,但擁有更完善、以利于投射兵力的海外基地;笨重的過時裝備將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先進、更快速的新型裝備;美軍將拋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這種耗時費力的傳統戰爭,力圖提高軍事效率,以最少代價打贏未來戰爭。
四、美軍新戰略的命門
本報告認為,此次美國軍事戰略調整,不失為其在戰略層面上的高明之舉。美國最高政治和軍事當局正確認識到了當今時代的形勢,正確認識到了美國實力的相對衰減,也正確認識到了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的崛起態勢,從戰略高度確認了“太平洋世紀”的到來。這份新軍事戰略正是對這些變化的應對,其終極目標是延緩美國衰落的速度,為中國的崛起設置障礙,應對未來世界的挑戰,從而盡可能延長美國的全球霸權。
然而,應當認識到,美國這份新戰略也是經過內部反復折沖之后的產物,反應的是新舊勢力的妥協。這份戰略有許多不完善、不明確之處。具體地說,美國新軍事戰略至少有以下幾點“命門”。
其一,亞太與中東,到底哪個是新戰略的重心。雖然這份新戰略的“亮點”似乎是將軍事重心轉移至亞太,乃至“靶心對準中國”,但是在該戰略報告的其他部分仍然提到“大中東地區仍然是關注重點”。此外,報告還提到美國要加強在非洲的軍事存在,以限制中國在非洲越來越大的發展。那么,重點到底在哪里,東亞、中東還是非洲?
地域矛盾的背后,也反映了美國國內石油利益集團與其他集團之間的傳統矛盾。而美國在中東的利益絕不僅是石油利益,更重要的還有戰略利益。事實上,雖然美國已經完成從伊拉克的撤軍,但由于中東地區的重要性,美國實際上是“欲罷不能”。加上目前阿拉伯政治風暴尚未結束,伊拉克安全形勢仍然糟糕,恐怖主義勢力難言覆滅,伊朗核問題又愈演愈烈,美國很難真正從中東脫身。此時美軍派了三個航母編隊游弋印度洋就是明證。而以色列在中東一貫自行其是,也難保以色列的激進行為會再次將美國拉下水。美國軍隊能否真正離開中東、轉移至亞太,還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其二,美國能否順利完成軍事變革,還是未知數。一方面,美軍要縮減規模、提升裝備,以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另一方面,美軍內部的保守派與外部的軍火利益集團仍然是美國軍事變革的阻礙。這份紙面上的戰略能否變為現實,還要看美軍內部的變革派與保守派,以及他們背后的支持者之間如何斗法。
其三,美國制約中國之舉,觸發了美國軍事利益與經濟利益之間的矛盾。從商業上講,中國已經成為美國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不僅在單純的商業利益上,而且在更高層次的經濟乃至戰略層面上,中國和美國都建立了若干合作與對話機制,處理的不僅是雙邊的經貿投資關系,而且涉及全球治理的問題。可以說,雖然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但中美經濟關系已經進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然而,美國現在似乎想玩一種“桌上握手、桌下踹腳”的游戲,在商業上與中國合作的同時,在軍事上限制乃至圍堵中國。這種權力游戲無疑將給中美關系的發展帶來挑戰。
對美國軍事戰略的調整,中國應當認真觀察、冷靜應對,其重點應當放在美軍做了什么,而不在其戰略報告說了什么。中國應吸取蘇聯盲目在非洲擴張的前車之鑒,不為戰略對手的引誘所惑而落入窠臼。筆者仍然認為,雖然遏制中國崛起是美國冷戰后的一貫目標,但美國目前的舉動到底是“實招”還是“虛招”尚不明朗。對美國將我國列為“假想敵”,我們一方面要堅決維護主權與國家利益,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在美國的誘使下出錯招。
鑒于這份新戰略目前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未來美國如何執行這一新戰略,才是真正的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