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點評參考消息
《中國貿易順差下降趨勢將持續》,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月10日報道,英國《金融時報》1月10日報道,香港《南華早報》1月11日報道。這是三個最典型的境外敵對勢力的媒體,它們在評述中國情況時總是延用這么一個邏輯,就是無論中國怎么做都是錯的,因此,我們能夠時常看到這些媒體自己和自己打架的情況發生,當然,由于敵對勢力媒體都是極端無恥的,因此,它們自己并不認為前后矛盾或自相矛盾是一個什么問題。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如果只是單看某一天的報道或評述而不是對某媒體做連續觀察的話,那么很容易被那些貌似能夠自圓其說的評述所欺騙,而且,很可能被前后腳相矛盾的評述所欺騙。在這里,我們就拿敵對勢力對中國貿易順差的問題來談談這個問題。在2011年年底之前,境外敵對勢力的媒體總是以各種理由去證明貿易順差擴大是不利于中國的,相應的,它們總是不斷在說減少貿易順差是對中國有好處的。如果有人相信了敵對勢力媒體的這套鬼話,那么也就會認為境內外敵對勢力合力推動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的這個動作是正確的。然而,自去年年底以來,美國——為了擺脫自己的危機——在國際上極力營造有利于美元上漲的態勢,其中之一就是拋出了人民幣應該貶值的論調,而境內外敵對勢力媒體都紛紛撰文以圖證明人民幣貶值才是正確的。面對如此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有些人可能會糊涂,有些人則會認同它們的觀點。然而,我們卻早就指出,那些要求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度升值的人在一定時候就會拋出人民幣被高估的論調,其實質并不在于人民幣究竟是應該升值還是貶值,而是在于它們的根本目的是要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而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的實質就是要由美國來控制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換言之,就是剝奪中國人民銀行對人民幣匯率的控制權。
《華爾街日報》網站的報道傳遞出這么一個觀點,就是如果美歐等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繼續疲軟的話,那么中國的貿易順差就會繼續下降,而中國貿易順差的下降則意味著人民幣升值空間的縮小,換言之,人民幣市場的吸引力會下降,這也就是在暗示,資本不應該再青睞人民幣市場。說了半天,還是在為打壓人民幣的國際信用敲邊鼓。然而,該報道在邏輯上存在一個顛倒因果的錯誤,因為,中國貿易順差的下降是建立在美歐經濟疲軟的前提之下的,換言之,正是因為美歐日益深陷經濟危機之中,才使得它們越來越沒有能力購買世界上性價比最高的中國商品。因此,美歐經濟日益困難這一點是該媒體自己也不否認的前提,但是,該報道所指的中國的外貿順差會隨著美歐經濟危機的加重而下降這一點則完全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中國的商品物美價廉,即便美歐窮得買不起了,那么還有世界其他國家可以購買,尤其是富產自然資源的中東、北非、拉美國家可以購買,因此,中國的外貿順差未必就會因為美歐自身深陷危機而下降,否則就不能解釋為什么中國在2011年年底的外貿順差反而有所擴大這一點了。另一方面,正是因為世界上有大量的可以替代美歐的市場,所以,美歐為了擺脫自己的危機就極力破壞那些市場,因此,才將中東、北非鬧得個雞犬不寧,并且還嚴重威脅中國周邊,這種無賴作風就是“自己不好過,也不讓別人好過”。換言之,正是因為美歐不想獨吞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個惡果,并且將自己擺脫危機的條件建立在他國的動蕩和衰退上,所以才得出了這個倒果為因的結論。而這個結論之所以在目前看來還頗有道理,那完全是因為中國要么是不能、要么是不敢使用武力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國內外市場的安全和穩定,從而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如果中國敢于在國際上維護自己的市場和潛在市場的安全與穩定的話,那么不僅中國的貿易順差不會下降,相反,隨著國際資本逃離美歐,美歐的經濟危機會演變得更加嚴重。
《金融時報》的觀點更是離譜。該報道在中國進口增速的降低這個消息上引申出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減緩這個結論。對于該報在得出這個結論前所走過的七扭八拐的道路,我們沒有興趣。我們要指出的是,敵對勢力媒體從來不擔心深處經濟金融危機的自己,反而總是擔心不斷創造財富的中國。資產階級總認為“如果資本家死了,那么工人也就活不下去了。”帝國主義列強總認為“如果它日子不好過了,那么受它奴役的其他國家的日子會更難過。”美國因此總認為別人都離不開它,在美國看來,它能夠向中國發債,那是它對中國的一種恩賜,按美國的邏輯,如果中國不購買美國國債了,那么就證明中國陷入了危機,而不是證明美國陷入了危機。如此等等,所有的邏輯都是顛倒的,而其所以會顛倒,就是因為資產階級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想象整個世界的關系的,然而,它卻從來不思考自己是如何產生的,正是因為看不到自己產生的歷史而只能看到自己已經身處統治地位的現實,所以就只能以歷史演變的結果——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統治——當作其思考一切問題的出發點,于是,結果變成了原因。因此,我們在看這些報道時,可以反過來想,敵對勢力媒體越是有力地證明中國經濟的形勢正在惡化,那么就反過來肯定了帝國主義列強自己的經濟形勢正在惡化,換言之,它們目前所散布的經濟復蘇的數據則都是不可信的,簡單來說,連中國商品都買不起了,還憑什么說美歐經濟正在復蘇呢?!
《南華早報》的邏輯更是妖怪得很。該報道說,“中國的進口增長速度跌至兩年多以來的最低點,加大了北京刺激內需的壓力。”并且還說,“進口增速的減緩突出了國內消費的疲軟”。并且以此為根據提出中國應該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為小公司減稅、增加社會福利和農村住房方面的開支等要求。
其一、要知道,進口增長速度再跌,那也是在增長。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目的就是要將經濟對外需的依賴轉變為對內需的依賴,因此,進口增長速度的下跌顯然是符合經濟結構調整的目的的,因此,對中國而言,根本沒有什么可以擔憂的,并且也與中國政府刺激內需的政策沒有任何矛盾。相反,倒是中國進口的下降使得那些已經依賴上對中國出口商品的西方發達國家來說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因為,中國減少進口的商品不僅會在短期減少西方發達國家的出口,并且還會因為中國自己日益能夠自主生產出足以替代那些進口貨的產品,所以會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出口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西方發達國家及其走狗媒體正是基于“西方應該擴大對中國的出口,換言之,中國應該擴大從西方進口”這個邏輯,所以才在中國進口增速降低這個消息上得出“中國有問題”這個荒謬結論的。事實上,恰恰是西方自己存在嚴重的問題。
其二、敵對勢力媒體所提出的要求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要為小企業減稅,另一方面卻要增加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的開支。那么請問,當政府稅收降低時,政府從哪里來錢提供社會福利呢?在這里,最可恨的就是要求為資本家減稅。這個要求我們也已經從境內的漢奸官員及走狗專家那里聽到了。敵對勢力總是想盡辦法為富人減稅,同時千方百計對窮人加稅。典型的就是將原本針對企業征收的營業稅轉變為針對消費者征收的增殖稅,即所謂的增殖稅改革,其實質就是將原本針對富人征收的稅賦轉由窮人來承擔,而隨著增殖稅的推廣,生活成本的上升必然導致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由此必然導致勞動力價格(工資)的上漲,最后就產生所謂收入翻番的結果,然而,在人們收入翻番之前,物價就已經先翻番了。表面上是說因為經濟危機,小企業經營困難,所以要予以扶持。但是,我們知道,所謂的小企業實際上都是私有企業,因此,提出這種要求的目的就是救助資本家。然而,當公有制企業碰到經營困難的時候,敵對勢力媒體就瘋狂叫囂那是公有制經濟的問題,于是就提出私有化的方案。現在,私有制企業陷入經濟危機了,然而,敵對勢力媒體卻不談那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問題,反而非常無恥地要求用公有制銀行的錢去給私有制企業的危機埋單,并且,根據浙江等地的教訓,私企老板很有可能在騙取銀行的貸款之后卷款潛逃到境外,從而極大增加公有制銀行的經營風險,最后實際上就是增加了全國人民的負擔。
2012年1月13日點評參考消息
《美國無人機再襲巴基斯坦》,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1月11日文章。中新網1月12日電據外電報道,巴基斯坦安全官員稱,美軍無人機12日在巴部落地區炸死4名叛亂武裝人員。這起無人機打擊事件發生在北瓦齊里斯坦部落地區,這是該地區兩天來發生的第二起類似事件。當地時間10日晚,美軍無人機空襲了北瓦齊里斯坦部落地區的一處武裝分子營地,炸死4人。首先,對此外電報道中的“叛亂武裝人員”這個稱謂,我們覺得很有必要搞清楚這些所謂的武裝人員究竟對誰而言是“叛亂分子”?究竟對巴基斯坦而言是“叛亂分子”,還是對美國而言是“叛亂分子”呢?如果是對巴基斯坦而言的話,那么為什么是美國的無人機炸死了這幾個人,而不是巴基斯坦自己去處置這幾個人呢?如果是對美國而言的話,那么美國憑什么認定這幾個在巴部落地區的人是“美國的叛亂分子”呢?美國有什么權力越境殺人呢,而且還是殺外國人呢?
其次,美國專家又在散布一個自相矛盾的信息,說什么這次無人機襲擊巴基斯坦是獲得巴基斯坦軍方支持的,并且以此來證明巴基斯坦軍方試圖借美國的力量去推翻巴基斯坦政府。然而,我們知道,前不久由美國暴露出來“備忘錄門”對巴基斯坦的軍政關系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而根據美國自己說,“備忘錄門”是巴基斯坦政府希望借助美國的力量控制巴基斯坦軍方。由此,我們難道不會感到很奇怪嗎?一方面,美國說巴基斯坦政府希望借助美國的力量來控制巴基斯坦軍方,另一方面,美國又說巴基斯坦軍方希望借助美國的力量來推翻巴基斯坦政府。
說來說去,美國的意思就是巴基斯坦的軍政兩方都在希望借助美國的力量來打擊對方,然而,既然美國在巴基斯坦那么受歡迎,為什么巴基斯坦政府會關閉一條美國途徑巴基斯坦的補給線呢?為什么巴基斯坦軍方會將一個軍事基地中的美軍趕走呢?并且,美國怎么證明它這次不是在沒有獲得巴基斯坦授權的情況下擅自侵入巴基斯坦領土殺人呢?更何況,美國如何證明被它殺死的那幾個人是叛亂分子呢?即便是叛亂分子,那么究竟是誰的叛亂分子呢?即便是美國的叛亂分子,那么美國就有權越境殺人么?如果美國有權的話,按此邏輯,中國政府是否因此就可以到美國隨意捕殺中國的叛亂分子了呢?如果中國政府不能到美國境內捕殺中國的叛亂分子,那么美國的這種越境捕殺行徑就是一種赤裸裸的入侵罪行。
而且,美軍能否進入巴基斯坦境內行事需要由巴基斯坦政府的同意才行,單單巴軍方是無權決定的,因此,可以認定這個美國專家撒謊連草稿都不打。而美國專家之所以要這么無中生有,其目不僅是為了掩蓋美國再次入侵巴基斯坦行兇這個罪行,并且還再次企圖將美國的罪行作為離間巴軍政關系的手段。同時,美國說來說去都是想證明巴基斯坦軍政雙方都像借用美國的力量去打倒對方,然而,這也完全就是美國自己的一面之詞,根本毫無證據,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軍政兩方都對此予以了否認。因此,美國搞這個鬼把戲的目的無非就是想使巴基斯坦內部因軍政兩方相互猜疑而生出內亂,從而為美國侵入巴基斯坦創造條件。
2012年1月14日點評參考消息
《中國出新招打擊“影子融資”》,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月12日報道。為什么“影子融資”問題很嚴重呢?不僅是因為市場存在大量的融資需求,而且還因為正規的融資渠道不能接受這些融資要求。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因為,一方面,正規的融資渠道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約束,宏觀經濟形勢表明,現在不能允許向以前那么放貸,而必須收緊信貸。另一方面,盡管宏觀經濟統計數據表明現在的形勢不能再擴大信貸規模,然而,在微觀經濟層面,由于此前大量的國有資產被私人所竊取和瓜分,資本主義私有制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已經超過一半,因此,已經占據重要地位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無政府狀態決定了宏觀統計數據并不能全面、如實地反映中國經濟形勢的狀況。因此,實際上卻存在大量的需要獲得融資的項目,然而,由于我們現在的宏觀調控政策越來越強調減少對微觀經濟實體的干預力度,因此,也就越來越不可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就是說,中國政府目前在經濟領域推行的是一條背離實事求是的路線,或者說其所推行的是一條讓“實事求是”越來越無法落實的路線。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大量應該獲得融資的企業反而得不到融資,或者只能融到很少的資金,比如這次“人民網”上市的時機居然是在股市最低迷的時候,相比以前巴菲特持有股票的中石油在股市頂部上市那個情況,簡直就是天壤之別,讓人民網的股票如此賤賣,這難道就是國務院金融機構負責人落實十七大六中全會關于文化大發展精神的具體表現嗎?如果是CNN的股票在中國上市,證監會會挑這么一個股市的底部讓其上市嗎?相反,那些原本應該被打壓的投機領域——如大宗商品和房地產卻能源源不斷地獲得融資。此外,國務院總理之所以在股市不斷下跌時還對股市保持信心,那完全就是因為現在的中國股市是可以通過做空來賺錢的,而且又只有大資本才能做空股市,因此,盡管中小股民損失慘重,但只要大資本還能從股市的“波動”中賺到錢,那么就不會影響溫總理對中國股市的信心。
《美報認為:中國尋求石油進口來源多樣化》,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月12日報道。美報認為中國總理溫家寶此次中東之行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中國石油進口來源多樣化。然而,美報又認為溫家寶此次中東之行的目的是中國為了準備減少購買伊朗原油。如果我們將此事與美國目前極力推動的對伊朗的石油禁運制裁運動相聯系的話,那么我們只能得出下面的結論,其一,美報的觀點是自相矛盾的。因為,很明顯,如果中國減少從伊朗購買原油的話,那么也就是說中國在配合美國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而石油禁運的結果——無論伊朗是否封鎖霍爾姆斯海峽——都會導致中國在一段時間后將不會再獲得來自伊朗的原油,而這個結果恰恰與美報所認為的“中國謀取石油進口來源多樣化”這個觀點是相矛盾的。一旦中國失去伊朗這個石油來源地,那么中國的國際石油進口渠道會更加單一,換言之,中國的能源安全形勢會更加嚴峻。
其二,按美報暗示的情況來看,如果溫家寶此行是為了減少中國對伊朗原油的依賴的話,那么也就是說溫家寶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配合美國正在推行的對伊朗的石油禁運政策,然而,來自中國官方的消息表明,中國并沒有同意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這也就是說,要么是美國再一次對中國實施了分化手段,要么就不是分化——而是道出了實情,即溫家寶一行的目的是為了先到中東等地落實好新的石油進口來源,然后再將此“外交成績”拿回到國內做為其配合美國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的籌碼。
然而,無論溫家寶一行能否減少中國對伊朗石油的依賴,只要伊朗石油被禁運,中國的石油供給安全形勢必然嚴峻,溫家寶一行的成果最多只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有效,只要時間一長,比如今年6月之后,所有的石油供給協議甚至合同都可能被徹底改變,屆時,中國的石油供給安全形勢將面臨空前的危機,而且,這種嚴峻的形勢恰恰就是因為中國石油進口來源單一化所造成的。換言之,任何有意還是無意地配合美國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的做法都將導致中國石油進口來源單一化,而不可能獲得相反的結果。因此,除非中國能夠堅決反對美國對伊朗實施的石油禁運政策,才能真正維護中國石油進口來源的多樣化,才能真正維護中國的能源供給安全。至于美國對中國公司的制裁措施,那完全不必害怕,中國甚至可以用更大的力度嚴查所有的美國公司,包括那些掛著韓國、日本、臺灣、香港等地品牌的美資公司,好好揭露揭露那些美資公司商品的問題。既然美國要斷中國的生路,那么中國也就要堅決掐斷美國的財路。
2012年1月15日點評參考消息
《包道格挺馬代表美立場?》,香港《星島日報》1月14日報道,香港《明報》1月14日報道。臺灣武裝割據勢力內部的選舉結果已經出爐,馬英九及其搭檔吳敦義的得票率為51.6%,蔡英文及其搭檔蘇嘉全的得票率為45.6%,盡管“馬吳配”贏得了選舉,但是,對比四年前的選舉結果可知,國民黨的支持率下降了近7個百分點,而民進黨的支持率則上升了4個百分點。這也就是說,盡管最近這四年被媒體吹捧為是兩岸關系大發展的四年,然而,臺灣島內選舉的結果卻非常明白地顯示出,正是在這所謂的兩岸關系大發展的四年里,臺獨勢力的影響力更大了。有國民黨的有識之士指出,如果不是因為宋楚瑜出來選舉而引起國民黨的危機感的話,馬英九此次未必能夠連任。
在稍早前的評論中,我們就指出,僅從馬英九需要用各種手段去爭取支持臺獨的選民這一點來看,就能知道目前臺灣島內臺獨勢力影響之大。而兩岸關系之所以在這四年里在實質上反而越走越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政府的“先經濟后政治”的兩岸政策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我們在歐元區身上也看到了這個“先經濟后政治”理論的失敗,其根本原因就是迷信這種理論的人只知道物質決定意識,而不懂得意識對物質具有巨大反作用,更不知道物質與意識是對立統一的。這種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這種樸素唯物主義者對世界規律的認識水平要比主觀唯心主義者的水平還要差,更不配與客觀唯心主義者乃至辯證唯物主義者去比較了。正是因為從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否定物質與意識的對立統一關系,否定意識對物質的巨大反作用,所以才把任何目標都寄托在物質對意識的決定性作用上。持有這種觀點人天真地以為經濟問題解決了,政治問題就會水到渠成的解決,但是,現實告訴我們,經濟從來都不是與政治截然對立的,一定的經濟利益總有一定的政治形式與之相伴的,而這個建立在特定經濟利益基礎上面的政治形式表現為特定的既得利益集團,而這個集團總是由一定的有組織的人來構成的。正因為是“先經濟后政治”,因此,當經濟革命完成后,建立在新的經濟基礎上的既得利益集團也就形成了,然而,如果按理論繼續革命的話,那么這個既得利益集團本身就成為了繼續革命的對象,換言之,就會出現自己打倒自己的問題。也正是因為極難實現自己打倒自己這件事,因此,反過來,既得利益集團本身就成為了繼續革命的最大敵人。
在中國,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產生了幾百萬的巨富,然而這些富人在用各種手段獲得巨額財富之后卻大多選擇了移民海外,因此也就根本不可能實現當初設計的“先富帶動后富”的政策了。中國的資產階級壯大后,中國的貧富問題日益嚴重,然而,要縮小兩極分化,則必須降低生產資料私有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削弱其地位,同時應該增加生產資料公有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提高其地位,然而,現實操作卻非常困難,目前,除了中西部較落后的地區可以通過改變發展方式的辦法來調整經濟結構、縮小貧富差距之外,東部發達地區除了走高科技創新這條道路之外,就根本沒有第二條平穩的道路可以實現共同富裕。而之所以“先富不可能帶動后富”,就是因為先富者必然形成與之相匹配的既得利益集團,而且這一既得利益集團已經控制了主流媒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漢奸化了,所以,根本是不可能實現“帶動后富”的目標的,相反,這個改開后新生的資產階級集團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反對實現共同富裕的集團。
歐元區在經濟上的統一本來就不徹底,因此,更不要說實現政治上的統一了。中國大陸與臺澎金馬在經濟上的整合也沒有完成,因此,也談不上政治整合。我們知道,統一就是一個危機過程,就是一個消除各種對立的過程,就是一個整合過程,然而,先經濟后政治的整合過程本身卻存在著一個培養、壯大阻礙政治整合的過程,在歐洲,我們看到占盡歐元區便宜的德國因為害怕法國成為歐元區統一后的核心而不愿意推進歐元區的政治整合,甚至不愿意救助歐元區其他遭受危機的國家,以致于歐元區危機久拖不決,越拖越大,標普之所以敢于發動直接針對法國這樣的歐元區核心國家的金融攻擊戰,就是因為看準了歐元區在政治領域絕難整合這一點。在中國,臺灣問題既得利益集團的勢力越來越大,因此,解放臺灣的口號被實際廢除了,因此,海峽兩岸完全統一的可能性也就因此被實際廢除了。并且,我們看到,隨著臺灣問題既得利益集團的壯大,臺灣島內的臺獨勢力非但沒有萎縮,反而愈加強大。對此,我們相信,很多希望兩岸能夠通過經濟融合而趨向和平統一的人是絕難理解的,大陸在這四年里給了臺灣那么多的好處,但是,現實非常殘酷地告訴了這些心地善良卻頭腦簡單的人,臺獨勢力在這四年里反而更加強大了,換言之,中國和平統一的希望更加渺茫了。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在很早前就指出過,因為在臺澎金馬的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看來,它們之所以能夠從中國大陸這邊獲得大量的好處,完全就是因為中國還沒有統一,相反,如果統一后,它們就無法確保自己能夠獲得這么多的好處了。換言之,祖國的分裂成為了臺灣問題既得利益集團的生存條件,因此,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臺灣問題既得利益集團就必須盡力保持兩岸的分裂態勢,相應的也就要盡力阻止兩岸的整合趨勢,因此,臺獨觀念才會被廣泛傳播,才會較之以往更加深入人心,不僅臺澎金馬的人更加具有臺獨觀念,就是大陸這里的臺灣問題既得利益者也是具有不亞于臺獨分子的臺獨意識的。當然,臺灣問題既得利益集團不限于海峽兩岸,而是遍布整個地球的,中國人民(包括臺灣人民在內)每年都要為這個既得利益集團支付大量的貢賦。
包道格之所以在關鍵時刻挺馬,根本原因就是大陸涉臺部門放話暗示如果民進黨上臺的話,大陸給予臺灣的優惠政策就要取消。而如果遭遇此變,那么美國資本就會受到極大損失,因為美國資本近年來利用大陸對臺的優惠政策,拐彎抹角地將自己裝扮成臺資企業到大陸這邊來投資,大陸這邊也心知肚明,其目的就是為了將美國資本拉近臺灣問題既得利益集團,從而增加遏制美國破壞兩岸關系的砝碼,但是,對此,我們要指出,這是一種飲鴆止渴的做法,隨著美資借道臺灣,并以臺資身份來大陸投資的份額不斷增加,美資本身雖然會成為穩定兩岸關系的力量之一,但同時也會成為阻礙中國統一的力量之一,換言之,中國政府此舉并不能促進中國統一,相反,還把中國武力統一的難度提高了,和平統一的難度則更高。由此可知,就算包道格不能代表美國政府的立場,那也至少代表身處臺灣問題既得利益集團的美國資本的立場。包道格挺馬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保住美資所享受的實際上卻是大陸對臺資的優惠政策。
在此還要特別指出,某些蒲魯東主義者鼓吹的聯邦制或邦聯制的本質就是在分裂中國,就是在否定解放戰爭的合法性,就是在否定共產黨的執政地位的合法性,因此,必須予以堅決反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