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列佐夫斯基和阿布拉莫維奇格格不入的對立背后,共同發跡的混亂時代仍在他們身上打下諸多相似的烙印。
羅曼·阿布拉莫維奇和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有很多共同點,他們都擁有俄羅斯裔猶太人的典型外貌,深邃的眼睛透出生意人的精明能干。他們都在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私有化改革中積累了大量財富,外界賦予這類富豪一個專有稱號——“寡頭”(Oligarch)。阿布在2011年度《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名列第53位,估計資產134億美元;別氏的資產在他成為“政治難民”后折損大半,但據估計仍有9億美元。阿布因在切爾西足球俱樂部大肆燒錢購買球星而舉世聞名,他做這些只是出于“對足球的熱愛”;別氏也向扶植俄羅斯反政府勢力的海外基金會豪擲千金,自稱是為了“推廣俄羅斯文化”。阿布擁有的豪華游艇足以組成一個艦隊;別氏則在南歐購下一座又一座酒莊。2007年,阿布與結發16年的妻子離婚,轉投另一位俄羅斯大亨之女朱可娃的懷抱;一年后,別氏也拋棄第二任前妻,跟容貌酷似法國第一夫人布呂尼的情人庫巴諾娃出雙入對。
2011年10月6日,這兩位寡頭挽著年輕貌美的情人,在保鏢和律師團的簇擁下,出現在英國倫敦高等法院門前,一場舉世矚目的訴訟就此打響。65歲的別列佐夫斯基正式控告自己“情同父子”的好學生、45歲的阿布拉莫維奇用“欺騙、敲詐和勒索”的手段,自他手中攫取了價值55億美元的資產。
“這場官司雖然在倫敦法庭進行,所討論的卻完全是發生在俄羅斯的事情。”英國多家主流媒體饒有興致地進行了跟蹤報道,因為別列佐夫斯基身處“政治避難”無法回國,造就了這場在異國他鄉受理的奇特官司。十幾年前俄羅斯經濟轉型期所發生的一切,在這兩位重要當事人的唇槍舌劍中,直觀而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反目成仇
這場訴訟之所以能夠進行,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插曲。按照規定,此類糾紛需被告接到法庭傳票后,才能進入司法程序。因此別列佐夫斯基不得不跟阿布進行了一次不愉快的會面,當時是2007年10月,兩位大佬碰巧同時來到某倫敦奢侈品街區購物,雙方保鏢團發生了“如黑幫電影一樣”的武裝對峙,別氏趁此機會將傳票塞到阿布手中。
“這是我送你的禮物。”店中另一位顧客聽別氏說道。阿布后退了一步,任憑傳票掉在地上。
許多熟悉過往的人都在為他們的決裂扼腕嘆息,“在別列佐夫斯基失去政治地位、去國外開始‘新生活’之前,他們原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阿布身邊的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而別列佐夫斯基的表態則更加沉痛:“我像信任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信任他,但他卻背叛了我。”
別氏所說的背叛,指的是二人共同創立的企業——西伯利亞石油公司(Sibneft)的所有權。2005年,阿布將西伯利亞石油公司作價131億美元賣給了國有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別列佐夫斯基認為,按照十幾年前的“口頭約定”,西伯利亞石油公司中應有一半的股份屬于自己。
“2001年,阿布拉莫維奇以13億美元強行收購了別列佐夫斯基手中那一半的石油公司股份,按照這家公司后來被出售的價格計算,后者蒙受的損失高達50億美元。”別氏律師團對外表示,并在法庭上提供了當時阿布通過中間人對別氏進行“威脅”的錄音證據。然而很快阿布的律師團回應道,十年前付給別氏的13億美元并非用來收購西伯利亞石油公司的股份,而是為了“感謝別列佐夫斯基在1995年該石油公司成立過程中提供的咨詢和幫助”。
“別列佐夫斯基并不擁有西伯利亞石油公司的股權,在當初收購完成后不久,他就將自己那份股權出讓,套現用于收購電視臺和維持奢侈的生活。”阿布通過律師表示。對于這種說法,別列佐夫斯基斷然否認。“我們約定平分股權——那是一個基于握手的口頭協議。”別氏告訴法庭。
“口頭協議”是否存在,需要等待法庭的決斷。然而13億美元的“咨詢費”也未免太過夸張,要知道,1995年收購西伯利亞石油公司時,別列佐夫斯基和阿布僅僅花了兩億美元而已。這樣的收費標準,簡直令全球最優秀的投資咨詢公司羨慕不已。
“那時的俄羅斯幾乎不講法律,執法系統貪污嚴重⋯⋯如果沒有強大的政治背景,根本無法做生意。”庭審第一天,阿布的律師團這樣解釋“咨詢費”的緣由。這正提醒人們,要理解這對昔日師徒的紛爭與決裂,必須追溯到他們發跡的那個特殊時代。
發跡背后
1994年,俄羅斯經濟改革正在進行從“證券私有化”到“現金私有化”的過渡,“休克療法”在表面上被否定,但國有資產的大規模出售才剛剛開始,只不過從無償發放給民眾改成了有價拍賣。就在這一年,靠壟斷俄羅斯汽車行業暴富的前數學教授別列佐夫斯基,在一艘豪華游艇的宴會上遇到了商界新秀阿布拉莫維奇。前者出身工程師之家,擁有博士學位,在前蘇聯國家科學院任職多年,與很多政界人士交情深厚;后者三歲成為孤兒,大學中途輟學,靠盜賣國家庫存柴油賺得第一桶金,當時正在莫斯科走私塑料玩具。這樣身份背景截然不同的兩人卻一見投緣。
“阿布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是個天才,”別列佐夫斯基說,“他精通心理學,擅長取信于人。”對于性格固執、時常與人沖突的別列佐夫斯基而言,阿布溫和謙讓的外表與他恰好互補,兩人迅速結成商業同盟。1995年,俄羅斯當時的第六大石油公司——西伯利亞石油公司準備進行私有化改革。按照阿布的說法,他當時負責組建了若干家影子公司,隨后由別列佐夫斯基出面對他的政界朋友“施加壓力”,設法取消競爭對手的競拍權力,使這些影子公司成為最終的中標者。二人合作將這家石油公司以不到估值十分之一的低價收入囊中。
“我并沒有對政府官員‘施加壓力’,”別列佐夫斯基反駁道,“我只是去說服他們,告訴他們怎樣做才最有利于國家。”近些年來,他一直為消除自己“黑幫老大”的公眾形象而努力,不惜將《福布斯》等暗示他跟政治謀殺事件有關、將他稱作“腐敗分子與謀殺犯”的媒體告上法庭。
對西伯利亞石油公司的收購成為二人事業成功的起點。阿布在此基礎上,又發起了飽受爭議的“鋁廠收購大戰”(西方媒體普遍認為此輪收購伴隨大量的暴力事件),開始了滾雪球似的財富積累。而別列佐夫斯基依靠石油公司的收益,牢牢控制了俄羅斯最有影響力的幾家傳媒機構,正式開始了被稱作“克里姆林宮教父”的輝煌政治生涯。
總統與寡頭
1996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以別列佐夫斯基為首的一群俄羅斯寡頭組成了“達沃斯同盟”,全力支持葉利欽競選連任。在葉利欽的第二個總統任期內,別氏的媒體曝光率急升,以至于西方媒體普遍認為“是別列佐夫斯基策劃了葉利欽的當選”。2000年總統選舉之前,普京曾五次造訪別氏在西班牙的鄉間別墅,也被視作“新政府仍處于別列佐夫斯基控制之下”的證據。
2000年5月8日,當別氏和阿布共同出現在普京的總統就職典禮上時,很少有人想到,這位出身克格勃的鐵腕總統,將帶來寡頭政治的末日。普京當選僅僅三周后,即宣布修改憲法以擴大中央政府權力,旨在限制地方分裂勢力與寡頭特權。別列佐夫斯基立刻動員旗下媒體進行反擊,雙方開始激烈的輿論戰。
當年8月,俄羅斯發生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爆炸的嚴重事件。別列佐夫斯基組織媒體猛烈抨擊政府“拒絕國外援助”的做法,一時之間,這種赫然置國家機密與軍事安全于不顧的觀點竟占據了俄羅斯輿論的主流。憤怒的普京總統隨即在一次采訪中公開表示,他將采取強力手段,消滅寡頭們“用來敲詐勒索政府的輿論工具”。普京的這番言論發表一個月后,別列佐夫斯基便借“出國旅行”之機一去不返,隨后以“遭受獨裁者迫害”為由,在英國申請政治避難。
也正是在此時,別氏匆匆把旗下生意交給被他視作心腹的阿布。未料短短幾年之內,阿布便將其盡皆出售給國有公司,這種“背叛”給別氏帶來的打擊可想而知。
決戰英倫
阿布的背叛本在情理之中,雖然他也曾在別列佐夫斯基大力推薦下,成為1996年葉利欽競選連任、以及2000年普京競選班子的“圈內人”,并因大量資助競選經費而得到了“克里姆林宮提款機”的“美名”。但他卻從未擁有像別列佐夫斯基那樣激進的政治野心,在他眼中,政治不過是獲取商業機會的手段。而他跟別氏的“友誼”,則更像是各取所需的利用關系。在倫敦法庭上他提出各種證據,極力證明別列佐夫斯基只是一個高工資的政治顧問,而非商業合作者。
“1995年3月,阿布拉莫維奇先生曾派其助手交給您一張500萬美元的支票,請您幫助他在政界打開關系。另外西伯利亞石油公司的會計也作證說,1995年您從公司領取了2千萬~3千萬美元的‘咨詢費’——您否認這些事曾發生過?”阿布的律師提問道。
“我否認,這些事完全沒發生過。”別列佐夫斯基答道。
他的理念與阿布截然不同,在他看來,金錢不過是實現政治理想的手段。離開俄羅斯之后,他便通過好友古辛斯基成立的“公民自由國際基金會”(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Civil Liberties)不斷向普京的反對者們提供資金支持。他甚至揚言為推翻俄羅斯“獨裁政權”,他將不惜采取武力。“我們需要采取暴力手段改變這個國家,已不可能用民主手段使俄羅斯產生好的變化。”2007年4月,別列佐夫斯基接受英國《衛報》采訪時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在俄羅斯經商的阿布要跟他“劃清界限”,也就情有可原了。
據英國媒體報道,此輪庭審將持續兩個月,期間阿布與別列佐夫斯基將多次出庭,兩人針鋒相對的辯論又將爆出何種“猛料”,自然是英國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在他們格格不入的對立背后,共同發跡的混亂時代仍在他們身上打下諸多相似的烙印,例如就在開庭的第一天,這兩位已經習慣于僭越規則的富豪,就雙雙因在法庭外違規停車,同時接到了交警寄來的罰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