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經合組織論壇是因應“亞太經濟體日益加深的相互依存,以及亞太經濟活力和共同體意識的需求”成立的。1根據其使命宣言,亞太經合組織的成立旨在推動亞太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繁榮。2人們普遍認為,亞太經合組織的運作,“是基于無約束力的承諾、公開對話和平等尊重所有參與者的觀點。與世界貿易組織和其他多邊貿易機構不同,亞太經合組織沒有要求參與者履行的條約義務。亞太經合組織的決議是經過協商一致達成的,承諾也是基于自愿。”3因此,自1993年以來,合作精神一直是參與年度聚會的領導人所奉行的。
遺憾的是,2011年11月召開的夏威夷峰會證明是獨特而空前的。會議由美國總統奧巴馬主持,他不失時機地指責美國頭號債權人——中國。他摒棄了外交禮節以及作為主人所應有的禮貌,“對中國使用了一些較強硬的措辭。”奧巴馬“要求中國停止‘博弈’國際經濟體系,為美國和其它外國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的競技舞臺。”美國總統威脅稱:“我們將繼續對此持堅決態度,中國必須像其他各國一樣,按照相同的規則行事。我們不想看到美國利益遭受損害。”4在《亞洲時報》評論員巴德拉庫馬(M.K. Bhadrakumar)看來,美國總統之所以挑釁中國,“是因為近來美俄中三角關系發生全新的變化,中國已經取代俄羅斯,成為美國政客謀取公職的最佳替罪羊。”5
中國確實淪為替罪羊,因為奧巴馬正面臨2012年總統選舉,且聲望日下。他毫不遲疑地效仿其共和黨競爭對手,發表有關反華言論,這些言論把中國說得“過度和過糟”5。奧巴馬總統提到公平的競技舞臺,同時宣稱,中國必須按照規則行事。這就提出了以下問題:什么規則?誰制定的?美國遵守這些規則嗎?
奧巴馬談論的是美國控制下的世界貿易體系和世貿組織規則,在全世界的開放市場中,這種體系和規則強有力地支持美國公司。由于入世談判,中國簽訂了外交史上最不平等的條約。遺憾的是,美國甚至不能遵守為本國量身定制的規則。奧巴馬強加于中國鋼鐵產品和輪胎上的反傾銷稅就是明證。至于說公平的競技舞臺,根據新自由主義和門戶開放政策的指導,中國已經允許美國跨國公司控制其經濟的關鍵部門。另一方面,美國一直以來阻止中國公司一切有意義的收購,從試圖收購優尼科到試圖收購電器制造商美泰克,概莫能外。美國阻止了中國的華為科技公司對3Com公司少部分股份的收購,3Com公司是一家第二梯次的美國科技公司。華為還未能收購2Wire公司和摩托羅拉的無線設備公司,即便華為提出的收購價比原價每單位多了一億美元。斯普林特公司(Sprint-Nextel)拒絕了華為和中興通訊50億美元合約的叫價,雖然它們從一開始就一路領先,因為它們能夠提得出最低報價。所有這些充分說明,美國在授予中國公司合同上的不公平和政治干預;而根據世貿組織規則,政治干預是被禁止的。然而,奧巴馬先生仍然厚顏無恥地訓斥中國,指責中國“沒有按規則行事”。
除了指責中國不按規則行事之外,奧巴馬總統還試圖孤立中國,他利用亞太經合組織論壇,宣布成立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TP),成員國包括澳大利亞、文萊、智利、馬來西亞、新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實際上,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說法,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戰略目標是打開美國醫藥產品的市場和維護知識產權。6
不尋常的是,就在奧巴馬宣稱美國正接近于完成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之后不久,美國醫藥巨頭輝瑞公司為解決賄賂指控花費了6000萬美元,因為它涉嫌違反《海外反腐敗法》。另一家美國制藥商默克公司最近同意支付9.5億美元,以解決民事和刑事訴訟,原因在于其非法推銷止痛藥萬絡。萬絡是造成27000人心臟病發作和心臟性猝死的原因。眾所周知,多年來,美國制藥公司推銷的藥品不僅售價過高,而且危及病人的生命,造成數十萬人死亡,還有數百萬人遭受不必要的傷害。7顯然,美國發起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旨在為美國跨國制藥公司打開市場提供便利,對于參與國的健康和幸福來說,這并非吉兆。然而,白宮依然發表以下聲明,闡述另一個戰略目標:“我們很高興按照我們的共同構想完成這一里程碑事件,達成一項廣泛的下一代區域性協定,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應對貿易新問題、傳統問題和21世紀的挑戰。”8
基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亞洲金融危機的痛苦經歷,人們必須關注華盛頓發起的自由貿易和自由資本流動。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金融自由化,過度的外國投機資本流入東南亞經濟體。“大量美元資本的注入導致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的過度投資,而一旦利潤崩盤,投機商驚慌而逃。1997年夏天,僅在幾個星期內,約1000億美元逃離了該地區,導致泰國、菲律賓、韓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經濟垮臺。”9
在墨西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為金融自由化打開了大門。墨西哥政府實施彈性匯率制度,這引發了華爾街金融投機商對比索的大肆攻擊。結果,貨幣貶值將墨西哥推向債務違約的邊緣。最后,墨西哥的大型銀行賣給了外國人,公共基礎設施和有價值的商業企業以一種最低價拍賣。“其結果是,地區經濟的財富直接轉移到國際操縱者的手中。”10
綜上所述,奧巴馬邀請除中國之外的所有國家參與區域性貿易協定——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這是一個虛假的幸事。奧巴馬先生在亞太經合組織論壇采取分而治之的戰略,這只暴露出美國赤裸裸的帝國主義圖謀。
在盡其所能地孤立中國并利用中國作為替罪羊之后,奧巴馬訪問了澳大利亞。奧巴馬在澳宣稱,美國海軍將首次入駐澳大利亞本土,進行演訓。考慮到澳大利亞日益依賴于對華出口,美國的行為是對中國的另一次挑釁。更重要的是,奧巴馬宣稱,美國是一個太平洋大國,“在這里駐軍”,這是在向中國釋放一種信號,美國已準備好干預南海爭端。
實際上,這是奧巴馬總統訪澳之后參加東亞峰會時所銘刻在心的。第一屆東亞峰會召開于2005年12月14日。這次會議立即引起華盛頓的關注,因為美國沒有受到邀請,美國擔心,“這個組織將有可能取代亞太經合組織,成為亞洲討論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多邊論壇。”11
盡管從地理上來講,美國不是東亞共同體的一員,華盛頓還是認為,由于她被排斥在東亞峰會之外,“美國的中心地位如今已經受到亞洲新興的地區主義和中國影響力日益擴大的挑戰。”11因此,通過其在該地區代理人的努力,加上中國沒有行使否決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作為一個特殊客人,受邀參與2008年的河內峰會;2011年在巴厘島舉行的東亞峰會上,奧巴馬先生成為參與峰會的首位美國總統。11
于是,奧巴馬總統不失時機地挑撥離間,他聯合一些中國的東南亞鄰國,挑戰中國對南海的主張。結果,從本質上說屬于中國與相關國家間雙邊問題的南海爭端,如今變得國際化,美國則成為中國的主要對手。中國對奧巴馬挑釁性立場的溫和反應于事無助。相反,這給美國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一位白宮高級官員表示:中國總理“似乎認識到這種利害關系,因為在討論解決爭端時,他沒有使用‘雙邊’一詞,在白宮看來,中國總理不排除多邊談判的可能性。”12
據美國媒體報道,這位白宮官員對美國的外交攻勢感到高興,他宣稱這是一個試探性的勝利:“中國在離開峰會時會意識到,在南海問題上采取強硬立場很大程度上將造成事與愿違的后果;對于找到和平解決途徑這一建設性進程的重要性,各方已經達成真正的共識。”12
奧巴馬的另一外交攻勢就是派遣希拉里出訪緬甸。希拉里成為50年來首位訪問緬甸的美國國務卿。美國國內一些人士將希拉里的行程視為“離間緬中關系的一次良機”。14希拉里在美國海軍菲茲杰拉德號導彈驅逐艦(USS Fitzgerald)上簽訂《馬尼拉宣言》時,就已經顯示出其好斗性的一面。她要求“海上航行自由、無阻礙合法通商和公民流動。”13
對中國和包括美國在內的整個國際社會來說,航行自由從來不是南海的一個問題。關切航行自由這一虛偽的論斷,不過是帝國主義國家用來干預的一個不足信的借口。面對華盛頓無理干涉中國在南海的領土爭端,中國反應軟弱。這使得其鄰國斷定,在美國軍隊的支持下,她們可以悍然侵犯中國主權和提取中國資源而不受懲罰。除非北京采取一種更加強硬的立場,提出警告,中國今后不會容忍其他國家侵犯中國主權,并將其視為一種敵對行為。否則,中國將不可能解決南海爭端。事實上,在這次訪問之前,由于奧巴馬在巴厘島東亞峰會上挑釁性地打出了中國牌之后,白宮對因此引發的中美關系惡化感到擔憂,因為美國“政府官員一直討論,東亞峰會議程是否值得繼續下去。”最終,白宮官員“對于采取的外交攻擊性如釋重負。”12
顯然,中國在外交上選擇了屈從的立場,這把本國置于替罪羊的地位。前美國外交決策者謝淑麗(Susan Shirk)稱中國為“脆弱的超級大國”。原因很簡單,中國總是提出外交抗議,而沒有付諸行動,懲罰那些侵犯其主權和破壞其根本國家利益的國家。中國的抗議外交已經淪為國際社會的笑柄。中國決策者應當意識到,美國這樣的帝國主義國家,不可能尊重任何一個輕易犧牲其國家利益來換取空頭承諾的國家。中國對奧巴馬挑釁立場的溫和回應是不可原諒的,尤其是在華盛頓依賴于中國的日常貸款和消費品供應的情況下。中國實際上是在為美國的反華軍事擴張融資。
注釋:
1. Foreign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anada: “A Brief History of APEC”.
2.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Mission Statement”.
3. APEC: “What is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4. Reuters: “Obama presses China to behave like ‘grown up’ economy”, The Telegraph, November 14 2001.
5. Bladrakumar, M.K.: “A three-way waltz in Honolulu”, Asia Times, November 16, 2011.
6. U.S. Trade Representativ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rade Goals”, www.ustr.gov.
7. Wall Street Journal, October 5, 2004, November 1, 2004.
8. Jackson, David: “Obama seeks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U.S.A. Today, November 13, 2011.
9. Bello, Walden: “The Puzzling Persistence of APEC”, FPIF.org, November 16, 2011.
10.Brown, Ellen: Web of Debt, Third Millennium Press, 2008, P. 217.
11.Associated Press: “U.S. Russia Join East Asia Summit from 2011”, October 30, 2008.
12.Meckler, Laura: “Obama Pushes New Asia Ties”, Wall Street Journal, November 21, 2011.
13.Associated Press: “U.S. Philippines boost alliance amid row with China”, November 16, 2011.
14.Nicholas, Peter and Magnier, Mark: “Clinton to Visit Myanmar”, LA Times, November 17, 201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