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新歷史始于50年前。無論你是否喜歡,德國已經走向文化多元主義。"10月28日,美國《外交》雜志刊登了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員詹姆斯·安杰洛斯(James Angelos)的文章,認為否定多元文化主義疏遠了德國急需的外來勞動力。
為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德國與土耳其于1961年10月30日簽訂了《外來勞工招聘協議》。然而,50年 后的今天,德國人對于外國移民的作用仍然心存疑慮。伴隨而來的還有關于移民及其后裔問題的爭論,包括對多元文化主義毫無意義的政治攻擊和嘲弄。如果說這種 易于引起分歧的政治言論具有什么持久影響的話,那就是令許多具有不同國籍背景的德國人感到心寒,他們普遍受過良好教育、事業成功,有助于解決德國社會面臨 的諸多問題。
上世紀90年代,德國政策一直傾向于讓外來工人返回家鄉。著名的右翼政治家,如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曾經口吐真言,德國不是移民者的家園。政策傾向于遣返客籍工人,意味著國家不會下力氣進行語言培訓。80年代,德國甚至為外來工人及其家人提供現金,資助其返回原籍。在德國出生的客籍工人子女無法獲得德國公民身份,因為生育和撫養他們的是在德國的外國人。新千年伊始,盡管有些不情愿,德國政治家們還是接受外來移民將留在德國的現實。國家政策開始轉而關注移民融入社會的問題,強調德語培訓,為具有移民背景的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機會,給予在德國出生的外國孩子公民身份。盡管這些政策意圖打造一個包容的德國社會,但許多政治言論仍然十分不合時宜。
2010年8月,關于外來移民融入問題的爭論達到高潮,時任德意志聯邦銀行理事的希洛·薩拉秦出版了《德國放棄自己》一書,警告人們提防移民、特別是穆斯林移民帶來的經濟文化危險,探討移民與德國人智商退化之間的關系。該書一經出版便迅速熱銷,表明人們對薩拉秦的認同。
之后不久,包括總理默克爾在內的德國政治家開始"責難"文化多元主義。2010年10月,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主席、巴伐利亞州州長霍斯特·希侯弗面對一群保守人士說:"作為一個聯盟,我們代表了主流文化","多元文化主義已經死亡"。默克爾緊隨其后,當眾宣稱多元文化主義的努力已經"徹底失敗"。
這些言論贏得聽眾的陣陣掌聲,但此類主張的確切含義實難解讀。其實,默克爾和希侯弗關于多元文化主義失敗的宣言名不副實,因為德國從未將多元文化主義方面的政策置于重要位置。這種反多元文化主義言論常常引發具有移民背景的成功人士產生反感情緒,使外來移民難以融入當地社會。因此,德國政界應該花費更多精力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解決現實社會問題,而不是聚焦于多元文化主義失敗或伊斯蘭是否"屬于"德國等抽象問題。寬泛地講,德國應該努力使社會更具包容性,制定此類政策是德國未來的希望所在。此外,德國政治精英也應該意識到,無意義的言論只會破壞這一進程,分裂整個社會。
孫西輝 編譯