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參加日共萬人大會的時候,志位委員長講,他在九十年代時曾經對豐田做過一次調研,發現工人的勞動強度非常大,一個工人最多的每天要行走27公里。聽到這個數據使我非常的吃驚,甚至不相信。凡是參觀過豐田生產線的人都會得出一個結論,豐田汽車生產自動化程度為世界之最,幾乎所有的工序都是機械手在操作。但是我錯了。
酒井俊一對我說:“廠里專門設計了一條給外面的人看的路線,你們看到的全都是自動化的機器人,而我們真正勞動的地方你們是看不到的。”他告訴我,他是名古屋一個學習《資本論》小組的成員,《資本論》學習小組也到工廠參觀過,跟我們看到的一樣。在小組討論會上他同學介說,只要看到我們是如何干活的,你就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資本論》了,就能理解資本是如何殘酷的壓榨工人的。
酒井俊一今年60歲,去年提前退休,因為53歲那年患了嚴重的多關節炎癥和抑郁癥。他說是由于勞動強度大而造成的這種職業病。他邊畫圖邊向我描述他的勞動強度。“我一個人要負責六個焊接操作平臺,每一個焊接平臺之間的距離是5米,機器人負責焊接,但是在機器人操作以前,我要用手工把六個平臺上的零件裝進去,安裝之后把安全簾放下,機器人操作完成焊接。也就是說,我一個人要為六個焊接機器人做前期零件的準備工作。在六個操作臺的平行處有一個堆零件的地方,我要一次次地搬運20公斤左右的零件箱。一天工作7:45個小時,每小時內流水線要在我這兒過35臺汽車。20公斤的一個工具箱再乘以35,我一個小時的負重是700公斤,7:45個小時之內我要搬運5215公斤。不單單是重量問題,我還要走路,每天下來還要走9公里。”
他告訴我,流水線上的很多工人都有關節病,還有的是內傷。日本有個法律可以申請勞災(工傷)。我曾經得過腱鞘炎,因為廠方知道我是共產黨員,所以他們承認我是工傷。廠方也曾經給我調動過工作,但是只讓我只輕松了一個月,又調回原來的崗位了。但是很多人根本不被廠方認定是工傷。
兩年前酒井俊一到名古屋參加《資本論》的學習班,有一個大學教授專門給講授《資本論》,每月一次。參加者大部分是工人和學生,每次聽課有50多人。學習《資本論》對酒井俊一來說很困難,因為他只有高中畢業的文化水平,但是他還是堅持下來了。酒井告訴我,要完全理解資本論還有待于好好學習。他說:“我在豐田汽車工作了40年,當我對照馬克思在《資本論》所說的,我感到他說的完全正確,就那么回事兒。我的感覺是,豐田汽車公司完全是和《資本論》背道而馳的,也就是說資本論批判的東西正是他們在做的。”
我希望他能詳細解釋他的上述結論,令人震驚的是,這個“解釋”太“專業”了,是我無法預料到的。“第一,關于勞動強度。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說,提高勞動強度是剩余價值的一種特殊的生產方法,‘工作日和勞動生產力不變,勞動強度可變’。豐田汽車就是這樣,無限制地加大工人的勞動強度;第二,是勞動時間。在工資方面通過我們與公司的斗爭,有的時候公司像我們有所妥協,但是在勞動時間這個環節上是絕不妥協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專門論述了剩余勞動時間的雙重屬性,作為被雇傭的勞動者,我們已經被迫將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了資本家,勞動力已經轉化為商品,已經被物化了,從中可以看到資本家是如何榨取我們的勞動剩余價值,因為工人的勞動剩余價值很高。”
大橋博接著說:“豐田汽車公司的一套系統是根據供貨安排生產的,首要條件要把工人安撫好,因此豐田的工會完全被企業領導層收買了。豐田汽車公司要生產高品質的產品,必須要有符合能夠生產這個產品的工人,因此對工人的洗腦很厲害,能到什么程度呢?要對上級指令無條件的服從。每個工人都有一張表,記錄著你每天的每一個言行。比如早上是否問候了領導?是否按照公司規定的路線走到崗位?每天需要確認的有幾十項。做到了畫一個圈,做不到打一個叉,做的不理想打一個三角。工人每天回家要在安全門下大聲喊:我今天是完全按照規則做了,之后才呢回家,有專門的監視系統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監視和記錄所有行為。一句話,就是把每個職工訓練成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機器人。”大橋博告訴我豐田汽車的兩個不公開的秘密:一個是組織御用工會控制工人,另一個是把工人培養成活的機器人。
我若干年前曾經訪問過日本京瓷公司,在流水線曾看到一個工人的組裝的動作,當時的感覺是不敢相信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做的。但是我當時非常麻木,沒有從工人的視角體味這將意味著什么。大橋博說:“我們豐田汽車公司也是如此啊,公司規定每一個零件的安裝時間是5秒,這還認為不夠,最近要把每個零件的安裝時間縮短到3秒,美其名曰是合理生產。為了節約時間,原來的工作臺將改成回轉式的,只考慮提高生產效率不顧工人的死活。”
他說,“假設一輛車的成本需要100萬,拿到市場可以買到110萬,一輛車豐田可以賺10萬。現在壓縮成本的目標是90萬,利潤就是20萬。所以豐田一直在考慮怎么壓低成本,壓低成本的手段就是增加工人的勞動強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