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馬也:第三世界成為垃圾場——里約到德班(1-2)

馬也 · 2012-01-24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兩種奴役和兩項斗爭任務

——從里約到德班之一

    40年前,北京居民傳言,幾個不受歡迎的高層人物,外出時候要從北京帶生活用水,是嗤之以鼻的,認為那不過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遭人討厭的特權而已。30 多年前,自己需要加熱以后飲用自來水而親見或聽聞外國人直接飲用自來水,第一個反應是多事,認為那也許是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然而他們要購買生活用水,而且有專門的賣水商店,就莫名其妙了。北京人向來不為自己的用水安全擔憂。但是今天,北京人卻不得不呼吸在污染迷蒙的有毒空氣中,而且經常對自己的用水心懷疑慮,要大量購買瓶裝或桶裝的礦泉水、純凈水,不再把這作為偶爾想用的奢侈品,而是作為基本的生活用水。

    相比于印度,北京人應該感到幸福了。印度人把恒河看作自己的圣母,每天都有大量印度教徒在恒河朝拜和沐浴。但是幾何級數增加的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源源不斷污染河水。印度衛生部統計,經常在恒河沐浴的人中,40%-50%患有皮膚病和消化道疾病。

    人和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在水源稀缺的地區,發生爭奪水的戰爭司空見慣。但是在多數地區,人類曾經取之不竭地飲用清澈的河水、湖水或泉水,只要接上管道,就變成自來水。那種美好的日子已經永遠結束,河湖干涸,泉眼枯竭。嚴重缺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程度不同地污染,成為全球性現象。水經過令人生疑的凈化,裝入花花綠綠同樣令人生疑的容器,源源灌入人的胃里。與水相關的GDP繁榮昌盛,疑難病癥不斷發生,水資源爭奪到處引發械斗、政壇糾紛直到醞釀大規模戰爭。歷史到底是在進步,還是在倒退呢?

    英國工業革命以來數百年間,人類對自然的索取、盤剝、掠奪,已經超越自然自我修復、自我循環的能力。一場全球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和一場全球生態危機、環境危機,同時帶給人類空前的災難和空前的歷史使命。地球母親在呻吟。人類社會為擺脫資本對勞動的奴役而進行的斗爭仍然在繼續,現在卻又不得不為擺脫資本對自然的奴役而進行斗爭,不得不把這兩項任務同時提上人類生存的議程。

    為此頻繁舉行國家會議。產生重大影響的,有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峰會,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次締約方大會,2002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峰會,2007年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全球氣候峰會,2010年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6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6次締約方會議,然后是2011 年在南非德班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7次締約方會議。

    西方“大一統”的全球化,在新自由主義的樂曲中凱歌高奏。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被迫按照西方規定的話語體系和宣傳調子來思考,被迫歡天喜地地迎接所謂“社會主義終結”,被迫接受這種終結以來歷史提供的所謂新的發展機遇。

    里約峰會恰恰在熱帶雨林和亞馬遜河的故鄉召開。美國總統布什救星一樣出現于大會主席臺。大會通過《關于環境與發展的里約熱內盧宣言》、《二十一世紀議程》、《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提出250條之多的建議,從人到自然,從天到地,從空氣到水,從魚到鳥,集中了環境生態問題的最動聽的詞句。宣言指出:和平、發展和保護環境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世界各國應在環境與發展領域加強國際合作,為建立一種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關系而努力。總之,甜蜜美好得讓人陶醉。

    但是已經燃起的希望之火,遭到來自華盛頓兜頭潑下的冷水。洋洋灑灑的宣言、議程、原則、建議,墨香飄逸就已經成為回憶文字。1997年京都會議通過的《京都議定書》設定三種減排機制——其中兩種設計排放額交易,已經為西方利用“碳金融”盤剝和控制第三世界提供了依據。即便如此,因為有限制西方工業化國家排放的文字,美國還是拒絕簽字。它隨后大舉武裝入侵阿富汗、伊拉克。那里的人民和他們的自然家園被送進地獄。世界環境在遭遇更快速和更嚴重的破壞。

    西班牙一家報紙揭露,所有氣候問題的國際會議,所有西方環保組織和綠色運動,都輕松地放過了美國戰爭機器,不曾對美國軍國主義和長期軍事活動看作對環境、人和動物造成影響的責任者,拒絕對其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做出任何限制,不曾把這個問題提上議程。美國軍事活動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包括,無限制地使用化石燃料,大量制造溫室氣體,在空氣、水和土壤中散播放射性污染物和化學品。美國每天用于軍事用途的石油為32萬桶,這一數字還不包括承包商、租用或私人設施,以及武器生產所使用的燃料。美國政府80%以上能源需求來自軍方。美國國防部制造的廢棄物比比美國5家最大的化學企業的總和還要危險。貧鈾、石油、燃料、殺蟲劑、鉛和武器裝備造成的大量輻射,還是美國軍隊投入環境的污染源的一小部分。

    在美國國內,軍事基地是污染區之首,高氯酸鹽和三氯乙烯滲入水和土壤。美國西南部和南太平洋島嶼進行的核武器試驗對數百萬公頃的土地和水造成放射性污染。

    西方媒體每天刊登朝鮮人如何饑餓,以至于渲染餓死幾百萬人的消息,但是恰恰忘記一件鐵一般的事實:美國的侵朝戰爭在那片不大的土地上扔下多少各種各樣的炸彈,使那里數年間寸草不生。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35年之后,二惡英污染仍然高出所謂“安全”水平300倍到400倍,第三代人仍然苦于出生缺陷和癌癥高發。美國侵略伊拉克的戰爭是2003年3月到2007年12月產生的至少1.41億噸二氧化碳的主要制造者。這場戰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所有國家排放量的60%。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政策和戰爭造成90%的土地嚴重沙化,使這個糧食出口的國家變成80%食品依賴進口的國家。貧鈾彈產生的數萬公斤放射性微粒和毒性極高的廢料,污染了中東、中亞和巴爾干地區。

    在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談判過程中,美國要求將其在全球的任何和所有軍事行動,包括以聯合國和北約名義參與的軍事行動,排除在限制或減排的范疇之外,把這作為它在議定書簽字的條件。這爭取到這一讓步之后,布什政府還是拒絕簽字。不僅如此,美國國會還通過一個文件,明確保證美國的軍事用途可以排除在任何能源削減或限制的規定之外。

西班牙報紙文章不是用理論的闡述、情緒的發泄、數據的排列,而是用成千上萬人生命的代價,用流淌著鮮血的文字,寫下這些所有號稱保護環境和生態的官方文件從來沒有膽量觸及的、無法掩蓋的結論:

 

        美國的軍國主義是地球上最嚴重和范圍最廣的污染制造者。

        五角大樓是最大的石油和能源產品的機構使用者。

        美國的軍事機器是二氧化碳的主要制造者。

        我們地球上所有人當中對環境最大的攻擊來自同一個機構,那就是美國軍隊。

        美國國防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源。[i]

 

    京都會議之后,布什干脆拒絕出席約翰內斯堡的峰會。里約的希望變成約翰內斯堡的沮喪。

所謂“可持續發展”,在西方的設計和操控中,變成以第三世界人民生命和全球生態惡化加劇為代價的可持續資本擴張的發展。西方主流輿論擺弄“可持續發展”的膏藥,想要多少掩蓋地球的血跡斑駁的創口。此外還有西方的綠色環保運動:它有時候對西方跨國公司破壞環境的行為提出指責,有時候掏腰包做秀于“綠色施舍”,有時候投身西方當局干預第三世界國家內政的活動,扮演“小罵大幫忙”的角色。第三世界知識界的多數,基本上處于鸚鵡學舌的水平。生態馬克思主義無法壓抑、無法抹殺地成為引人注目的思潮。在中國,不曾看到名家,倒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青年博士,對“可持續發展”的聯合國定義——“在不危及后代人、滿足他們需要的能力的前提下,滿足我們現在需要的一種發展”——,提出了簡單的和難以辯駁的質疑。他的博士論文寫道: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導致全球兩極分化,絕大多數人被失業、貧困、饑餓、疾病所折磨,這一代人尚且難以存活,滿足后代人從何談起呢?[ii]

    每次峰會都像模像樣,什么都不缺,只是缺了中止全球環境、生態惡化的結果。在這個問題上,除了極個別的和帶有偶然性的例子,世界只有壞消息,過去“百年一遇”的自然災害,正在變成一年數遇。

    按照生態科學中最重要的概念“地球環境安全界限”,地球系統中九大安全界限或閾值對于維持相對來說有利于人類生存的氣候和環境條件至關重要。這就是(1)氣候變化;(2)海洋酸化;(3)同溫層臭氧消耗;(4)生物地球化學流動(氮循環與磷循環);(5)淡水利用;(6)土地使用變化;(7)生物多樣性受損;(8)大氣層懸浮微粒;(9)化學污染。科學界普遍認為,這里(1)、(7)、(4)三大系統的合理性界限已經被打破,人類有充分理由關注全球環境的加速惡化。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等)排放增加導致全球變暖的危害越來越嚴重。

    發達國家難逃其責,也難逃其禍。澳大利亞的一份報告披露,2007年6月間的暴風雨釀成的洪水淹沒了澳大利亞的紐卡斯爾和部分獵人谷,數千人逃離家園,損失超過13億美元,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到2020年不能削減25%,到2050年不能削減90%,屆時大堡礁的存在將只有50%的可能。2011年5 月的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會議提供的數據證明,自然災害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40年前為5257億美元,如今達到1.58萬億美元。自然災害毀滅財富的速度超過人類創造財富的速度,而人類應對災害的能力卻越來越差。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這次會議上說:“任何國家或城市——無論窮富——都難免發生災難。”

    1990年到2007年,西方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10%以上。美國排放量2004年比1990年上升16%。2010年,全球碳排放量增加 5.9%,5億噸額外的碳排放到空氣中。這一增幅使2010年成為自工業革命以來排放最多的一年。“表面上看,近年來的數據表明,發達國家在穩定碳排放取得了進展。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發達國家只是將部分碳排放輸出到了國外。”[iii]

    2007年公布的一份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的評估報告,被作為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會議的“科學基準”。這個報告提供的,已經是一幅人類災難空前的畫面—— 

    亞洲。截至2020年,將有1.2億人到12億人用水緊張。2025年,印度人均可用水從目前1900立方米減   到1000立方米。2050年,南亞某些地方糧食產量下降30%。霍亂和瘧疾發病率上升。

    非洲。所受打擊最為嚴重。截至2080年,將有8000萬到2億人食不果腹。霍亂、腦膜炎、登革熱傳染范圍和嚴重程度都將增加。

    歐洲。地中海國家嚴重干旱。高緯度國家出現洪水泛濫和惡劣天氣等災害。地中海地區水力發電量下降20%-50%。大部分植物群落受到危害或瀕臨滅絕。

    美洲。普遍出現更為嚴重的飲水問題,高溫、風暴、傳染病和城市煙霧將引發各種健康風險。北美熱帶風暴和熱浪災害嚴重程度將上升。南美將有多個物種滅絕并引發災荒。

    大洋洲。物種滅絕風險增加。澳大利亞飲水問題更加嚴重。 

    生態危機和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資本主義制造的全球性質的各種危機,同時壓向人類。一種危機已經足以使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現在多種危機攜手襲來,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現存秩序內,一次一次的沮喪之后,對生態問題的解決甚或僅僅是緩解,還能夠抱有多少希望呢?

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之前,被吹噓為神乎其神的“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機會”。

    人們各自打著自己的算盤。

    會前已經有多國密集地發布減排聲明,以圖爭取主動權。英國《衛報》統計,會議開幕這一天,45個國家的56家報紙,發表了同樣議題的社論。西方媒體的宣傳,夾雜著政治和商業考慮的做秀味道,什么話都說得很過分,稱之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會議”、“改變地球命運的會議”。英國《獨立報》模仿北京奧運會的句式,提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議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長德布爾說,“在17年的氣候談判中,從未有過如此多的國家,一起做出如此多的堅定承諾。”193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政府代表團,包括聯合國觀察員和非政府組織代表的4萬名之多的出席者,119位國家領導人和國際機構負責人,相當一些主要經濟體和排放國領導人到場。放眼望去,熙熙攘攘,都是允諾的大話和期待的目光,使會議召開之前,就渲染出一種熱鬧非凡的氣氛。

    品嘗過里約會議以來的苦澀,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已經不知道該相信什么。第三世界此前沒有得到的東西,可能在這次峰會得到嗎?西方此前沒有做到的事情,可能在這次峰會做到嗎?已經有無數事實證明,西方當局的許諾不可信,第三世界當局的亦步亦趨也不可信。哥本哈根會議之后的全球冰雪和地震災害又提供新的事實:科學家也未必可信。前引那份作為哥本哈根會議“科學基準”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的評估報告,建立在全球變暖的前提上。現在全球卻被刺骨的寒冷所劫持,凍得瑟瑟發抖。科學家解釋說,這是全球變暖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的波折”。那么好,科學昌明如今日,科學家何以低能到不曾事先預測和警告,減少這種“正常的波折”中災害突然來臨時候的損失呢?

    還是回到哥本哈根。

    此前峰會提出的問題,一個也沒有解決,而且還在增加新的問題。此前峰會做出的承諾,一個也沒有兌現,而且西方還在持續退縮。不管有多少關于鮮花美酒的廢話宣傳,哥本哈根面臨的局勢,不會是問題的解決而只能是瘡疤的揭開,不會是“雙贏”而只能是爭吵。

    美國一家有點名氣的環保網站GRIST,做出一種有點敏感的預測:會議最大的緊張,將是富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對立。富國要豪華飛機和私人汽艇、開闊的高爾夫球場、室外和室內游泳池、每個街區的24小時快餐連鎖店和星巴克。窮國會說:你們這些人靠燒煤炭200年富起來,現在想要我們放棄24小時供電,憑什么!

大亨開著豪華車,在飛卷的尾氣里扔出強迫窮人減排的指令。回答這種指令的,將不再是遵命和腹誹。

    《印度時報》說,應該記住,過去幾百年,工業化國家把二氧化碳排放到太空,他們的增長形成歷史債務,就像不得不還的金融債務一樣,發展中國家應該得到補償。在2009年10月間的第7屆全球可持續發展論壇上,非洲國家提出650億美元的賠償數額,并要求西方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2020年比 1990年下降至少40%。[iv]西方照例不會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如果氣候變暖,誰將埋單?》,就說西方此類援助資金只能維持在最低水平。它的網站宣傳,氣候變化是一種自然發生的全球變化,第三世界國家提出賠償要求,是一種“全球訛詐”。

    在催人入眠的小夜曲的溫柔里,已經閃爍著火星和冒出硝煙。



[i] 《五角大樓是主要的全球污染者》,西班牙《起義報》2010年9月24日。

[ii] 賀新元《環境問題與第三世界》,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iii] 《研究發現,2010年碳排放增幅創下紀錄》,《紐約時報》網站2011年12月4日。

[iv] 法新社布基納法索瓦加杜古2009年10月11日電《氣候變暖,非洲要求發達國家進行賠償》。

第三世界成為垃圾場

——里約到德班之二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延續西方發達國家同第三世界之間在生態和環境問題上的矛盾,成為一次比較集中的爆發。它貫穿會議的始終,決定性地影響著會議議程和幾乎每個主要環節。在現存世界秩序的范圍內,幾百年積累的矛盾不會靠一次或幾次會議得到解決;挑開了,私下交易和外交辭令暫且擺在一邊,相當規模地爭吵一通,繼續積累和逐步走向激化就是了。

    西方工業國的產生、發展和發達,從一開始就基于對人的剝奪和對自然的剝奪這樣兩個支點。起初是在幾個國家,后來則擴大為一些地區,然后是上世紀末以來,裹挾著新自由主義的旋風和美國的軍事霸權蔓延全球。在西方發達世界內部,多少還可以看到溫文爾雅、真真假假的紳士風度。在第三世界即資本主義全球體系的邊緣,這種風度往往蕩然無存,被一覽無余的欺詐、貪婪、殘暴、野蠻取代。

對自然的掠奪,在拉美留下廢棄的礦井、干枯的河流、荒蕪的耕地、砍伐殆盡的雨林和流血的土地,在非洲留下戰亂、災荒、饑餓、疾病和遍地尸骨。在揭露與此相關的“戰勝者講述的歷史”即“被官方歷史掩蓋和篡改的歷史”方面,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兩部著作,具有經典的價值。[i]

    一部是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的《拉丁美洲切開的血管》。它被引入中國出版的,已經是1984年的第38版。那里舉出玻利維亞的波托西,一座豐饒而美麗的山峰,曾經用白銀養活歐洲和造就一座聞名世界的、最富有的城市。一切閃光的東西都消失了,留下的是800萬具印第安人的尸體,還有“哭泣過的山”、失業、廢石堆和舊巷道。一位當地的老人說:“這個城市給予世界的東西曾經是最多的,但是現在它擁有的東西卻最少。”

    另一部是英國記者保羅·哈里森的《第三世界——苦難、曲折、希望》。作者遍游23個第三世界國家,第一次全景式地揭露西方對第三世界生態和環境的破壞,把這種破壞擺在一種具有歷史意義的、舉足輕重的地位。“驕陽肆虐:熱帶的厄運”、“非洲的生態災難”、“拉丁美洲:生死攸關的土地”,成為這部著作的獨立章節。

    2009年10月26日,美國《洛杉磯時報》刊登照片——世代居住在索馬里南部的亞當·阿布迪·易卜拉欣,懷抱兩歲的孩子,從家鄉逃進肯尼亞一處擁擠不堪的難民營,成為他所在部落第一個離鄉背井的人。報道說,他出走的原因是干旱,“我想做難民”。當時全球由于氣候惡化被迫離開家鄉的難民1000萬人,有一種預測說,2050年將達到2500萬人。

    德國有雜志刊文,對有關非洲資源和環境問題的三本著作進行評論。三本著作,作者分別是英國人和德國人,都認為非洲對全球生態災難責任最小而受害最大:“首先,氣候災難摧毀著基礎設施。其次,氣候變化影響著農業以及多數非洲人的生存基礎。”爭論發生在別的方面:“有人預計這些資源的短缺將尤其在貧窮的國家導致沖突,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至關重要的并非資源的短缺,而是它的分配。”[ii]

    我們無法判斷,是那些英國或者德國教授在他們的著作中沒有把問題說清楚,還是評論文不對題。

在非洲,資本的進入和擴張導致資源短缺,同樣是資本的進入和擴張,也導致資源分配方面的種種問題。資源短缺的非洲,曾經是資源豐富的大陸。在自己的土地上享受自然賜予的非洲人,即使前資本主義存在資源分配的問題,也并沒有如今天這樣,為此發生無休止的災荒和戰亂,以至使一個大洲,永遠斷絕進入良性循環鏈條的道路。離開資本統治的歷史和現實,爭論到底是資源的短缺還是資源的分配成為引發非洲沖突的原因,充其量不過在隔靴搔癢罷了。

    美國發動入侵伊拉克的戰爭,用現代化戰爭技術屠戮平民,同時制造嚴重的污染和生態危機,山河為之變色,畸形兒、癌癥、白血病患者顯著增加。《美國公共衛生雜志》2010年2月號載文承認,1993年到2007年的15年間,伊拉克巴士拉15歲以下兒童的白血病發病率,從每10萬例中的3例,增加到8.5 例,為鄰國科威特的4倍以上。

    西方征剿和搶奪殖民地的戰爭,跨國公司的活動,制造了第三世界的山河破碎和畸形存在,形成阻礙第三世界健康發展的現代世界秩序。在保羅·哈里森的著作里,北美和西歐控制著世界礦物燃料進口總量的2/3,金屬礦產和鋼鐵的3/4,有色金屬與非金屬礦產的4/5。1970年,第三世界生產世界各類礦產的 30%,自己消耗6%,4/5出口到西方。1975年,北美和西歐所耗能源超過世界總消耗量的一半。這年的計算顯示,美洲人均消耗能源相當于813公斤煤、亞洲545公斤、非洲395公斤,美國為11000公斤,歐洲4000公斤。

    也是那個七十年代,美國總統福特簽署一份文件——美國國家安全備忘錄200號,提出美國應該通過各種方式限制第三世界工業化和人口增長,避免其由于消耗大量自然資源影響而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和海外利益,同時要求“美國必須隱瞞從發展中國家獲得自然資源的真實意圖,應讓人們覺得美國的計劃不是自私的而是利他的,否則有可能引起其他國家的強烈反彈”。

    一切都在繼續。“限制第三世界工業化和人口增長”在繼續。“從發展中國家獲得自然資源”在繼續。“隱瞞”也在繼續。豈但在繼續,其實是在以更糟糕的方式繼續。

    第三世界的資源仍然源源不斷流入西方。想拿走的拿走了,想留下的留下了。美國國家安全備忘錄200號制造的第三世界的災難,在不斷增加新成員。一個是從西方遷來高污染、高耗能和沒有發展前途的夕陽工業,另一個是從西方運來他們的工業廢料和生活廢料。一片癡情,迎上去“接軌”嗎?接上的是一個第三世界成為全球垃圾場的“軌”。

    西方發達國家的窮人居住區,也成為第三世界一樣的垃圾場。在紐約,他們那個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高擎12米的火炬。不遠的一個垃圾填埋場占地890公頃,每天接受20個駁車、每車650噸垃圾,垃圾堆最高超出自由女神火炬25米。

     大量歐美地區的垃圾被通過合法獲非法途徑運往第三世界國家。2006年英國數據顯示,其國內垃圾處理率只有18%,其他垃圾被運到第三世界。科特迪瓦政府宣布,這一年,來自西方的500噸毒垃圾,傾倒在它的港口城市阿比讓,導致17人死亡、10萬人健康受損。2009年,巴西圣保羅發現的一批英國垃圾中,有使用過的醫療注射器、污漬斑駁的血袋、廢棄馬桶墊和臭氣熏天的尿片。印度是世界最大的電子垃圾場之一。英國的《金融時報》,曾提供這樣一幅印度大城市的現代風俗畫:現代摩天大樓的周邊,是如山的垃圾在黑色塑料之間翻找殘羹剩飯的瘦得像山羊一樣的人們。在印度尼西亞,官方承認的國外垃圾沿海非法入境點,在 2000處以上。菲律賓奎松市的垃圾堆高達20米,附近居民5萬人靠揀廢品求生,在2000年7月的一場暴雨中倒塌,活埋200多人,使500多戶人家無家可歸。馬尼拉垃圾圍城,2009年9月遭遇“凱薩娜”超級臺風,垃圾堵塞水道,數百人死亡。

    歐洲垃圾出口,一半由荷蘭鹿特丹港出發運到第三世界國家。2005年3月在鹿特丹截獲一艘前往中國的英國貨船,其中54個集裝箱,裝滿各種生活垃圾。英國每年運往中國190萬噸垃圾。印度媒體載文,說按重量計算,美國對中國出口最多的,是垃圾。美國媒體也報道,2004年到2008年間,美國向中國出口額翻了一番以上,從347億美元增加到715億美元。其中“傳統三大項”為電子元件、油菜籽和糧食,而增幅最快、已經成為第一出口項目的,是垃圾。2000 年到2008年,中國進口美國垃圾暴增916%。[iii]

    哥本哈根會議主要討論的主要問題是氣候。垃圾同樣是造成氣候發生不利于人類生存的變化的原因之一。在西方工業化國家內部,富人制造垃圾而窮人被垃圾淹沒。在全球,富國制造垃圾而窮國被垃圾淹沒。災難首先吞噬著窮人和窮國。一個集中的結果,就是氣候。哥本哈根會議期間,非政府組織“德國觀察”公布的一份《全球氣候風險指數》,說“貧困國家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1990年到2008年間,受極端天氣影響最嚴重國家依次是:孟加拉國、緬甸、洪都拉斯、越南、尼加拉瓜、海地、印度、多米尼加、菲律賓、中國。[iv]

    垃圾問題,氣候問題,以及整個地球的環境生態問題,是目前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必然產物,是陷身目前全球秩序永遠找不到出路的問題。這種秩序不斷地制造問題,每一次解決問題的步驟,都不過在徒然深化舊問題和增加新問題。在西方國家,垃圾處理廠的選址往往涉及到政客的得票和丟票。在全球,用垃圾淹沒第三世界,已經在引發無法遏止的憤怒和抗議。2006年8月,特特迪瓦阿比讓人民對進口洋垃圾的回答,就是幾乎亂拳打死批準進口的運輸部長科貝寧。



[i]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拉丁美洲切開的血管》,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保羅·哈里森《第三世界——苦難、曲折、希望》,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

[ii] 貝蒂娜·恩格斯《關于能源沖突的新書》,德國《國家政治》月刊2009年12月號。

[iii] 《垃圾圍城在多國變政治話題》,《環球時報》2010年3月17日;《垃圾是美國對華最大出口》,美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10年3月3日。

[iv] 法新社哥本哈根2009年12月8日電。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7.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8.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9.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0.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本亚洲欧洲免费无线码 | 日韩午夜午码高清福利片 | 日本午夜视频免费 | 亚洲成aⅴ人在线电影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三上悠亚在线亚洲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